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周恩来给毛主席的最后一封信

发布时间:2014-12-15 栏目:专题 投稿:典雅的航空

在近现代史上,毛主席与周总理无疑值得大书特书,怎么讴歌都不为过。

两人性格互补,相辅相成,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大开大合,辅以周总理的严谨细致、虚怀若谷,共同将中国这艘巨轮驶向了世界的海洋,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可遇不可求的经典搭档。

到了晚年时,两人都身患重病,但在病痛之余,仍然不忘关心对方的病情

1972年5月,周恩来被确诊为膀胱癌。毛主席得知后,亲自指示由叶剑英、邓颖超、汪东兴和张春桥组成医疗组,并劝周恩来“节劳,不可大意”。

1974年2月,周恩病情恶化,每天便血。毛主席当时也是躺在病床上,双目已近乎失明,语言能力也非常微弱,但仍然强撑起来,对工作人员说:“去打个电话问问,总理现在的情况怎么样了。”

但病痛并没有因两人的友谊而减轻,再加上周恩来拒绝休息,继续带病工作,病情越来越严重,到1975年6月,体重已只剩下61斤。

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和对中国未来的担忧,促使我们的周总理不得不开始考虑后事。

6月16日,第三次大手术后,周恩来感觉略好些了。晚上10点,周恩来提起笔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也是他给毛主席最后一封信——

主席

问候主席,您好!我第三次开刀后,这八十天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膀胱出血仍未断,这八十天只有21cc不到,但较去年十一月十二日到今年二月四日,中间还去主席处五天,一月开全会共两次,共八十多天只有13cc,还略多:那八十多天只有增生细胞二次,可疑细胞只三次,这八十天却有坏细胞八次,而最后十天细胞三次,所以我与政治局常委四位同志面谈,他们同意提前进行膀胱照全镜电烧,免致不能电烧,流血多,非开刀不可,十五日夜已批准。我现在身体还禁得起,体重还有六十一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手术后情况,当由他们报告。

为人民为世界为共产主义的光明前途,恳请主席在接见布特同志之后,早治眼病,必能影响好声音、走路、游泳、写字、看文件等。这是我在今年三月看资料研究后提出来的。只是麻醉手术,经过研究,不管它是有效无效,我不敢断定对主席是否适宜。这段话,略表我的寸心和切望!

从遵义会议到今天整整四十年,得主席谆谆善诱,而仍不断犯错,甚至犯罪,真愧悔无极。现在病中,反复回忆反省,不仅要保持晚节,还愿写出一个像样的意见总结出来。

主席日益健康!

周恩

75.6.16.22

写完这封信后,周恩来又给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写了一张便条——

玉凤同志:

您好!

现送十六日夜报告主席一件。请你视情况,待主席精神好,吃得好,睡得好的时候,念给主席一听,千万不要在疲倦时念,拜托拜托。

周恩

1975.6.16.22时半

在这最后一封信中,周恩来首先向主席汇报了自己的病情,因为在他看来,自从参加了革命,自己的身体就已经不是自己的了,而是完全交给了党,交给了毛主席,所以自己有义务把病情向毛主席汇报。

第二段,则体现了周恩来对毛主席关心,这绝不是普通的问候,而是两位合作四十多年的搭档最真诚的关心。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或许也只有周恩来能对毛主席表示这样的关心,这已经完全超越了战友的友谊,甚至超越了亲人的亲情。

半年后,1976年1月,周恩来已陷入弥留之际。有一天,周恩来醒来后,用细若游丝的声音问旁边的医生:“主席……主席身体怎么样?”

医生回答:“没有大的变化。”

周恩来一个字一个字地说:“只要主席健在,我就放心了。”说完,又昏迷了过去。

1976年1月8日9时57分,一代完人周恩总理与世长辞。

据秘书回忆,周总理逝世时,胸前佩戴着两枚像章,一枚是毛主席头像,另一枚是“为人民服务”的像章。

而此时的毛主席,也一夜未合眼,正侧躺在床上看文件。贴身侍卫张耀祠急匆匆地走进来,报告了这一消息。毛主席听后,沉默良久,最后缓缓地点了点头。

当天晚上,当电视上播放周恩来逝世的消息时,毛主席用近乎失明的双眼紧紧地盯着电视,两行热泪滚落了下来。

本文由周海滨微说发布,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周海滨官方公号

id:zhouhaibinweishuo

周海滨作品

1.《家国光影》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失落的巅峰:

中共六位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新京报春季好书”、“新浪好书”

5.《我的父亲韩复榘》

(韩子华口述 周海滨撰述)

中华书局2013年版|“中国影响力图书奖”

购买签名图书详情,请“阅读原文”

相关推荐:

刘伯温:神机妙算 大明第一谋臣 一统江山刘伯温的传奇人生

男人膝下有黄金 为何宋江动辄对人就下跪?

枭雄曹操其实也爱吃醋

延安三大美女明星的结局:一个嫁主席两个嫁老外

同为汉贼?揭密董卓和曹操的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