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白起真的坑杀了赵国40万降兵之多?

发布时间:2014-12-18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猫咪

邦国兴衰之长平悲歌——长平大战两军伤亡如何?

作者:煮酒焚剑

一,千古兵争说长平

在曾经热播一时的《芈月传》中,芈月曾经收留一个蛮族的弟弟,这就是在历史上赫赫威名的武安君白起,虽然影视剧中的白起形象已经是深入人心,但实际上白起在历史中并非如此。

可以说是白起的强大战力让秦国牢牢坐稳了秦帝这一座位,而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长平之战中一举击垮并吞并赵国秦国最大的对手)。

在中国古代战争史最为震撼人心的便是长平大战秦军以步兵为主力的兵团,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把赵军团团围住,并且始终牢牢圈住赵军的突围,最后逼得二十余万赵军放下武器,堪称为中国古代战争史的经典之战

而此战也可称得上是秦国吞灭六国的奠基之战,是战国中后期历史的分野,从此山东六国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单独国家有实力和秦国堂堂正正的对攻。

秦赵两军这场因为争夺上党要地爆发的长平大战,最终以赵国惨败告终,而白起下令坑杀降卒却是无奈之举,毕竟这二十万训练有素的赵军虽然表面上放下武器,但是随时都可以被征召成军,而秦赵北地边境相邻,这数十万大军又有家小在赵国,也基本没有可能被秦国人同化,这二十万降卒是随时有可能引发巨大暴乱的。白起于是下令杀降。

杀降之事迅速风传各国,天下震恐,也间接促成了后来合纵联军的组成。

二,长平之战尽疑云

而这震古烁今的大战之中,双方的伤亡情况到底如何?这是一个在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秦军伤亡情况,而在白起给秦昭襄王的汇报中秦军伤亡过半,秦军长平之战投入的直接战斗兵员在五十万上下这是没有任何争论的,秦军伤亡人数应该在25万人左右。

这在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著作之中,也有提到这个说法。而在具体的算法上煮酒君可以给大家做个数学题,首先秦赵两军的军队数量基本相等,赵军在最后阶段累计投入部队达到四十五万,秦军则在最后一刻尽发河内之兵,数量当在六十万左右,而在史记中记载,赵军被坑杀四十万人,那么这一个加减算下来,赵军在整个决战中只阵亡五万兵力,却打掉了秦军二三十万人,有这实力的话一口气推到咸阳便是,这明显是不符合实际的。

秦军大战过后,面对放下武器的赵军,在三日之内完全完成了屠杀战俘和掩埋战俘的行动,若是秦军坑杀四十万人的前提下,恐怕是不现实的,就是几十万头猪,恐怕三天内抓也抓不完,况且是已经修养了一段时间的赵军劲卒。

而结合煮酒君前文对于秦赵两军的对垒过程的描写,和赵括临死前的连续死亡冲锋,赵军伤亡过半,是必然现象,面对秦国人的重装步兵方阵和长短兵器组合组成的军阵面前,主帅尚且阵亡,那么赵军伤亡过半是一定成立的。那么煮酒君可以提出这样一个假设,赵军共四十五万人,在作战过程中损失兵员二十五万,秦军在最后关头之前摆在长平战场的部队总数在五十万人上下,总兵力必须要分出一部分去防堵壶关等赵国关隘。

这个前提成立的话就可以继续推断,赵军秦军在百里石长城的数次惨烈争夺,以及,秦军进攻廉颇坚守阶段,秦军进攻作战中损失的兵力设定为伤亡十万人,那么在赵括和白起采取几乎相同的阵前打迂回战略之时,两军都是在用最精锐的战力迎头相撞,那么激战之下的双方伤各为伤亡接近五万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而在之后赵军被困住的日子里,赵军的困兽之斗异常猛烈,况且赵军乃是在北地战场上和胡人交战打造出来的精锐飞骑,死命突围之下,给秦军以巨大杀伤自然也是题中之义。

并且主帅亲自出阵,三军自然用命,赵军的全线压迫之下,秦军能够尽全力维持住包围圈一是靠白起的高超指挥艺术,再就是秦国先进的军事装备组合,最终赵军主帅在阵前被射死,那么这场血战下来,连续数日的围歼和突围战役之间,秦赵两军各阵亡十万人的推测也就有了合理的出发点。那么这样下来,这个算数题也就算做对了,赵军主力在拼杀之下损失大半放下武器,而秦军也在赵军的反扑之下伤亡达到二十五万人,这就是比较合理的了。

当然,这是煮酒君对于双方人数的推断,而在具体的史实支撑上有如下几点。

三,秦赵争雄意正酣

首先赵国军队在赵武灵王和赵惠文王两代君主的经营之下,北逐匈奴,消灭娄烦和林胡,灭掉肘腋之患中山国,向东方和北方又分别和燕国齐国作战,向南攻击韩国和魏国,数十年来未尝败绩,这也让赵国在这几十年间涌出了一堆名将群体,例如首次大破秦军的马服君赵奢,以勇气闻于诸侯的廉颇,以弱燕险些灭齐的乐毅,而后避难赵国的田单,后来成为赵国擎天一柱的李牧这时也在北方前线抗击匈奴,还有一大批杰出的王族将军,毕竟战国四大名将有两个出在赵国也不是没有道理,而赵军飞骑的剽锐敢战也是天下之名,和这样一只实力强大的兵团作战,秦军想要轻轻松松的战而胜之是非常难的事情。

白起在坑杀降卒之后立刻向秦王提出些建议,应当立刻乘着赵国实力空虚,携战胜之余威一口气灭掉赵国。而秦昭襄王在深思熟虑之后,给白起的诏命是,秦兵暴师已久,士卒多有死伤,应当让士卒好好休整,所以允许韩赵割地求和,很多后世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解释无非是,赵国人玩了一招反间计,以勾起秦昭襄王对白起的猜忌,煮酒君本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首先秦国是玩惯了反间计的老手,再说白起一生忠心耿耿,在长平大战之前已经是攻城掠地无数,这举国之兵尚且可以交给白起统领,再打一仗又有何不可?

而真实的原因应该是秦昭襄王的通盘考虑,三年大战秦国的国内粮食储备能不能继续支撑灭国级别战争恐怕要打个问号,另外的原因就是秦国的兵力损失严重,而之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修整,秦昭襄王再次起意,准备攻灭赵国,这时再让白起挂帅,白起心里跟明镜似的,这战机稍纵即逝,再打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于是,白起的奏对留在了历史记载中:邯郸实非易攻,且诸侯若援救,发兵一日即到。诸侯怨秦已久,今秦虽破赵军长平,但伤亡者过半,国内空虚。我军远隔河山争别人的国都,若赵国从内应战,诸侯在外策应,必定能破秦军,因此不可发兵攻赵。

就是所谓的单纯政治观点和军事观点之间的争论了,不过最终秦昭襄王还是派出王龁为将,率二十万秦军攻赵,一路之上赵军的抵抗虽然激烈,但已经看出兵力不足的困境,不过北地的精锐骑兵南下增援,仍然让秦军吃尽苦头,秦军重兵集团囤于邯郸城下,秦国只得先后又增兵二十万人,可就是打不进去,而在这时合纵联军组成,赶来支援赵国两军里应外合之下大破秦军,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就是这一时期的故事。

而此外,秦军的增援部队郑安平的五万秦军干脆投降了赵军,前后时间如此接近,秦军战力相差如此之大,这和长平之战的精锐老兵的大量损失无关吗?

四,悲夫长平断脊梁

这样算来,几乎是秦国人把长平之战得到的好处全都吐了出来,伤亡人数上看,秦军已经无力扩张,所以在此之后,秦国采取了相当长时间的守势。

不过从长远来看,这场大战造成的最大的战略恶果是,上党要地赵国再也无力染指,赵国再也不敢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雄,而曾经创造了赵军辉煌的君臣群体也在之后或是老去或是意志消沉,赵国又在孝成王之后连出几代庸主,这就是天不佑赵国了,虽然之后赵国又出现一位大将军李牧,但是,赵国在整体的国运走势上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又更遑论赵王自毁长城,毒杀李牧。虽然也有压着燕国、魏国暴打,但是这时的赵国已经是垂垂老矣,再不复赵武灵王之时,也再不复长平大决举国求战的豪迈。

赵国之兴也勃也,败也速也,可哀可悲可叹。

邦国兴衰之道,或者是综合国力的消长,都应当落于国运这个词语上的话,那么国运就是这个国家是否有英明的战略决断,是否有一个稳定并且有真知灼见的执政集团,而在军事战略上,能否料敌先机,军民同体上下一心,这才是大展国力之道。

相关推荐:

百无一用是书生——文人蔡邕的叹息

霍元甲后代今何在:功夫无人继承 练武无经济来源

宁王朱棣为什么不愿做藩王却要起兵谋反?

汉景帝是怎样的皇帝?他为何被宠姬骂作“老狗”

宋子文死了为什么宋氏三姐妹没人出席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