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人物 | “一条困死在体制网罗里的鲨鱼”:干吏铁良的官场悲剧

发布时间:2014-12-21 栏目:专题 投稿:细心的冷风

穆尔察·铁良

1922年阴历二月十八日傍晚,天津英租界戈登街陈家大院内,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气象。原来,那日是前清重臣铁良的六十寿辰,寓居京津两地的遗老遗少们纷纷登门祝寿,赋诗著文,追忆铁大帅昔日的宦海生涯,慨叹世事变幻如浮云。其中,一位曾任邮传部右侍郎的老翁,事先写好《铁将军歌》诗一首,作为庆生之礼。铁良拿到这首诗作,当看到里面“无端阴谋发肘腋,自毁长城不知惜”一句,不禁眉头紧蹙,两眼泛起泪花,一时间从喧嚣的气氛中抽离出来,陷入沉思中,久久回不过神。之所以黯然神伤,是因为他想起了自己曾经春风得意、霸气外露的岁月。

勤勤恳恳 终得赏识

铁良,字宝臣,穆尔察氏,满洲镶白旗人。虽说是旗人,铁良却是标准的“穷二代”,家里既无背景可夸,也无财富可炫。七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去世,没几年父亲也撒手人寰,于是家境每况愈下,渐渐无法供其读书科考。不过,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到二十岁,铁良便参加工作,出任工部笔帖式,成为一名政府公务员。

铁良

什么是笔帖式呢?其实就是从事文书、档案的记录、翻译及整理的官吏,相当于现在政府的文件管理人员。乍听起来,这是个既没前途又没意思的差事。不过,清代毕竟不如现在,既没打印机,也无传真机,一切文件都需手工处理,加之晚清对外事务骤增,文件档案工作随之繁多,笔帖式的重要性自然也日渐凸显。铁良正是抓住这一机遇,眼疾、手快、心细、人精,不仅保质保量完成本职工作,而且经常帮上司出谋划策,充当幕僚。时间一长,这个聪明能干的年轻人进入了大佬们的视野。终于有一天,时任直隶总督的荣禄大笔一挥,推荐铁担任户部员外郎,同时将其招入自己府上。很快,铁良便青云直上,到1905年,朝廷任命他为户部尚书,而这一年,铁良才42岁。

除了靠山力挺,铁良能在短期内步步高升,跻身正部级领导行列,还在于他异于常人的办事能力与行事风格。首先,他为人勤恳谨慎,做事讲求效率。清朝大臣每天寅时(即凌晨三点至五点)上朝,8点左右退朝。之后,大部分人要么回家睡个回笼觉,要么三三两两相约去喝茶听戏,唯独铁良径直到部里办公。一到衙门,大大小小的官员都抱着一堆公文,围了上来,请其批阅。铁良不慌不忙,一件件看,一个个谈。一般性的文件,他当场就交给负责人。有问题的,他挑了出来说:“这件我们要谈谈。”最后剩下几个人,留在办公室逐一商议,直至作出较为满意的决定。因此,虽然每天公事繁忙,但他可以做到案无留牍。

其次,铁良做事又有雷厉风行、不讲人情的一面。一次,他奉朝廷之命赴江南考察军队建设,恰好经过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下属的一家铁厂,负责人是铁良的老部下张士珩。遇见上司来访,张士珩自然极尽逢迎之事,好酒好曲,美女美食,一并送上。铁良不吃这一套,坚持要先去厂房看看。一进铁厂,发现厂内废铁堆积如山,铁良问道:“如许废料,何不储于废料所?”张士珩以为他话中有话,暗有索贿之意,于是回答:“此种废料,尚可复铸,则废铁化为新铁矣。节余款项,可用来孝敬大人。”铁良听后勃然大怒,指着他骂道:“汝即废铁也。安得洪鑢而改铸之?”说罢,拂袖而去。不久,朝廷便一纸令状将张士珩从铁厂总办职务上撸了下来。

再次,铁良还是一位学习型领导,爱读书,会读书。有一回,铁良给下属作报告,谈到如何读历史书,他讲道:“读史的目的,在于应世。所以我们读史的时候,每逢一件历史上的大事,都要在读完后,把书本放下想一想,如果我遇到这样的事,应当怎样办。有意见,就批在书上。这样一来,将来做事,就有了根了。无论多么重大的事,也可以不至于苟且从事了。”

更为重要的是,铁良身为满人,对朝廷极为忠诚。每次面圣,铁良都是直来直往,实话实说,不欺瞒,不敷衍,不谄媚,不邀功。难怪就连自视甚高的怪杰辜鸿铭都把他比作“霸王”,认为他“固执,却有强烈的廉耻感和责任感;刻板僵硬,但确实正直诚实;酷爱秩序,勇武有气节,又具有傲慢的抵抗力量;更为重要的是,他还沉着冷静”。

细数清末的满蒙权贵们,像铁良这般年富力强且具有多种优良素质的人,实在凤毛麟角。因此慈禧与光绪一致认定铁“文武有立,可当大事”,是又一个荣禄式的人物,决心好好加以栽培。备受太后和皇帝的恩宠,铁良于是大展拳脚,然而与此同时,“霸气”也禁不住外露了。

才气逼人 助朝廷收回地方大权

晚清朝廷,最头疼的一件事莫过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自从镇压完太平天国起义,地方督抚权势上移,逐渐自为一体,掌控财权、军权,不再对朝廷惟命是从。尤其是庚子之变后,东南各省的张之洞、刘坤一等汉族大佬公然要求自保,拒绝北上勤王。如何把地方财政、军队大权收归中央,便成为摆在满族宗室面前的一个难题。

给出解题答案的不是满人,而是汉人袁世凯。1903年,袁世凯上书建议成立练兵处,由昏聩无能的庆亲王奕劻领衔,以征收军费之名,淘汰各地绿营,集权于中央袁世凯还极力拉拢铁良,推荐其出任兵部侍郎,欲为己用。然而,东南各省督抚却完全不理会老袁的“忽悠”,纷纷上折,声称要钱没有,裁兵没门。

头炮未打响,慈禧、光绪与群臣一番商议,认为必须动真格,于是派人亲赴东南各省强行贯彻中央政策。然而,南下人选却让人颇费脑筋。这个人必须忠于朝廷,懂得军情,同时精明强悍,不徇私情。思来想去,大家将目标锁定在铁良身上。

1904年,铁良领命南下,去啃掉那几块坚如顽石般的硬骨头。

铁良的到来的确将了各位督抚一军,令他们手足无措。第一站是江苏,查办江南制造总局诸多积弊,两江总督魏光焘还未等出手抵制,朝廷一纸调令发来,命其出任闽浙总督。就这样,两江顿时成为“三不管”区域。趁着人员交接、群龙无首之际,铁良一鼓作气,将盘踞江南达四十年之久的湘军旧部完全收编。针对那些湘军高级将领,服从安排的,铁良给予平级调离,妥善安置后路;而部分拒绝合作的刺头,铁毫不客气,有劣迹的一律斥革治罪,无前科的则辞退还乡。如此一来,军权、财权均揽归中央

魏光焘的失势,让湖广总督张之洞着实见识了一把铁良铁腕的厉害。不久,铁良赴武汉视察,继续践行朝廷的收权之举。张之洞深感自己独木难支,于是以退为进,要求商谈。铁良也知道硬吃张之洞并非易事,于是一口应允。几经讨价还价,张之洞部分答应了练兵处的要求,放出手中的一些军事、财政权力。

眼瞅着昔日威风八面的魏大帅、张香帅被铁良整得那么“怂”,其余各地的督抚纷纷表示服从中央安排,主动交权。铁良南下,可谓不辱使命,一战成名!

霸气外漏 仅是慈禧的一颗棋子

然而,回到京师的铁良却高兴不起来。原因很简单,自己辛辛苦苦拼来的各项利益并未给朝廷带来实惠,反而都被袁世凯当做军饷充实了北洋六镇。“汉人久握军事大权,甚非慎固根本之计也。”这是作为满人的铁良十分担心的。不过铁良袁世凯私交甚好,之前更是义结金兰,故他希望劝说老袁让出大部分权益。一次,铁良赴袁府拜访,略加寒暄,就直奔主题,劝袁识时务,顾大体,勿只咬着小团体利益不放。袁世凯向来圆滑,一边假装未听清铁的意思,一边又故意东拉西扯,岔开话题。铁良老袁毫无诚意,只好起身告别,临走前还意味深长地提醒老袁:“慰亭,实不相瞒,我一生以年羹尧为戒!”这句话一来是他对自己谨小慎微、循规蹈矩的作风之归纳,二来更是警告袁世凯不要再好大喜功、气势凌人,否则定会重蹈年氏骄纵致罪的覆辙。可见铁良颇讲义气,虽对袁世凯甚为不满,但依然苦口婆心,冀其悔改。可是,权力欲极强的袁世凯哪里听得进铁的话,依旧我行我素,损公肥私。终于,铁良不再纠结于哥们情谊,主动挺身而出,与老袁对决。

前排从左起,分别为王士珍、冯国璋、袁世凯铁良、曹锟、言敦源;后排右起第二人为段祺瑞

铁良首先从整顿财政入手。当时他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是大清的“账房先生”。他着手从财务上对北洋军“钩稽精核”,清理各种假账呆账,使得北洋粮饷捉襟见肘,无法扩张。接着,他又在1906年召开的御前会议上就立宪问题向袁世凯开炮。会上,二人争论激烈,铁良无法反对已成众人共识的立宪潮流,但坚决反对袁世凯主张的迅速推行立宪。在他看来,袁世凯如此热衷于宪政改革,设立内阁,无非急于独揽大权,其狼子野心已昭然若揭。用铁良的话说,即:“如乃公所谓立宪,实与立宪本旨不合”,“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又不可。”这正中满蒙权贵的下怀,自然深得皇室默许。

袁世凯此时烦透了铁良,恨不能除之而后快。他联合奕劻,觐见慈禧,参了铁良一本:“若不去铁,新政必有阻挠。”孰料弄巧成拙,老佛爷本来已经拟旨,不许铁良等保守官吏参加第二轮的御前会议,但袁世凯的表现令她马上改变了主意,将此旨留中不发。铁良因之转危为安,而贴上了“年羹尧”标签的老袁却成了众矢之的。

当年年底,清廷举行了“彰德会操”,袁铁之争也由此进入了终极pk阶段。二人一同出任阅兵大臣,而各自的心腹良弼、冯国璋则分别担任北军和南军审判长。双方营垒分明,针锋相对。谙于世故的老袁发觉形势不妙,嗅出了慈禧隐有借铁良之手打压北洋军之意。于是,会操结束后,老袁主动交出北洋新军六镇的四镇。铁良也毫不客气,将这数万精兵统统收编。

次年,袁世凯被任命为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明升暗降,失去军权,铁良则顺理成章的跃身为清军第一统帅,好不威风。不过,这一切都是由慈禧于幕后一手操作的结果。用铁良幕僚恽宝惠的概括:“铁良敢于这样做,仍由于宫廷之主持。慈禧太后之为人,阴鸷而多智谋,对满汉大臣能恩威并用,权不旁落,绝非一般妇女所能及。”也就是说,铁良仅是慈禧手中的一颗卒子,一旦过河,便不能回头。

此时的铁良,却自我感觉良好,天下军队大半听我调令,自己实乃朝廷必不可少的火炮良驹。然而,在他人眼中,铁良所体现出来的卓越才气,却更近似于一股使人不安、让人窒息的“霸气”。谁也不愿意被这种气势所笼罩。所谓“月盈则缺,花盛而谢”,老袁暂时失势后,接下来要出局的便是铁良。他的好运似乎也快用完了。

月盈则缺,花盛而谢

1908年11月,光绪、慈禧相继归天,宣统登基。两个月后,摄政王载沣以“足疾”为由,将袁世凯撵回河南老家。最大政敌的离开,让铁良倍感清爽。然而,实际的情形却是隐患众多,危机四伏。

最高层对铁良的态度是担忧。载沣、载涛等皇室深感铁良风头太盛,霸气外露,一旦擅权,后患无穷,于是暗有贬抑之意。

下属的态度是不满。这以良弼为代表。良弼本是铁一身提拔的人材,在打击袁世凯的行动中出力尤多,然而他却不甘屈居铁良之后,希望早日上位。在良弼看来,论出身,自己是多尔衮之后,正儿八经的宗室黄带子,而铁良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旗人子弟;论学历,良是日本军校毕业,当时也算非常稀罕的海归一族了,而铁连个举人文凭都没有,太土鳖了;论年龄,自己是70后,铁良是60后,因此自认为更了解世界新趋势。正是这种羡慕嫉妒恨的情绪作祟,良弼经常离间载涛与铁良之间的关系,以期早日取而代之。

袁世凯的态度自然是愤恨,虽身在河南,却一直伺机报复。听说载沣与铁良不和,他更是派眼线在京城散播谣言,声称自己要与铁良联手,东山再起。

多方不利因素汇聚到一起,铁良悲催的遭遇便纷至沓来。1909年夏天,朝廷突然以“干部年轻化”为借口,将铁良的禁卫军训练大臣免去,由良弼继任。1910年2月,又将铁的陆军部尚书一职罢免。最后,铁良在军机处的职务也被取消。先是不再负责皇宫治安工作,接着失去军事指挥权,甚至连参与政务决策权也被剥夺。此时,铁良已没有实职,沦为诺大朝堂上的一个闲人。

跑关系送厚礼 为时晚矣

从权力巅峰跌至谷底,仅仅不到半年,铁良自然满心委屈。一向以清廉标榜的他,也不禁决定拉下架子,向袁世凯学习,去各王府跑关系,送厚礼。铁良一度将赌注压在庆亲王奕劻身上。然而,平时不怎么玩潜规则的铁良,哪里知道腐败也是一种事业,如果不长期经营,岂能与他人打成一片,形成滴水不漏、互相庇佑的小集团系统?铁下了血本,在庆王爷生日晚宴上出手阔绰地送以万金。不料收了袁世凯无数贿赂的奕劻,扎扎实实地给铁良上了一课。他颇为嘲讽地问道:“此不是来开玩笑乎?”送礼不成,还颜面尽失,铁良只得选择辞职。

朝廷递上正式辞呈后,铁良还给昔日的老部下陆军部副大臣寿勋一封短信,结尾写道:“弟患口疾,不良于言。”可知铁良对最高层颇有意见,但实属难言之隐了。对于良弼自己一手提拔的下属,铁则后悔万分。在一次告别晚宴上,有人抱怨良弼、哈日章等人过河拆桥、背后捅刀,铁良很是感慨的叹道:“他们都是华而不实,我后来也不敢听他们的话了。他们还尽说我的闲话,真是知人不易呀!”

屈从时代 租界养老

辛亥前夕,朝廷开恩,任命铁良出任江宁将军,一个充其量只能打打酱油的闲差。10月10日,武昌一声枪响,革命终成洪流。不及两月,全国十多个省份相继独立。铁良闻讯“惊骇跳号,泪尽血出”,悲叹“夫何济哉!夫何济哉!”他觉得如果在陆军部尚书位上的仍是自己,而不是毫无军事经验的现任荫昌,或许形势不会如此急转直下。然而很快铁良便发现自己也不是革命军的对手。年底,徐绍祯率领革命军攻打南京,铁良虽负隅顽抗,但终被击溃。他只得躲入天津租界,开启了其长达27年的遗老生涯。

体制如同一张大网,每个官员都好比网中之鱼。所以,若想在体制内游刃有余,不受窒碍,就得善于塑造个人形象,既不能锋芒毕露招人忌,亦不能埋头苦干无人问。说白了,其诀窍就在于保持中庸,搞好人脉。否则要么出力甚多却得不到相应回报,要么树敌太多终有被人搞垮之日。铁良就属于后者,鱼死而网却完好。这也映照出一个朴实的道理:“霸气不是你想露,想露就能露!”

文 | 沧浪云 转自且听沧老师说(号:canglangyun2000),本文经授权转载,转载请联系原出处·。

相关推荐:

荆轲刺秦的背后: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恩怨情仇

外交家班超:好男儿应该要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元明宗有几位皇后 历史上元明宗有几个儿子

历史上的传奇女子:用美貌灭了两个国家的女人!

揭秘:宋美龄为何对蒋经国选李登辉接班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