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三国志》绝对不会告你的诸葛亮治蜀!

发布时间:2014-12-24 栏目:专题 投稿:怕孤独的手链

《三国志》绝对不会告你的诸葛亮治蜀!

公元223年伐吴惨败的刘备去世,仅仅过了五年时间蜀汉就有实力多年北伐,这除了有南中供应军资外,更离不开自身厚实的国力作支撑。这也反映出诸葛丞相是一个善于治国的人。吴蜀重新交好后,访问蜀汉的吴国使臣张温做过吴太子孙登(孙权与魏断交后,于公元229年称帝,孙登为太子。所以这里取“吴太子”的说法)的老师,名气很大,他返回后对蜀汉的政事赞美有加,为此还引起了孙权的恼恨。魏晋时期的大儒袁准在《诸葛公论》中也评价过诸葛亮治蜀的成效:“田畴辟,仓禀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关于治蜀的具体内容、举措,《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只字未提,陈寿仅在《后主传》中用“务农殖谷,闭关息民”八字一笔带过。但如果翻开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誉为“地方志鼻祖”的《华阳国志》以及其它讲述风土人文的典籍,就会找到很多诸葛丞相治蜀的详细记载

想治理好一个国家,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尽人皆知,试想一下,譬如今日的朝鲜没有强大的农业基础,每年要靠国外大量援助,连“自给自足”都谈不上,又如何能做到立足于世。一味鼓吹自己是幸福过度更沦为天下人的笑柄。说起蜀汉乃至整个三国时代的农业,就必须要提及“屯田”这个概念。屯田是指封建时代政府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分为军屯与民屯两种。屯田制度起源于秦汉,那个时候北方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给中原王朝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游牧民族循水草而居往来飘忽不定,每每中原王朝集结大军前去征讨,能否找的到游牧民族姑且不论,单说出兵一项,十数万的大军就意味着十数万的精壮男子无法从事劳动生产,还意味着要有成倍的后勤人员从事补给运输供应着这支军队,这些人同样无法进行劳动生产。如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其在位期间规模最大的征讨匈奴作战,史称“漠北之战”。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领十万骑兵出击,根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的记载:(跟在骑兵之后的)步兵和后勤保障人员有几十万人(步兵转者踵军数十万)。如此一来,仗能不能赢先放一边,中原王朝自己的家底却首先要败光了。所以,务实些的封建统治者不提倡劳师远征,而是组织军队或者迁徙百姓在边境上定居,忙时劳作,闲时训练;平时为民,战时为兵,这样既能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又大大缩减了国家的开支成本,这就是屯田制度产生的历史渊源。秦始皇时期的蒙恬、西汉中期的赵充国,都是在军屯上颇有成就的人物。到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百姓流离,民不聊生。曹操《蒿里行》中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真实的写照。连年的战争导致了土地荒芜、粮食签收。早期讨伐董卓的酸枣联军因为无粮而散伙;曹操在和吕布争夺山东兖州的作战中相持百余日,最后双方都因没有粮食而各自撤军。流离的百姓、荒芜的田地,大规模的组织民屯势在必行。鉴于此,曹操在迎接汉献帝的那年,就在许昌招募流民实行屯田,民屯的政策规定:百姓不用官府提供的耕牛,最后收成对半分;用耕牛的,收成四六分。屯田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得谷百万斛(一斛合今120斤),在乱世当中,屯田本意虽是筹措军粮,但它同样稳定了社会秩序,实在是难能可贵。因为中原大乱,许多百姓逃到了江南,这又为吴国屯田打下了条件。

关于蜀汉屯田,我们只能找到些蜀汉军队为免运输之苦在北伐前线实行军屯的记载,几乎看不到民屯的记录。这并不是说诸葛丞相只知筹措军粮而不管百姓的生死,《隆中对》提到过四川是“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又不曾经过战乱,既无荒田又无流民,没有民屯的必要。直到今天提到四川我们依然称那里是天府之国,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从秦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说起。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在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下,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通过竹笼放石的堆砌方式,经过八年的努力,才将其修成。根据《水经注》中的记载都江堰建成后可覆盖土地近千万亩,遇到旱年人们就用都江堰引岷江水灌溉土地,雨年就将其关闭,一切都由人控制,再也不用看老天爷的脸色了。“天府之国”的美誉也就此流传。所以在蜀地,维护好都江堰大堤几乎就和农业大丰收划等号了。《水经注》中提到了诸葛丞相对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十分重视,称都江堰是蜀地的农业之本,国家的财富。并设置了管理都江堰的官员,拨兵丁一千两百人负责维护(此堰农本, 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有堰官)。除了都江堰外,今天云南省保山县还遗留有三个用于灌溉的堰堤,当地人们称为“诸葛堰”,传说也是诸葛丞相南征时规划的,这些水利工程都促进了蜀汉农业的发展。此外,诸葛丞相还命人在四川绵竹武都山种植白菩菜、在南征越嶲时发现山间有一种根大、叶大、茎粗的野菜,也命人取种种植用以补充军粮。刘禹锡在《嘉话录》中提到了这种野菜叫做蔓菁,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大头菜,还提到了诸葛亮讲述种植蔓菁的益处,诸如叶煮可食、滋生迅速等特点,蜀地百姓们亲切把蔓菁也称为“诸葛菜”。

从古至今,盐和铁都是百姓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更属于国家的战略储备物资,历朝历代对盐铁都极其重视。汉武帝时期因为常年征伐匈奴导致国库空虚,武帝采用酷吏张汤的建议对盐铁实行官营垄断,国库立刻充足起来。武帝的儿子昭帝继位后,朝廷征召全国各地的贤良文学人士齐聚京城,与朝廷官员就盐铁官营等国家民生政策的利弊展开了一场大的辩论,文人桓宽根据辩论内容写成了著名的《盐铁论》。这些都说明了盐铁对国家、黎民的重要性。刘备入主成都后也非常重视通过盐铁获得收益,劝阻诸葛亮亲自南征的王连被刘备任命为司盐校尉,管理盐铁的收益,获利很多,对国家用度大有帮助(《王连传》载:迁(王连)司盐校尉,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被雍闿绑架送往东吴后被接回的张裔,也曾被刘备任命为司金中郎将,督造农具、武器(《张裔传》载:还为(张裔)司金中郎将,典作农战之器),因为两人政绩出色,国家获益较多,后都被提拔到丞相府做长史。

翻开《三国志·邓艾传》可以得知蜀地盐铁等资源非常充足。《邓艾传》中记载:邓艾灭蜀后打算留下自己陇右的两万部队和投降的两万蜀军煮盐冶铁,作为军备和农业生产需要之用。当时整个蜀汉户籍在册的军队是十万两千人,能动用相当于蜀汉军队五分之二比例的士兵专门从事煮盐冶铁,这也反映出蜀地产出的盐铁之多。而《华阳国志》的记载则更加详细,仿佛蜀地就是一个聚宝盆。《华阳国志·蜀志》记载:广都县(今成都双流县)有盐井、渔田之饶,江有鱼漕梁,山有铁矿;什邡县(今四川德阳什邡)山出好茶,有盐井;郪县(今四川三台县南郪江乡)有山原田、富国盐井;牛鞞县(今四川简阳市简城镇)有阳明盐井;汉安县(今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郡东五百里更是有盐井、鱼池以百数,甚至家家有焉,一郡丰沃。不仅如此,《华阳国志·蜀志》中用了较多笔墨来描写临邛县(今四川邛崃市临邛镇)的百姓使用火井煮盐一事。当地百姓先向这种井里投掷火种,然后伴随着打雷一样的巨响,火焰窜天而出,根据今人考证火井里喷发的就是现在家家做饭都离不开的天然气。另据《博物志》记载诸葛亮还亲自前往临邛视察火井煮盐的情况,在视察后火井仿佛通了灵性,从此烧的比以往更加旺盛,苏东坡也曾写有《诸葛盐井诗》。冶铁方面,临邛县有石山,开采的矿石可以打造成钢,而且甚是锋利,为此临邛设立了铁官。地方志《四川通志》记载成都南面有一条河因为诸葛丞相派人在此冶铁因而得名“铁溪河”。另据各类地方志记载:拥有铁山的始建(今鄂西南山区北部)、蒲亭(今四川乐山)、仁寿(今四川眉山)、崇宁(今四川郫县)等县,诸葛丞相都派人冶铁打造兵器。对于那些善于打铁的能工巧匠,则是必予重奖:《四川通志》还记载诸葛亮南征到泸水西岸时让一个叫郭达的铁匠打造弓箭的事,郭达一个晚上就能打造三千支箭,被人们称作“神手”,因此被封为将军,连使用的炉子都因他得名被称为“打箭炉”。还有个被重用的打刀能手蒲元,点名打刀必须使用成都的水淬火。有人故意掺了涪江的水,蒲元一用就发觉了不对劲,送水人狡辩,他就以刀画水解释得头头是道,送水人也不得不服。蒲元曾为诸葛亮打造了三千把上好的刀用于北伐,拿装有铁珠的竹筒试他造的刀,一刀下去筒半珠断。因为蒲元的名气大,姜维都为他撰写了《蒲元别传》。

除了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煮盐冶铁这些基础性建设发展外,诸葛丞相又大力扶持了一个能为国家带来巨额贸易利润的产业——蜀锦。我们都知道四川成都又叫做锦官城,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蜀相》中的“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的诗句里都称成都为“锦官城”,这个“锦官城”的称呼就和诸葛丞相有关。在陈寿著作的《诸葛亮集》中曾收录了丞相评价蜀锦的话语,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也就是说后来蜀汉多年北伐战争的开销主要就是靠外销蜀锦来支撑。因而诸葛丞相大力发展扶持蜀锦,在成都设立、选拔了专门织锦的机构和官员,由于数量规模庞大,成都由此才被称作“锦官城”。我们都知道,即便到了物质发达的今天蜀锦也是十分高端的纺织品,更不要说交通经济都不发达的封建时代。《史记·大宛列传》中曾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时曾在大夏国(今新疆和田一带)看见过邛地竹杖和蜀地产的布料,经询问得知是大夏商人到距大夏东南大约几千里的身毒国(今印度河流域)买回来的(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 ”)。虽然我们现在无法确定张骞看到的蜀布是否就是蜀锦,但能肯定的是,早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蜀地的丝织品就已经远销海外了。吴蜀通好时邓芝一次带去了蜀锦千端赠与孙权,两国贸易时蜀锦肯定也是大受欢迎。高端的产品,畅销的市场,诸葛丞相大力扶持蜀锦国家带来巨额创收、用于支撑北伐作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推荐:

中国史上死最惨的太监是他: 被凌迟3357刀

对一生无视法度唐末五代军阀李罕之的评价

袁世凯将元宵改名为汤圆?

特工首脑李士群的真面目:苏、中、日多面间谍?

崇祯临终疾呼大臣亡国:他真的不用为亡国负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