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建国后,人民大会堂空间布局遇到难题,周总理用一句诗解决了问题

发布时间:2014-12-28 栏目:专题 投稿:悦耳的树叶

人民大会堂,这座庄严雄伟的建筑,从竣工那天起就在中国人心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位置。只是我们往往更关注这座建筑本身,而忽视了那些发生在其间的不平凡的故事。

今天勇哥来讲一个关于周总理的故事。

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比故宫的全部建筑面积还要大,即使在今天看来,它的壮观程度也让人震惊不已。

设计之初,最大的难题是:古今中外,大空间、大体量从来就是为了衬托高高在上的威仪,我们的大会堂却要让每一个普通人走进它的时候,都感觉自己像个主人。这对矛盾如何解决建筑史上找不到答案。

大会堂17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一个万人大礼堂就占去了将近二分之一,怎样才能让所有人都看得见、听得清?如何在保证顶棚绝对安全的同时,还不让人产生压抑感?

张鎛几乎请教了所有相关领域的专家,大家却众口一词,太难。

马大猷教授甚至撂下这么一句话:“人均空间6立方米是声学处理的极限,大礼堂平均每人9立方米,要能都听得清,那叫世界奇迹。”

总理听完汇报之后陷入了沉思,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不消除巨大空间给人的压抑感,大礼堂就会是个失败的设计。片刻之后,周总理忽然开口,轻轻吟诵了两句诗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总理接着说,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海有多远。“落霞孤鹜”这一句诗,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为什么不从水天一色的意境出发,去做抽象处理呢?

总理拿过纸笔描画起来:“大礼堂四边没有平直的硬线,有点类似自然环境的无边无沿。顶棚可以做成大穹隆形,象征天体空间。顶棚和墙身的交界做成大圆角形,把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没有边、没有沿、没有角,就能得到上下浑然一体的效果,冲淡生硬和压抑感。”

落霞孤鹜,秋水长天。谁能想到,大会堂设计中的最大难题,竟在一千年前的古人那里找到了答案。为了体现“水天一色”的感觉,张鎛给大礼堂的穹顶设计了3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与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呼应,灯亮之时犹如波光盈盈。建筑师们还在整个穹顶上开了近500个灯孔,人坐在观众席内,抬头就可见“繁星点点”,仿佛置身于浩瀚夜空,丝毫不会感觉压抑、沉重。

大礼堂巨大的穹顶上,还藏着几百万个小小的吸声孔,有了它们,大礼堂的屋顶整个儿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吸音板,主席台上发出的多余音波完全被吸走,不但没有回声还能留点“混响”,让坐在每个角落的人都能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大空间带来的问题,又被大空间自身解决掉了。

马大猷教授说,中国人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经过近50年风雨的检验,今天的人民大会堂已经成了中国建筑史上当之无愧的经典,成了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的地标之一。

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人民大会堂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上的向往与寄托,正如冰心所言:“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

相关推荐:

三国时期九大牛人被严重低估,周瑜仅排第八!

朱元璋最牛的世孙,西方推崇为东方圣人,国人却不知是谁,真讽刺

吕布死后貂蝉去哪了?谁得到了她?曹操?关羽?还是另有其人?

本可被刘备收降的大将

三国最大人生赢家是谁?不是曹操也不是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