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一代权臣:极致荣宠却仍逃不过处决

发布时间:2014-12-29 栏目:专题 投稿:还单身的小霸王

在近些年来热播的古装影视剧中,以历史中的年羹尧为原型,讲述宫廷斗阵,官场黑暗,权利斗争的例子不少,特别是在《雍正王朝》和《甄嬛传》中,作为手握重权的王公大臣,虽然战功赫赫,但却也是飞扬跋扈,贪婪成性。在雍正还未登基之前,年羹尧还只是陕甘提督,专门负责军队的后勤工作。后在血洗江夏镇一案中,帮助雍正皇帝严重打击了八爷党,从而升任陕甘总督,并成为雍正的心腹,监督并控制着十四阿哥。在雍正即位之后,年羹尧便成了雍正的左膀右臂,权势和地位也逐渐升高。后来,在平定西藏、国罗克之乱中年羹尧屡建功勋,被赐予爵位,由其子承袭。在西北时,年羹尧还被委以重任,获得参与云南政务的权利,成为雍正外省的大臣之一。

然而,权利和地位最能改变人的心性,战功赫赫深得雍正信任的年羹尧也不能幸免。在其平西北,建战功期间,不仅私吞军饷,暗杀命官,还大肆修建王府,不顾百姓死活。为了能够稳定军心,雍正只好派孙嘉诚去管理年羹尧的一切军饷花销,避免国家财产流入私人腰包。然而,年羹尧却狂妄到将雍正钦点的理财规划师给杀了。王子犯法尚且要与民同罪,更何况是朝中大臣犯了杀人罪,而且杀的还是文臣!一时之间,朝堂之上的文臣义愤填膺,无不上书奏请雍正年羹尧的种种罪行。在众多文臣的压力之下,雍正便不得不将年羹尧贬职,以宽人心。

杀人本要偿命,年羹尧杀了孙嘉诚,雍正却念及战功,不认将其杀之。但膨胀依旧的年羹尧怎能体会雍正的良苦用心。在被贬为城门看守时,其身着黄马褂,招摇过市,妄想让雍正和天下百姓记起他平定西北的功劳。然而,在文官陆续的奏折中,列出了年羹尧历年来的种种罪行,最后,雍正再也没有耐心为其滔天的罪行寻找让其活命的借口。一道圣旨,年羹尧这轰轰烈烈的一生便结束了。为官之道,是要懂得天威难测。年羹尧虽然有赫赫战功,得到了雍正的重用,更是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但在权势和欲望的染缸中浸染太久,他忘记了自己作为臣子的本分,居功自傲、专权跋扈,最终落得命丧黄泉这一结局,实在可惜可叹。

隋朝一代权臣杨素:魔鬼还是天使?

大唐证圣三年,一代女皇武则天下了一道很严厉的诏书,宣布前代的隋朝权臣杨素包括他兄弟的子孙后代,都不得留在长安担任京官及充当侍卫。诏书一下,杨素一门后辈侄孙如杨元禧、杨元亨、杨元帏等一股脑被贬出京城,发配到边远荒凉之地担任地方小官。事情的缘由是曾担任武则天御医的杨元禧得罪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怀恨在心的张易之于是便找机会对武则天大吹枕边风,说杨素父子在隋朝时并不忠心(“有逆节”),他的子孙后代肯定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不适合留在天朝大唐仕官。做君主的最担心的正是臣子不忠,尤其是武则天这种“逆天而行”的女主,武则天一怒之下,也顺便为了安抚“男友”,便下了这道诏书。诏书中有两句评论杨素一生的话最是触目惊心:生为不忠之人,死为不义之鬼。

凭心而论,事情的起因虽与政治斗争有关,但诏书的内容却基本上代表了唐人对其前朝——短命的隋朝——兴亡成败原因的基本认识:从唐太宗以来,大唐的君臣们都一致认为,隋朝之亡与隋炀帝的过份折腾有关,而鼓捣隋朝改易太子,让好矫饰、爱折腾的杨广登上皇位的权臣杨素正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也确实,大隋朝在开国君主隋文帝的治理下,国力强盛、民生富足,对外,没费什么力气就让强盛一时的突厥俯首称臣,对内,二十几年积累起来的粮食、布匹等经过隋末反王李密、王世充们源源不断的掠夺,一直到大唐贞观年间都还没有用完。这样一个强大而富足的国家经过败家子杨广短短十几年的折腾生生给折腾到亡国,把杨广一手推上太子位置进而继承为帝的隋朝一号权臣杨素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杨素性格复杂,身份多样、能文能武,堪称全才。他既是大隋朝“功臣莫居其右”的一时人杰,亦是朝堂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头号权臣,但他最后在史书上留下的评价却是陷害忠良、打击异己,“致国于倾危”的一代权奸,在民间各种评书、戏曲传说中亦是铁板钉钉的白脸奸臣。在喜欢给历史人物脸谱化的中国,杨素的白脸形象似乎已难再改,然而,在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之后,我们又发现,杨素似乎长有另外一幅完全不同的脸谱,他宽容大度、不拘小节,不但是善于挖掘人才的伯乐,更是接连促成几段爱情佳话的好人,隋唐之际产生的“破镜重圆”、“风尘三侠”、“牛角挂书”等几段佳话皆与他的名字挂上关系。

杨素身上,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天使与魔鬼两幅截然相反的面孔!杨素跻身历史舞台,最初凭的是以武人身份立下军功。作为大将,他的统兵作战方法十分独特残忍,每次大战前都要在军中借故找一些犯错的士兵出阵斩首,多者百余人,少者也不下十几个。还未开打,己方这边就先人头齐刷刷落地,流血盈前,杨素却能做到眉头都不皱一下,照样谈笑自若,而他这样做的目的竟然是为了鼓舞士气。两军对阵,他从不指挥整军压上,而是先派个一二百人上去厮杀,务必要求取胜,不能取胜而败下阵来者,无论剩下多少人,立刻全部斩首于阵前。继而再派几百人上去厮杀,如前而战,不能取胜的再全部斩首,直到取胜为止。

这种极为罕见的战法,历代兵法中唯有《尉缭子兵法》曾提过,但将之用于实战的,仅杨素一人而已。这种战法历代以来虽一直为人所抨击,然而却令杨素终其一生,历经百战,罕有一败,因为在死亡的驱使之下,他的手下战士只要上阵必抱定必死的决心,反而更能激发内心的战斗意志,故此所向无前。杨素的后人继承这种打仗不要命的家风,也曾为大唐开疆拓土献出一份力气,杨素侄儿杨弘武曾参加了唐太宗征伐高丽的作战。整体而言,英明神武、打仗能力被视作历代帝王之中佼佼者的唐太宗对整个征辽作战亦是办法不多,但是杨弘武的骁勇却让他眼前一亮,以至大唐天可汗都连声赞叹:“越公儿郎,故有家风矣!”

这种冷酷的战法也得到大唐名将李靖一定程度的认可,李靖曾得到过杨素的提携,他在自己的兵法《李卫公兵法》中曾如是道:“古之名将,十卒而杀其三者,威振于敌国;杀其一者,令行于三军。”当然李靖有没将这种战法引入自己的实战中就不得而知了,但李靖在大唐一朝往往凭少数人马即能取得巨大胜果却是不争的事实。凭着这种残忍的战法杨素统兵战无不胜,甚至,在跟突厥这种天生的骑兵作战时,杨素都豪气冲天,居然放弃常规的车战战法,直接跟突厥比拼骑兵对骑兵的正面交锋,一仗打得突厥达头可汗的十万铁骑号哭而去。隋朝素有四大名将之说,分别为韩擒虎、贺若弼、杨素、史万岁,但是头两人只在统一南北的作战中狠狠闪光了一把,之后就几无出场机会,史万岁经历坎坷很少有机会独当一面,只有杨素一人,终大隋一朝,无论是内定叛乱还是外击强敌,始终行走在战斗的最前沿,而且从无失手,每战必胜,令大隋帝国四面平静,边塞无烟。

宋朝有一本著名的兵书《何博士备论》在谈到杨素时曾曾由衷地赞叹:“素之兵未尝小衄,隋功臣无与比肩者,其为烈亦至矣。”凭借战功的不断累积,杨素很快荣升到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右丞相)的位置,与隋朝第一名臣高颎共掌朝政,成为朝臣中的二号人物。然而,杨素尽管打仗厉害,号为名将,但至于治国理民就远非其长了,尤其是跟高颎相比,在政务方面他就远远不如。从这个时候开始,为了谋求更高、更荣盛的地位,杨素努力钻营,大耍奸计,由“功臣莫居其右”的一时人杰,来了个华丽的转身,向“致国于倾危”之一代奸雄转变。

相关推荐:

扶不起的阿斗实则聪明绝顶很有远见 被误会了几千年

他是外国元首,为何却能获得中国的上将军衔?

有人不让管军事毛主席气愤地说“我不离开!拿轿子抬我也不走!”

​才华横溢的宋之问毛遂自荐 可武则天还是看不上?

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一生举行过14次加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