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两朝宰辅长孙无忌的传奇人生

发布时间:2015-01-10 栏目:专题 投稿:魔幻的汽车

唐朝大臣中,长孙无忌要算是第一个权臣了。在高祖太宗时代,他还知道身为外戚要避嫌自谦,但是到了高宗时期,身具拥立之功,兼为元舅宰辅的长孙无忌就有点不知收敛专权跋扈了。最后也因为屡次驳逆高宗意见,被找了个理由流放边远地区,再之后被秘密赐死。虽然给他安的罪名确实冤枉,但专权跋扈却也是事实。

长孙无忌、字辅机,北魏皇族拓跋氏之后。自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之后,改姓长孙氏。从北魏到隋唐,长孙氏在朝廷之中一直都有人官居要职。长孙无忌的父亲就是大名鼎鼎的长孙晟,隋右骁卫将军。长孙晟长期负责分化突厥,离强合弱,最后也不负众望,成功让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为大隋也为大唐立下了不少功勋,大大减弱草原民族对中原政权的威胁。他的母亲则是北齐清河王高岳的孙女,而高岳则是北齐神武皇帝高欢的从弟,父母身份都非同一般,可见其人家世渊源之深。由于长孙晟英年早逝,留下长孙无忌和后来的长孙皇后无人抚养,他们的舅舅高士廉就把无忌兄妹接到自己府上照顾。

隋炀帝末年,天下大乱,到处都有草头王,所谓三十六路反王七十二路烟尘是也。唐国公太原留守李渊也抓住机会在晋阳起兵,让儿子李世民秘密招纳豪杰。长孙无忌早年与李世民有“布衣之交”,因此前来投奔,并做主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从此长孙无忌就跟李世民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之上,并且跟着李世民一步步水涨船高,最后成为大唐宰辅辅政三十年,权倾朝野不可一世。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主要参与了三件大事,其中,前两件让他功成名就达到人生巅峰,最后一件则让他身败名裂自缢而亡。

第一件——参与玄武门之变

大唐建立之后,李渊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李世民则被封秦王。因为李世民大唐统一战争中功勋卓著,手下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不甘心只当一个藩王,因此素有夺嫡之志。而太子李建成也不甘心太子宝位空手让人,于是以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主的东宫齐王府与李世民的秦王府展开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最终,李世民喋血宫城,发动政变,杀死太子建成,秦王元吉,最终逼迫高祖逊位,夺取朝政大权,这就是玄武门之变。

在玄武门政变中,长孙无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一生中他主要参与的三件大事之一。因为当时房玄龄杜如晦等秦王心腹智囊受李元吉诋毁而被逐出秦王府,导致当时的李世民“唯长孙无忌尚在府中”,那段时间,一切行动都是经过李世民长孙无忌的密谋才制定出来的。也正是因为长孙无忌与尉迟敬德等人日夜劝李世民当断则断,及早诛杀建成李元吉,才让李世民最终决定杀兄囚父的。

李世民继位之后,没有忘记自己这位大舅子,长孙无忌“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与他一同进封的,尚有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和侯君集,这就进一步表明这里以功第一的功指的是玄武门政变的功。可见长孙无忌在此次政变中功勋卓著,确非常人可比。

长孙无忌在唐太宗时代,为人谦逊善避嫌疑,妹子贵为皇后,但他却从不因此希图躁进,始终对李世民忠心耿耿。这也让李世民对他宠信有加不疑有私。贞观十七年,唐太宗画功臣图像于凌烟阁,长孙无忌位居第一。可见太宗对其宠任之深,甚至就连临死之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功”。

第二件——以元舅之尊拥立晋王

太宗晚年,在太子废立的问题上曾经几度动摇,最后也是靠了长孙无忌的鼎力相助,晋王李治才能成功继位。

太宗皇帝共有十四子,其中长子李承乾,四子魏王李泰以及九子晋王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即位之时,初立李承乾为太子,但是李承乾游猎无度,不为太宗所喜;反而是四子李泰文辞丰赡屡有著述,颇得李世民之欢心,据说太宗为此还曾“面许(李泰)立为太子”。于是很自然的,李泰就起了夺嫡之心,而李承乾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两人各树朋党,简直是当初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本人明争暗斗的翻版。

贞观十七年,李承乾因为“谋反罪”而被废为庶人。朝廷大臣商议重新立储。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上,大臣们很明显的分为两派。一派以岑文本刘洎等人为主,投太宗所好,一力主张让魏王李泰成为新太子;另一派则以外戚功臣长孙无忌为主,请求立李治为太子长孙无忌力主让李治当太子的原因说是为了避免日后再出现玄武门之事,而且向太宗表示,晋王有仁心,如果让李泰日后当上皇帝,李承乾和李治兄弟肯定是要惨遭屠戮的,但是如果让李治当太子,则李泰李承乾不会有性命之忧。

有鉴于此,为了保全两个儿子,太宗最终还是听取了长孙无忌的意见,李治也因此当上了太子。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李治能够当上太子,毫无疑问长孙无忌居功至伟。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后来太宗又起了易储之心,从一代明君在储君之事上居然也始终迟疑不定,也可看出储君之重要性了,也难怪会发生我国历史上会发生这么多宫廷政变。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高宗资质可能确实不是很好,不然太宗不至于在太子无错的情况下起另立储贰的心思。最后还是长孙无忌太宗面前力争,认为太子之位,天下储贰,事关重要,不可轻易改换,才算是打消了太宗的易储之心。

太宗年间长孙无忌一向避嫌,这次在立储问题上却如此强硬,屡屡苦谏,一方面是在向李世民表示忠心,另一方面则是可以取得日后新君继位的用力之功,为日后高宗继位捞取丰厚的政治资本。再加上他本来就是功臣第一,太子元舅,谁也不会说什么。

贞观二十三年(649),李世民临终之前,召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入宫托付后事,两人并为顾命大臣。

第三件:坚决反对废王立武

高宗继位后,拜长孙无忌为太尉,兼检校中书令,知尚书、门下二省事。不要小看了这几句话,相当于长孙无忌一人兼任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掌官,可想而是权势有多恐怖。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唐高宗即位初年,实际执政的是长孙无忌高宗只是一个不那么受限制的傀儡。

还好,长孙无忌并非大奸大邪,虽然专权,却还是将大唐治理的整整有条。二这一时期的高宗长孙无忌的关系也相当融洽,史书记载“(长孙无忌)以元舅辅政,凡有所言,上无不嘉纳”。想是高宗刚即位,也没什么自己执政想法,矛盾也就无从激发。

然而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高宗毕竟是皇帝,终究不可能一直当甩手掌柜,也不可能事事和长孙无忌看法一致,再加上长孙无忌的专权跋扈,不知不觉就让高宗心有不满了。矛盾,就这样慢慢累积,一直到了高宗时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废王立武爆发之时。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刚即位,立妃王氏为皇后。但是王皇后久而无宠,再加上没有子息,高宗对其越来越冷淡,十天半月也不去一次,王皇后对此很是怨恨。此时后宫之中最受宠任的是萧淑妃,她不仅天资聪慧,而且已经诞下龙子,皇帝还三天两头就往萧淑妃那里派跑。可想而知久旷的王皇后对萧淑妃有多憎恨了。为了报复萧淑妃,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后位置。王皇后就援引了太宗时期就和高宗眉来眼去的武则天入宫,想利用武则天来分去高宗对萧淑妃的宠爱。

武氏果然天生狐媚,和高宗早生情愫,进宫没多久就备受宠幸,不止手封昭仪,而且诞下龙子。王皇后和萧淑妃则同时失宠。王皇后的目的虽然达到了,不过却是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武则天的野心比萧淑妃只大不小,并不满足高宗封给她的昭仪之位。为此,她不惜掐死自己刚出生的女儿,企图嫁祸给王皇后,然后让高宗废掉王氏,立自己为皇后

高宗要废掉皇后,再立武氏。这事儿在朝中引起了激烈争论。以位高权重的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为代表,极力反对。老臣韩瑗,来济,于志宁等人也认为皇后乃一国之母,岂可轻废。然而高宗已被武则天彻底迷住,怎么听得进这些。

为了获取长孙无忌的支持,高宗武则天亲自去了长孙无忌的府邸,设宴赐金,让长孙无忌的庶子也能接受封荫去朝廷当官,但是无一例外都被长孙无忌拒绝了。高宗如此放低姿态的拉拢、请求获得长孙无忌的支持,却依然被无情拒绝。这让李治大为尴尬,对长孙无忌的印象也一落千里,颇为怨恨了。

元老旧臣们反对立武则天为后的理由主要有两点,一是像后来骆宾王说的那样“地实寒微”二则是他曾经侍奉先帝,如果再为高宗皇后,于高宗名声,大唐名声实在是不那么好听。而王皇后本人则是先帝挑选的名门望族,李世民口中的佳儿佳妇,如果妄行废黜,就是大逆不道。

而另一派拥护高宗武则天为后的人则主要以许敬宗、李义府、袁公瑜为主,他们多是凭借科举入仕的新人阶层,平时在元老旧臣们的排挤之下,日子过得很不如意。这次,皇帝与宰相的冲突让他们找到了一飞冲天的机会,自然不可能白白放过。除此之外,贞观老臣徐世绩也赞成高宗想法,这更加坚定了高宗的决心,于是贬褚遂良为潭州都督,强行册立武则天皇后

长孙无忌因为此事彻底得罪了高宗武后两人,许敬宗李义府等人为了进一步巴结武后,整日伺机诬陷长孙无忌,想把他赶出朝廷,他们好成功上位。

显庆四年(659),在武则天的授意之下,许敬宗等人费尽心机,终于借有人告发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勾结案的机会,把长孙无忌牵扯进去了。他们诬陷长孙无忌的理由主要是褚遂良韩瑗来济等人结党营私,构陷忠臣,排挤近戚。他们的目的是要长孙无忌独掌大权,然后密谋造反。

高宗一开始并不相信,只是后来李义府许敬宗进一步诬陷说了一通“无忌与先帝谋取天下,天下皆服其智,为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窃发,谁为陛下当之”的诛心之论。再加上在立武则天为后的事件中,高宗长孙无忌已经起了猜忌之心。为免以后还要麻烦,高宗终于决定要对长孙无忌下手了,听信许敬宗的诬陷,把长孙无忌交给许敬宗等人处置。

就这样,权倾一时的长孙无忌被削了去官职和封邑,流放黔州。三个月后,高宗又让许敬宗等人复核此案,许敬宗则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至此,担任大唐宰辅长达三十余年的两朝重臣长孙无忌离开了人世,含冤而死。

长孙无忌被扣上“谋反”罪名,流放逼死,实属冤案。对于他的死,武则天许敬宗等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唐高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长孙无忌的过于强硬,不通情理,也是致死之由。

高宗仁弱听话,方便控制,这是当年长孙无忌执意拥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但讽刺的是,这个仁弱听话的外甥碰到了个性非和顺的超级女强人,长孙无忌也就注定要当政治的牺牲品了。

就像当年吴王李恪临死之前说的:“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陷良善,宗社有灵,当族灭不久!”长孙无忌的结局看似冤枉凄凉,确也是理所应当。

相关推荐:

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三大核心

精选| 美国政治人物形象塑造的百年历史

建州女真部落尼堪外兰:依附明朝势力的卖国汉奸

若奉孝在真能免曹操赤壁一败乎?我看未必

漫画版《三国演义》人物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