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塑造艺术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5-01-20 栏目:专题 投稿:沉默的菠萝

三国里世人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的评价是: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那么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塑造艺术又是什么?

㈠ 引言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堪称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鼻祖";。从古至今,它一直以其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以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三国迷";,而小说的主人公之一——诸葛孔明,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智慧的代名词为广大读者所敬仰。那么,罗贯中究竟以怎样的神来之笔,自如地徜徉于历史与故事之间,塑造这样一个完美的";智圣";呢?本文就试来研究这方面内容,借此学习一代名家高超的文学技巧。㈡ 整体分析作为这部巨著中的主人公,诸葛亮必须在整个《三国》的大舞台上叱咤风云,展现他呼风唤雨的神能 。罗贯中为了突出他的高大形象,就必须在“宏观”上给诸葛亮以广阔的发展空间,总的来说,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⑴出场时间《三国演义》洋洋洒洒近百万字,时间跨越近百年,高潮由诸葛亮出山而起,因诸葛亮之死而终,由此可将全书分为三个时间跨度:①第1回到第35回是诸葛亮“神性”的积聚期。诸葛亮出山前的中原大地,是一个群雄逐鹿,英才辈出的大舞台。作者在这里大跨度地概述历史背景,逐渐地树立起“拥刘反曹”“汉室正统”的思想,为诸葛亮名正言顺地出山作铺垫,同时也使后文对诸葛亮的塑造更为集中,有力。②第36回到第104回,诸葛亮终于开始了他风风雨雨追随刘备父子的征战历程,一副对联概括得好:“收两川,布八卦,七擒六出,五丈原设七七四十九站等,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征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按金木土之卜,水面偏能用火攻”。在纷飞的战火中,诸葛亮的“神性”最集中,最有力地表现了出来。郑振铎曾评价说《三国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诸葛亮传》,此言有理。③第105回到第120回,是诸葛亮“神性”的消散期,诸葛亮“星陨”之后,作品匆匆结尾。这一部分多带些迷信色彩,加重了读者心目中诸葛亮无所不能的印象,使武候名垂千古。⑵施展空间既然中心人物是诸葛亮,那么其他人物的表现就不能喧宾夺主,这也是罗贯中在写蜀国兴衰过程中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总的来说也表现于以下三方面:①蜀君刘备一向给人的感觉是为人宽厚正直,但才智平平——他把军事大权都交给诸葛亮,不像曹操那样亲自带兵打仗,而是对诸葛亮言听计从,有时甚至对诸葛亮的军事行动一无所知——仅有的一次“叛逆”还把自己的性命丢在了白帝城,后来的刘禅就更不用提。这样写固然是为了写出刘备诸葛亮的信任以及诸葛亮对刘氏父子的忠诚,但更重要的是给了诸葛亮充分的空间来展示其卓越的军事才能。②蜀国的其他谋士,或是像孙乾、麋竺、简雍之辈的“白面书生,非经伦济世之才”(见《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或是如徐庶、庞统等人,虽满腹经纶亦有大才,可惜生不逢时,或不得已而离去,或极早便葬身杀场,可以说在诸葛亮光环的笼罩下都“不成气候”;相反,蜀国的武将都个个以一当十,成了诸葛亮运筹帷幄的重要棋子。③正如《出师表》中所云,诸葛亮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作者极力渲染诸葛亮出山时的危难,意在给诸葛亮的创业增加难度,也就使诸葛亮有更多大显身手的机会,正所谓“患难出真智”啊!

塑造力度小说刚写到一半,诸葛亮的塑造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首先火烧赤壁大败曹操,接着将计就计气死周瑜,可以说天下英才无人能敌,这时如果接着塑造下去,必然使读者感到干涩无力,于是罗贯中就巧妙地让蜀国又一次在和诸葛亮无关的情况下遭到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刘备的一意孤行,蜀国的70万大军全部覆灭,致使蜀国的综合国力大为下降,诸葛亮的神性也受到损失,这时作者再重新用七擒孟获把诸葛亮推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这就造成一唱三叹之势,使读者回味无穷。(见附图)

㈢具体描述⑴衬托手法与平庸之辈交手,不但不能看出诸葛亮的高强,反倒是枉费了这一条条妙计,只有对手也是当世豪杰,才能显出诸葛亮的更胜一筹,作者就将这种“以才比才”的方法在诸葛亮身上应用得淋漓尽致。风流倜傥的周瑜,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奸诈狡猾的曹操,勇猛过人的孟获……无论何等豪杰到了诸葛亮面前就立即变得黯淡无光,充分看出诸葛亮是“强中更有强中手”!这种对比在以下几个事例中表现得尤其突出:①“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寥寥数语可见周郎是何等的潇洒儒雅,一表人才。作为历史人物的周瑜,陈寿在《三国志-周瑜传》中评价他“性度恢廓”,可见周瑜为人心胸开阔,有大将气度,更没有同诸葛亮产生种种纠葛。然而,在《三国演义》的小说里,作家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不得不让周瑜做出“牺牲”,对历史原型作了改塑。以周瑜的气量狭窄和小肚鸡肠来反衬诸葛亮的宽宏大量不计前嫌。若不如此,又何来的哀怨“既生瑜,何生亮”呢?②司马懿可以说是最深藏不露的冷面野心家,能屈能伸,内争外战中都表现出“鹰视狼顾”之态。三国中唯司马懿最能忍,以其忍来与诸葛亮抗衡。三国终属司马氏,也说明其亦一代枭雄。诸葛亮自出山以来,从未碰到过司马懿这样的“软钉子”,而两军相持则对国力较弱的蜀国大大不利,这就迫使诸葛亮生出一条又一条的“锦囊妙计”来对付司马懿。从两人数次的斗智斗勇之中,读者不禁感叹:即使是司马懿这样办事小心翼翼的老手仍屡次败在诸葛亮之下,孔明之“高”真 世之罕见啊!③曹操诸葛亮的直接交手在《三国演义》并不多见,典型的要算是火烧新野和华容道两战了。这两战都打得曹操丢盔卸甲溃不成军,后者还差点让曹操的一世英名毁于一旦。在与曹操的对决中,诸葛亮正是充分利用了“奸雄”多疑的性格,才会令关羽于小路放烟,命赵云于夜间擂鼓,使蜀军几乎毫发无损就取得了极大的胜利。④与以上三位相比,孟获的势力与计谋都逊一筹,但南征是诸葛亮神性受损后的第一仗,七擒七纵使南蛮心服口服,不仅大大恢复了他的神性,更表现了他以德服人的仁义。罗贯中不仅用诸葛亮的对手为其作衬,就是蜀国的其他谋士也成了衬托诸葛亮的“铺路石”。例如庞统,要说他当时也算与孔明齐名的人物了,——“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但他事事仍低孔明一筹。更不用说,蜀国的其他谋士都被罩在诸葛亮的光辉之中。如果不是这层层的铺垫、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能有现在这么高大吗?⑵失败之处的巧笔历史上的蜀国终究没有统一天下,所以历史上的诸葛亮也绝不可能从未打过败仗。怎样才能既使小说总体上符合历史事件,又不损害诸葛亮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呢?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显然是煞费苦心,尽量在保持结果不变的前提下“偷梁换柱”,对事件的经过进行艺术的加工,通过各种方式为诸葛亮做“开脱”:①败中求胜“败中求胜”的意思是说由于种种原因,在不得不撤退的情况下,作者先极写败仗前的小胜,以分散读者对失败的注意力,同时也表明地方将领绝非诸葛亮对手,撤退的确是形势所迫。比如诸葛亮刚出山就遇到了曹操五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而刘备在新野势单力薄,毫无抵抗之力,若不弃城而走就有覆灭的危险。但作者不能让诸葛亮刚出山就蒙受兵败之辱,于是才有了博望坡和新野那烧的曹操焦头烂额的两把大火,在作者的妙笔下,一场败仗就这样堂而皇之地成了堪与红军长征相媲美的“战略转移”。再一个例子就是“空城计”:由于错用马谡失了街亭,诸葛亮与两千五百老弱残兵已是危在旦夕时,孔明巧摆“空城”,硬生生吓退司马懿20万大军,又以伏兵将其杀败,为后人津津乐道。空城计的原型是赵云在建安二十四年春与曹操交战时设下的“空营计”(见《兵家权谋》),作者巧妙地将其移于此处,又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②脱身他处却说新野之战败中求胜,为撤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撤退途中,作者不愿损害武圣关羽的形象,于是关羽去江夏借兵了;作者更不愿损害智圣诸葛亮的形象,于是诸葛亮去催促关羽了,只留下刘备带着老弱病残跌跌撞撞地往前赶。除了制造诸葛亮不在场的借口,作者更多地是说明战争的失败不在诸葛亮的控制范围之内:当关羽丢失荆州之时,当刘备被火烧连营之时,当庞统落凤坡中箭之时……诸葛亮又在哪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都只作了“事后诸葛亮”!③其他理由六出祁山未果,也有着各式各样的理由,而并不都是诸葛亮个人的失误。见下:一出祁山,马谡自负不听王平劝告致使丢失街亭要地,前功尽弃。二出祁山,粮草官徇私枉法,大军中途而归。三出祁山,后主听信宦官谗言,将其半道召回。四出祁山,大将张苞身亡,孔明身染重病。五出祁山,李严因粮草不济,妄奏天子把亮召回。六出祁山,天降大雨使司马懿逃过一劫,孔明旧病复发,祈禳之法又被魏延搅乱,含恨而终。事实上,诸葛亮连年用兵征战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失误。蜀国国力最弱,诸葛亮又重于“武”功而疏于“文”治,造成后主刘禅昏庸无能,朝中奸臣当道的局面,以至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种种形势决定了诸葛亮的北伐只能是“无果而终”。作者为了掩饰诸葛亮在政治上的失策,就集中笔墨描写诸葛亮的南征北战,而对蜀国内政几乎一笔不提(除了以此作为诸葛亮退兵的理由),这样就成功地转移了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使读者感到失败绝非诸葛亮一人可以挽救,诸葛亮即使是何等地尽忠尽力呕心沥血也只是“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⑶细节之处的补笔作者不仅在战略战术上突出诸葛亮的神“武”,在一些“不经意”的细节方面也有意识地突出诸葛亮的神“算”,这些细节“神化”了诸葛亮,使他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更加充实、丰满,是罗贯中的又一“妙着”,一下略举几例:①在蜀国失败的时候,罗贯中不仅极力为诸葛亮“开脱”,而且似乎觉得这样还不够完美,于是又每每让诸葛亮来个神机妙算, 总是事前就料到失败的“必然”:例如取西川时给庞统的那封信。试想,伏龙凤雏可谓齐名于天下,诸葛亮能够“夜观天象,见主星暗淡……”,庞统自己又何尝不知呢?又例如一见赵云的儿子匆匆赶来就掷杯于地 ,一见刘备差人送来的联营阵图就拍案叫苦……凡此种种,举不胜举。②赤壁之战最重要的环节,莫过于诸葛亮登坛“祭”来的东风了。但只要是“无神论者”都清楚这东风本不是他“借”来的。接下来的华容道一战,罗贯中诸葛亮派关羽去“送人情”,其用意亦并非简单:虽然诸葛亮对此的解释是“亮夜观天象,曹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于云长做了,亦是美事。”这显然是在掩饰。对这件事目前流行的说法是诸葛亮怕曹操一死,吴国必趁机占领其地,形势就对蜀国不利。但稍一想就会发现此中漏洞颇多,曹操汉贼刘备恨不能早日诛之,所以为了人情的说法恐怕不合常理;若是真怕吴国乘虚而入,那为何诸葛亮接着就能把吴国的大将周瑜活活气死?说明吴国并没有说法中的那般强大,况且即使是孙权暂得了江山,那也比曹操得要好得多呀!罗贯中这样写正是要说明赤壁之战的两个胜负的关键甚至曹操的性命都掌握在诸葛亮手中,这样本应属于周瑜的赤壁之战首功就被诸葛亮不知不觉地“剥夺”了!③《三国演义》中火烧联营之后,若不是陆逊被诸葛亮所设的“八阵图”所困,刘备是断不能逃进白帝城的。而据历史考证,事实上是一农夫在放牛时故意引吴军入歧途才救了刘备一命,《三国志》中也仅记载八阵图为诸葛亮所创的兵法阵图,但未提到诸葛亮是否使用过此图。罗贯中把它巧妙地插在此处,成为了《三国演义》中的奇迹之一。④阵前的孔明叱咤疆场,呼风唤雨,临终的孔明虽不无凄凉却又神光依旧。他料定魏延必反,于是授予杨仪马岱锦囊密计;他料定蜀国必不长久,于是只告诉李福有三人可接他丞相之位;他料定司马懿必疑心有诈,于是吩咐杨仪用木雕退兵……而他呕心沥血所作的这一切,都只为了“报先帝知遇之恩”!这是多么地忠诚,多么地崇高和伟大!罗贯中让诸葛亮在智慧中走上疆场,又让他在智慧中结束了自己神一般的一生,这诸多细节给诸葛亮的死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⑤至于死后姜维的七伐中原都不过是武侯灵魂的再现罢了,这本不可能有什么结果的战争更为诸葛亮的死增添了一份悲壮。钟会面前的“定军山显圣”,邓艾看见的武侯碑文,与锦竹共存亡的诸葛恪,算是将诸葛亮的最后一丝魂灵长流在天地之间了!㈣结言罗贯中塑造诸葛亮可谓是费尽心机,而诸葛亮的塑造给《三国演义》所带来的成功也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本书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一代名家如何使诸葛亮成为中国人民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成为这样一个完美无缺的“圣”,其中奥妙之大,这篇文章不过展现沧海一粟,其中余味,还要靠读者个中细细品尝了!

参考文献: 《三国演义》………………………………………………………罗贯中 著《兵家权谋》……………………………………………………………………李炳彦 著《三国演义 ——古老大地上的英雄史诗》………………………………中国人教出版社《说三国 话人生》……………………………………………………………艺术出版社网络资料: 三国茶社(www.ly-tc.com) 北大未名BBS精华论坛(www.bbs。pku。edu.cn)

相关推荐:

延庆公主身为宋朝第一美人,为何结局如此悲惨

​贤君明孝宗为爱专一竟导致绝后?

郑和7次下西洋每次去的意义都是一样吗?

武则天真的爱过吗?女皇武则天最在的人是谁

春秋时期美女哪家强? 看春秋时期的十大美女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