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毕生伏首惟武侯

发布时间:2015-01-21 栏目:专题 投稿:乐观的猫咪

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题记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怀旧的人,但对于古代的人和事,却总是怀着一种异乎寻常的偏好和至深至厚的情感。

据说,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经刻了一块印章,上有“一生伏首拜阳明”七字,终日佩戴在身。“扬州八怪”中最为桀骜不驯、孤高标世的郑板桥,惟独对一人推崇备至,亦曾自刻一章,曰:青藤门下牛马走狗郑燮。少时尝读史记,于《管晏列传》篇末见太史公自述之语:“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每每称奇,引为不解。及至年岁渐长,读了一些书,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后,对自己小时侯的诸多疑惑才恍然大悟,既而生发出会心一笑:原来对古人折服乃至倾倒,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宁为一士之谔谔,羞为众士之诺诺,亦并非难以企及的高度,所谓我手写我心,纵物议沸然,又何足论?因此,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便想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心中,对这位“千古贤相”的理解、钦敬,还有怀念。

记得小时侯接触“三国”,是从那一本本的小人书开始的,那时心中自然也没有什么审美观念以及忠奸、善恶之分可言,充其量只是看着连环画上的英雄好汉们驰骋疆场,拼个你死我活的情节觉得好看、过瘾而已。那时最佩服的人物也还是关羽、张飞、赵云这样力敌万人的猛将,而对于书中神机妙算的“天下军师”,尽管也顺带着喜欢了,但印象总是不深。

后来稍长几岁,便又开始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来读(当然是毛本),小说的魅力与连环画相比,自然不可同日而语。一口气读下来,心中对这位“诸葛军师”的佩服不禁又增加了几分:他,总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绝代的智谋是他的资本。博望用兵,初出茅庐的他使十万曹兵上天无路,下地无门;舌战群儒,面对东吴群英的他风流潇洒,应付自如;三气周郎,面对劲敌而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七纵平蛮,深入不毛却屡险如夷,刚柔兼济……仅仅这些便足以让一个十岁小童神驰目眩的了,我不禁生出无穷的疑问;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为何会有那么大的本领?但是,这样一位有着通天彻地之能的神人,为何最后却没能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而是积劳成疾,病逝军中呢?

这以后的年岁里,对“三国”的爱好始终未减,在兴趣方面也由小说转到了史实,《三国志》及裴注自然是要看的,并且还看了一些内容基本都涉及三国历史的书籍和文章。有许多次,在读罢史书、看过所谓“翻案文章”的掩卷沉思之后,当与网友在聊天室、BBS上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之后,不可否认的是,连我自己也曾一度动摇过,有时甚至觉得:孔明这人还真不咋样!或曰:有荆益山川之险阻,而不能尽地利;有关张熊虎之上将,而不能尽人和。卒至白衣渡江,猇亭挠败,外丧关羽,内思法正。其后虽然六出祁山,亦只是略尽人事而已,统一中原的大好时机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什么“不以成败论英雄”,又何尝不是阿Q式的自欺之语?

然而,当自己真正静下心来,重新拾起原本以为读得很熟的《三国志》、《三国演义》细细品读、反复回味之后,才觉得诸葛亮的形象逐渐高大、丰满起来,如同一颗冉冉上升的新星,超过了所有的人,牢牢占据了心中那独一无二的位置。于是我终于发觉,童年时心中的那座丰碑其实从未动摇过,更加没有坍毁;而真正动摇的,原来是我自己

人的生命有多种含义,精神生命是其中之一。著名诗人臧克家在他的《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一诗中写道: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命要远远长于他的自然生命。当诸葛亮的自然生命已经结束的时候,他的精神生命却才刚刚开始。自西晋至明朝,蜀中百姓一直以各种方式纪念诸葛亮,所以金庸的小说里一提到四川人,总说头戴孝帽,这是祭祀武侯留下的传统。千百年来,怀念诸葛亮的不仅仅是人民群众,也包括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学士。那么,诸葛亮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在他的身上,又是什么吸引了我这个生活在一千多年后的现代社会的年轻人,甚至为之动容,肃然起敬?如果仅就诸葛亮建立和治理蜀汉的政治军事功业而论,他不仅比不上夏、商、周三代的名相,就连西汉统一的开国功臣萧何、张良、曹参等也难以企及。但是,他凭借客观条件所能够给予的历史舞台,经过主观的奋力拼搏。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诸葛亮27年的政治生涯中,处处事事表现出一种更伟大、更感人、更具魅力的东西,而这种东西被一代又一代人所继承、总结、发扬,因此具有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这种东西,就是诸葛亮为政所反映出来的品德、人格和精神。写到这里,只觉得心潮澎湃,不能自已,千言万语亦难以穷尽心中的感受。既然如此,索性信笔写来,非为自逞,但求一吐为快,足矣。

我想,如果说诸葛亮是一颗高悬于苍穹中的明星,在我感受到他耀眼夺目的光芒之中,首先便是他的公平、无私。身为一国丞相,家庭生活却如此简朴,以至“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当然更为人所知的则是他在给后主的表章中说“今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才,以负陛下。”从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位杰出政治家崇高的思想境界。清人王夫之曾说:“且夫持大权,建大功,为物望所归,而怀不轨之志者,未有不丰殖以厚储于家者也。”在这里,王夫之提出一个持大权、建大功的目的问题。在封建社会,财富与权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建大功以收众望,收众望以揽大权,揽大权以取民财,这的确是一些野心家共有的逻辑。诸葛亮在汉末大乱风云际会之时为刘备规划三分,在强曹雄孙的夹缝中助刘备建立霸业,把区区一州之地治理得在三国中最有条理,其功劳不可谓不大;受遗诏辅政,后主以父事之,“政由葛式,祭则寡人”,事无巨细,皆亮专之,权力不可谓不重。功大而权重,但诸葛亮的发展逻辑并不是广厦富丽,美女充盈,财宝流溢,谷米陈腐,而恰恰相反,是家无余财,妾无副服,这不正说明了他的功业、权力不是为了个人吗?那些已经或即将要被牢牢地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野心家、贪官污吏们能不对此感到汗颜、自惭无地吗?克勤克俭,天下为公,武侯有之矣!有句俗语说:心底无私天地宽。惟其无私,方能公平。为什么像廖立、李严那样被诸葛亮严厉制裁过的人,在得知孔明死讯之后,前者竟然失声痛哭,后者甚至激愤忧死?我想,他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坚信,既然诸葛亮给了自己改过的机会,就一定会言而有信,终会再次起用自己。但诸葛亮的逝世,使他们感到不会再有人像诸葛亮那样公平执法了,他们再次出头的机会没有了,他们绝望了。“水至平而邪者取法,镜至明而丑者无怒”,武侯亦有之矣!

诸葛亮的光芒,其次是他的正直、忠诚。他出生在一个令曹操都感叹不已的官僚世家,家风廉洁,疾恶如仇。累世家风的潜移默化,幼年时的耳濡目染以及那个时代盛行的道德标准和名节操守,这一切的一切,都决定了他的政治理想只能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所以他才“智恢宇宙而终不北向”,在时人的不解与嘲讽中默默地等待自己心中理想的明主。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桐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明主不依。“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终于,他找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明主,平生的抱负得以施展,从此他们君臣合力,聚集群英,按照诸葛亮制定的战略方针和意图,推动着汉末群雄割据的历史迅速向前发展。然而,命运有时就是如此地捉弄人,正当“兴复汉室”的事业一步步地达到颠峰之时,刘备却倒下了。从建安十二年(207年)算起,刘备诸葛亮已经相识16年了。16年,可以说,刘备是用了自己生命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自己艰苦创业的经历,去感受诸葛亮的才华,感受诸葛亮的智慧,感受诸葛亮的正直,感受诸葛亮的忠诚,感受他与诸葛亮情同鱼水的君臣关系。正因为他太了解诸葛亮,所以才没有必要对他进行任何试探,所以他才说出了那句令后人百般附会的千古遗言:“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始终如一的真诚和信任,这是至死不渝的真诚和信任。诸葛亮感到,刘备的托付是不能完全接受的,所以他才仅仅答应了自己以毕生精力作好辅政大臣,这是他对刘备给予权力的极致选择,他只能答应自己所能办到的事,决不虚应自己不愿做、不想做的事,哪怕是对一个弥留之际的人的真诚请求!刘备走了,走得虽有些遗憾,但却很坦然,因为他把未竟的事业和希望托付给了自己最信赖的人。对此,陈寿评论说:“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胜轨也。”这种对君臣永别之际的高度赞扬,不仅昭示着后来的明君贤相,而且也深深地感动着像我这样的平民百姓。

最后,我想谈一谈诸葛亮的光芒之中最为绚烂夺目,惟仰视方可见的那部分,这便是他对于自己理想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执着信念。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才依稀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并非什么不惭的大话,如果说上文中孔明的几个闪光点是大政治家的境界,凡俗如我者有生之年恐怕也难以望其项背的话,那么对于理想的不尽追求,却是任何有志向的人都能够而且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如果能够确定,我们活着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的话,那么就必然有某种信念在支撑着我们,人有了它,才会海阔天空,才会更加坚定地活下去。

或许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奢谈理想的,说到理想,便含着轻薄的意味,觉得理想即是妄想,理想家即是妄人。孔明无疑是理想主义者,他早已看出生命的无奈,而且也不是个乐观主义者,他深知自己理想,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达成。但他也不是个悲观论者,命是上天注定的,但运却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将宿命化为积极的、无止境的工作,能做多少算多少,终会有些成果。这,或许才是他在深度兵法素养下,对这个世界及个人生命,经过冷静透彻的了解分析,所建立起来的人生哲学。和神佛一样,以无尽的关心,来面对这个无奈又荒谬的人世,不企求任何回报,努力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这不正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佛学普度众生的最高境界么?我是个普通人,当然没有这样高深的思想境界,但毕竟朝着这个方向做了:记得高考前那令人终生难忘的几个月中,每当自己活得蝇营狗苟、浑浑噩噩的时候,总会听到冥冥中一个声音在说:想想孔明!想想古人,再看看自己,到底都做了些什么!连眼前一道小小的坎都迈不过去,还谈什么乘风破浪济沧海?!于是有时就给自己两个耳光,以这种近乎自虐的方式使自己从堕落的深渊中挣扎出来,重新尝试着以最冷静的态度,最温暖的心情,来面对有限生命及无限工作的挑战。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岁月流迁,多少人世沧桑,不灭的是真理,不去的是英雄。虽然真理也有被云蔽沙埋,英雄也有气短扼腕的时候。

开天辟地、孤独而终的盘古;积苇弥水、燃石补天的女娲;衔石滴血,志在填海的精卫;不甘失败,枷化红枫的蚩尤;追求光明、逐日而死的夸父……他们是神,但他们又不是神,他们不过是这个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塑造出来的理想人格、英雄气概的化身,他们代表的是一种人格特质。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精忠报国、遗恨风波的岳飞;临危授命,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卫国抗敌、身死冤狱的于谦;负帝蹈海,致死不降的陆秀夫;威震辽东,死无全尸的袁崇焕……他们不是神,但却被人们当成神圣顶礼膜拜,因为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情操。

一代人自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总会面临着与前一代不同的历史条件,前人没有权力来决定后人该怎么做,后人同样也没有权力来妄加评说于前人。破字当头,把一切通通打倒,最后又能剩下什么呢?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方法来看待历史,功业微巨、成败得失本不足以论英雄,我们需要继承和弘扬的是对人类进化发展有益的那种精神,正所谓“薪不传,火传”。

日本中国史专家林田慎之助教授称诸葛亮的一生为“花之生涯”,另外有位名作家认为这:“花”是指“带有悲剧色彩的樱花”。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岂是用樱花所能代喻的?还是用红梅来比喻诸葛亮的生涯更贴切。他的一生确如一枝山野红梅,任风吹雨打,雪虐冰蚀而不改本色。尽管他最终无法逃避大自然运行的法则,终有凋谢,但却敢于而且能够在百花凋残的时候开放出绚丽的花朵,他给予这世间的不仅是一种赏心悦目的装点,而更是一种人生,一种神韵,一种气概,一种风骨,一种精神。他留给人们的是一种鲜红的人生,一种清新的神韵,一种奋斗的气概,一种不朽的冰姿风骨,这不正是支撑起人类文明进化过程中仍不可或缺的那种悲剧英雄之魂吗?“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托翁斯言,诚为武侯之今挽。

“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仍非坚持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种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大半个世纪前的先生的话语到如今仍然振聋发聩,遂以此作结,并为后来同志之读吾属者勖。

后记:日前早已允楼兄而作此文,这两日终于得闲,遂随想随写,写写停停,总算敲了上来。又佳期渐至,无以为报,谨以此相贺——文固浅陋,聊表断弦之意耳。

(本文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谢谢合作)

相关推荐:

史上最变态的皇帝 竟与皇后尸体当众苟合

一代大唐传奇:何人单骑闯敌营吓退二十万叛军

云中歌上官小妹是谁演的?上官小妹扮演者介绍

历史上的刘恒 揭秘历史上的大孝子汉文帝刘恒

解读:汉光武帝刘秀是不是当真不及历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