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中华英杰魏武帝曹操

发布时间:2015-01-21 栏目:专题 投稿:善良的棉花糖

曹操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文学家 。出身于宦官家庭,少年时代就显示出过人的智慧。20岁时被举为孝廉,当上了洛陧北部尉,开始做官。颇有政绩,但因得罪宦官豪强,怕致“家祸”,就托病辞职。许子将评价曹操是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世人对曹操的争议比较多,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下中华英杰魏武帝曹操

辞职的时候,大约30岁。他说:“和我同举孝廉的人,有年有五十的,看来也不老,我就再等二十年,也不过和他一样,以何妨隐居?” 于是他就回到他的本乡谯县,在城东五十里,造了一所精舍(注1),想要秋夏读书,冬春射猎,以待时之清。足见其志趣高尚,又文武并修可见他是有志之士。

后来他被征为都尉,又升迁做典军校尉,这是武职。他后来说:“我在这个时候,又希望替国家力功,将来在墓道上立一块碑,题为汉征西将军曹候之墓。”

不想朝政昏乱,并不能给他以立功的机会,而且还酿成了董卓之乱。公元189年,曹操散尽家财招募义兵,去讨伐董卓。他说:“我要合兵,是能够多得的,然而我不愿意多,因为怕兵多意盛和强敌争衡,反成为祸始。所以和董打时,兵不过数千;后来到杨州招兵,也以三千为限。”

此后,曹操在镇压黄巾军过程中不断壮大自己的私人武装。在兖州降黄巾三十万,这是他平生做大事之始。又与吕布、张邈等军阀作战,控制了兖州这块地方,建立了根据地。公元196年,他把汉献帝迎接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取得一定的优势。开始统一北方的战斗。他攻杀了徐州的吕布,逼死了杨州的袁术,赶走了刘备,降服宛县的张绣,成为黄河以南的最大势力。公元200年,他在有名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北)之战中,以少胜多,歼灭了黄河以北势力最大的袁绍主力。此后,曹操又经过几年的征战,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占据了青、冀、幽、并四州。207年他率大军出今河北喜峰口,平定了三郡乌桓;接着又在潼关击溃马超、韩遂,平定了西北;消灭了汉中的张鲁,降服鲜卑柯比能。公元208年,曹操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大业,挥师南下,准备统一南方,但在赤壁一战,败在孙刘联军之手,从此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曹操在北方组织屯田,兴办水利,减轻赋税,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的农业生产,解决了军粮严重短缺的问题;整顿内政,注意笼络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下令求贤,唯才是举,破格用人,任用了一批谋臣和猛将。曹操虽然没有称帝,但他是魏国的实际创如人。公元220处,他病死之后,曹丕继称帝,定都洛阳,追尊曹操为魏武帝

曹操还喜欢读兵法,善于韬略,亲自为《孙子兵法》做注。并修《孟德新书》、《兵书要略》、《兵书接要》,《新书》已佚、《要略》只剩一句见于《大平御览》、《接要》十卷。他不但在军事上有成就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建安文学三个代表为曹操、曹植、曹丕,与苏轼一家差不多。曹操是首要代表。传世的名篇主要有《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他的诗篇抒发自己的治政抱负,气魄宏大。如他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诗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注1:精舍是比较讲究的的屋子,汉代读书的人,常常是住在精舍里的。

(二)辩诬

曹操建安十五已亥日(公元210年)年颁布了一道令。文中他在叙述了破二袁、刘表的经过后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这句话,我们不能不承认是实话。在他生时有袁术等人,死后又有刘备、孙权之徒。

下文,他就说:“人家见我兵势强盛,又向来不信天命,或者疑心我有篡汉的意思,这是我耿耿于心的。从前齐恒公、晋文公所以为后人所道,就因为他兵势强盛,还能够事奉周朝之帮。周文王有了天下三分之二,还能够事奉殷朝,子了称他为至德,我难道不想学他么?他又引了两段故事:一段是战国时的乐毅。当战国时,燕王曾为齐国所来,后来总算复国。这时候的燕五谥法叫做昭五,他立意要报仇,任用乐毅打破了齐国,攻下了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只剩得两座城,眼见得灭亡在即了乐毅因为要齐国人心服,不肯急攻。不料燕王死了,他的儿子燕惠王即位,素来与乐毅不睦,便派人取代了他。这时候,乐毅如回到燕国去,是必然要受祸的,乐毅就逃到赵国。乐毅去后,军心忿怒,齐国的名将田单,就趁此把燕兵打败,把齐国恢复过来了。后来赵王要和乐毅谋算燕国,乐毅伏在地上,垂着眼泪说:“我事奉燕昭王,和事奉大王是一样的。我宁愿在赵国得罪,逃到别国去,也终身不敢谋算赵国的奴隶的,何况燕昭王的子孙呢?”另一段是秦朝蒙恬的故事。蒙恬是替秦始皇造长城,带着兵,在现在的陕西的北部防匈奴的。秦始皇死后,儿子二世皇帝即位,要杀掉蒙恬。蒙恬说:“从我的祖父(蒙骜)到我,在秦朝算做可以托信的臣子三代了,我现在带兵三十多万,论起我的势力来,是足可以造反的。然而我宁死而不肯造反,一者是不敢羞辱了祖父,二者也是不敢忘掉前的皇帝(对我的恩情)啊!”蒙恬就服毒自杀了。魏武帝引此两段故事,说:“我每读到这两个故事,未尝不怆然涕流。从我的祖父(曹腾)以至于我,受汉朝的信任已经三代了,再加上我的儿子,就不止三代了,我何忍篡汉呢?我这些话不但要对诸位说,还对我的妻妾说。我又对她们说:我死之后你们都应该再嫁,向他们传述我的心事,使人家知道。虽然如此要我放下兵权,回到武平国(现在河南的鹿邑县)去,却是势所不能的。一者怕离了兵权,被人谋害,要替自己的子孙打算(司马氏的篡权大家都见到了吧。);再者,我如果失败,国家也是有危险的;所以不能慕虚名而招实祸。从前朝廷封我三个儿子做侯,我都力辞不受,现在倒想受了。并不是还要以此为荣,不过要自己的儿子多建立几个国家(诸侯国)在外,为万安之计罢了。”

众所周知战争是政治的延继。政治上的首领与军中的主将一样,若失掉了他,阵容必会散乱,甚至于崩溃。一个大政治家往往是一时大局的安危之所系。所以一个政治上的首领,往往是敌人攻击的目标。(像这次美伊战争,美国的斩首行动,其旨就在于此。)魏武帝说:“我失败了,国家也有危险,”这句话,是不能不承认其有真实性的。政治上的斗争和军队作战一般,所以有时对于外党的手段也不得不用到本党上来。因为要整顿阵容,就不能不把有害于团结,有损形象的人除去,这正和军队讲纪律一样。所以论政治家的功过,只能问其根本上的主义如何,并不能只用一件事,用简单的眼光去评论。例如魏武帝杀伏皇后就是一个例子。这件事以生在建安十九(214年)年,据《三国志》说,是伏皇后曾写信给他伏完,说汉献帝因董承被杀,怨恨魏武帝,话说得很丑恶,这时候,这封信泄漏了,所以武帝把伏皇后杀掉。这句话很有可疑!凡做一番大事业的人,总有人说好,有人说坏的,根本上没法子使个个都说好,所以做大事的人,总是把毁誉置之度外的。魏武帝难道是怕人家谤毁的人么?要是一封说他的坏话,就发怒杀人,那他平生不知要杀多少人才够。(陈琳骂他祖宗三代,他没有杀。)所以当时伏皇后必是另有什么政治上的阴谋,决不会因为一封信骂魏武帝而被杀。至于说汉献帝因董承被杀而怨恨魏武帝也是站不住脚的。董承何许人?是牛辅的余孽。哪里是什么公忠国体的人?他叫曹操进京,也不过是想借曹操的手杀掉异已罢了,哪里会和曹操真的一心?扰乱中央政府的人董承也算得一个吧。所以到后来有什么奉衣昭,说汉献帝叫他诛灭曹操之说,那全是编出来的了。从董卓进京后到曹操进京前,李、郭、董一班人的拥兵乱政的人行径,汉献帝还领教得不够吗?假设汉献真的要杀曹操也不会托付这种人。再说杀掉曹操他的手下必然要报仇的,不但汉献帝自己杀身这祸,而且失去曹操问当时天下能有几人有能力和愿意保住献帝的(连袁绍家四世三公的都不出来帮,更不用说其他人了)。所以奉衣昭是根本是编出来的。曹操到这个时候,势力已成,所以董承一伙是自取灭忘罢了。只有一个刘备让他逃了,(真是逃跑的高手!)。《三国志》引《曹瞒传》又说:魏武帝派华歆带带兵进去收捕伏皇后皇后关了门,躲在墙角里。华歆打不开门,把墙壁也毁掉,将皇后牵了出来。这里候献帝正和御史大夫郗虑同坐。皇后走过他的面前,握着他的手说:“你不能救活我了么?”献帝说:“我的性命亦不知道在什么时候民。”又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样的事么?”这些话,一望便知其是附会之谈,做《后汉书》的人,却把他采入《伏皇后本纪》里。于是后来的人,以为他,凶在正史上,一定是可靠的,编纂历史的人,也都采取他,就成为众所共信的事了。《曹瞒传》又说:伏完和他的宗族,死的有好几百人。其实伏完是死在建安十四(209)的,离这时候已有五年了。所以见得《曹瞒传》也不足信。所以我认定伏皇后被杀一定是另有什么政治上的阴谋,只不过其真相不传于世罢了。假设伏皇后被杀,是别有阴谋的,既然魏武帝一身是关系大局的安危,自然不得不为大局而将她诛灭。这是无可厚非的。这正和带兵的不能因为军中有一群人反对他,他就去辞职、或自杀,而置于军队甚至国家的字危于不顾。老实说:立君本来是为民的。因种种原因不能保护国家和人民,而另一个能够做到,那么废掉他而自立;原不算错,而且是合理的的,(汉献帝有曹操那样有治国之才吗?)因为这正是大多数人的幸福呀!然而魏武帝也是深受封建德道观的影响的,至死也不肯废汉称帝,他对于汉朝已经是过份的忠诚了。

后人诬枉魏武帝篡汉的,主要是因为下列几件不正确的记载。

其(一)《三国志。荀彧传》说:建安十七(212)年董昭等说魏武帝应该进爵为公,把这件事和荀彧商量,荀彧说“魏武帝本来是兴义兵,以匡扶汉朝的,不宜如此。”魏武帝因此心不能平,荀彧就忧愁而死了。荀彧死的明年,就是建安十八(213)年,魏武帝就进爵为魏公了。这话也是牵强附会。魏武帝真的要篡汉怕个荀彧什么?况且进爵为魏公和篡汉什么直接关系吗?再说哪个朝代都是要封公男伯爵的。如果真有关系,莫非每个王侯都要造反吗?后来魏武帝昭样进为魏王么?其(二)建安二十四(219)年,孙权要袭取荆州,《三国志》引《魏略》说:他上书称臣,而且称说天命,说魏武帝应做皇帝武帝把信拿来给大家看,说“是儿(魏武帝辈份比孙权大故称儿)欲踞(踞是放肆的行为)吾着炉火上(指危险之处)邪?”意思是说:这个小孩子,要使得我放肆了而住在危险之处,这明明是不肯做皇帝的意思。《三国志注》又引《魏氏春伙》说:夏侯惇对魏武帝说:“从古以来,能够为民除害,为人民所归向的,就是人民之主。您的功劳和德行都 很大,应该做皇帝,又有什么疑心呢?“魏武帝说“若天命在吾,吾愿为周文王矣。”这正和他在建安十五(210)年的令中引齐桓公、晋文公、周文王来比喻自己是一样的,正见得不肯篡汉。后来读史的人反说他是暗示自己的儿子教他称帝(周武王篡位自立),这不是说梦话吗?篡位不算什么罪名,前文说过了。然而始终执守臣节,不肯篡汉,却不能不说是一种道德。因为无论什么社会,总有一定的道德条件,规定了各人所当守的分位。这种杀件合理于否(古代要求妇女三从四德七出,虽然不合理,但是遵守会被视为道德),是一件事,人能遵循这杀件与否,又是另一件事。遵守的人,总是富于社会性的。所以守旧道德的人,我们只能说他知误不足,不能说他这个人不好。因为道德的本质总是一样的啊!在行动上魏武帝至死不肯篡汉,不失臣节,在言语上又有已亥令做为佐证。足见他是一个很守道德的人了。

武帝的令还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其(一)是他怕兵多意盛,不敢多招兵,这正和后世的军阀务求扩充军队,以增长自已的权力相反。分裂时代的争斗,其祸源都是如此造成的。(不难理解为什么宋朝的开国皇帝要怀洒释兵权了)

其(二)他老老实实说:我现在没有离开兵权,怕因此而受祸,不得不为子孙之计。又老老实实的承认:相使三个儿子受封,以为外援。这是历来的英雄都没有如此坦白的。天下惟有心地光明的人,说话能够坦白。遮遮掩掩,修饰得自己一无弊病的人,他的话就不可尽信。现代的大人物做自传的多了,我们应该用这着眼光去批评。《三国志。郭嘉传》说:嘉死之后,魏武帝去吊丧,异常哀痛,对荀攸等说:“你们诸位的年纪,都和我差不多,只有郭嘉最小。我想天下平定之后,把事情交托给他,想不到他中年就死了。这真是命呀!”可见他的本意在于功成身退,后来不得抽身实非初意,至于说他想做皇帝,或者想让他的儿子做皇帝,那更是子虚乌有之谈了。人生在世,大多总有一个愿望。志愿而做到,就是成功,就是快乐。志愿而做不到,看上来好像失败,然而自己的心力,已经尽了,也觉得无所愧,这也是快乐。人各有志,似乎很难比较。然而其人物越大,其志愿愈大,其志愿愈大,那么为人的成分愈多,自私的成分越少,却是一定不移的。哪有盖世英雄,只为自己的子孙的道理?说只为子孙这种话的人,正表现得他自己是个小人,所以燕雀不知鸿鹄之志了。 

封建时代,是有其黑暗面,也有其光明面的。其光明面是什么呢?公忠国体的文臣,舍死忘死的武士,就是其代表。这两种美德,魏武帝和诸葛武侯,是都有了的。不管怎样,褒贬因人而异。

相关推荐:

李自成的三个谜题 李自成吃人是真的吗?

小德张是谁?慈禧太后的贴身太监最后却摆摊卖油炸果子

学谁像谁,一生书法风格多变的宋高宗

历史上死的最难堪的国君之一 竟被活活饿死!

清朝雍正皇帝反腐查及子孙 致使无官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