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三国之政治家榜

发布时间:2015-01-22 栏目:专题 投稿:沉默的路灯

上篇

粗观史略,“三国”“隋唐”乃两个著名乱世,群雄并起,英才辈出。比较而言,三国更具备乱世特征,在政治、军事、谋略、外交诸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里只为三国政治家二十七人排名,其余待续。稍带说明,此次排名,难度较大。政治家比武将复杂,故依据不一。主要综合政绩与领导才能两方面。试举一二:同为政治家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靠前,是因后者服务于前者,领导能力存在差距。相比较,前者具备明显的政治独立性,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同为君主,曹操刘备孙权排在袁绍、刘焉、刘表之前,是以政绩为依据的。具体排名及依据如下:

三国政治家第一名,曹操。汉末枭雄,官拜丞相,进魏王,打下大魏江山,其子废汉称帝。

依据:功其一,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东汉末年,政局动荡,民不聊生。既而黄巾之乱,有星火燎原之势。朝廷一面火速派遣重兵镇压,一面令各地组织武装征讨。时中郎将皇甫嵩、朱俊在颖川与张宝、张梁对垒。骑都尉曹操率部前来助战,恰逢黄巾败走,趁机大杀一阵,斩首数万级。

其二,抢先机迎帝幸许都。汉末,李榷、郭汜继董卓之后把持朝政,时局更加动荡。曹操听从谋士荀彧“挟天子令诸侯”之计,迎帝迁都许昌,自此曹操雄霸天下之大业才有新的开端。

其三,招贤能义士争相投。汉末群雄割据,曹操人才众多,是不争之事实。然而人才优势,并非一日之功。曹氏集团的形成大约经历两个时期。从讨黄巾至诛董卓前,为第一时期,曹操匹马闯天下,创业可谓艰辛。从诛董卓至报父仇前,为第二时期,收编青州兵,使曹操实力大增,加上文有荀彧、武有夏侯憞等大批文武,此时曹操才真正拥有取天下之资本。汇集如此多的人才,除曹操自身的人格魅力外,更与其“唯才是举”的措施分不开。大凡乱世,光凭武勇尚不够,更依赖人才优势,足见曹魏取天下三分之二绝非偶然。

其四,善纳谏用人不疑心。称霸天下,兵精粮足故不可少,然善于纳谏、听取良策更为重要。有人才不知用,谋天下甚难。如袁绍,手下文武不亚于曹操,兵精粮足更不在话下,为何失败?纠其因,乃袁绍刚愎自用、不听劝谏之故。沮授劝其迎帝,袁却坐失良机,足见其眼光何其短浅;田丰劝其休要贸然进兵,反被囚困死牢,可见其谋略何其匮乏。反之,曹操行事向来集思广益,善于纳谏,此成功之道也。

其五,赏罚明不计较贵贱。汜水关一战,对待关羽出战问题上,关东同盟内部意见不一。袁术等只注重身份、地位,轻视马弓手关羽。而曹操却能看到关羽仪表脱俗、实力不凡。待关羽斩华雄后,袁术再次发难,根本瞧不起关羽。而曹操却暗使人送酒肉抚慰关羽等。诸如此类,多不胜举。想成大事者,如何树威信、收人心,曹操可为榜样。

其六,静观火借刀除后患。袁尚兄弟逃往辽东,若与公孙康联合,极难平定辽东。这一点,曹操与郭嘉再明白不过。出兵,二者必合力抗拒,急难图之;缓之,二者必火并,其势然也。用借刀杀人之计,即除去后患,又稳定辽东,可谓一举二得。

其七,巧应变逢凶能化吉。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凶险时有发生。问题在于如何脱险,这讲究应变问题。曹操纵横天下大半生,经历无数次险镜,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除旁边有勇士护卫外,更重要的是靠机智与应变。如一次与吕布争战中,误入城内,遭遇四面埋伏,偏又碰上吕布迎面赶来,曹操却能镇定自若地骗过对方。可见曹操多么机智。

其八,巧离间妙计破劲敌。面对马超韩遂勇猛善战的西凉兵,曹操却能谈笑间计上心头。巧用离间,成功使马韩反目、火并,他却从中取利,一举击溃西凉兵。看来战场上斗智有时比动武重要。

其九,严法纪割发树威信。如何约束部下,树立自身威望?是每个统帅、主将的头等大事。攻打张绣时,正逢麦熟季节,曹操严申军纪,不准践踏麦田。而自己的战马却将一片麦田踏坏。曹操竟先要自刎,后割发代首,以明军纪。这样做,既收拢了民心,又约束了部下,更树立了威信,真是一举三得。

其十,效文王功成不逐名。东汉末年,群雄割据,连年征战。曹操文治武功,横扫群雄,占天下三分之二,为魏国奠定基业。时孙权劝其登大位,部下多有进言者,然曹却以位至于王,名爵极矣,效仿周文王。正是英雄何必以帝位自居,只此一处,非司马昭能比。

其一,性残暴杀人如草芥。演义中曹操之残暴比董卓更甚,可谓杀人如麻。被杀之人大概分为四类:一是汉献帝的亲信。献帝为摆脱其控制,曾两次密诏亲信大臣诛杀之,事败董承、伏完等连同亲族惨遭屠杀;二是名士。如孔融、杨修,前者多次反对曹操发动战争,后者多次在曹操面前耍小聪明,二人皆不能为曹操出谋划策,反而与之处处作对,终被杀;三是功臣。如荀彧、崔琰,只因维护汉室,反对曹操进魏公,就被曹操害死;四是一般人。如刺杀董卓不成,逃往吕伯奢家,因怀疑对方谋害他,竟错杀了吕氏一家。以上可见曹操为维护其根本利益,会不择手段,甚至连功臣也不放过。“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正是最好的注释。

其二,战赤壁拒谏遭火攻。赤壁之战的战略意义,曹操心里很明白,胜利即能统一天下,失败则将形成三国鼎立。就当时情形看,天时、地利、人和都在孙刘方面。以下因素最终导致其赤壁惨败:一是曹操初得荆州理应民心为上,不该穷兵黩武、贻害百姓,更不该骄傲轻敌;二是误中庞统连环计,轻信黄盖投降,拒绝荀攸、程昱的建议等一系列决策失误;三是当时三大高手诸葛亮、庞统、周瑜通力合作、一致抗曹。赤壁战败,使曹操统一天下的美梦初告破灭。

其三,失良机得陇不望川。三国人物令人最难以理解的要数曹操了,他因行事果断而成就大业,又因行事谨慎而丧失统一天下之良机。如取汉中后,谋士刘晔、司马懿都认为趁机夺取西川,进而统一天下,曹操却以增援合肥为借口拒绝西进。事后悔之晚矣。

其四,惜人才留患祸无穷。三国中后期,主要是诸葛亮司马懿在斗智,二人皆当时超一流人物。为何刘备孔明如鱼得水,而曹操司马懿却止步不前呢?纠其因,乃弃用司马之故。孰不知,贾诩凭一人之力使得东汉政权土崩瓦解,何况曹操曾吃过此人亏。得到此人又不重用,何也?盖因其人品差之故。曹操素知司马为人,因此内心极为矛盾。既恐司马有朝一日夺了曹氏江山,又爱惜其出色的才能。故曹的态度,既不杀又不重用。直至曹丕、曹睿时期,司马才尽现其能,成为孔明的劲敌。同时使得司马权势、地位逐步提高,为子孙篡魏奠定了基础。可笑,其子曹丕废汉称帝,司马懿子孙却夺了曹氏江山。正是播下龙种、收获跳蚤。

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尚申商之法术,怀良平之奇策,唯才是举,不念旧恶,终能剪除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惟其明略最优也。真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政治家第二,刘备,汉室三杰之一,官拜左将军,称帝,打下蜀汉江山,后伐吴惨败。

依据:功其一,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东汉末年,黄巾猖獗。刘关张结义后,先后助卢植、皇甫嵩、朱等平定叛乱,显示出一定的军事才能。如助朱攻宛城时,建议朱撤东南兵,独攻西北,贼必弃城而去。反之,四面围攻,贼必死战,城极难破。朱从其言,果然贼弃城而走,朱趁势掩杀,贼大败。由此可见刘备颇晓兵法。

其二,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为响应曹操倡议讨董卓,随公孙瓒加入关东同盟,共同对付董卓。虎牢关,吕布接连杀败关东名将,在关键时候,刘关张挺身而出,三人合斗吕布多时,将其击败,为打败董卓打下基础。

其三,善韬晦明者能保身。在许都,刘备参与谋杀曹操行列,怕让曹知道,巧借种菜以打消曹操的疑心。后煮梅论英雄时,又巧借惧迅雷以至失箸掩饰自己的抱负,避免了跟董承一样的下场。

其四,收民心仁义立根基。在益州时,刘备若采用庞统的上策,正面攻击成都,只会使双方均损失惨重,不甚明智。刘采用中策,先去其手臂,再取其心脏的做法,是值得学习的。兵临成都,又不忍兄弟相残、百姓遭殃,而采取和平解决的方式,收到了奇效。既得了益州,又收买了人心。其仁义即以仁收民心,以德取天下,乃刘备三绝之一。

其五,攻心术动情驽部属。作为领导必须具备两种能力:一为领导力,二为煽情力。而刘备就精通煽情,与部下交往,常以情动人、以诚待人,赢得部下的拥戴。其通常表现为哭,亦刘备三绝之一。

其六,隐大志屈身待良机。三国人物,论脸皮厚非刘备莫属。赤壁之战前,刘备先后投靠过公孙瓒、吕布、曹操、袁绍及刘表等,每次皆不长久。只因刘备胸怀大志,不甘久居人下,可又暂时没有根据地,只好东躲西藏、寄人篱下。隐忍乃刘备三绝之一。

其一,讲义气伐吴埋祸端。为义弟报仇,刘备孙权进行殊死较量,实在太冒失了。之前,孙权曾作出极大的让步,准备送回孙夫人,归还荆州等。假使刘备当时头脑清醒、胸怀若谷的话,就不会这么愚蠢地丧失这次绝佳的机会。谁不知,刘备早对荆州垂延三尺、梦寐以求。若得荆州,蜀国实力将会大增,然后伐吴就省力多了。可惜,刘备头脑发热只知报仇了。

其二,犯兵忌大意遭惨败。狄亭之战,在战略上,刘备轻视敌人,为几次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东吴不堪一击。在战术上,傍林下寨,落入敌人的圈套,遭受火攻。刘备最终在军事上栽了个大跟头。这次失败,的确是蜀国过早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评曰:刘备之仁义宽厚,识才驭人,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终前坦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诚君臣之知心,古今之正道也。虽其机权干略不及曹操,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成三足鼎立之势,大不易也。

政治家第三,孙策,江东领袖,谥号长沙桓王,打下东吴江山。

依据:功其一,识英才招贤图大事。孙策在袁术处颇不得志,以玉玺借得兵马数千,欲图江东。策深知人才重要,于是巧借父名,招纳旧部,礼贤下士,待人诚恳,引得无数英才(如周瑜、张昭、张紘等)来投,为夺取江东做了人才准备。

其二,承父志纵横收江南。原来以为江东是孙坚打下的,不想却是孙策自己打的。其凭借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加上部下齐心协力,连续攻占江东各地,由袁术瞧不起的偏将迅速成长为雄霸一方的诸侯。

其一,贪名利性急守成难。策以性急易怒著称。例如,因未获大司马职位而想偷袭许都,又因于吉深得百姓崇拜而欲杀之。由此可见策因性格缺陷很难维护江东的利益。

其二,恃勇力遭贼身先死。自恃英勇无敌,不顾身份高贵,多次匹马狩猎,给欲害他的人以可趁之机,终为贼人所害。策英年早逝,与其恃勇性急有密切的关系,非常值得后人反思。

评曰: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招贤纳士,志在华夏,然轻俏果躁,怒火攻心,遭歹人偷袭遇害,令人扼腕不已。

政治家第四,孙权,三国英雄,称帝,建立东吴政权。

依据:功其一,善纳谏诚恳使人敬。孙权坐镇江东,年方十八,与故旧文武如何协调、相处,关系重大。孙权虽年幼却能出色的解决这类问题,主要是其善纳谏,勇于自我批评的缘故。如合肥一战,孙权年少好胜,想好好表现一下,结果被张辽杀得大败,若不是部将宋谦舍命相救,后果不堪设想。为此,长史张紘严厉地批评他,不该年少气胜、轻敌大意,劝其以谋划大事为重,不可再以身犯险。孙权非常诚恳地接受了批评,并表示积极改正错误。

其二,保江东联盟御强敌。赤壁之战前,曹操大兵压境,内部意见不一,且投降派势力颇大,孙权内心自然主战,又恐怕不是曹对手,对取胜不抱太大希望。等得到鲁肃、周瑜支持后,积极寻找联盟伙伴。这时刘备诸葛亮前来,主动要求合力抗曹。孔明解开孙权心中的疑团,使其坚定了作战的决心。战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一,困刘备舍妹又折兵。孙权处于重新夺回荆州,进而控制刘备的目的,采纳周瑜的美人计,想以假联姻骗刘备入江东后,再软禁之。结果反中了孔明之计。陪了夫人又折兵,真是不明智。

其二,性多疑兔死狗亦煮。孙权年老多疑,给东吴往日团结的气氛增添了恐怖的阴影。任意杀害功臣,甚至欲加害曾为夺荆州立下大功的陆逊。于是敢于忠言、直谏的人少了,善于谗言、奉承的人多了。可谓亲小人而远贤臣。正如此,孙权死后吴国实力大不如前,最后导致灭亡。

评曰: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业。可惜其才只可保江东,却短于攻城陷阵。至晚年性多疑忌,果于杀戮。至于废太子事,以致覆国,乃孙皓之过也。

政治家第五,董卓,汉末奸雄,官拜相国,把持东汉朝政,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依据:功其一,平羌乱董卓屡立功。东汉末年,朝廷腐败,弄得上下怨声载道。各地盗贼猖獗,西凉之地,羌人屡次造反。朝廷派去的军队全部吃了败仗。幸亏董卓凭借对羌人的了解,果断地平定叛乱而立下大功,为其后来的升迁打下了基础。

其二,借救驾废帝掌朝政。听从谋士李儒的建议,借救驾入主中原,趁机把持了朝廷军政大权,建立了霸业。

其一,轻废立残暴逼人反。董卓擅自废少帝、立献帝,封为相国后,更加飞横跋扈,不可一世,弄得人心惶惶。后关东诸侯共讨之,董被迫挟帝去长安。

其二,近女色中计命黄泉。董卓除淫乱后宫外,还看上王允的干闺女—貂禅。其实是中了王允的美人计,为貂禅跟吕布争风吃醋,终为吕布所杀。正是色字头上一把刀。

评曰: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自书契已来,殆未之有者。卓之死,乃天亡自灭也。

政治家第六,诸葛亮,绝世奇才,官拜丞相,掌管蜀汉军政,辅佐刘备建蜀国。

依据:功其一,隆中对说尽天下事。孔明未出隆中前,时常寻师访友、周游各地,为将来出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经刘备三顾茅庐才出山。著名的隆中对是其对当时局面较为精辟的分析及相应的策略。力劝刘备抢占荆州,东联孙权,对付曹操

其二,借东风赤壁用火攻。赤壁之战前,孔明周瑜英雄所见略同,都主张用火攻,只是没有东南风。于是孔明大显神通借得东南风起,助周瑜火烧曹操,赢得了大胜利。

其三,急人难片言退强敌。正当刘备准备入川之际,曹以挥兵南征,孙权求救。若不救,联盟将破裂,况江东亡刘备将更加被动。救之,将失去夺取益州的大好机会。刘备左右为难,忙问计于孔明孔明让他给马超写封信(劝马超袭击曹后方),便救了孙权

其四,巧激将用人有秘方。激将乃孔明最擅长的计量,几乎在蜀国大将身上都曾试过,每次都能成功。如关羽华容道私放曹操,关羽长沙义释黄忠;张飞葭萌关大战马超;黄忠计夺天荡山两战张合,斩杀夏侯渊;赵云长安战韩德等。

其五,深远虑择人见识高。长期考察继承人姜维,于战术、对战、布阵、后勤各方面锻炼,使其成为较为出色的接班人。

其六,征南蛮攻心收孟获。征南蛮用武力不能真正使之臣服,最好的方法是让其心里服。孔明采用攻心术,七擒七纵孟获,使蜀国疆域扩展到南中地区。

其七,民为本治国又安邦。夺取益州后,孔明着手发展当地经济,使蜀国实力明显增强,为六次伐魏准备了充足的后勤供应。

其一,出祁山屡败少反思。知不可为而为之,六出祁山未有半点成果,至死不知反思,甚至严重影响了后来的姜维。二人的北伐,无疑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其二,不知己分心功难立。蜀国人才少是事实,但孔明本事再大,既管军事又管治国,难免顾此失彼。屡次伐魏未果,此乃重要原因。其实蒋琬、费帏、马良等皆可代孔明治理蜀国,让孔明专心对付魏国,结局或许有所变化。

其三,事必亲身心易疲惫。本来军国大事已够多了,孔明还经常过问琐碎之事,未免有点自恃甚高、独断专行。这样既使蜀国优秀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又使自己身心极度疲惫,也给北伐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因素。难怪司马懿孔明命不久矣。

其四,失良才挥泪斩马谡。蜀国人才极少,继孔明之后较出色的只有马谡与姜维。马谡作为参军,为孔明献出不少妙计,如对南蛮用攻心术是其中最著名的计策。而且街亭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应派有威望的大将如赵云、魏延等镇守,不该让毫无作战经验的马谡担当大任,此乃孔明用人不当导致街亭失守,非马谡之过。杀之太冤,徒使蜀国更加缺乏人才。

其五,不识人迷信失良将。魏延乃不可多得的将才,孔明在其投降时就说他卖主求荣、有反骨,对他极不公平。俗语: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仕。难道弃暗投明有错吗?孔明这样做,谁还敢投降。罗贯中写孔明越神奇,越让人觉得孔明是个算命先生。

其六,事谨慎不出子午谷。本来魏延建议出子午谷直取长安,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案。只是孔明平时过于谨慎,自以为是,从不听取别人的合理见解,与曹操集思广益相成鲜明对比。一生只冒过一次险,即空城计,也只是司马懿之谨慎不亚于他的缘故。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严法纪,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终于邦域之内,皆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治世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军事策略,非其所长也!

政治家第七,司马懿,官拜太傅,把持曹魏朝政,多次与孔明对峙。

依据:功其一,深机谋借刀以杀人。刘备自立汉中王,曹操怒欲亲征之。司马懿劝谏,孙权窃回孙夫人,而刘备荆州不还,彼此俱有切齿之恨。可差使往说孙权,使兴兵取荆州刘备必发兵救之,那时再兴兵取汉川,令刘备首尾不能相顾,其势危矣。果然,孙权兴兵攻取荆州,并斩杀关羽,为曹操清除了大患。其二,兵贵速果断除叛将。孟达降魏不久便受重用。之后曹睿继位,朝中多有嫉妒,孟达日夜不安,欲与蜀联合伐魏。司马懿闻讯,不分昼夜迅速赶到,平定了叛乱。可见司马懿精通兵法,深知用兵贵在神速,非孟达所能预料的。

其三,平叛乱设伏歼援敌。辽东公孙渊谋反,自立燕王,兴兵杀奔中原。曹睿令司马懿率兵征讨。司马懿佯装进攻禳平,中途设伏歼灭增援的敌人,既而围攻禳平。渊粮尽请降不成,欲弃兵逃走,被司马懿追杀。此处乃声东击西之计。

其四,善知人慧眼识英才。夏侯霸降蜀后曾对姜维讲,魏国有二人将成为蜀吴之大患。二人乃钟会、邓艾,精通兵书、深明韬略,甚为司马懿赏识。果不其然,后来二人皆成灭蜀功臣。可见司马懿有知人之明。

其五,施诈谋装病赚曹爽。司马懿与曹爽皆顾命大臣,后受曹爽排挤,名为太傅实为无权。自此懿推病不起,朝政大权落入曹爽手中。其实,并非司马示弱,而是待机以除曹爽,独揽大权。期间,曹爽自然颇为关心、照顾司马,曾派李胜前去试探,被司马懿装聋卖哑骗过。事后,曹爽自以为无忧,竟随魏主同去狩猎。被司马骗去兵符,诛灭三族。

其一,不报恩欺幼搞专权。昔日曹丕、曹睿非常器重司马懿,睿临终更托孤于司马,谁想司马竟狼子野心、图谋不轨,欺主专权。可见司马乃忘恩负义之辈。

其二,斗心计谨慎鲜胜绩。孔明六次伐魏,皆司马懿挡之。虽未让诸葛占得半点便宜,也未有一次胜绩,每次皆诸葛主动退兵。况蜀国军国大事皆诸葛一人掌管,难免分散精力,不可能全力对付司马。而司马专管军事,全力抵御诸葛,又一直处于守势。可见其并非孔明敌手。

评曰:司马懿识兵机通兵法,擒孟达平辽东,诛曹爽疲孔明,堪称魏国之基石,然深受皇恩不思报效,致使子孙颠覆曹魏,岂为臣之道哉?

政治家第八,鲁肃,官拜大都督,执掌东吴军事,曾献榻上策,力主孙刘联盟。

依据:功其一,行侠义慷慨传美名。鲁肃家中极富,常散财济贫,有侠义美名。周瑜为居巢长时,因乏粮求之,鲁肃马上将三千斛相赠。可见其极为慷慨。

其二,决策高惊醒梦中人。周瑜说鲁肃投奔孙权,权大喜,留肃同榻而眠。夜半,权问计,肃劝其取荆州而居长江之险守之,以图大业。这就是著名的榻上对,比隆中对早若干年。

其三,顾大局临事不惊慌。曹操一张檄文,害得江东进退为难。孙权心里早有主张,只是文臣大多主张投降。关键时刻鲁肃一席话,使得孙权不仅坚定了抗曹的决心,也对取胜充满了信心。

其四,保江东联盟共存亡。鲁肃乃东吴最早提出与刘备联盟的人。在当时对孙刘来说这是最佳方案。曹操实力强大毋庸置疑,孙刘犹如唇齿,唇亡齿寒,二者只有联合才能不被曹操消灭。可见鲁肃战略意识多强,赤壁前后,鲁肃一直维护着孙刘联盟,也为三足鼎立做出了贡献。

过,少谋划忠厚屡被欺。演义中鲁肃给人感觉有三,1、忠义厚道2、高瞻远瞩、临事不苟3、少谋划、缺权变。这里只讲两点。一是忠厚并非好事,对待敌人忠厚仁慈是不应该的。正因为他对刘备忠厚,才使得刘备诸葛亮屡次欺骗他。二是据说荆州是他借与刘备的,他却多次讨荆州不成,不是他不想要,而是没本事要回来。例如他曾请关羽过江赴宴,欲威胁关羽交出荆州。不料为关羽识破,在酒宴上被关羽的威勇吓破胆,归还之事再次搁浅。可见鲁肃在具体谋划方面较差,从讨荆州这点看,比吕蒙、陆逊逊色多了。

评曰:鲁肃宽厚长者,临危不乱,高瞻远瞩,榻上策闻名当时,与周瑜乃主战中坚,力主联刘抗曹,为鼎足三立之功臣也!

政治家第九,庞统,官拜军师中郎将,曾献连锁计,辅助刘备取川,后落凤坡遇害。

依据:功其一,助孙刘连锁破曹船。赤壁之战,曹操所犯五条兵忌,被孔明周瑜与庞统看出。当时统有心助孙刘,故结交蒋干,趁机对曹操施连环计。表面看解决了北军畏惧水战,实际上是让曹船遭火攻。若无连锁,火攻是不可能的,可见赤壁第一功非庞统莫属。

其二,长谋划助刘夺益州。刘备攻川时,庞统献计,备从中计,先攻占成都周围城市,然后顺利夺取成都。虽统早死,但取益州统实有大功。

其一,性清高怀才也遭弃。统与孔明齐名,世有定论。然为何被孙刘拒之?其中固有其貌丑陋之因,主要还是其恃才自傲、目中无人。如见孙,一味贬低孙器重的周瑜,引得孙大为反感。见刘,备见其丑陋,心中不喜,委任他耕阳县令。时统有鲁肃、孔明书信,取出一封或论及当今大事足让刘备刮目相看,可他因孔明不在,就放弃施展才华的机会。

其二,急立功遇难落凤坡。本来孔明劝其休要进兵,有凶兆,是为他着想。他却以为孔明怕其立大功,偏要夺取成都。也是天意,若不与刘备换马,死的可能就是刘备了。

评曰:庞统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乃当时荆襄之名士,其才仅亚于孔明。惜为人好名而遇害,未能成大事。

政治家第十,周瑜,官拜大都督,执掌东吴军事,曾于赤壁击败曹操,后为孔明气死。

依据:功其一,结金兰助策定江东。孙策顺利夺取江东,周瑜功不可没。如神亭岭战刘繇,若非周瑜奇袭曲阿,刘繇不会退军的。周瑜还献计活捉太史慈。又如取会稽,与孙策夹攻王朗、严白虎。

其二,用火计赤壁破曹军。赤壁之战,孔明祭东风,周瑜用火攻,二人连手让曹操战船灰飞烟灭。这次战役,不仅阻止了曹操夺取江东、统一天下,而且促使了三国鼎立的形成。

过:其一,妒贤能生瑜何生亮。演义中周瑜妒贤忌能无人可比,只看他如何对待诸葛亮便知一二。从孔明入吴起,从未停止加害孔明。如周瑜借故装病,亮探视,二人约好同时将计策书于手心,皆为火字。周瑜心起害亮之心。如令其三日内造箭十万支。又让其借东风等等。每每加害孔明,皆被孔明巧妙化解。后为孔明气死,临终还不忘“即生瑜何生亮”。可见其妒忌心多严重。

其二,索荆州量小命不久。读三国,曾怀疑周瑜誓夺荆州的用心。试想以周瑜之智难道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吗。孙刘不和而相攻,只会让曹操得利。这点周瑜难道看不出?既明白为何还非夺荆州不可呢,荆州可是孙刘结盟的关键啊。我想有两种因素,一是周瑜认为荆州本该属于江东,二是屡次输给孔明,心有不甘,誓与孔明决一雌雄。从三气周瑜中看出,其夺荆州是真,更咽不下败于孔明这口气。若其胸怀若谷,怎为孔明气死。周瑜不死东吴幸甚,死为孔明暗喜。

评曰:周瑜多谋善断,精通音律,先助孙策取江东,后助孙权守江南,奈何器小易怒,轻弃性命,实为东吴大不幸也!

政治家第十一,徐庶,刘备军师,曾计取樊城,后被程昱设计骗到曹操处。

依据:功其一,取樊城徐庶初用谋。其最出色的用兵乃计取樊城,徐庶一面诱杀曹将吕旷、吕翔,识破曹仁八门金锁阵,打败来劫寨的曹仁,另一面让关羽趁机取了樊城。

其二,陷深渊尽忠报贤主。被程昱设计骗至曹操处,身在曹营心在汉,处处设法维护刘备利益,如赤壁时看破连环计,并未说给曹操,而以提防马腾为名趁机脱身。

其一,枉奇才难识贼奸计。徐庶的智谋和才干在荆襄名士中仅次于孔明、庞统,即使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的,连屡献奇谋的程昱都自叹不如。既然徐庶如此了得,怎么没识破程昱奸计?原因有二,一则徐庶乃有名的孝子,二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最终被骗到曹操处,从而也埋没了才华。

其二,恐母殃脱身不投刘。徐庶赤壁脱身后,为何不重投刘备帐下?一则怕曹操破坏老母的坟墓,二则旁边有臧霸监视,暂时脱不了身。后用金蝉脱壳计成功逃走。关于其后事,演义没有交代。可能隐居山林,潜心修道而已。

评曰:徐庶高雅之士,多谋略,知先机,轻取樊城,两败曹军,然守孝不识奸计,空负胸中所学也。政治家第十二,陆逊,官拜大都督、丞相,执掌东吴军政,曾大败刘备

依据:功其一,造假象笑里藏杀机。东吴权谋胜者非陆逊莫属。从迷惑关羽可见一二,闻关羽攻襄阳曹仁后便谋划夺取荆州。以书信使关羽放松警惕,撤荆州大半兵力攻取樊城,使荆州守备空虚,为吕蒙顺利夺取荆州做好准备。

其二,通兵法火攻败刘备。狄亭之战,吴将欲出战,陆逊不许,众皆洒笑,以其懦弱。陆逊认为待敌疲惫,趁机出兵,方可获胜。见刘傍林下寨,纵横七百里,逐用火攻,杀得刘备大败。自此蜀国实力锐减。可见陆逊深喑兵法。

过:急近利联盟遭破坏。陆逊与鲁肃恰好互补,逊善谋划而战略不足,肃正好相反。若二人齐心协力,东吴实力要比蜀国强很多。从夺荆州看,荆州虽暂时归东吴,却与蜀国关系破裂,使曹魏有可趁之机。可见陆逊战略眼光不及孔明、鲁肃。

评曰: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故奇逊之谋略,叹权之识才,所以济大事也。及逊忠诚恳挚,忧国之身,庶几社稷之臣矣。

政治家第十三,姜维,官拜大将军,执掌蜀汉军事,九伐魏国未果,后为钟会部将杀害。

依据:功其一,晓兵机智广败孔明。观三国,曾智败孔明的有二人,乃郝昭、姜维也。孔明取天水,不料遭遇敌手。姜维初次用兵,竟能两败孔明。一次因孔明不知情,二次因孔明大意。若非孔明以其母相要挟,结果肯定将有更为精彩的斗智场面。

其二,得真传伐魏用心苦。姜维不仅深得孔明兵法,而且继承发扬了孔明的未了心愿即伐魏以统一天下。虽知不可为而为之,只为报孔明知遇之恩。观其九伐魏,就当时情形看,虽劳民伤财,但却使蜀国灭亡延缓下来。可见其用心良苦。

其三,识时务屯田将有为。姜维在蜀国扮演那种吃力不讨好的角色,九次伐魏只为兴复汉室、统一中原,实际上是为刘禅。可刘始终听信黄皓的谗言,拖累、排挤姜维。这也难怪,孔明在位时也曾受过气,何况姜维的威望、地位皆不如孔明。为避免黄皓的迫害,只好屯田剑阁,即可避祸,又可待机行事。

其四,待良机忍辱为复国。蜀国灭亡后,对姜维来说面临着重大的选择,是投降司马昭,还是投靠钟会待机恢复蜀国呢。他选择了后者,为光复蜀国而忍辱负重。可见其对蜀汉忠贞不二。

过,九伐魏劳心终未果。前面已述,九伐魏延缓蜀国灭亡,却远为达到真正的目的,即兴复汉室、统一中原。从这方面看,又是劳而无功的表现。

评曰:姜维文武全才,志存高远,却孤木难支,穷蚂蚁之力而撼泰山之躯,岂不徒劳无益哉。

政治家第十四,司马师,官拜大将军,把持曹魏朝政。

依据:功,立新帝专权累根基。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兄弟把持朝政。不久便借故废掉曹芳,立曹髦为魏主。髦封师为大将军,假黄徵,入朝不趋,奏事不名。自此司马师为废魏立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过,心太狠屠杀遭报应。曹芳每见司马师如针刺背、战栗不已。后与夏侯玄、李丰、张辑密谋杀死司马师兄弟,被师察觉,将夏侯玄等处斩并诛其三族,可见师心狠不亚曹操司马懿

评曰:司马师晓兵法,弄权术,欺主篡权,终目蹦而亡,岂非天意?

政治家第十五,司马昭,官拜大将军,进晋王,把持曹魏朝政,其子废魏称帝。

依据:功其一,轻贵贱以能用人才。司马昭为灭掉蜀国进而统一天下,不惜提拔、重用出身卑微的邓艾,使之与钟会领兵灭蜀。事态不出昭所料,二人果真灭蜀,成就大功。这与昭不计贵贱、知人善任有密切的关系。

其二,趁良机灭蜀威名扬。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凋零,仅姜维一人苦苦支撑,加上蜀主刘禅昏庸无能,亲近宦官黄皓,使得朝政荒废,国力日衰。昭看准时机,命钟、邓二人率大军征讨,不久蜀灭,观其功不在其父兄之下。

其一,心狡诈为己害功臣。历朝历代的功臣、贤臣受迫害而死,原因不外乎二点,一是威震其主。二是才干超过权臣。钟、邓本隶属昭,二人才能、功劳均在昭上。俗话一山不容二虎,权臣榻下安能藏虎,故终为昭杀之。

其二心不轨进位效曹瞒。昭掌权后大杀阻碍其篡位的大臣甚至曹髦,为自己称霸中原打下了基础,只是未来得及废魏就病亡,未完成的心愿只好由其子完成。昭与曹操效文王不可同日而语。

评曰:司马昭驭人有术,素知人,蜀亡除后患,妄想篡位学孟德,岂知孟德当时所为何也?

政治家第十六,邓艾,官拜太尉,灭蜀功臣,后为卫灌杀害。

依据:功其一,长谋划斗智伯仲间。与姜维多次斗智对阵,互有胜负。可谓棋逢对手。

其二,识地理越阴平灭蜀。起初邓艾与钟会商议如何灭蜀,会取汉中,而艾取阴平。钟会以为其愚笨。他哪知邓艾深识地理,早算定取得阴平可顺利灭蜀。后艾偷度阴平,终于灭掉蜀成就大功。

过,恃功高独断把命送。邓艾在灭蜀后,不知司马昭已对他有戒心,相反居功自傲,专断,大封蜀国君臣,犯了大忌。终为卫灌所害。可见其心计差些。

评曰:邓艾熟识地理,灭蜀立功,然疏于防患,咨败旋至,岂远知诸葛恪而不能近自见,此盖古人所谓目论者也。

政治家第十七,钟会,官拜司徒,灭蜀功臣,后谋反为部将杀。

依据:功其一,腹机谋多智堪大用。诸葛诞联合吴兵前来讨战,受困于寿春城。钟会献计,三面围攻,留一面诱敌弃城,可获全胜。果不出所料,北军大获全胜。事后司马昭欲坑杀东吴降兵。钟会制止说,自古用兵者,皆戮其元恶而已;若坑之,不仁也;不如放归江南以显中原之宽大。由上足见其多智谋。

其二,行仁义成功取汉中。攻取汉中时,拜孔明而行仁义,得到汉中人民欢迎,顺利夺下汉中,为邓艾灭蜀牵制了蜀国的兵力。

过,怀异志恋蜀遭杀害。功成不知隐退,反要割据西川自立为王,与手下将领反目欲害之,终为部下杀死。

评曰:钟会腹有机谋,怀有异志,怎奈久事司马昭,而不识其心,功成不虑祸难,妄称蜀地,宗族涂炭,岂不憾哉。

政治家第十八,公孙瓒,官拜前将军,曾称霸中原,后为袁绍打败。

依据:功其一,平辽东威猛使敌畏。瓒本隶属刘虞,先后击败鲜卑、张钝、丘力居等,为维护辽东的稳定屡立奇功,朝廷升其为前将军。

其二,尊汉帝讨董急先锋。应曹操矫诏,参加讨董卓。虎牢关见吕布挑衅,怒而亲战,战数合败走。从中可见瓒之胆识,众诸侯中莫有能及者。

其三,结内应败袁立霸业。瓒与从弟范里应外合,袭破冀州,其余三州皆平,顷刻间袁绍已无安家之处。此时乃瓒颠峰时期,疆域于众诸侯中仅次于曹操、袁绍。

过:其一,分冀州贪利徒折兵。讨董失败后,应袁绍之请,出兵攻冀州,欲分其地。谁料袁绍反悔,射杀其弟公孙越。公孙瓒急于为弟报仇,为袁绍击败。真可为偷鸡不成反折一把米,得不偿失。

其二,恃蛮力乱世难纵横。东汉末年,众军阀中以勇力纵横天下的只有吕布与公孙瓒。但吕布有陈宫、张辽等众文武辅佐,瓒实际乃光杆司令。纵然一时驰骋风云,到头来也不免落败结局。

其三,轻信人战败终自焚。瓒失败有一重要原因不为人知,乃关靖劝其坚守城池,终城败自焚身亡。若瓒弃城投张燕或曹操,也许可以避难。教训是若无十足把握,死守城池实不可取,保存实力东山再起有何不可。

评曰:公孙瓒威猛于世,曾袭破袁绍四州,其势莫可争锋。然初得赵云不知重用,缺少谋划之士,轻信小人之言,固守城池,焉能不败。

政治家第十九,袁绍,官拜大将军,曾称霸中原,后为曹操击败。

依据:功其一,清君侧兴兵除佞宦。东汉末年,桓灵二帝时,亲信十常侍,弄得君臣易位、纲常尽失、政局动荡、百姓遭殃。为铲除宦官势力,袁绍积极与何进密谋诛杀宦官,事泄被宦官先下手杀死何进。绍与曹操等进宫杀尽宫中众宦,自此宦官专权暂时消失。

其二,借名望主盟讨董卓。汉末,董卓权倾朝野、残害忠良,激起关东军阀群而击之。因袁氏四世三公、门多故吏,绍被推举为盟主,共商大计讨伐董卓。迫使董卓逃亡长安。

其三,出援手趁机谋基业。起初,袁绍名门望族,却屈居韩馥之下,心有不甘。从逢纪言,骗公孙瓒攻打冀州,绍坐收渔人之利。等韩馥求救时趁机夺了冀州。

其四,贵持久破敌镇中原。绍与公孙瓒为争夺中原,连年征战,互有胜败。后瓒粮尽受困于幽州城,瓒与部下有隔阂,军心不稳,终为绍败。

过:其一,错先机望帝迁许都。袁绍以多谋寡断闻名。汉末,军阀混战,献帝东躲西藏,无安居之所。绍谋士沮授劝其迎帝以图大事。绍嫌皇帝碍手碍脚,故不从。结果为曹操迎取,每每挟天子以令诸侯,若得众诸侯妒忌,绍后悔晚矣。

其二,强出头拒谏官渡败。袁绍不善于把握时机。当曹操攻打吕布时,其趁机袭取许都,不仅能使曹操无家可归,而且能迎帝以令诸侯。可是绍以小子有病不肯出兵,丧失了绝佳时机。等到曹操掉过头来对付他时,却欲与曹操争一雌雄,田丰劝谏反被关入死牢。

其三,酿大错立幼终成患。绍多疑,纳贤不用而疑之,任人唯亲,若得众文武离他而去。绍占北方四州,谴其子各主一州。如此行事,已酿大错。临终前竟废长立幼,终使各子反目成仇、陷于内乱。

其四,起内讧遇事争不休。作为君主、统帅首要的一条就是遇事果断。自己无谋不要紧,可以众谋来弥补;但多谋无谋而寡断却要不得。绍即明显的例子。与曹操相同的是,每有战事,绍也听取众文武的建议。不同的是,绍往往拿不定主意,不善协调部下之间的关系。长此下去,众文武间争权夺利、勾心斗角、营私结党、党同伐异,使袁绍战斗势力大大降低,给曹操以可趁之机,终免不了失败。

评曰:袁绍颇有威容,知名当世,且虎视四州,强盛莫敌。然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亲小人远贤臣,至于后嗣颠蹶,社稷倾覆,非不幸也。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绍之杀田丰,乃甚于羽远矣。

政治家第二十,刘焉,汉室三杰之一,割据西川,欲称帝,后病故。

依据:功其一,讨黄巾势弱招援兵。汉末,黄巾猖獗,刘焉奉诏募兵以抗贼兵。引出刘关张三豪杰,设计击败入侵幽州的黄巾兵。

其二,守巴蜀待机欲称王。刘焉劝灵帝以政治腐败,刺史、郡守以财捐官,欺压百姓,以致离叛。可以清名重臣为州牧,方可太平。闻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欲求益州牧,灵帝允之。后攻占汉中,欲自立为帝,病故。

其一,取汉中轻信酿后患。使张鲁夺汉中,鲁占之不归,欲脱离焉。乃轻信人所至。

其二,少心计蛮乱蜀不宁。南中地区幅员辽阔、丰衣足食,不知安抚,益州不安宁。

刘焉闻董扶之辞则思迁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暗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其志于汉室唯刘备相匹,奈其智远不及曹操,其德差刘备甚远,成大业岂不难哉。

评曰:刘焉闻董扶之辞则思迁益土,听相者之言则求婚吴氏,暗造舆服,图窃神器,其惑甚矣。其志于汉室唯刘备相匹,奈其智远不及曹操,其德差刘备甚远,成大业岂不难哉。

政治家第二十一,张角,播乱东汉,后被镇压。

依据:功其一,仕途难入山遇仙翁。张角本为秀才,科举屡次落第,看透官场黑暗,索性回乡作了郎中。一日入深山采药材,遇上一个手持藜杖容貌怪异的老人,交给他天书三卷即《太平要术》,让他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角得此书,晓夜功习,能呼风唤雨,自称太平道人。

其二,救黎民举义立黄天。中兴元年,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因此很得民心。同时创立太平道,徒众几十万。加上东汉末年民心思乱,故角振臂一挥,云集响应,从众三十万,企图建立一个太平世道。

其一,托非人事漏必仓促。张角结交宦官封胥,欲里应外合密谋起义。角派遣弟子唐周弛书报胥,约期举事。谁想唐周告密,不得已仓促起义。黄巾起义过早失败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无根本势大难持久。尽管黄巾军声势浩大,一度攻占大半个中国,但终因没有固定的根据地,而遭到失败。

评曰:张角看破仕途,得天书放肆驱使民意,败纲常乱社稷,岂有不败?若安作郎中,则可其乐一生矣!

政治家第二十二,曹丕,废汉称帝,与司马懿友善,未料子孙会遭殃。

依据:功,腹机谋争宠有手段。说来,曹操三个儿子没有他的本事,却也每人从他那里学得一样,老大曹丕精于权谋,老二曹彰学得一身武艺,老三曹植长于文学。各有偏持。曹操进位魏王后,曹丕兄弟争夺世子之位颇为激烈。曹本喜三子植,但植为人轻浮、不善交际,难以负众。曹顾及刘表、袁绍教训,曾一度放弃立世子。随着年老多病,不得不将立世子事提上日程。三子中曹丕与曹植争夺最为激烈,明争暗斗,不分高下。起初,杨修教曹植如何如何,使得植不论军国大事还是习文吟诗都占得上风。当然曹丕不是省油的灯,他见才学不如三弟,就装作忠孝,每次曹操出征,植说文唱诗歌颂父亲,而他就泪流满面请曹操保重等等。渐渐的曹操觉得植虚夸,丕稳重。加上杨修心高气傲、恃才且目中无人,不仅惹得众文武大臣讨厌,还让曹操几次下不了台,终于被曹操杀死。自此曹植失宠,曹丕立为世子。

其一,争王位兄弟相煎急。曹丕即位后,仍不肯放过三弟曹植。一次,命植三步成诗,作不出便不讲兄弟情。植才学五斗,果三步作出兄弟相煎诗。其母卞氏急出,丕只好放弃迫害植。

其二,施恩宠养虎害无穷。曹操在世时,司马懿之所以活着,全靠曹丕的保护。曹丕即位,又极为重用司马懿,死后还让他辅佐曹睿。他却从未想过司马会抢夺他子孙的江山。

评曰: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备;得势量小难容手足,眼拙不识仲达,篡位之业难长久,盖因政治非其所长也。

政治家第二十三,诸葛恪,官拜太傅,把持东吴军政,后为孙亮所杀。

依据:功其一,少聪慧劝酒吴帝喜。诸葛恪少时聪明尽显。一次,孙权宴请文武大臣,让恪给大家斟酒,到了张昭跟前,昭说什么也不肯喝。孙权想试恪之本事。恪对昭说,行军打仗你在后方,犒赏文武你在前面,还有比这更值炫耀的吗。昭无言以对,默默喝了酒。

其二,才尽显托孤为重臣。孙权看中了恪的才华,有心提拔他做了太子太傅,临终前更托孤于他,自此恪成为东吴的首脑人物。

其一,好喜功得胜世人骂。将士拼命赢得了一场胜利。他却以为自己指挥有方、善于用兵,妄想轻易将魏国消灭。结果不仅得不到部下的支持,还若得吴主怀疑其有篡位之心。

其二,不知退震主族株连。之前无半寸功劳的诸葛恪,凭借其超人的才华,赢得了孙权的信任,并成为托孤大臣,直接导致他权倾朝野、独断专行、威震其主,最终免不了杀身之祸。

评曰:诸葛恪才气干略,邦人所称,然骄傲贪功,威震其主,能无败乎!若躬行所与陆逊无二,何忧祸之有哉?

政治家第二十四,汉献帝,曾两次密诏诛曹,均失败,后为曹丕废。

依据:功其一,善言语遇卓王呈帝。东汉末年,大臣诛杀宦官,少帝与陈留王被张让等人劫持逃走。途中遇上董卓,从此改变了陈留王的命运。凭借自己能言善辩,赢得董卓欢心,作了汉朝的末代皇帝。

其二,心不甘密诏诛奸雄。汉献帝若在清平世道,或许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不幸他遇上了乱世,更因他遇上了胸怀大志的曹操。可他毕竟身怀抱负,不甘受人摆布,于是与董承等人密谋诛杀曹操。与魏蜀吴三国的后主比较,真是虽败犹荣。

过:行事急忠臣难有为。尽管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可忠于汉室的人还真不少。汉献帝一血诏竟得到十位有势力的大臣支持,其中包括刘备在内。只是献帝行事太急,若十人有充分的准备,里应外合有可能击败曹操。

评曰:汉献帝两次反抗,观其所为,心志刚毅,胸有抱负,若逢清平世道,不失为一代明君也!

政治家第二十五,孙坚,少时威名江东,曾参与讨伐董卓,后与刘表结怨,被黄祖害死。

依据:功其一,凭胆略除贼镇江东。少时单身杀退海贼,威镇江南。后与州郡官兵杀了自立为帝的许昌,得到了朝廷的赏识。

其二,急先锋血战汜水关。积极参加关东同盟,讨得先锋之职,与华雄交手数次,终因粮尽兵败。可见其勇猛过人。

其一,匿玉玺指天起毒誓。关东军阀击败董卓后,进入洛阳,坚指挥部下救宫中之火,于井内寻得传国玉玺。被袁绍知道,坚发重誓表明自己没有得到玉玺。本来性子急并非坏事,只是不该轻易发毒誓,若得自己跟家人遭横祸。

其二,性急噪轻敌命不保。孙坚挟玉玺准备回江东,被刘表截住讨要玉玺,自此二人结怨。后坚为报仇攻打刘表,攻下江夏等地,围攻襄阳。本来等到对方粮尽,襄阳不难攻破。闻吕公出城求救,便急忙引三十骑追赶吕公五百人,岂不儿戏。五百人对三十人绰绰有余,吕公还边战边逃,引得孙坚追到砚山,岂不是祚败引你中计。果然坚被乱箭射死。

评曰:孙坚英勇刚毅,少即闻名,恃勇斗卓,山陵杜塞,有忠烈之气概。然性刚急噪,轻易冒险,命不长久,天意所为也。

政治家第二十六,张鲁,割据东川,欲成汉宁王,后降曹避祸。

依据:功其一,传米道汉中多信徒。张鲁袭得汉中后,利用家传米道广收民心。使得汉中成为诸州郡中少有战事的地方,也使张鲁镇守汉中几十年。

其二,淡名利降曹以保身。闻曹操领兵攻来,想献城以求百姓太平。虽遇阻挠,然终究投降了曹操,救了汉中百姓,也保全了自家性命。不象刘棕那样投降被杀。

过:坏异志自大欲尘王。张鲁无才但颇有大志,曾一度欲称汉宁王。终被部下劝阻,避免了像袁术那样的下场。

评曰:张鲁识时务,上保宗祀,下保黎民,可谓有识之士矣。

政治家第二十七,刘表,汉室三杰之一,割据荆州,却不思进取,后立幼而尽失基业。

依据:功其一,守荆州名俊得民心。初镇荆州,兵祸不断,时有宗贼、袁术、张济等作乱,表软硬兼施,终克。布仁义于荆襄,尊儒重农,使荆襄免于战争破坏,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

其二,重情义不忍兄弟残。刘备被曹操打败,备投奔表。表甚喜幼子,欲立之,备以袁绍言之,表颇犹豫。为蔡氏旁听,与其弟几次加害备,皆为表阻止。

其一,目光浅立幼终是祸。表宠蔡氏,兼幼子综聪颖,终前立之为主,使长子琦守江夏。引得兄弟反目,酿成大祸。后综降曹被害。

其二,不进取自保非豪杰。当曹袁争雄中原时,表袖手旁观。等曹灭袁后,只取荆州。观其为,表胸无大志、目光短浅。若趁机袭取许都,局势会有利于表。好谋无决,

其三,不纳贤荆州也难保。荆襄名士众多,著名者有庞德公、司马徽、诸葛亮、庞统、徐庶等。表不知礼贤下士,拱手将人才让于刘备。身边仅二蒯、一蔡,欲争天下,岂不甚难。

评曰:刘表,才列八俊,名扬海内,盘踞荆襄,威名远镇。然目光短浅,计迟难决,荆襄多高士贤者却不知用,至于废嫡立庶,所托非人,徒有旷野之地,不过嫁衣他人也。

下篇

这里我将这些人物在九个重要时期中的表现加以简述。先对每个时期的重要人物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展开综合论述。九个时期,即斩黄巾、诛佞宦、讨董卓、群雄割据、赤壁之战、益州易主、吴魏联盟、武侯归天、三国归晋。

一、斩黄巾(第一、二回)

黄巾起义瓦解了东汉政权,为群雄提供了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出现的人物有:张角、刘焉、刘备、曹操、董卓、孙坚、公孙瓒。乍看张角不得了,以一敌六,其实不尽然。刘备、曹操、孙坚皆胜过张角,军事能力在角之上。刘孙联手败黄巾,曹操独败巾贼。董卓虽败给角,但观其治军及镇压羌乱,不应在角之下,况其统领讨黄巾的军队并非西凉兵。刘焉、公孙瓒未直接与角交手,然从各自治理州郡井井有条,平定盗贼势如破竹看,能力也在角之上。此时排名为曹操、刘备、孙坚、董卓、刘焉、公孙瓒和张角。

二、诛佞宦(第二、三回)

诛佞宦不仅消灭了宦官势力,同时使得奸雄董卓把持了朝政。出现的人物有:袁绍、曹操、刘备董卓、公孙瓒、刘焉、汉献帝、孙坚。袁曹同为诛宦中坚,程度有所不同。曹操处理事情的能力明显强于袁绍。只看入宫后所做的事情就能看出:曹操一面命手下灭火,一面请何太后摄政,还要寻找落难的少帝。而袁绍命手下见宦官就杀,经他一闹腾,宦官几乎绝种。董卓虽应诏勤王,实为把持朝政。刘备、公孙瓒于本土整顿兵马,客观上为后来讨董卓积蓄力量,显得有远见。刘焉、孙坚分别经营益州、长沙。陈留王即后来的汉献帝于乱中显得非常稳重与聪颖,日后得以进帝位。这次诛宦出力最多是曹袁,得利最多为董刘(刘为汉献帝)。此时排名为曹操、袁绍、董卓、汉献帝、刘备、公孙瓒、刘焉、孙坚。

三、讨董卓(第三至九回)

董卓进一步促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出现的人物有:汉献帝、董卓、曹操、袁绍、公孙瓒、孙坚、刘备、刘表、孙策、刘焉。其中曹操、袁绍、公孙瓒、孙坚、刘备联盟讨董。袁绍虽为盟主,却无领导群雄的能力。孙坚为先锋,却因粮尽败于华雄。公孙瓒、刘备亲战吕布,勇气可佳。事后公孙瓒一度打败袁绍,占据北方四州,可谓强盛一时。曹操自始至终积极行动,还有献刀刺董的壮举。汉献帝尚年幼无作为。刘表与孙坚结怨,实不足取。孙策尚未闻名。刘焉巩固益州统治,虽贵为宗室,却懒于勤王,不应该。此时排名为:曹操、刘备、公孙瓒、孙坚、袁绍、董卓、刘焉、刘表、汉献帝、孙策。

四、群雄割据(第九至四十二回)

此时为真正意义上的群雄割据时期。出现人物有:曹操、刘备、孙策、孙权诸葛亮、鲁肃、庞统、周瑜、徐庶、公孙瓒、袁绍、曹丕、汉献帝、张鲁、刘表。曹操此时脱颖而出,自收编青州兵、迎帝幸许都后,先后击败刘备、袁绍、刘表等群雄,逐步成为实力最强的大军阀。孙策平定江东及孙权稳固江东统治,与周瑜、鲁肃之谋略密切相关。刘备东躲西藏,直到得到徐庶、诸葛亮辅佐,才算小有胜绩。庞统只闻名却未见实际行动。袁绍虽灭公孙瓒,却被曹操歼灭。刘表碌碌无为,终前实际已将荆州拱手相让。张鲁于汉中广传米道,很得民心。汉献帝成长为一个有抱负、有胆识的君主,首次血诏讨曹差点成功。曹丕夺人爱妻,沉湎于宫闱酒色。此时排名为:曹操、孙策、孙权、鲁肃、周瑜刘备诸葛亮、徐庶、庞统、袁绍、公孙瓒、汉献帝、张鲁、刘表、曹丕。

五、赤壁之战(第四十二至五十回)

赤壁之战最终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出现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鲁肃、庞统、周瑜、徐庶、曹丕、汉献帝、张鲁。曹操急于统一天下,南征孙刘,于赤壁大败而回。辅助孙刘的有周瑜、鲁肃、诸葛亮再加上庞统,此四人乃当世之精英,难怪曹操落败。先是鲁肃、诸葛亮促成孙刘联盟,后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祭东风,加上庞统的连环计等一系列计谋,终于火烧赤壁打败曹操。这里得提一下徐庶,若是他说破连环计,周瑜诸葛亮的火计就成了无用之计。有人说曹操不听荀攸劝谏导致赤壁之败,不无道理,但也不能全怪曹操,帐下谋士如云,却无人识破连环计,只能说明曹操智囊团已名不符实,敌不过孙刘的四大精英。曹操有两个称得上精英的,即徐庶与司马懿,可是一个不忠曹另一个不受重用。最让曹操怀念的两大谋士荀彧、郭嘉若在,恐怕赤壁之战的形势会有所变化,可惜二人早亡。刘孙虽未参战,却是此战的决策者和受益者。曹丕镇守许都。汉献帝缺乏远见,为何不趁曹操不在,而摆脱曹氏控制呢,令人费解。张鲁继续巩固汉中政权。此时排名应为:诸葛亮、庞统、周瑜、鲁肃、徐庶、刘备孙权、曹操、曹丕、张鲁、汉献帝、司马懿

六、益州易主(第五十一至六十五回)

此时三国基本形成。出现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鲁肃、庞统、周瑜、曹丕、汉献帝、张鲁。曹操经历与孙权、马超两次战役后,逐渐丧失了统一天下的决心,开始追求于权势和地位。刘备收获不小,攻下益州,同时也失去了庞统。孙权自赤壁后未讨得荆州诸葛亮辅助刘备夺得荆州、益州,使蜀国实力大增。庞统虽亡,却于刘备取得益州实有大功。鲁肃于孙刘失和再度促成联盟。周瑜量小被气死。司马懿仍未得到重用。曹丕镇守后方有功。汉献帝开始酝酿二次讨曹。张鲁帮了刘备大忙,并将大将马超让于刘备。此时排名为刘备诸葛亮、庞统、曹操、孙权、鲁肃、周瑜、曹丕、司马懿、汉献帝、张鲁。

七、吴魏联盟(第六十六至八十五回)

刘备之死,标志着经历斩黄巾、诛佞宦、讨董卓的第一批军阀基本消失。出现人物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司马懿、鲁肃、陆逊、曹丕、汉献帝、张鲁。曹操取得汉中后,于军事上无所作为,政治上却一帆风顺,迫使汉献帝封其为魏王,可谓成就了曹操一生之霸业。刘备诸葛亮于军事上势如破竹,夺得汉中后,为蜀国强盛之时。刘备步曹丕后尘在成都称帝。孙权颇有收获,取得荆州,为吴国强盛之时。鲁肃无所作为。司马懿渐显黑马本色,尤其是攻下汉中后劝曹直取益州。陆逊后起之秀,谋略不凡,在取荆州时作用突出。曹丕虽篡位称帝,并无大作为。汉献帝两次讨曹失败后,丧失斗志,直至被废。张鲁投曹得以保宗族,颇识时务。此时排名为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陆逊、司马懿、鲁肃、曹丕、张鲁、汉献帝。

八、武侯归天(第八十五至一百零八回)此时为前三国,活动于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都是第二批军阀或政治家,随着诸葛亮司马懿相继死亡,第二批主要人物也基本消失。出现人物有:孙权诸葛亮司马懿、陆逊、姜维、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曹丕、诸葛恪。孙权终于称帝,不枉操劳一生。诸葛亮司马懿成为前三国的主角,蜀魏两国战事皆依赖二人,你争我夺不分高下。陆逊此时显得战略不足,为何不趁蜀魏相争时采取积极行动?姜维逐步得到历练,最终成为蜀国军事统帅。司马师、司马昭渐露狰狞。邓艾、钟会等待时机。曹丕重用司马懿对抗诸葛亮,却留下了后患。诸葛恪得到孙权赏识,为托孤大臣,把持了吴国军政。此时排名为孙权诸葛亮司马懿、姜维、陆逊、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诸葛恪、曹丕。

九、三国归晋(第一百零八至一百二十回)

此时为后三国,活动于这个时期的主要人物都是第三批军阀或政治家。随着邓艾、钟会被害,标志着三国即将结束,天下统一指日可待。出现人物有:姜维、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诸葛恪。姜维为蜀国最后一道屏障,尽管其足智多谋、骁勇善战,也难挡司马昭、邓艾、钟会的联合攻势,蜀国灭亡是必然的。司马师、司马昭加快篡位步伐。邓艾、钟会灭蜀有功,却落得个兔死狗煮的悲惨下场。诸葛恪聪明尽显,于吴无功,终因威震其主而遇害。此时排名为姜维、司马师、司马昭、邓艾、钟会、诸葛恪。

下面我对这些人物进行综合论述。上篇开头已讲明,政治家其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君主或诸侯,另一类为军师或统帅。君主类的有:曹操、刘备、孙策、孙权董卓、司马师、司马昭、公孙瓒、袁绍、刘焉、张角、曹丕、汉献帝、孙坚、张鲁、刘表。军师类的有:诸葛亮司马懿、鲁肃、庞统、周瑜、徐庶、陆逊、姜维、邓艾、钟会、诸葛恪。我将从军事、政治、驭人、民心度、国土大小等方面分析这些人物,进行合理排名。

三国演义主要描述了魏蜀吴三国的形成、发展和灭亡。因此我先说魏蜀吴三国的创业者曹操、刘备、孙坚、孙策。此四人除孙策外都参加过斩黄巾。曹操除赤壁之战外几乎所有战役皆以胜利结束,充分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指挥能力;常有人说曹操起步比刘备高得多,我看未必,曹自收编青州兵以前也只是惨淡经营,身边只有几个武将,何来创业资本可言;曹操驭人靠的是其威信与智慧,这与刘备不同。曹不仅能驾驭部下的能力,更有利用其他诸侯的能力。这点其他诸侯无人能比。民心度与孙刘有一定差距,可能跟奸雄身份有关。其杰出的政治敏捷度和洞察力常使得他谋略早与其他诸侯。曹操是君主中将军事、政治、驭人能力结合最好的,在政治家中只有诸葛亮能与之相比。因此他是众君主中最有能力统一天下的一个,三分天下有其二就是最好的明证。故曹操排名第一。刘备得诸葛亮之前虽失败居多,但也显示了一定的军事能力;其驭人能力较强,主要靠诚信,君主中仅次于曹操;其民心度最高,主要靠其皇叔身份及特有的仁德;政治上的隐忍非常突出,加上失意时以哭使人同情,使得他的政治能力在君主中仅次于曹操。故刘备排名第二。孙坚出色的军事能力曾使他差点攻下荆州,可惜由于其性格急躁、轻易冒险,白白地牺牲了性命;其政治能力一般。故孙坚排名二十五。孙策在君主中军事指挥能力仅次于曹操,但其政治能力一般,因此打下江东后再无大的发展。故孙策排名第三。

再来看其他斩黄巾时期的人物:张角、刘焉、公孙瓒、董卓。张角军事能力较强,用太平道组织黄巾军声势浩大,其能力不可小视;然其政治能力一般,转战大半个中国,却无一处根据地,最后局限于几个城市里被歼灭。故张角排名二十一。刘焉有一定军事能力,这从其镇压益州盗贼可见;政治能力较强,一批人才辅助其经营益州。故刘焉排名二十。公孙瓒军事能力在君主中仅次于曹操、孙策、董卓,从其平定辽东及夺取北方四州可见;然其政治能力一般,不知招揽人才,轻信小人之言,自取灭亡。故公孙瓒排名十八。董卓军事能力较强,从其组建西凉兵及十八路诸侯讨董可见;政治上把握机遇能力非常强,如应诏勤王却趁机改立汉献帝,从中把持了朝政。故董卓排名第五。

其他君主:孙权、司马师、司马昭、袁绍、曹丕、汉献帝、张鲁、刘表。孙权军事能力一般;驭人能力仅次于曹操、刘备,主要靠诚恳;民心度仅次于刘备;政治能力较突出,在君主中仅次于曹操、刘备。故孙权排名第四。司马师通晓兵法,但军事能力较差;政治能力较强,为司马氏篡权有突出贡献。故司马师排名十四。司马昭驭人能力较强;军事能力一般;政治能力亚于司马师。故司马昭排名十五。袁绍军事能力不如公孙瓒;驭人能力较强,主要靠四世三公的身份,网罗一大批人才为之效命,辅助其夺下北方四州;政治能力一般。故袁绍排名十九。曹丕军事能力差;驭人能力较强,曹操手下文武多听命于他;政治能力一般,靠曹操留下的基业成就王事。故曹丕排名二十二。汉献帝军事能力差;驭人能力一般;民心度较强,有一批忠臣誓死效命。政治能力强于曹丕,只是生错了地方。故汉献帝排名二十四。张鲁军事能力一般;民心度仅次于刘备、孙权、汉献帝,主要靠米道收揽民心。政治能力一般。故张鲁排名二十六。刘表军事能力一般;驭人能力差,不会招贤纳士;政治能力差,靠汉室宗亲身份作了荆州牧。故刘表排名居末。

相关推荐:

它是皇帝宫殿里的宠儿,曾劝过成吉思汗,还是翻译家的“祖师爷”

杨修之死:曹操杀他并非因为鸡肋

阮咸简介 晋朝时著名的音乐家竹林七贤阮咸生平

刘备的夫人 历史上刘备有几个夫人资料介绍

抗战英烈陈荣久:活跃在虎林地区的抗联七军军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