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论关羽之降

发布时间:2015-01-24 栏目:专题 投稿:热情的硬币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题为“屯土山关公约三事,救白马曹操解重围”。其中写到关羽被困土山,曹操遣张辽劝降。辽说其不降则有三罪,降则有三便,而关羽更提出了三个条件,要曹操都答应,自己才肯投降。曹操也果然大度能容,一口应允。。。。。。我们就暂且说到这里打住,因现在要讨论的便是关羽降曹时,事前究竟是否有约。接下来,我们也试看看史书《三国志》对此事的记载关羽传:“建安五年(200),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武帝纪:“备走奔绍,获其妻子。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先主传:“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先主败绩。曹公尽收其众,虏先主妻子,并禽关羽以归。”很明显,三段记载中都没有支言片语提及“约三事”。于是,大多数读者认为此又是《三国演义》作者的生花妙笔,纯属虚构。此议似乎已成盖棺定论,无庸质疑。但是,我想说明的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情就一定没有发生过吗?况且古人们撰写《三国演义》时所能引用的史料与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应该也有些差异吧!谁又知道有多少在当时也已成盖棺定论的史料已失传了。这里首先请大家注意一点,关于“约三事”应该不会有太多人知晓,否则以后每降一个敌方将领便来它个什么约五事、约七事的怎么办。应仅限于曹操关羽和受命劝降者知晓。于是,便出现了关羽留书出走时曹操左右欲追之这一幕。正因其不知早与曹操有约。因此,此事不载于史籍亦没什么好奇怪的。本文仅限于讨论造成关羽降曹的最大动力,即“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

关羽传:“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如果关羽当初是无条件投降的话我们可以理解为他不想就这么死了(或如某些人所言“怕死”)。从他最后仍亡归刘备阵营来看,他不想死的原因是为留下有用之身以图将来。那么,他便应该严守心中真实的想法,因为若被曹操知道的话,极有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而从关羽本传中的记载来看,他却又直言不讳地对曹方将领张辽说出了“终不留”的话语。根本未将生死放在心上,摆明立场,决不屈服。这便违反了他当初忍辱负重以保全性命报效国家的本意。这皆不前后矛盾吗?既然现在能讲这段话,难道当时就不能讲吗?既然已经不怕死了,还会无条件投降自己的敌人吗?这是否说明了一点,既关羽当初投降是有附带条件的。那么一个败军之将留着这条命是为了什么呢?那便是“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个条件应该是造成关羽投降的最大动力。因为他和刘备虽战败了一次,但只要他们都没有死而且能再团聚,就有了再战的本钱。毕竟胜负乃兵家常事,不需要为了一时的输赢而葬送性命。当然,对关羽来说前提条件是还有再来一次的机会。曹操亦正因为事前有约才会任其归刘。因此,虽然“约三事”为小说家之言,但关羽降曹时,曾达成过某种协议应该是有很大可能的。我们不能因为没有确如小说家的“约了三件事”而否定这个可能性。

我们再来谈一下关羽到底是如何回到刘备身边的。武帝纪:“(建安五年200)(袁)绍骑将文丑、刘备将五、六千骑前后至。。。。。。(曹)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关羽亡归刘备。”先主传:“曹公与袁绍相拒于官渡,汝南黄巾刘辟等叛曹公应绍。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关羽亡归先主。”依以上记载推知,关羽斩颜良后,袁绍便派遣刘备和文丑出战,而此时关羽亦在曹操军中效力。两人应于同一战场上得知对方消息。文丑军败被杀,刘备逃回,袁绍又派遣刘备到汝南扰乱曹操后方大本营许昌。按曹仁传:“绍遣刘备徇隐强(汝南属县)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使曹仁将骑击破之。”按《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隐强县为汝南郡最为接近许昌之地。刘备应至隐强或路上便开始与关羽联系商议其与刘备家眷安全归来的计划。关羽当从官渡返许昌接回刘备家眷(或其时他们本已在许昌),而其时刘备刚好发兵“略许下”,其实只为掩护关羽等人撤退。武帝纪和先主传并言关羽当时是“亡”归先主关羽本传虽言曹操令左右勿追之语,但关羽并不知晓。史书上言其“拜书告辞”,应为将书信交予曹操府前门卫后,未待曹操召见便立即出发,如若其直接拜书于曹操的话,则不会出现“左右欲追之”之语,而是“阻之、就地杀之”了。他可是抱着“玩”命的态度来完成此一壮举的。

相关推荐:

汉献帝是个窝囊废?你可他毫无依仗之时还能把曹操吓出一身汗!

揭秘秦朝之:原来秦始皇是历史上的武术高手?

明世宗朱厚熜简介 明朝嘉靖皇帝的名字是什么?

历史上窦漪房和刘恒真实的爱情故事

高俅如何成为宋徽宗的栋梁之才?高俅怎样发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