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三国志太史慈传逐段评议

发布时间:2015-01-26 栏目:专题 投稿:激昂的季节

《三国志》卷四十九〈太史慈传〉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少好学,仕郡奏曹史。会郡与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闻者为善。时州章已去,郡守恐後之,求可使者。慈年二十一,以选行,晨夜取道,到洛阳,诣公车门,见州吏始欲求通。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年轻时好学,在东莱郡当个奏曹史(东汉郡守底下的幕僚比拟三公府,奏曹史掌管奏议)。刚好东莱郡太守和青州刺史起了争执,曲直未分。就当时的情形,如果谁先向朝廷上书谁就有利。那时刺史上书(《文心雕龙》提到:「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这里的章当然不是谢恩之作,故笼统地用「上书」翻译)已经送出去了,东莱太守怕比刺史慢而受责,故求可以担当此重任的人。太史慈那年二十一岁,因为恰好是奏曹史,便接任这个任务。太史慈昼夜赶路,一到了洛阳便赶往公车门(公车令掌管吏民上章,四方贡献,古人所谓「公车上书」即是如此。跟现在公共汽车大不相同),刚好碰到青州州吏才在办理上书手续。

慈问曰:「君欲通章邪?」吏曰:「然。」问:「章安在?」曰:「车上。」慈曰:「章题署得无误邪?取来视之。」吏殊不知其东莱人也,因为取章。慈已先怀刀,便截败之。

太史慈假装不认识,上前问州吏道:「你想上书吗?」州吏答道:「是的。」太史慈问:「章在哪里?」州吏道:「在车上。」太史慈道:「题署(题署是上书惯例,一开始称「谢恩」,文末写官名官号)没有错吧?拿来让我看看。」州吏不知道太史慈是东莱人,还以为他是公车令下的官吏,便从车上把上书取给太史慈看。太史慈早已暗中藏了把刀,当场就把刺史上书给弄坏了。

吏踊跃大呼,言:「人坏我章!」慈将至车闲,与语曰:「向使君不以章相与,吾亦无因得败之,是为吉凶祸福等耳,吾不独受此罪。岂若默然俱出去,可以存易亡,无事俱就刑辟。」吏言:「君为郡败吾章,已得如意,欲复亡为?」慈答曰:「初受郡遣,但来视章通与未耳。吾用意太过,乃相败章。今还,亦恐以此见谴怒,故俱欲去尔。」吏然慈言,即日俱去。慈既与出城,因遯还通郡章。州家闻之,更遣吏通章,有司以格章之故不复见理,州受其短。由是知名,而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州吏跳起来大叫:「有人弄坏了我的上书!」太史慈走到车间对他说:「如果刚才你不把州章给我看,我又如何能破坏它呢?现在你跟我的罪是一样的。我不能独受其罪,乾脆我们俩什麼都不说,一起逃亡,这样才能死里求生,干麻非要因为这件事而受刑罚呢?」州吏道:「你既然已经为了东莱太守毁损我的上书,干麻也要逃亡呢?」太史慈答道:「我当初被太守派出来,只是来看看刺史上书是否已经上抵朝廷。我把刺史上书弄坏,这件事做得太过分了,回到东莱郡恐怕太守也会治我的罪,还不如我们一起逃亡吧!」州吏觉得太史慈讲得很对,当日便和太史慈一起离开洛阳。出了洛阳城,太史慈便偷偷离开州吏,跑回洛阳公车门替东莱太守上书。青州刺史知道这件事,重新派人上书,但中央官员因郡守的章已经先呈上,故不受理刺史上书刺史因而吃亏。太史慈因此小有名气,但也因此被刺史一家怨恨,怕被刺史报复,因而躲到辽东去。

我读这一段,念到「可以存易亡」这句时窒碍难通,想了半天,也想不出来「存易亡」三个字作何解释。後来请教了茶馆中的风云公子,豁然晓悟,原来这五个字是「可‧;以存易亡」而非「可以‧;存易亡」。我们念古书的时候,常常会感到困难重重,要言之,便是对古代的语法不熟悉。以「可以存易亡」这句为例,古代「可以」二字少连用,如果用今天的「可以」来读,这五个字完全无法理解,但句子一读对,这句话一点困难也没有。希望大家以後少犯向我一样的错误。

北海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母谓慈曰:「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後,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慈留三日,单步径至都昌。

北海孔融闻而奇之,屡次派人问候太史慈的母亲并餽赠礼物。当时黄巾贼非常嚣张,孔融因而帅军驻军都昌,结果被黄巾贼管亥包围。太史慈从辽东回家,他母亲对他说:「你跟孔北海(古时候将姓氏与官名连用是一种尊称,如刘备的正式官衔是豫州刺史,所以大家就尊称他为「刘豫州」;刘表是镇南将军荆州牧,所以被称为「刘镇南」。这习惯宋以前均是如此)从来没见过面,而你避难辽东後,孔北海对我的照顾有加,比亲朋故旧还要殷勤。今天他被黄巾贼围困,你应该要去报答他。」於是太史慈留在家里照顾母亲三天後,徒步走到都昌。

时围尚未密,夜伺闲隙,得入见融,因求兵出斫贼。融不听,欲待外救。(外救)未有至者,而围日逼。融欲告急平原相刘备,城中人无由得出,慈自请求行。融曰:「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慈对曰:「昔府君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愿府君无疑。」融乃然之。

当时管亥的包围还不严密,太史慈等到晚上防守的空档偷偷潜进都昌,见到孔融,便提议带兵讨贼。孔融不赞成这个建议,主张等待其他人的援兵,但一个援兵也没来,反倒是管亥的包围越来越严密。孔融想要向平原相刘备求救,但城中没人有办法突围而出。於是太史慈毛遂自荐,孔融道:「今天黄巾贼的包围非常严密,大家都说无能为力。你的志气虽壮,但这实在是太难了。」太史慈道:「过去府君您照顾我老母,老母感激您的帮忙,派我来救助府君的危难。这是因为我母亲认为我有点才能,此来必定对府君有所助益的缘故。今天大家都说无能为力,如果我也说无能为力,这怎能报达府君爱顾之义,合乎老母遣慈之意呢?现下情况非常危急,请府君不要迟疑。」孔融这才答应太史慈的要求。

於是严行蓐食,须明,便带鞬摄弓上马,将两骑自随,各作一的持之,开门直出。外围下左右人并惊骇,兵马互出。慈引马至城下堑内,植所持的各一,出射之,射之毕,径入门。明晨复如此,围下人或起或卧,慈复植的,射之毕,复入门。明晨复出如此,无复起者,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比贼觉知,慈行已过,又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故无敢追者。

於是太史慈穿戴好衣甲,在寝蓐上吃饭(古代行军因为身著衣甲,所以吃饭睡觉都在草席上,《左传》:「训卒利兵,秣马蓐食,潜师夜起。」「严行蓐食」指太史慈已准备就绪,随时可以出城拼杀)。等到天一亮,便带著弓箭(鞬是承弓之器)上马,率领两骑,各持一个箭靶(的原意是箭靶,「目的」的原意便是如此),开门直出。外围下的黄巾贼大为惊骇,兵马互出。太史慈引马至城外护城乾壕内,将随从带来的箭靶竖起来练习射箭。箭射完便回城,丝毫不理会包围的黄巾贼。第二天一大早又如此,这时围下人有的站起来看,有的还继续睡觉,太史慈再度竖立箭靶练习射箭,射完了转身就进城门。明天早上又如此,只见黄巾贼没一个人起来看,於是太史慈一拍马便往对手的营阵冲,等到黄巾贼惊觉,太史慈已经冲过他们的阵势,又弯弓射杀数人,皆应弦而倒,因而没人敢追他。

这一段的叙事真是精彩万分。一开始「严行蓐食」,一副枕戈待旦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模样,没想到这一切都只是太史慈的怠兵之计。从「兵马互出」到「或起或卧」再到「无复起者」,黄巾军纪不整而易懈怠的情形跃然纸上。文中重复「植的,出射之,射之毕,迳入门」看似拖沓罗唆,但下文突接「於是下鞭马直突围中驰去」,可谓兔起鹘落,生气盎然,而其文字一弛一紧,单从文气的变化便已把当时人物的心态把捉得清清楚楚。「射杀数人,应弦而倒」,更可见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历来多称陈寿为文质而无腴,实则《三国志》中也是有精采之处不下《史记》、《汉书》者。

遂到平原,说备曰:「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以君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北海区区,延颈恃仰,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托於君,惟君所以存之。」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闲有刘备邪!」即遣精兵三千人随慈。贼闻兵至,解围散走。融既得济,益奇贵慈,曰:「卿,吾之少友也。」事毕,还启其母,母曰:「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

於是太史慈到了平原,对刘备说道:「我太史慈只是东莱一个乡下人,和孔北海既无骨肉之亲,亦无乡党之谊,只是敬重彼此的声名志趣,有共患难之义。今天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因为您素有仁义之名,能救人之急,故我们北海上下企领而待,使我太史慈冒生命危险从万死之馀来见您。北海的存亡全在您一念之间呀!」刘备敛容答道:「孔北海居然知道世上有我刘备这一号人物呀!」立即派遣精兵三千人随太史慈救援孔融黄巾贼听到救兵赶来,遂解围而走。孔融脱困後,更加看重太史慈,对他道:「你真可算是忘年之交呀!」这件事结束後,太史慈回家向母亲禀明经过,其母道:「你能报答孔北海的恩情,实在让我高兴。」

这一段精彩之处,在於太史慈和刘备的应对进退。要打动狡猾势利的人,就要谈利益;要打动任侠好义之徒,就要谈道义。刘备孔融有什麼关系?一点儿关系也没有。所以太史慈一开头就讲「我太史慈跟孔融也是一点儿关系也没有」、「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这话一出口,刘备二话不说拉著全家就去帮孔融。这边说「精兵三千人」还是夸大之词,各位如果去看〈先主传〉,这时候刘备充其量手头只有千把儿人马而已。但英雄行事,无须在意得失,「孔北海知世闲有刘备邪!」这句话中那股英雄相惜的味道,实在太精采了。孔融谁都不求援,单单向刘备告急,就是因为唯有像孔融这样「座上客常满,罇中酒不空」的人物,才能真正地识英雄惜英雄。看孔融太史慈与刘备三人的表现,正可见英雄人物的气度非常人所能及。而太史慈母亲末尾一句:「我喜汝有以报孔北海也。」收束其文,更可见慈母高谊,似不下於范滂之母呀!

扬州刺史刘繇与慈同郡,慈自辽东还,未与相见,暂渡江到曲阿见繇,未去,会孙策至。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鬬,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擥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

扬州刺史刘繇和太史慈都是东莱郡人,太史慈从辽东还,未能与之先见,便渡长江到曲阿见刘繇。还没离开曲阿,刚好碰到孙策进军江东。有人劝刘繇可以太史慈为大将,刘繇道:「我若用子义,许子将岂不会笑我吗!」只教太史慈当个刺候。有一回太史慈和另一位骑士在侦查的时候突然碰到了孙策孙策的侍骑有十三人,都是韩当、宋谦、黄盖等江东大将。太史慈二话不说上前就与孙策放对,孙策刺中了太史慈的马并夺到他的项上手戟(项上手戟是什麼东西我真的不知道,可能类似国剧中演员在背後插旗吧),太史慈亦抢到孙策的头盔。刚好孙刘两家的兵骑前来救援,於是解散。

《资治通鉴》引到「许子将不当笑我邪」,胡三省注曰:「以其覈论人品也。」盖太史慈非名位所重。东汉品覈人物,家世出身颇为重要,如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勑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後汉书‧;孔融传》)袁绍「不妄通宾客,非海内知名,不得相见。」(《後汉书‧;袁绍传》李贤注引《英雄记》)仲长统论士之文提及「天下士有三俗:选士而论族姓阀阅,一俗。」(《全後汉文》)曹操问许子将,许子将一开始并不回答,其中很重要的因素在於曹操乃阉宦之後。太史慈虽然少好学,但大概不是名门子弟,刘繇因而不予重用。刘繇气度如此,实不能与刘备孙策曹操等量齐观,宜乎为孙郎所败。

慈(当)与繇俱奔豫章,而遁於芜湖,亡入山中,称丹阳太守。是时,策已平定宣城以东,惟泾以西六县未服。慈因进住泾县,立屯府,大为山越所附。策躬自攻讨,遂见囚执。策即解缚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若卿尔时得我云何?」慈曰:「未可量也。」策大笑曰:「今日之事,当与卿共之。」即署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後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馀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

太史慈与刘繇投奔豫章,中途太史慈遁逃於芜湖,逃到山中,自称丹阳太守。当时孙策已经平定宣城以东,唯有泾县以西六县未服。太史慈因而进驻泾县,建立一个简单的军事行政组织,颇受山越亲附。孙策亲自攻讨,俘虏了太史慈。孙策随即解开太史慈的捆绑并执其手道:「你还记得神亭酣战时吗?若是那天你捉住了我,你会怎样处置?」太史慈道:「如果真是这样,那谁也意料不到呀!」(「未可量」是一种委婉的说法。太史慈如果真的捉到孙策,那当然是喀擦一刀,但当著孙策的面不便讲明,只好笼统地用谁也不知道代替。)孙策大笑,说道:「今日的事业,我当与你共享。」随即任命太史慈为讨逆将军的门下督。回到吴郡,便分派部队与太史慈,任命他为折冲中郎将(这官非常大,当时孙策军中,唯有张昭拜抚军中郎将,周瑜拜建威中郎将,程普拜汤寇中郎将,其馀宿将,官位皆在太史慈之左)。後来刘繇死在豫章,他的遗部万馀人无人统领,孙策太史慈前往安抚。孙策左右皆曰:「太史慈此去必定返回北方老家,不会再回来了。」孙策道:「子义除了我之外,他还能跟谁呢?」於是在吴郡西郭的阊门替太史慈饯行,把腕问道:「何时能还?」太史慈答道:「不过六十日而已。」後来果然如期而返。

孙策的器量真是大。「子义舍我,当复与谁」这种话,只有真正的英雄人物才说的出口。

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於艾、西安诸县。策於是分海昬、建昌左右六县,以慈为建昌都尉,治海昬,并督诸将拒磐。磐绝迹不复为寇。

刘表的侄子刘磐,骁勇,屡次进犯艾、西安诸县。孙策於是把豫章郡的海昬、建昌等六县分了出来,建成建昌县,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治所在海昬。太史於是率领诸将抵御刘磐,刘磐因而再也不敢侵犯吴地。

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猨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裏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子享,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慈高七尺七寸(东汉末一尺23到24公分),美须髥,臂长如猿而善射,弦不虚发。有一回随孙策讨麻保贼,有一个贼人从躲在营阵里沿著楼往上爬并大声怒骂,且用手把持楼上的短梁(古代建筑直者为柱,横者为梁,其中最高的那一根梁称之为栋。《说文》:「栋,极也」段注:「极者,谓屋至高之处。」古人云栋梁栋梁便出於此。棼为短梁,即为栋。当时的情景是一个人沿著楼往上爬,脚踏著较低的梁,而双手抱住最高的那根梁保持平衡,并对著外面的孙策部队开骂),太史慈引弓射之,箭矢便把那人的手钉在短梁上,外围的孙策部队莫不称善,由此可见太史慈技艺之高(妙就妙在太史慈没把他射死)。曹操听闻太史慈的名声,送来一封信,用一个盒子装好。太史慈打开一看,信中什麼都没写,只有盒子里装了一味药,那就是当归。孙权统事後因为太史慈对附刘磐很有一套,遂以南方之事委任於他。建安十一年卒,卒年四十一岁。其子太史亨,官至越骑校尉。

太史慈传〉写一写,最後居然连曹操都冒出来了,真是有趣。从这边也可以看到曹操不凡之处。太史如此英雄人物,以曹操爱才之心理当亲慕不已。而「挖人墙角」这种不高明的事交由曹操来做,却是这麼的精采。如果曹操太史慈金银珠宝,或是佐之以文情并茂的挖角信函,那就是下乘中的下乘。妙就妙在曹操一个字都不讲,只在信封里放了一味当归,告诉太史慈「当归」故乡。动情喻理,曹操真不愧是三国雄主。不过感觉曹操似乎蛮爱玩这种手段。常有人问为什麼荀彧接到空盒子就知道曹操要他死,这一切真的是尽在不言中。短短的一篇〈太史慈传〉,就可以看到三国雄主的行事风格,真是精彩至极。另外太史慈之死裴注引《吴书》道:「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这一句话虽然也非常精采,但陈寿并没有选,我个人是以为「升天子之阶」那种拜将封侯的功名味太强,与〈太史慈传〉所要表现的「义」恰恰有所不同,所以陈寿不取。可见陈寿在取材时所蕴含的历史判断与人物褒贬。

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古人之分」用得恰到好处。太史慈慷慨赴义,有党人之风。党锢之祸後能看到像太史慈这样的人物,真是让人感动。一个时代的气运取诸当时人物的气节。魏晋禅代而士大夫无异辞,便是党锢之祸於士林摧残过重之故。太史慈处在东汉就稍嫌没这麼特别,但置之於狡诈多智的三国,就显得卓尔不群,超然高举。再者,〈太史慈传〉另一个有趣的地方在於他和刘繇、士燮合传。《三国志》的体例,往往根据地域的不同而将汉末的群雄附於魏、蜀、吴三书之中,如《魏书》帝纪与〈后妃传〉後,紧接著就是董卓、袁绍、袁术、刘表等人的传,《蜀书》〈先主传〉之前,附的是刘焉与刘璋的传,而《吴书》〈孙皓传〉後,便是〈刘繇太史慈士燮传〉,孙吴诸臣,唯太史慈佼佼独立於其外,这其中陈寿有其意乎?

相关推荐:

揭秘:明朝太监萧敬靠什么获五朝皇帝信任?

飘逝的老关帝庙

董翳简介 楚霸王项羽的谋臣翟王董翳生平

李秀宁简介 唐高祖李渊三女平阳公主李秀宁生平

明末历史疑案:李自成之妻高氏最终死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