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背后

发布时间:2015-02-01 栏目:专题 投稿:无奈的纸飞机

近二十年来,河南南阳与湖北襄樊为谁是正宗诸葛亮故里而争得不可开交。近期又传来因电视剧《三国》有剧中人物说隆中在襄阳城西,而引起南阳网友抗议,甚至号召罢看的消息。两地故里之争说来与我们宜昌还有点联系。出生于宜昌城区中书街的顾嘉蘅在清朝道光至咸丰年间先后五度出任南阳知府,在南阳武侯祠写过一幅著名的对联“心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后主;功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意在引导人们超越故里之争,关注更高的精神境界。这也说明两地故里之争由来已久。当今两地故里之争已掺杂太多的经济利益,两地都要“打造旅游强市”。在古代应无经济利益考虑而纯粹是感情因素。

诸葛亮身居陋室,心怀天下。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勾画出夺取荆、益两州,东和孙吴,内修政理,先三分天下,最后两路北伐统一全国的战略蓝图。刘备在没有诸葛亮辅佐之前,奋斗近二十年,四处漂泊、依附他人、事业无成。自从诸葛亮辅佐之后,事业开始蒸蒸日上。局势的演进基本是沿着《隆中对》的思路发展。只可惜关羽丢失荆州,使两路北伐进取中原的构想落空,蜀汉的实力也大为削弱。诸葛亮治理蜀国,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五次北伐,震动曹魏。诸葛亮去世时,家无余财。同为顾命辅佐幼主,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行为,天壤之别。

三国时代就有很多人尊崇诸葛亮。魏灭蜀之战的魏军主帅钟会在占领汉中后,便派人到定军山诸葛亮墓园祭祀并下令保护墓园。后世历代对诸葛亮多加推崇,从唐朝起越来越强烈。杜甫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写下了大量赞美、缅怀诸葛亮的诗篇。一句“出师未捷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共鸣。小说《三国演义》则进一步走向神话了,虚构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塑造出一个神机妙算、呼风唤雨的神人形象。三气周瑜等情节活生生地把一个有雅量能容人的周瑜在民间变成了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代名词。鲁讯就对《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有“多智而近妖”的评语。在一片颂扬、赞美声中,古今完人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少有人再探究“出师未捷先死”背后的原因,剩下的只有顶礼膜拜。若有不敬之词,便要大张挞伐。顾嘉蘅在南阳武候祠写的另一幅名联颇能反映这种的态度和情感。对联曰“将相本全才,陈寿何人,也评论先生长短;帝王谁正统?文公特笔,为表明当日孤忠。”赞扬南宋朱熹一改以往将曹魏作为正统而主张以蜀汉作为正统,批评史书《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诸葛亮是将相全才,陈寿根本没资格评论

陈寿的《三国志》对诸葛亮评论是很高的,称他“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与历史上的贤相管仲、萧何相比。但陈寿在充分描述、肯定诸葛亮的才能、功绩,分析北伐不成功是因为没有韩信这样的名将等多种原因的同时,指出“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在《诸葛亮传》的总评即“评曰”中,“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的后面还有一句“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就是陈寿触怒顾嘉蘅的原因。无独有偶,北宋司马光等编著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在评论诸葛亮时,引用了陈寿的这段评论,但只到“管、萧之亚匹矣。”为止,删除了最后一句。

从事实来看,陈寿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诸葛亮五次北伐没有取得太大的战果。这当然有双方力量对比等客观因素,但也有部分主观因素。蜀军第一次北伐时,魏军主帅是没有实战经验的曹操女婿夏侯楙,诸葛亮没有听从魏延分一支偏师从秦岭子午谷偷袭长安,与西出陇右的主力会师关中的建议,认为过于冒险而坚持从正道进军。蜀军此次北伐,曹魏没有准备,关中甚至举国震动,魏军连败。只是马谡失街亭,蜀军才被迫撤退。魏延的建议成功的几率很高。诸葛亮的谨慎与后来魏灭蜀之役,魏将邓艾在魏、蜀两军相持在剑门关,魏军因无法突破蜀军把守的关隘准备撤军之际,冒险从阴平小道进军偷袭成都,灭掉蜀国的成功战例形成鲜明对比。当其后魏军主帅换成司马懿后,力量弱小的蜀军已基本无获胜希望了。在军事方面诸葛亮与近代的曾国藩颇为类似。都具有极高的宏观战略眼光,但短于临阵指挥。清军消灭太平天国,完全是执行曾国藩制定的战略。战争初期,曾国藩多次亲临前线指挥,反多遭败绩。曾国藩终于认识到临阵指挥不是自己的特长,改为在后方大本营制定大政方针,不再亲自指挥具体作战,放手给前方将领,效果反而更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伟人诸葛亮也不例外。

相关推荐:

唐代天才诗人李贺为什么不能参加考进士呢?

《如懿传》的戴湄若有历史原型吗 最后怎么死的

给秦始皇热血粉丝的当头一棒!他的残暴你看见了多少?!

周恩来火化后,谁要在夜深人静时把骨灰偷偷扔掉?

史上痴迷足球的皇帝们:宋徽宗把足球奉为国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