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关于“三让徐州”的是是非非,陶谦那是迫于无奈吗?

发布时间:2015-02-01 栏目:专题 投稿:懦弱的大船

三让徐州作为刘备真正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事件,涉及到的问题很多,我们不妨一步步来分析。

关于事件的起因,演义介绍得很清楚:曹操在兖州站稳了脚跟,想把身在琅琊郡的父亲曹嵩接过来,不曾想在途中经由徐州时,徐州陶谦本欲讨好曹操,不曾想好心办坏事,部下张闿见财起歹意,杀害了曹嵩。杀父大仇曹操怎么能忍,遂起兵报仇。

关于曹嵩之死,因史料的不一致,史学界历来有两种看法,一种同演义记录差不多,当属兵士所为,并非陶谦指使,属于一次意外的事故。

另一种是以《后汉书。应劭传》记载为主。因曹操屡次攻打陶谦,故两位结下怨仇。当曹嵩路经徐州时,陶谦自然不会放过,命令手下把曹嵩一行一并拿下。

当然,这种历史上细节比较琐碎的事件,有些确实难以明辨。我们不劳神分析那么多了,因为不管怎么样,毕竟结果都是一个——曹嵩人死在徐州境内,陶谦对他的死难辞其咎。

这样,因为父亲的死,几乎发狂的曹操将军队开进了徐州,开始了对徐州疯狂的杀戮。他屠掉了五城的百姓,大约几十万人,屠得真正是鸡犬不留,使得“睢水为之不流”,曹操实在是太残忍了!

事实也正如我所料,《三国志。陶谦传》这样记载这位陶谦

是时,徐州百姓殷盛,谷米封赡,流民多归之。而谦背道任情:广陵太守琊邪赵昱,徐方名士也,以忠直见疏;曹宏等,谗慝小人也,谦亲任之。刑政失和,良善多被其害,由是渐乱。下邳阙宣自称天子,谦初与合从寇钞,后遂杀宣,并其众。

背道任情、刑政失和、亲小人而远贤者,这就是陶谦留下的“政绩”,本来相对稳定的徐州陶谦的管制下乌烟瘴气,可见陶谦绝非演义中那样的好官。但是为了把三让徐州事件描写得更为深入人心(老白姓都是喜欢好官),况且陶谦的继任者是演义中忠君爱民的代表——刘备,倘若陶谦是道德品质低下的人,刘备接其位,势必也会影响到刘备的形象,读者不愿接受,所以罗贯中只好这样违心为之了。

如果说前面一段演义关于曹嵩之死的叙述基本符合史实的话,那么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无疑展现出了罗贯中处理史实的良好感觉——把数个不太相干的历史史实,丝毫不露破绽地捏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精彩的、完整的故事。

对于陶谦请救兵一事,据《三国志。先主传》中记载:曹公征徐州徐州陶谦遣使告急於田楷,楷与先主俱救之。很明显,历史上的经过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陶谦直接请了刘备和田楷。刘备和田楷也没有推辞,其中没有太多杂碎。但是到了演义中,就变成了:陶谦孔融和田楷求救兵,而孔融被黄巾军所围,于是孔融派太史慈去请刘备相救,刘备顺利解了北海之围后,孔融刘备,一并去救陶谦

我们知道罗贯中向来都喜欢化繁为简,通常很复杂的历史到他笔下顿时豁然开朗(这在本篇中尤为明显)。但是此处却很不同,罗先生非要在这个关系到陶谦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安插上刘备孔融一段:北海太守孔融被围于北海,太史慈为报孔融敬母之恩,突围向刘备求救一事。对于这一段,按史书上的记载,我们不知道孔融求援刘备具体的时间,只知在刘备任平原相期间,发生在刘备陶谦之前。

这一段乃是展现刘备英雄形象的好篇章,对于在前期本就事迹过少的刘备来说可绝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片断,罗先生思路一转,就让糜竺先去北海求救,而引出刘备解围北海的壮举,再由孔融自然地引出了刘备徐州,可真是要合理得多,精彩连贯得多。但是,小说终归是小说。作为历史,存在的本身也不是为合理性而存在。

对于第一次让徐州,我觉得罗贯中处理得不算好,因为事件本身很经不起推敲。演义中说刘备率义兵来救后,陶谦仅见刘备“仪表轩昂,语言豁达”,就动了此心,欲以徐州相托,这多少有些不能令人信服。刘备当时任区区平原相,诸侯之间威名寥寥,即便陶谦对他略知一二,那也不足以把一州之地托付,况且演义中的陶谦是一心为民的主,就这样徐州百姓托付给一个新来的救兵,未免显得不负责任了,罗先生完全可以让陶谦了解刘备一段时间后再出此意不迟。

刘备的运气不错,没费太多气力,曹操的老巢出了问题随即退军,徐州之危解除了,而演义中也很自然地把让徐州进行到了第二次。这时演义中糜竺的话语,同历史上的记载倒是分毫不差,但却是陈登所说,而且时间是在陶谦死后,孔融的话虽然是本人所说,但时间也是在陶谦死后。而且我们知道,孔融其实并未参与过救援陶谦的行动中来。他从北海徐州那一次,是因为在陶谦死后,刘备不肯受徐州帅印,估计他是感激刘备(解围北海)的恩情,所以力劝刘备接管徐州

应该说,小说中虚构和史实各一半,这样的处理,使得小说非常流畅,众人在这次解围庆功会上各抒己见,既避免了孔融的“舟车劳顿”,也使得三让徐州变得更有层次感。如果先前的一次只是陶谦的个人意愿,到了这次已经变成徐州所有有识人士的共识,刘备的形象又抬高了一层。

而此时,风烛残年的陶谦已经经不起这一番折腾,病入膏肓。在临终前,陶谦再一次坚定了必须让刘备继任徐州牧的想法,最后以手指心而死。可能不知情的读者要说,已经够可以了吧,面子够大,刘备应该可以接受了。然刘备却依然对徐州牌印拒而不受,最后只有徐州百姓能请得动刘备了,他们纷纷拥挤府前,哭拜曰:“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这句话倒是和真实历史上,陶谦“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的遗言意思差不多。

三让徐州的故事就此完结,刘备——一位诸侯间威望甚重,深受百姓爱戴的形象被成功树立起来,此刻的刘备地位不可与往日相比,已经成为同曹操、袁绍、公孙瓒等地位等同的封疆大吏,刘备正式迈入了三国乱世这个舞台的核心。

三让徐州的故事,自古以来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有很多人甚至拿之与远古圣贤间的“尧舜禅让”相比。这未免略有不妥,但也恰恰从侧面说明了人民对之的认可程度。知道历史的真相后,虽然我们知道这其中属于艺术家虚构的成分居多,但我想这并不妨碍我们对此事件的欣赏。对比刘焉、孙策、袁绍、刘表等割据势力,陶谦是唯一一个没有让自己的亲属继承位置的人。或许,陶谦确实高风亮节,或许,他的子女们确实不值得相托。但是陶谦毕竟把这一份巨大的基业托付给了一位可能给百姓们带来幸福的仁者(在这之前刘备任平原相时就政绩颇丰,《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中“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众多归焉”),陶谦的这种做法确实难得。经过作者的良苦用心,更是把陶谦刻画成了演义中为数不多的仁义君主的代表,陶谦刘备之间权力的传承,更是代表着人民一种美好的期望:在这里没有了权力的争夺,没有了功利主义作为驱使,而仅仅出于对人民幸福负责,这样的举动广受大众传颂,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推荐:

子产是什么人 子产善辞令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1986年邓小平为何接见李嘉诚?

历史上圣人孔夫子为何说自己很像一条丧家犬?

汤恩伯部下葛天的回忆透露了汤恩伯什么本质?

乾隆的真实面目:掌控老臣争斗 坐收渔翁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