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王立群:记录的历史都是史学家选择后的记录

发布时间:2015-02-02 栏目:专题 投稿:会撒娇的吐司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向群臣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刘邦手下的功臣王陵第一个起来回答刘邦:“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可是,我们遍读《史记》《汉书》的有关纪传的记载,找不到项羽“妒贤嫉能”的任何证据。王陵所举的“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四个重要方面,我们在史料中一条也找不到。王陵刘邦的同乡,此公的最大特点是为人鲠直。刘邦临终之际,吕后向刘邦问及相国人选,刘邦给出的答案是:萧何之后曹参,曹参之后王陵。可见,刘邦王陵非常器重。吕后大封诸吕之时,王陵第一个站出来义正辞严地以“白马盟誓”驳斥吕后,坚决不主张封诸吕为王。吕后气得牙根直痒,但是王陵此时身为右丞相,而且高举的又是刘邦定下的规矩,吕后非常无奈。此时的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都迎合吕后,同意封诸吕为王。王陵因此义愤填膺,怒斥陈平、周勃。这么一位鲠直的大臣应当不会无端造谣诬陷项羽、取悦刘邦,因此,王陵所言一定有凭。但是,司马迁、班固硬是没写。无奈!

刘邦当上皇帝之后,封萧何为天下功臣第一,曹参为功臣第二,接着又封了第一批功臣,但还有一大批功臣未及封。有一天,刘邦站在宫殿与宫殿相连的通道上,看见手下的大臣三三两两的在一块儿议论纷纷。刘邦挺纳闷,问身边的张良:他们在谈什么?张良回答:他们在谈谋反。刘邦一听,吓了一大跳。忙问张良,他们为什么要谋反?张良回答:“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张良之言可能有点危言耸听,但张良所说的“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这两句话,份量不轻!前者,我们在《史记·萧相国世家》《史记·曹相国世家》中看得清清楚楚。但是,“所诛皆生平所仇怨”一句,遍读《史记》《汉书》,均未见任何记载。张良此言是对刘邦所问的回答,如果张良瞎扯,刘邦肯定不会同意张良的判断。事实上,刘邦一听,顿时吓呆了,忙向张良问计,可见,张良所言刘邦统统承认,其中包括“所诛皆平所仇怨”。但是,司马迁、班固更是没记。无奈!

评点:真实的历史一旦流逝,就再也无法重复。记录历史永远小于真实的历史我们能够做的永远只能是还原真实历史的一部分。我们不知道有多少真实的历史未被史学家记录,因此,全面“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

值得深思的第二点是历史学家在撰写历史时为什么要选择选择的原因是什么?

面对杂乱无章的史料,史学家撰写历史必然要有选择,即使让我们写一段当代史也必然会有筛选;但是,这种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史学家本人。首先是史学家个人的偏好。这种个人偏好受时代环境、个人经历、意识形态、心理状态、美学追求、撰写动机、史学修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同样一个历史人物,在不同史学家的笔下,呈现出来的形象差异极大。对所爱之人,必然有所回护,甚至会有删除。对所憎之人,必然会详加记录,甚至采用野史传闻。史学家本人的道德水准实在是至关重要。中国古代一值崇尚良史,就是因为古人懂得,记录历史一定要尽量客观、公正。

由于我们今天看到的历史都是史学家记录历史,所以,当我们阅读这些历史文献时就不能不多问几个为什么;否则,我们可能会受到历史文献的误导。但是我们今天了解那个久远的历史又只能依据这些历史文献记录,离开了这些记录我们对那些久远的历史可能会更加茫然。

既要依赖传世的历史文献,又不能绝对盲从历史文献,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解读历史的学者的基本要求。伴随着传世文献的流传,目前不少考古发现中又出现子大量的出土文献。出土文献弥补了传世文献的部分不足,对我们认识古代历史有了不少帮助。但是,出土文献更是一种偶然,它绝对不可能完全弥补传世文献的诸多不足。

由于历史是历史学家选择记录的产物,那么,历史学家如果刻意隐瞒某些事实,就会在记录历史时“手下留情”。这种情况大大增加了阅读的风险。

相关推荐:

诸葛亮为何对关羽见死不救?真相曝光

史上最冷血君主冯弘:杀死大哥100多个儿子

这个女孩不寻常,毛主席邀她到家做客还给她买衣服穿

她甘心为张学良苦命一生,少帅府里的凤命千金

揭秘:王允董卓和吕布 四大美女之貂蝉更爱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