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晚清官场第一课: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权力大小

发布时间:2015-02-02 栏目:专题 投稿:舒适的画笔

本文摘自《泛权力》,作者:张程,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权力大小,是观察官场的首要课程,也可能是最难的课程。出门在外,求人办事,难免要遇到这个难题。

清朝中期,甘肃兰州出了桩大案,兰州知府行文天下州县通缉某某嫌疑人。兰州知府的公文发到了盛京将军辖区(今辽宁)奉天府(今沈阳)。奉天府尹接到兰州知府的公文,大发雷霆,扬言要参劾兰州知府兰州知府闻讯大惊失色,赶紧给奉天府尹送去大礼,并且托人传话要拜奉天府尹为师。奉天府尹这才作罢。同为知府兰州知府为什么对奉天府尹这么害怕呢?同为知府,级别却是不同的。比如顺天府(今北京)因为是京城所在,所以知府府尹,为三品官(一般的知府为五品官)。奉天府因为是清朝的“龙兴之地”,知府也称府尹,等同顺天府尹待遇。官府公文往来的时候,顺天府、奉天府不列入一般州府,而尊崇靠前。兰州知府在行文的时候,忘记了这个规矩,开罪了奉天府尹,所以要低三下四地赔罪,请求原谅。不然,后果会很严重。在这里,奉天府尹权力明显大于同为知府兰州知府

晚清的时候,御史弹劾官员,查办大臣必先探询宫里的意思,看看宫廷对被弹官员的态度,看看弹劾一事有无幕后交易,再去查案。那几个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和“圣眷正隆”的大臣,即使御史台所有的御史反复弹劾,也动不了他们的位置。但是光绪三十二年御史谢远涵弹劾邮传部尚书兼参与政务大臣陈璧,三十三年御史陈田、赵炳麟弹劾军机大臣袁世凯,都取得了成功。表面看起来两位朝廷重臣都因为御史弹劾而罢官,那么御史权力要比他们两位的权力要大。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陈璧罢官是因为他得罪了贝子溥伦。溥伦授意谢远涵弹劾,他在后宫使劲,这才扳倒了陈璧。袁世凯罢官是因为光绪皇帝留下遗诏,要杀袁世凯。隆裕太后、摄政王载沣和张之洞正争论着呢。刚好陈田、赵炳麟两人弹劾袁世凯的奏章来了,顺坡而下,罢了袁世凯的官。这么看来,御史权力其实很弱,必须借助幕后力量,才能达到弹劾的目的。

既然官员权力大小这么复杂难测,那么历史上有没有留下什么判断的标准或者线索呢?

首先,官僚制度本身提供了衡量官员权力大小的法定标准:品级

汉朝的时候,官员品级用领到的粮食的多少来计算。年俸一千石的官员就是“一千石”官。于是我们就会发现太守的品级是“二千石”,大县首长称令,县令品级是“八百石”,小县首长称长,县长品级是“六百石”。隋唐之后,官员品级逐渐固定为“九品制”,到明朝时期发展为九个品正从十八个等级,比如总督是“正一品”,知府是“正五品”,县令是“正七品”。按照法律规定,官员品级权力呈密切的正相关关系,品级越高,权力就越大。但如果我们把品级作为判断一个人权力大小的主要依据,那么就把中国古代政治看得太简单了。品级标准有点用处,但不大管用。

即使同级别的官职也有肥瘦、有冷热、有优劣。比如六部之间就有高低之分。清朝侍郎在六部熬资历,一般是从工部起步,然后调任兵部或者刑部,再转礼部、转户部,最后升迁至吏部。工部侍郎转任兵部侍郎,级别和待遇都没有变,从表面来看是“调任”,但官僚圈子却视之为“升任”。因为工部管理的是工程建筑,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属于被人鄙视的“奇技淫巧”的范围,对官场中人缺乏制约和吸引。而兵部掌管天下兵马,乱时多事,平安的时候无事可做;刑部掌管司法刑狱,比工部更要有权力资源;礼部掌管意识形态,负责文教,重要的是负责科举,所有读书人要进入官场必须和礼部打交道;户部管财政和开支,已经涉及核心权力了,官场要运转离不开户部的金钱。吏部考核天下官吏,操进退升降大权,是官场中人最在意、最敏感的权力。由清朝六部官员的升迁途径,我们可以从大到小排出六部的实际权力顺序: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兵部>工部。清朝吏部、户部尚书和侍郎进入军机处的可能性极大,礼部次之,而工部侍郎几乎没有可能进入军机处。可见,同级不同权,更不同命。

发展到后来,品级和官职剥离开来,变为可以独立买卖的商品了。晚清的时候,顶戴可以买卖,但不和官职相对应,俗称“某某级候任官”。《官场现形记》里的蕲州吏目随凤占虽然是个从九品的小官,但却带着五品的顶戴。因为有个人向他借钱还不了,就把五品顶戴抵押给他了。而那个人的顶戴本身就是买来的。晚清买官最高能买到四品的道员,苏南一带富人多,纷纷买个四品顶戴带在头上,导致南京城里道员满街走。随着品级和官职剥离,用品级来衡量权力大小,更加不可行了。

第二,官僚制本身还提供了衡量官员权力大小的另一个表面标准:职权。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在什么位置上就有什么样的职责和权力。按说,你是什么官职,你的权力是固定的,职位相同的或者类似的官员之间的权力大小一目了然。然而,职权有交叉或者不清楚的地方,同时,所有有关权力划分的制度规定都是死的,抵不住活人的“运作”,职权依然不能成为衡量官员权力大小的标准。

清代,布政使是协助巡抚行政的一省二把手,有人事权。游百川担任广东布政使时,遇到潮州知府出缺。巡抚给他递了一张条子,举荐某某人,游百川就上报拟任命某某人为潮州知府。可是,广州还驻扎着两广总督。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也给游百川递了一张条子,举荐另一个人担任潮州知府。因为已经许诺了巡抚,所以游百川就把张之洞的条子压了下来,不办。张之洞知道后大怒,即日传见游百川,厉声责备:“你竟敢藐视我而献媚巡抚,难道是有恃无恐?”游百川回答:“卑职何恃之有?只因为旧制规定总督负责军事、巡抚负责行政,卑职这是按制办理。”张之洞更生气了:“巡抚也归总督管,你难道不知道吗?你说的旧制,哪来的?赶紧找来告诉我,我从此也好不问行政,安心军事。”游百川害怕了,赶回衙门就翻阅《会典》等制度档案。遗憾的是,总督和巡抚的职权划分原本就不明晰,也没有留下白纸黑字。虽然游百川说的的确是通行的惯例,但他找不出明确根据来。强悍的张之洞步步紧逼,不依不饶,天天派人催问游百川的旧制。游百川最后忧郁吐血,只好因病辞官。从此,广东的政务张之洞事事都过问,广东巡抚形同虚设。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因为职权不清和个人强过制度的例子,可见职权也不是判断权力大小的主要依据。有的时候,人的作用更重要。张之洞平时恃才傲物,又有慈禧太后的宠信,在地方为官事事把持,欺凌同僚,是个典型的强人。

相关推荐:

郭太后历经七朝是最有影响力的贤后 却死因成谜

清初循吏白登明:有事与百姓商量 受到百姓爱待

明亡时崇祯手刃嫔妃:那么他的子女们流落何方

历史上最牛的大臣宇文护:他为啥不谋朝篡位?

揭秘:刘备为何一定要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