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董卓之乱内幕解析之一:大将军何进的两难选择

发布时间:2015-02-03 栏目:专题 投稿:甜蜜的魔镜

公元189年4月,昏庸无能的汉灵帝病死了,何太后的儿子——年仅17岁的少帝刘辩即位,权力掌握在何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手中。何进本是屠家子,靠着其异母妹妹(就是何太后)受皇帝宠幸而爬到了高位。现在大权在握,终于熬出头了。可是,等待他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还有东汉王朝摇摇欲坠的危局和不同集团之间尖锐的矛盾和斗争。作为东汉王朝这条破船的舵手,何进该怎样挽救危局呢?

何进面临的矛盾和斗争

东汉王朝是光武帝刘秀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的政权,地主集团中的有识之士形成了东汉士人集团士人东汉官僚集团的基础。自汉章帝以后,由于即位的皇帝年龄幼小,由外戚宦官轮流执政,就产生了外戚集团宦官集团何进皇帝舅舅的身份执掌大权,属于外戚东汉中后期,由于边境少数民族叛乱和内地流民反抗日趋频繁,战争逐渐增多,在战争中成长起来了武人集团,如董卓就是武人集团的一个代表人物。除此之外,还有以张角为代表的农民的反抗,但由于东汉王朝的镇压,这些反抗都失败了,始终没有成为东汉政治的主流。

宦官集团灵帝是在宦官鼎立支持下掌握权力的,对宦官极为信重。像张让、赵忠、段珪等十常侍皆封侯贵宠,汉灵帝甚至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其“子弟支党过半于国,素所亲厚布在州郡”,势力滋延弥漫,盘根错节。

不仅如此,宦官多领禁兵,手握兵权。东汉的禁兵分为“南军”和“北军”,南军宿卫宫殿,北军驻防京城,南军多由宦官统领。188年8月,灵帝因天下大乱,又新设了“西园八校尉”,征召天下豪杰属之,以御四方。西园军的兵力要强于“南军”和“北军”,而西园的统领却是宦官灵帝一向宠信的小黄门蹇硕

史载“八月,初置西园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皆统于蹇硕。帝自黄巾之起,留心戎事;硕壮健有武略,帝亲任之,虽大将军亦领属焉。”

蹇硕不仅统领西园军,而且“虽大将军亦领属焉”,也就是说,连何进也归他统领,可见其权力之大。

后来,灵帝虽死,但宦官的势力依然存在,这对何进执掌权力构成了很大威胁。

何进宦官集团还不完全是对立的关系,因为何进是靠宦官的扶持才上去的,和宦官之间还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何进的弟弟何苗就曾说:“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也就是说,何进虽然因为妹妹的美貌迷住了皇帝,立为贵人,但何家的受宠还是得益于宦官的帮助。十常侍之首张让在诛杀何进时,历数他的罪状,也说:“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财千万为礼,和悦上意,但欲托卿门户耳。今乃欲灭我曹种族,不亦太甚乎?”说的是何进的妹妹立为皇后之后,因为灵帝宠幸的王美人生了皇子刘协(就是后来的汉献帝),妒火中烧,毒死了王美人;汉灵帝大怒,要废了她,多亏宦官多方求情才得免。

因此何进宦官之间还有一层互相勾结,互相扶持的关系,也就是上面张让所说的“但欲托卿门户耳”。这就造成了何进在对待宦官上的矛盾态度。

士人集团:出身于豪强地主的士人东汉王朝的中流砥柱,他们希望在有作为的皇权之下改良政治。不幸的是,自汉章帝以后9个皇帝统治期间,皇权虚弱,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杀戮异己,横征暴敛,民不聊生。士人奋起抗争,结果遭来了两次“党锢之祸”,一百多人惨死狱中,六、七百人被终身禁锢,不得做官。士人宦官恨之入骨,水火不容。

在探索改良政治的过程中,士人集团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起先士人宦官斗争的方式主要是有:直言上书皇帝指斥宦官罪恶,或者结党抨击朝政,或者同情救援等,都是在法律程序范围之内的斗争措施,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士人东汉朝廷逐渐失望,开始意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有了通过武装力量诛除宦官,改良朝政的想法。恰好在黄巾之乱爆发后,东汉政府为了镇压反抗,诏令各州郡募兵自卫,并协同朝廷派出的中央军平定叛乱,各州郡士人在镇压黄巾的过程中开始有了少数武装。

在这种内外的形势下,出身“四世五公”的袁绍登场了,他在叔父太傅袁隗的暗中支持下,身边聚拢了一批杰出士人(如荀攸、逢纪、何颙等),欲以武力诛除宦官。而且这次的目标不像以前党人斗争那样,只诛杀罪大恶极者,而是要“悉诛宦官”,就是不分青红皂白,全部杀掉!可见士人宦官的刻骨仇恨。

武人集团:在对边境少数民族战争和镇压农民反抗的斗争当中,崛起了一批武人,如张奂、段颎、皇甫嵩、董卓等。武人凭着浴血奋战才做到了一定官职,但他们因为出身不是士林,不被朝中士大夫真心接纳,彷徨而找不到出路。像投靠宦官的段颎,虽做到了太尉的高官,却因助纣为虐,协助宦官缉捕党人而被士人唾骂,最终被士人奏请皇帝诛杀。像忠心为国的皇甫嵩,却是国家有难则用之,战乱一过则遣之,完全是朝廷利用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武人集团不得不寻找其它实现自己价值的出路,董卓就是典型代表。他拥兵自重,不听朝廷号令,一切为了自己私人武装的利益,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永保荣华富贵。这种带有割据性质的武人集团,无时不在寻找机会扩大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矛盾重重的情况下,何进该何去何从呢?从何进宦官的关系上来看,让他诛杀宦官一时还难以决定,恰在这时,一件突发的事情却改变了何进的态度。

蹇硕、董重之乱与何进诛杀宦官的第一阶段

蹇硕,就是上面说的灵帝所信任的西园军统领;董重则是董太后的侄子。

灵帝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刘辩(即汉少帝),为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所生;一个是刘协(即汉献帝),为王美人所生。王美人被何进的妹妹毒死,刘协由董太后收养(董太后灵帝的母亲)。因此在立太子的事情上朝中就形成了两派势力,一派以大将军何进为首,拥立刘辩;一派以董重、蹇硕为首,拥立刘协。

灵帝喜欢刘协不喜欢刘辩,但因宠爱何皇后,且何进身为大将军,居重权,故立太子之事久拖不决。在189年4月,灵帝病死了,死前他把刘协托付给蹇硕。托付的具体内容不得而知,但既是托付,便有让刘协即位的意思。这必然是何家势力所反对的,蹇硕也料到了这一点,欲先除何进而后扶刘协登基,于是在宫中布下埋伏,然后派人请何进入宫议事。何进还不知道宫内发生了什么,没有丝毫防备,随即前往。就在何进将要自投罗网的时候,蹇硕阵营内出了叛徒,就是他手下官任司马的潘隐。潘隐与何进旧时相熟,见何进到来就迎上去向他使眼色,何进警觉,策马飞奔而去,逃出了蹇硕的圈套。他不敢回府,直接到自己统帅的军营当中,调动武装,加强戒备,以防不测。蹇硕之谋未成。于是在何进势力的拥戴下,在灵帝死后的第三天,何皇后的儿子刘辩继承了皇位,何进作为外戚名正言顺地执掌了大权。蹇硕何进就此结下了血海深仇。

何进虽已掌权,但蹇硕和董太后的势力仍然强大。蹇硕仍担任西园军的统领,董太后的侄子董重是车骑将军,手中都握有重兵。董太后籍此欲干预政事,受到何太后何进的妹妹现在也是太后了)的阻挠,董太后嚣张地说:你现在这么放肆,不就是仗着你的哥哥吗!我让董重砍了何进的头易如反掌!两派的势力已闹的水火不容。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中军校尉,也就是西园军副统领的袁绍倒向何进一边,趁机向何进提出诛杀宦官的建议。

史载:进素知中官天下所疾,兼忿蹇硕图己,及秉朝政,阴规诛之。袁绍亦素有谋,因进亲客张津劝之曰:“黄门常侍权重日久,又与长乐太后专通奸利,将军宜更清选贤良,整齐天下,为国家除患。”

注意这里面“袁绍亦素有谋”这句话,说明袁绍为此已经谋划好久了,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而何进蹇硕的矛盾使他看到了希望。

何进一直忌惮蹇硕权重,见身为西园军副统领的袁绍倒向自己,自然喜出望外。袁绍的倒戈带来的不仅仅是他的军队,还有袁氏一门在朝廷的影响力,还有天下名士的拥戴,以及袁绍弟弟袁术所统领的“南军”虎贲营的兵力(袁术此时任虎贲中郎将)。有了袁绍的支持,何进的胆子大了起来,于是他听从袁绍的建议,征天下名士如荀攸、何颙、郑泰、逢纪等二十多人入朝,委以心腹之任。

以何颙为北中军侯。北中军侯是“北军”的监军,负责监察北军将领,这样北军就可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了。以荀攸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的近臣,有时也作为加官,但不管是哪种,荀攸有此身份就可以方便地出入皇宫了。以郑泰为尚书。尚书是掌管地方奏章和皇帝诏令下达的官员,如此可掌握朝廷机密。

何进的势力逐渐坐大,蹇硕自然不安。宦官虽然阴阳,但历来都不是坐以待毙的人。蹇硕想先发制人,就联络中常侍赵忠等,拟闭宫门,召兵诛何进。这时,何进宦官那互相扶持的关系起了作用。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乡,在何家得宠的事情上帮了大忙,中常侍张让、赵忠也曾在灵帝面前力保过何进的妹妹,他们希望通过讨好何进共享荣华富贵。因此他们商量的结果是——出卖蹇硕!(宦官真不是人啊!为了富贵连自己的战友都可以出卖!)于是他们秘密通知了何进何进使黄门令收捕蹇硕蹇硕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就被黄门令砍了头,空有西园军大队人马根本没有来得及用上。

蹇硕死了,董氏一族就失去了靠山。何进又派兵包围了车骑将军董重的府第,逮捕了董重,董重自杀。然后又弄死了董太后

随即何进便接管了京城的所有兵马,权倾一时。

对自己威胁最大的蹇硕和董氏势力灭亡了,自己的权力安稳了,何进就失去了继续诛杀宦官的动力,毕竟剩下的那些宦官都是对自己有恩的人——他想罢手了。可袁绍不干:好不容易把何进忽悠上了贼船,怎能让他回头?如此自己的一番心血岂不白费了?于是袁绍就向何进献了那个导致天下大乱的计策——召四方兵进京。

何进为何采纳了袁绍的计策了呢?袁绍献此计策的真实目的何在?其中的内幕远不是史料记载表面上反映的那么简单。

何进的彷徨与决策

前面说大将军何进在剪除了对自己权力威胁最大的蹇硕和董太后势力之后,自己的权力巩固了,就不想再继续诛杀宦官了。如果局面照此发展,东汉政权很可能成为一个外戚宦官互相勾结的政权,以后若皇帝长大,不是外戚继续控制皇帝,就是皇帝宦官之手除掉外戚,如此东汉政权仍将继续以前的外戚宦官轮流坐庄的腐败政治,士人阶层仍无施展政治报复的空间。这是袁绍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他不想诛除宦官的大计功亏一篑,更重要的是,他不想重蹈以前士人阶层同宦官斗争失败的覆辙。于是他要想办法怂恿何进继续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思路走下去。但何进宦官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何氏一门的飞黄腾达多赖于以前宦官对其的扶持,怎么样才能打动何进呢?于是袁绍先以名利诱惑何进,他说:

“今将军兄弟并领劲兵,部曲将吏皆英俊名士,乐尽力命,事在掌握,此天赞之时也。将军宜一为天下除患,以垂名后世,不可失也!”

就是说,诛杀宦官是为天下除害,若行此举,必然会受到士人的拥戴,还可以名垂后世。受到士人的拥戴,你的权力不就巩固了吗?名垂后世,又是多么大的荣耀啊!

何进心动了,于是他去找妹妹何太后,请求把侍奉皇帝宦官都遣散回家,让三署衙门的郎官补缺。三署衙门的郎官都是官家子弟,比较可靠。但何太后却说:

“中官统领禁省,自古及今,汉家故事,不可废也。且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

可以看出在何太后的眼里,宦官才是自己亲近的人,而士人则是异己,所以才有“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共对事乎!”这样的话。

太后一介女流,久居宫中,不懂治理天下的难处,所说的话自然荒谬,不过这句话却提醒了何进宦官虽然得罪天下,但还是拥护自己的;相比之下,袁绍那帮士人们可靠吗?

考虑再三,何进决定采取中庸的办法,史载:进难违太后意,且欲诛其放纵者。可以看出,何进的本意是不想“悉诛宦官”的,于是他从原来的立场上往后退了一步,改成“只诛首恶”了。

“只诛首恶”对于袁绍来讲也是不能接受的,宦官首恶虽诛,但还会有小恶成长成大恶,仍然会控制朝政,士人集团仍然不能成为政治的中心。在他看来,要保证士人集团的长远利益,必须改变某些政治制度,宦官不能再左右皇权,而达到这一目的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就是让皇帝身边的宦官绝迹,而代以三署衙门的士人子弟。(可以看出袁绍的这一想法有些极端,宦官专政根本上是皇帝的问题,皇帝要是不信任宦官宦官如何能兴风作浪呢?)但怎样说服何进呢?袁绍很聪明,他只用了短短的一句话就使何进回到“悉诛宦官”的老路上来了。

史载:绍以为中官亲近至尊,出纳号令,今不悉废,后必为患。

意思是说:别看你现在和宦官合作的很好,你要为今后着想。皇帝现在14岁了,年龄也不小了,随着他的长大是不甘心做一个傀儡任你摆布的,他要亲政,要想办法掌握实权,到那个时候他就会笼络宦官诛杀你——在东汉历史上这样的教训不少。外戚大将军梁冀,比你牛吧,号称“跋扈将军”,不还是被汉桓帝和宦官的“厕所密谋”给除掉了?外戚大将军窦武,是党人所推崇的“三君”之一,深得天下士人之心,不也是被灵帝宦官曹节、王甫等发动的政变给杀了?因为宦官亲近皇帝,很容易被渐渐长大的皇帝用来对付你,你现在要不给他们都杀了,必然会给以后留下隐患。

这话让何进听的脖子根儿发凉,想起自己的前辈梁冀、窦武的悲惨下场,何进终于下了决心——悉诛宦官,不再犹豫!(看来何进也是个糊涂蛋呀。他就不想想,杀了宦官,用郎官补缺,皇帝还可以借助郎官来密谋夺权。最根本的办法还是自己做皇帝,但是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局限性,这一点是何进想都不敢想的!)

何进的两难选择

其实何进在对待宦官问题上如此犹豫是有很多苦衷的。

首先,他不想重蹈以前的外戚——大将军梁冀的覆辙。梁冀是东汉历史上最跋扈的专权者,他依靠手中大权任用亲信,遍布党羽,建立了一个势力庞大的外戚集团。也由于建立自己利益集团的需要,擅自废力皇帝诛杀正直的士人,结果遭到皇帝宦官士人的一致反对,最终死在汉桓帝和宦官“厕所密谋”的政变中。因此,虽然何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外戚集团,如弟弟何苗、妹妹何太后、后母舞阳君等势力,但他知道,治理国家还是要依靠士人集团,在这方面,他是不可能象何太后那样身居后宫,一身轻松的,这也是他重用袁绍,听从袁绍建议笼络士人阶层的原因。

当然,他也不能重蹈前任外戚——大将军窦武的覆辙。窦武虽然受到士人拥戴,但因为对宦官防范不严,遭到宦官发动政变被杀。这也是他要诛杀宦官的原因。

宦官不可靠,士人就可靠吗?对于这点儿,其实何进心里没底儿。东汉士人一向标榜门第出身和才识情操。而何进出身屠户,门第卑微,可以说根本就谈不上门第;才识情操就更甭提了。在士人眼里,何进就是一个靠妹妹的美色而崛起的暴发户,士人从心里面是不会接纳他的。《三国志·王粲传》里面的一则记载很能说明问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子,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这里面的王家是士人名流家族,里面提到的王畅是当时士人推崇的“八俊”之一。(象什么“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是对当时享有极高声望的士人的尊称)王畅的儿子王谦,当时任何进大将军府的长史。何进为了被士人接纳,主动向王谦提出结儿女婚姻,但王谦不答应。何进当时的权势炙手可热,又是王谦的顶头上司,要是换了一般人,巴结还来不及呢,怎么会拒婚呢?可以看出在士人当中,何进还没有地位。

既然这样,何进对于同以袁绍为代表的士人联手,难免心里会有顾虑:士人是拥戴皇权的,而外戚专权同皇权是有矛盾的,真的把宦官全部诛杀了,士人下一个要对付的目标是不是自己呢?

不杀宦官,必有后祸;杀了宦官,自己就能安生吗?何进就是在这种两难选择中开始了谋诛宦官的行动。但从后面的过程来看,何进虽然采纳了袁绍的建议,但对袁绍不再言听计从了,他要为自己的利益着想,于是双方渐渐产生了一些矛盾。这些矛盾对后来的董卓进京是有一定影响的。

相关推荐:

崇祯就是一个死脑筋不然明朝也不会灭亡

那些令人尊敬的小人物们:他们默默无闻,但却成就非凡

揭秘:宣皇后许平君为何比卫子夫更受欢迎?

解密:魏武帝曹操为何会大规模迁移汉中的百姓?

张全义位极人臣 可还是得靠卑身曲事以求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