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谁是曹操最赏识的谋士

发布时间:2015-02-11 栏目:专题 投稿:顺利的水壶

荀彧荀攸贾诩程昱郭嘉,通常被认为是曹操最倚重的五大谋士。但五个手指总有长短,曹操最赏识的又是谁呢?

对这五位股肱之臣,曹操说过的好话挺多。比如,称荀彧“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将他比作汉高祖身边的“智多星”张良;赞荀攸“非常人也,吾得与之计事,天下当何忧哉”(《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认为他不是一般的人,能与之谋划大事,平定天下没有什么可忧虑的;视贾诩“乃使我信重于天下者”(《三国志·魏书十·贾诩传》),仿佛本人信誉从此有赖于他;对程昱说:“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三国志·魏书十四·程昱传》)表示没有程昱保存兖州之域,他将无处可归;而与郭嘉初次会面后,曹操更欣喜道:“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肯定他是帮助自己成就大业的那个人。

但仅凭上述评价,却难以分清五人在曹操心中的份量。虽然好话不上税,可任何好评终究有赖于谋士的运筹功夫,史实便是权威的判断依据。需要指出的是,五人辅曹时间有长短,按加入曹操集团的先后次序看,应是:荀彧程昱荀攸郭嘉贾诩郭嘉荀彧荀攸曹操亡故,分别为建安十二年(207年)、十七年(212年)、十九年(214年);程昱贾诩先后于黄初元年(220年)、黄初四年(223年)去世,晚于曹操寿终的建安二十五年正月(220年)。以此可知,为曹操服务的时长大致为:程昱28年、荀彧21年、贾诩21年、荀攸18年、郭嘉11年。为比较公平起见,则应选择他们同为曹操出力的时段比较为宜。毕竟同台竞技才是真较量,更显英雄本色。因此,确定建安元年(196年)至建安十七年(212年)的时间节点(因郭嘉早亡、贾诩晚至各吃亏5年、3年),这是曹操一生征战、纵横驰骋的黄金时段。当是时,五大谋士各有怎样的表现?

——荀彧建安二年(197年),荀彧曹操提出:“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并分析了曹袁在用人、决断、治军、德行方面的优劣,消除曹操袁绍争胜的疑虑。同时,又提出“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九月曹营军粮告罄,曹操荀彧写信,商议想撤回许县。荀彧借刘邦、项羽为例,言先退一方将陷于被动,并指出袁军气势已现衰竭,战局将有变化,正是用奇谋的时候,促使曹操放弃原打算。建安六年(201年),曹操想乘袁绍新败进击刘表,荀彧予以劝阻,表示不宜离开兖州、豫州,防止袁绍收集残余,趁虚从后攻击。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荀彧建议明里出兵宛、叶二县,暗中从小路轻装前进。曹操依计而行,恰刘表病死,其子刘琮献荆州而降。

——贾诩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袁绍战于官渡,因军粮将尽问计于贾。贾诩分析曹操有四方面优势,建议看准时机果断出击。曹操为此袭击袁绍30多里外的营地,大破强敌。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破荆州,打算顺江东下。贾诩劝谏其凭借荆州富饶之地,“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三国志·魏书十·贾诩传》)曹操不从,故有赤壁之败。建安十六年(211年),马超希以渭水为界割地求和,贾诩建议假意应允,借此麻痹对方,并设计离间马超、韩遂,一举击败关中联军。陈寿认为:“卒破遂、超,诩本谋也。”(《三国志·魏书十·贾诩传》)

——程昱建安三年(198年),刘备失徐州后归附曹操程昱劝其杀之。曹操曰:“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后又遣刘备截击袁术,程昱郭嘉劝谏,认为“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三国志·魏书十四·程昱传》),刘备果然起兵背叛。建安五年(200年),袁绍移兵南渡,程昱仅带700士兵守鄄城,曹操欲加2000人前往助守。程昱说,袁绍拥有10万兵众,如今我兵少,必遭轻视而不来进攻;若增加兵力,反而会被攻克,且白白损失力量。曹操于是按兵不动,袁绍的反应确如所料。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征讨荆州,刘备奔吴求肋,有人判断孙权将杀刘备程昱不以为然,判定孙必援刘,事实也如所言。

这里特意将荀攸郭嘉列后阐述,只因他们棋逢敌手,最是难分伯仲。曹操逐鹿中原之际,荀攸“常为谋主”(《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据说曾先后筹划奇计妙策十二条,后钟繇打算编成一集,可惜尚未完成便去世了。建安三年(198年),荀攸随军征讨张绣。他分析张绣与刘表互相依恃,但必然分离,“不如缓军以待之,可诱而致也;若急之,其势必相救。”(《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可惜曹操没有听从,以致失利。同年,荀攸认为“布骁猛,又恃袁术,若纵横淮、泗间,豪杰必应之。今乘其初叛,众心未一,往可破也。”(《魏书》)曹操征吕布,因连战疲弊欲返回。荀攸郭嘉力劝一鼓作气拿下,最终生擒吕布。设计斩颜良、文丑是荀攸平生得意之作。建安五年(200年),袁绍遣颜良、淳于琼等攻东郡太守刘证。荀攸分析曹操兵少不能抵挡,需分散对方力量,建议由延津渡黄河,吸引袁绍西向应战,“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曹操听从了建议,大败敌军并斩杀名将颜良,解除白马之围。后曹操遣辎重渡河向西,与袁绍军相遇。诸将皆恐,劝曹操回撤守营。荀攸表示正是破敌之时,曹操便令抛下辎重诱敌争抢,再回军突击,并斩敌将文丑。官渡之战时,曹操军粮方尽,荀攸两次建议袭取敌方运粮队伍,大获全胜。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打算征讨刘表,袁绍两子袁谭、袁尚争冀州,袁谭请降求救。部下多称两袁不足为忧,应先攻刘表。荀攸认为刘表胸无大志,更需避免两袁和睦相处而成就基业,现今他们势不两立,“及其乱而取之,天下定矣,此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曹操便答应袁谭和亲的请求,回军击败袁尚。

郭嘉曹操视作“奇佐”(《魏书》)。建安二年(197年),面对各路诸侯割据、袁绍势力占优的格局,郭嘉提出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即以项羽、刘邦楚汉相争、以弱胜强为例,列举曹操将以道胜、义胜、治胜、度胜、谋胜、德胜、仁胜、明胜、文胜、武胜。同时,建议袁绍攻击公孙瓒之际,“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傅子》)这样既扩大自身实力,又消除日后曹袁决胜时可能遭受的侧翼威胁。建安三年(198年),吕布战败退守后,曹操一度打算撤军,郭嘉荀攸劝其乘胜急攻,遂擒吕布。刘备投靠曹操为豫州牧,程昱建议杀之以绝后患,郭嘉则同曹操意见一致,认为“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魏书》),但又提出“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傅子》)。怎奈曹操未从郭嘉之谋,后追悔莫及。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将东征刘备,众人担心袁绍从后袭击。郭嘉说袁多疑迟钝,必然不会行动,应趁刘备立足未稳时急击。此战也大破刘备,还俘虏关羽及刘备妻子。曹、袁相持官渡之际,听说孙策将发兵袭击读者许都,这无疑使本处劣势的曹操陷于险地。在众人皆惧之际,惟郭嘉预料孙策刚吞并江东,所杀都是英雄豪强,其本人又轻率疏于防备,必会死于刺客之手。郭嘉真是神机妙算,孙策果然被仇人许贡的门客杀害。建安八年(203年),袁绍病逝,曹操讨伐袁谭、袁尚连战连捷。诸将都想乘胜追击,可郭嘉却独进奇策,建议退兵。他分析袁氏兄弟将因继位问题勾心斗角,若攻打急迫,他们会互相支持;若暂缓用兵,他们会起争斗,不如南向荆州征刘表,以待其变。此后两袁兄弟果然因争夺冀州大伤元气,曹操乘机各个击破。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将征伐北向逃窜的袁尚及三郡乌丸,诸下大多害怕刘表派刘备袭击后方,并视袁尚为丧家之犬,已无讨伐的必要。独郭嘉精辟分析平定乌丸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认为若舍弃乌丸而南征荆州将有风险,并料定刘表因忌惮刘备不会有所动作,甚至说即使调集全部兵力远征都毫无可忧。这使曹操下决心出兵。军至易城,郭嘉感到推进速度太慢,又进言:“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曹操便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由卢龙塞而出,令敌措手不及而大获全胜,并斩杀乌丸首领蹋顿。同年秋天,辽东太守公孙度带着袁尚的首级前来投降。可叹郭嘉因水土不服又行军操劳过度,竟患病去世,一代奇才如流星般陨落。

综合分析荀彧曹操账下位居首席,但因“常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较少随军出征,所以献策一般以书信往来。荀彧所提主要是战略层面的意见,具体战术谋划实非其所长。程昱也多在后方留守,介入前方军务相对较少。刘备失徐州后来投曹操,他与郭嘉同谏不可放虎归山,但起初即劝曹除刘,识见略逊于郭嘉荀攸郭嘉贾诩则紧随曹操前后,说明曹对三人智谋奇策的依赖。就谋略而言,曾先后投靠李傕、段煨、刘表、张绣的贾诩深不可测,但因较晚加入曹营,前期献策不多,所以难分上下的是荀攸郭嘉两人。

纵览相关史料,荀、郭各有一次献策未被采纳,即荀攸建议缓攻张绣,郭嘉建议莫放刘备,事后都令曹操追悔。巧合的是,这两次均发生在建安三年(198年),此后曹操便言听计从,罕有背离。那么荀攸郭嘉之于曹操,究竟谁更得力?还是看看曹操本人的评价。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平定冀州后表奏天子:“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为此封他陵树亭侯。郭嘉次年获封洧阳亭侯。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论功行赏时夸赞荀攸:“忠正密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文若即荀彧,公达即荀攸。于是增邑四百,并前七百户。此时郭嘉去世曹操上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郭嘉封邑至此多荀攸二百户,可知原先少荀攸一百户——因荀彧最早随曹,荀攸郭嘉与其不可类比,但两人同年开始佐曹,据此可作判断:即以军功论,前半段荀攸略占先,后半段郭嘉略占先。具体说来,在战胜袁绍的官渡之战中,以荀攸功高;在剿灭袁氏残余的乌丸之役中,以郭嘉功高。由于郭嘉早亡,曹操封邑时对其倾斜或许有惜才怃恤之意。乌丸之役后自柳城还,曹操途经荀攸居所时说:“昔高祖使张子房自择邑三万户,今孤亦欲君自择所封焉。”(《魏书》)曹操此举将荀攸比作张良,并成为其属僚唯一受自择封邑待遇的人。因此,荀攸郭嘉之功可谓平分秋色。

在此切入本文开始提出的话题,曹操究竟更赏识谁?笔者认为,他对郭嘉更为垂青。究其原因,一是郭嘉年青,曹操曾有百年之后将儿子托付予他的考虑。郭嘉曹操15岁,曹操曾对荀攸说,你们的年龄都和我同辈,只有郭嘉最年轻,“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矢折,命也夫!”(《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二是郭嘉眼力独到,每逢军国大事从未失算,令曹操格外欣赏。在曹操眼里,郭嘉“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魏书》)。虽然往往不按常理出牌,却如有神算。曹操曾给荀彧写信称之“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傅子》)三是郭嘉性格爽朗、没有拘束,在出谋划策时更露锋芒,颇与曹操投缘。就个性而言,郭嘉我行我素,曹操称“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正因如此,他更善于高屋建瓴,敢于力排众议。曹操感叹“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与他“行同骑乘,坐共幄席”(《魏书》)。相形之下,荀攸敦厚讷言甚至貌似几分儒弱,正如曹操说他“外愚内智,外怯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但拥有中规中距的荀攸,却是曹操之幸,与擅长剑走偏锋的郭嘉正好成为能够互补的“双子星座”。

需要一提的是,荀攸虽晚郭嘉七年去世,后期在史书上竟毫无建树,征战中所起的作用已不如贾诩。所以荀攸虽“常为谋主”,却难以始终为“谋主”。郭嘉走了,荀攸的灵感似也随同而去。联想建安元年(196年)因戏志才去世曹操致书荀彧称:“自志才之后,莫可与讲者。汝、颖固多奇士,谁可以继之?”(《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痛失戏志才,曹操居然感到军中没有可商量的人,而此时荀攸已入曹营。荀彧便推荐郭嘉,当曹操问计天下大势,郭嘉分析透彻,令其格外欣喜。此前因荀彧主事后方,曹操曾问“谁可代卿为我谋者?”(《三国志·魏书十·荀彧传》)荀彧推荐了荀攸、钟繇。可以说,在曹操戎马生涯的不同阶段,就发挥作用大小而言,曹营第一谋士也进行着接力传递,先后是:荀彧、戏志才、荀攸郭嘉贾诩。当然,最辉煌的还数荀攸郭嘉

建安十九年(214年),荀攸在从征孙权的途中去世曹操“言则流涕”(《三国志·魏书十·荀攸传》)。相比郭嘉病重时,曹操派去探问病情的人不断往返路上,“及薨,临其丧,哀甚”(《三国志·魏书十四·郭嘉传》),程度有所差别。据《傅子》所载,曹操郭嘉去世多次给荀彧写信,痛惜之情长久不能平息,以致直呼“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赤壁之战败后,在退却途上再次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荀攸等一班谋臣闻及此言,又情何以堪?!

相关推荐:

秦始皇到底是谁的儿子,这恐怕是连当事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

慈禧太后其实并不快乐 常在晚辈面前落泪

臧荼简介 汉高祖刘邦时期的燕王臧荼生平

解忧公主谋杀亲夫始末:解忧公主为何要谋杀亲夫

揭秘历史上汉孺子刘婴的皇后是谁的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