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细品三国之张辽

发布时间:2015-02-12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香水

张辽(公元169-222年)字文远,三国时魏国雁门马邑(今朔城区大夫庄)人。起先,张辽以从事的身份出现在并州刺史丁原帐中,并引兵进京见大司马何进去了。何进死于宦党之乱,董卓继丁原之后死在吕布的方天戟下,后者则被董的余党李傕郭汜打出了长安,带着张辽开始东奔西走。文远戎马生涯的第一个十年,这样短短几句就已讲完。

首先对张辽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应该是他曾经不离不弃的吕布。那时代还不能被称为“三国”,连群雄逐鹿的鏖战也才刚刚开始。来自“天西北角”的吕奉先,其骁勇犷悍的本性象一片混沌中耀眼的火炬,无疑与同样在古来征战地长大的张辽,不知不觉的产生呼应。人中第一啊,吕布具备的沙场魅力,几乎可用光彩夺目来形容。以主将的武力和胆色而自豪,是从古到今战士们的常规心理。他就象轰鸣的战鼓和长啸的号角般,使身边的人士气倍增。不奇怪张辽会拜倒在这个人脚下,吕布毕竟也算改写过历史,虽然只有一次。但是连德高望重的司徒王允当时都不能看得更远,我们又怎能对年轻的张辽要求太多。

可他毕竟是与众不同的。我一直在想,为何演义中他和关羽对峙小沛时,会因为对方一句“公仪表不俗,何以失身于贼”而沉吟不语?罗贯中埋下这个伏笔,大约是要给他的白门楼之降打点基础。可我更关心的,是张辽本身的心事--他应该已经开始醒来了。能够冷静的观察周围的风云变幻,可能就是从那时起,逐渐成为主宰文远其人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之一。

关羽劝退张辽演义中的记载(出自三国演义电子辞典)

如果说支持吕布之勇的,是他血液中不绝于缕的兽性本色,也正是这样此人才“不肯详思”,大张大狂;而张辽则奇妙的拥有一种摈弃所谓人事,纯粹对於形势作出判断的犀利眼光。若干年后他屯兵长社,军中忽然有谋反者起事,半夜失火,兵士们开始骚动。张辽却很镇定的对左右说:“一军怎么可能全部造反?必定是有人故意惑乱军心。”於是传令各帐安坐,自己带领亲兵数十人在营地中守卫。结果首谋很快被擒,短暂的叛乱宣告结束。

演义里,谋反者被写成太史慈派来的奸细,而张辽将计就计把他给骗进城来,一顿乱箭射死了年仅四十一岁的太史慈。与吕布同是边地人,张辽的身体里除了勇敢,大概还有遗传自商人祖先的特别智慧。毕竟聂壹曾经发动“马邑之谋”诱敌匈奴,也是弦高一流的人物。不管怎样,他决不是仅仅因为白门楼上曹操亲手松绑,“解衣衣之”,就这样决定弃暗投明。当他的膝头为孟德弯曲的时候,吕布怒骂刘备的吼叫声正消失在远处。张辽选择了曹操,那时他二十八岁。

从记载下来的史实中看,张辽无疑具备出色的心理战才华。他在这方面第一次峥嵘出头是官渡之战后,和夏侯渊在东海围攻昌豨时。双方曾僵持数月不下,曹军粮草已尽,众将都认为只有退兵一途。大帐中忽然响起张辽清朗的声音:“毋须退兵!”“为什么?”夏侯渊不解的问。

“明天我孤身去见昌豨,晓以利害,他一定会投降。”众人嗤鼻而笑。围攻数月了,他要是想降,为何早不降?凭你这裨将几句好话,就能啃下那硬骨头不成?

事实上,第二天张辽前去邀昌豨说话时,对方果然下山来了。寒喧一番之后,两人居然径直往三公山昌家而去。张辽在那里拜会了对手的家人,归来时,身后跟了带着降表的昌豨。

“数日以来,昌豨都从山上仔细观察着我,而且其军队的攻势也一天不如一天。必定是他已经动摇,所以才无心力战。这时如果好言利诱,应该可以轻易将其劝降。”面对夏侯渊,甚至还有曹操迷惑的目光,张辽解释道。

孟德暗喜,却依旧板起脸来责怪他:“莽然只身前去敌阵,这难道是大将所为吗?”其实心里也早清楚带多了人只会打草惊蛇。张辽的回答则完全体现了“心理战”对己的一面:“我凭主公四海皆知的威名前去,他必不敢加害。”--敢於孤身会敌,在武将中并不稀罕。我只为如此细腻的洞察力和参悟人心的智慧而赞叹。至於那三言两语便给曹操带上一顶高帽子的小手腕,则完全预兆了日后下邳城外说关羽的一幕。

这便是距离白门楼之降十年后的张辽。如果我们把他的军旅生涯划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追随吕布颠簸流离的十年,第二个是为曹操统一北方而战的十年,那么此时此刻,文远正踏入他人生最后却最辉煌的十五年。于史书中熠熠闪亮的张辽事迹,几乎全部发生在这十五年间。从这里开始,陈寿停止了诸如“数有战功,迁XX将军”之类的絮叨,开始描述他的言行举止。终於--不再是用想象--我们可以依稀看见一个活生生的张辽了。

可是那第二个十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我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的资料,只有演义里他偶尔闪现的身影出没。猜测,只好最后一次猜测:如果是猛帅激发了张辽的勇武,那么就是明主擦亮了张辽的眼睛。为将之智、信、仁、勇、严,在其成长中逐渐融合,最后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才是一位集大成的千古名将。

公元207年夏,文远三十八岁,随曹操远赴柳城,剿灭袁绍二子。那里是茫茫塞北大漠,秋季渐至,干燥寒冷,行军途中二百多里没有水源,不得不凿地三十余丈为井,杀死数千匹战马为食。曹操在病弱的郭嘉鼓励下,打消了知难而退的念头,舍弃辎重,轻骑自卢龙口横跨长城,经汉代辽西官道,突袭位於渤海边的柳城。

这是曹操戎马一生中最为凶险的一仗,在经历千辛万苦,终於成功抵达之时仍险些功亏一篑:当来到距离柳城还有一百多里的白狼山下,蹋顿王的军队突然出现。这时曹军长途跋涉,已十分疲惫,而且数量亦不占上风,士气顿时显得低靡,曹操也有些手足无措。张辽见状,知道绝不能让对手看出破绽,立刻要求主动出击。曹操他的豪气激励,便把主帅的大旗交给他,命其为先锋。

张辽引军登高,发现敌人队伍不整,遂当机立断,一骑当先冲下山来,直插单于的中军而去。乌桓兵团阵势大崩,蹋顿王被张辽一刀斩于马下,余者皆畏他势如破竹的气势,纷纷请降。至此,传奇式的远征乌桓之战才算大获全胜。

如果对八年后著名的逍遥津之役有所了解的话,此时各位必定看出两者之间异曲同工之妙。不,我不单单说那一个被文远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勇”字。他的冲阵不是在逞匹夫之能,而是以武将的方式,控制一军士气。正如他当年平陈兰梅成之乱时,率军攻打天柱山,因山势险峻,道路狭窄,诸将皆畏惧敌人偷袭不敢前进,又是张辽征袍先卷头先昂,引鞭遥指山巅道:“这就是一对一的战斗,只有勇者才能得胜!”相信他手下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是懦夫(笑)。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这句名言虽然夹杂着揶揄,但也不乏发自内心的赞叹。孙权的确是个乱世福王,不用象曹操那样为打基业南征北战,不用象刘备那样为生存问题寄人篱下。父兄留下了富饶的江南和众多能臣,上苍又给了他一个长江天险。我欣赏他几乎有些惬意的安居一隅,也喜欢他善於把握时机的行动。这个连孟德都必须另眼相看的人,一生中所受的轻蔑大概只有两次:一是关羽--不过他后来夺回荆州,还砍得对方项上人头,早还以颜色了;二,便是张辽

公元215年,孙权曹操与张鲁交战之际,亲率大军直扑合肥。此战东吴可谓精锐尽出,不仅有十万兵马对区区七千守军,而且凌统,甘宁,吕蒙,徐盛等一干名将全部到齐。孙权料定曹操主力远在汉中,救援不及,且去年吕蒙攻下邻近的皖城,合肥已遭孤立,真可谓形势一片大好。他对於取得合肥,把战线向北推进,信心十足。

孙权来到合肥城外东北角的逍遥津渡口时,张辽正带领连夜从七千人里招募到的八百勇士恭候大驾。“大军压境,居然还敢分兵出战!”远远望见,孙权立刻哂笑道。就在此刻,张辽突然使出其最得意的“冲阵”绝招:趁对手立足不稳,率八百死士迎面扑来,势如猛虎下山。东吴兵猝不及防,竟然被立斩二将,杀数十人,让他一路披靡冲到中军!孙权顿时大吃一惊,拨马逃到附近的丘陵上面。左右也慌了手脚,不敢出战,只得用长戟把主公团团围在核心。

孙权懦夫,敢和张文远一决胜负吗?!”张辽在山下高声叱道。还没等这边想出回嘴的词儿来,他一拍座骑跃上小丘,挥戟掠倒孙权的卫士。血光四溢,赤雨飘散,孙权真真切切的嗅到了兵器的寒腥--张辽的戟尖呼啸而来,幸好被凌统死死挡下,会合随后赶来的甘宁一道逐渐将曹军围困起来。张辽全无惧色,突破重围,却又因部下呼唤而再回敌阵,正是“出入如无人之境”!

首战失利,吴军士气一堕千丈,加上疾病流行,孙权无奈只得在围城十多日后撤兵。张辽登高发现对手动向,立即出城,与李典乐进率步骑突袭过去。此时孙权大军去远,手下只剩吕蒙、蒋钦、凌统及甘宁等将加千馀士兵,形势顿时变得比初战更加紧急。

我不用再赘述凌统怎样在保护孙权的时候身负重伤,潘璋怎样斩士卒阻止逃兵,陈武怎样战死,甘宁怎样中箭,而孙权本人被追赶得几乎走投无路,竟然同刘备马跃檀溪一样,跳过小师桥才“驰驱而去”。

演义中的经典名言来说,这一战“杀得江南人人害怕,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止小儿不敢夜啼么?此后张辽全权负责东部战区,直到七年后他于江都任上病逝。仅仅在去世前大破吴将吕范一战,几乎正是为了验证孙权的那一句“张辽虽病,不可当也”。--我仿佛能够看见那双碧眼中深深的敬畏。逍遥津的怒吼,一如张辽的铁戟曾经掠过孙权身边尺寸之处,在吴侯的余生也一直缭绕于他的耳畔。

中国人能做到完全撇开《三国演义》而看三国三国人物吗?我笑着想想,然后断然摇头。以这部不朽巨著本身的价值而言,它得到今天这样的地位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当这件华丽的大氅几乎将历史窒死时,我就不禁有些忿忿。没奈何,哪怕是文笔最好的史官司马迁,也仍然必须尊重事实,而不得不一再重复某些味同嚼蜡的必要叙述。小说家就不一样了,可以篡改,可以造神,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让凡人呼风唤雨。用时髦的语言说,就是可以乱YY。而结果就是成全了一群人,埋葬了一群人。罗贯中对曹操极尽诽谤歪曲之能事本身就已经家喻户晓,可遭他株连的无数能人勇将呢?郭嘉本应高居三国第一奇才之位,张辽并不是一个没头没脑的替死鬼,贾诩才是真正的乱世奸雄,而张辽……

如果说他是三国第一将,我自己便也掉进了罗贯中怪圈。所以,我称他为无憾的英雄。

孙子在他的兵法开篇,便点出所谓的为将之道:“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如果以此为评说三国时代大小将领的依据,那么我相信,张辽正是其中的集大成者。

相关推荐:

羊祜去世时为什么晋武帝哭到泪水在脸上结冰?

汉少帝刘弘简介 世人对大汉朝第四任废帝刘弘的评价

黄姓祖先是黄帝吗?那炎姓祖先是炎帝吗?

为日寇吹响安魂曲的中国间谍:唐生明将军

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为何会饿死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