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三国风流人物与先秦诸子之间的文化传承

发布时间:2015-02-13 栏目:专题 投稿:饱满的雪糕

三国风流人物”不用解释,就是三国史上那些有魅力的人物,至今仍被推崇的那种,例如郭嘉、陆逊……

先秦诸子”我需要解释下,给大家个大概的概念。先秦有很多学者,看过动画片《秦时明月》的可能会有所了解,多的不说,此文只提诸多家中的五家,即道、法、儒、墨、兵。结合我自己的知识,对五家总结如下。

道家:隐士哲学家,以杨朱老庄为代表,著作:《道德经》(《老子》)、《南华经》(《庄子》)

法家:谋士阴谋家,以公孙鞅(商鞅)、李斯、韩非为代表,著作:《韩非子》

儒家:文士政治家,以孔孟荀三子为代表,著作:《论语》、《中庸》、《孟子》、《荀子》

墨家:侠士实干家,以墨翟为代表,著作:《墨子》(抱歉,我对墨家不是很了解)

兵家:谋士军事家,以孙武、孙膑为代表,著作:《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先说诸葛亮。孔明在三国风流人物中是很典型的“儒”。可能有人要说周瑜、陆逊都是儒将。那么,请注意,“儒将”一词,“儒”是“将”的形容词。周陆二人,虽儒雅,但远不如诸葛亮典型,甚至在他们身上,“儒”反而不是主要。儒家讲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诸葛亮出山前,躬耕南亩,独善其身。而儒家所求,绝不是隐于山野,无名于世,所以即使隐居,依旧关心天下大事,为出山做准备。这与孔子十分相似。儒家有一点让我非常敬佩,叫“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点在诸葛亮身上也有体现。诸葛亮晚年北伐,以他的才干,一定可以看出蜀国已是强弩之末,难以与魏抗衡,按他依旧这么做。最后,诸葛亮病逝在北伐途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应了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诸葛亮一生功绩,最大的在于促成孙刘联盟,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以及蜀汉的内政。他是很典型的文士政治家。不妨再看一下魏军师荀彧荀彧也是很典型的儒,特别是他晚年“秉忠贞之志”,心系汉室,更把儒家的忠君爱国展现的淋漓尽致。

接下来是周瑜和陆逊。这两位是三国史上典型的儒将。苏东坡的词写得很好:“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强虏)灰飞烟灭”。吴国的两任都督,在赤壁和夷陵放了两场火。当真是“灰飞烟灭”。儒将的典型特点,是以兵家为主,儒家为辅。周陆二人,是典型的军事家,带兵打仗,运筹帷幄。而且这两人,都是帅才。(这里插一段关于将才和帅才的区分。将才是在两军对峙,出来单挑的将领。帅才是在一场战役中,指挥全场的。举一对对手作例子——夏侯渊和黄忠。夏侯渊在定军山被黄忠斩于马下。夏侯渊是帅才,黄忠是将才。夏侯渊善于指挥,他领导的西北猎豹在西凉大漠几乎不败。黄忠是将才,冲锋陷阵,一对一的单挑是他的拿手好戏。夏侯渊死于黄忠手下,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并不是一个将才。一般将才武艺高强,以一当十,像吕布这种。帅才武艺不一定很高,但一般也不能太文气,不然镇不住场面,但一定要有谋略,以战争最后的胜利为目标。前者是一人敌,后者是万人敌。)

周陆二人,必定熟悉兵法。而且二人都能让手下将士臣服,听从调遣,是上等的帅才。他们身上,同样有“儒”的特质。如果说兵家特质在带兵打仗上体现,那么“儒”特质更多在战争稍歇的时候表现。《三国志》对周瑜有六个字的描述,至今令我难忘——“曲有误,周郎顾。”优雅,精通六艺的“美周郎”形象就是在这么来的。周瑜的“儒”,我们不妨组个词——“儒雅”。陆逊的“儒”,与周瑜稍有不同。陆逊早年任县令时,遭遇大旱,开仓赈灾。这是儒家所求的以百姓为重的“民贵君轻”思想。然而,陆逊的“儒”,只是依附在“将”字之上。他不可能像诸葛亮那种“儒”一样,在内政上游刃有余。陆逊晚年任丞相,最终因“南鲁党争”被孙权逼死。内政,绝对不会是陆逊的拿手好戏。但在“南鲁党争”中,依稀可以看到陆逊的“儒”。他一直坚持支持太子党,原因只是立嗣当立长。这种坚守,是不是有点像荀彧呢?

讲讲郭嘉,顺便也带上贾诩郭嘉不像某一家的典型代表,有点综合性的感觉。其中以道家和兵家为主。郭嘉不治行检,在袁绍那儿不受重视就很潇洒的回家了。这种行为,很像道家。道家追求自由,不受拘束。如果看过《世说新语》,会发现三国以后的魏晋,名士的思想都很像道家,例如阮籍、嵇康。可能这种风气三国时就有了,不过是不是嘉嘉起的头,我就不知道了。后来,郭嘉即使找到了自己的真主,也依旧以从前的方式,过自己想要的自由的生活。这有点让我联想到汉武帝时的东方朔。“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郭嘉就像个大隐。兵家的特点,这没得说,在郭嘉身上一定有。郭嘉预言袁绍、孙策、刘备等人,得名“郭乌鸦”。这当然不可能是因为郭嘉“乌鸦嘴”,而是郭嘉有识人之明。能够从一个人的行为,推断他的品性,看出一个人的结局。贾诩身上也同样有这一特点。贾诩离间韩遂马超时所用的计谋,看透了韩遂马超二人的心思。还有在曹操征张绣时贾诩的计谋,不可谓不毒辣,但同时,也让人感叹贾诩的识人之明。但郭嘉似乎比贾诩多了的“儒”。两个人都会读人,读帝王心思。贾诩读人,是为自保,毕竟“伴君如伴虎”。郭嘉读人,是为了更好的进言,不死谏,而是巧谏。赤壁战前,曹操曾向贾诩询问意见。贾诩提出了反对意见,曹操提出质疑,贾诩立刻就不说了。(曹操荀彧咨询,荀彧表示赞同。可能那时,曹操已于荀彧产生嫌隙。曹操赤壁战败,曾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这句话,郭嘉不可能听到,或许,是说给荀彧贾诩听,是对贾诩只求自保的无奈和对荀彧背离他的悲伤。此处扯远,括号处理,可看可不看。)郭嘉贾诩多了以天下为己任。这正是儒家所求。荀彧身上也有这一点,但他的“天下”与郭嘉的“天下”却不尽相同。这有何尝不是曹操的悲哀。

接下来说暨艳和吕壹。这两个人身上有法家的影子。三国时期,法家人物不好找,三国君主用人都不拘小节,所以刑法也不重,有些轻微的过错,那些君王也能忍则忍。这两个人都是在孙权朝的酷吏,最后下场都不好。不过这两人,有本质区别。暨艳刚正不阿,得罪江东世家大族,在狱中自杀。吕壹则是一个小人。《三国志·陆逊传》用四个字形容他“擅作威福”,最后被告发,也算罪有应得。三国史似乎也很喜欢遗忘他们,吴书中没有他们的传,只在陆逊传和孙权传找得到他们一两句话。在先秦时的法家代表,无一不是死于非命,暨艳、吕壹也一样。易中天写的一本书里,评论法家的学术是血染的思想法家的崇尚者,就像传说中的干将,献上宝剑的时候就是殒命的时候。法家就像献剑者,得用自己的献血去祭奠。在三国,乃至魏晋,法对于士大夫都不甚严苛。暨艳和吕壹的出现,着实是历史上一个小小的浪花。

墨家思想可能在三国史上比法家更难找。墨家讲究“兼爱”、“非攻”,但三国这战火连天的时代,“非攻”听着像一句玩笑话,“兼爱”让人觉得很讽刺,自身都难保,如何“兼爱”?此处讲墨家,只能讲他作为实干者的成分。夏侯惇史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将领之一。他的工作类似于蜀汉的赵云,负责保护曹操家属的安全。在历史上,夏侯惇败多胜少,它的主要贡献不在于战争,而在于屯田种粮食。保证了曹操军队的后方。夏侯惇也是一员将才,至于他老打败仗,一部分原因在于一场战争不可能所有战役都胜。往往掩护后方的这一支总会表现得像节节败退。例如吕布与曹操对战士,夏侯惇镇守前方。得知吕布要攻打曹操家眷所在地,夏侯惇立刻前去救援。但其实,吕布并没有去,因此,前方失守,让吕布夺了一城。夏侯惇甘愿放弃在沙场杀敌,转入后方屯田,对于一员将才人物,着实不易。

小结:相较于三国,我更了解的还是先秦诸子。所以我在自我解读三国时,自然而然把它与先秦思想理念相联结。然而,三国终究是不同于先秦的。曾经在平民中兴盛德墨家思想,已在不觉然中离开了人们的视线。可能于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关。上文提到的五家,在三国这段历史上,各有各的结局。儒家作为正统被继承,诸葛亮荀彧、孔融……他们的身上,总有坚守的感觉。道家以一种渗透的姿态存在,它不可能成为主导那个时代士族的一种思想,但开启了魏晋时期对老庄的追求。法家先秦以来,就以一种帝王术存在。

俗语道:“乱世用重典。”但在三国法家却出奇得隐没。或许,这与那是君王对人才的需求,名士在社会上的名人效应,或许在于当时思想也相对开放。墨家很不幸的没落了,我对墨家不甚了解。记得易中天讲先秦诸子时,说墨家先秦后期就已没落,并讲了原因,此处不引用。(如果需要,说一下,我把原文发上来。)兵家在那个时代,得到了空前的运用与发展。那是乱世,战争的烟火随时可能到来。君王需要熟读诗书的人才,更需要像周瑜、陆逊那般的帅才。另有一点,兵法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战争,在生活中,甚至说为了生存,都会涉及兵法。三国这个时代,像先秦却又不像先秦先秦诸子的光芒,在三国风流人物中闪着光芒。这也是文化的一种传承。

相关推荐:

李显是被韦皇后毒死的吗?他为何放纵韦皇后

揭秘:曹植和洛神甄宓之间有着怎样的爱恨纠葛?

狡诈的大汗皇太极:玩弄权术吞并幼弟遗产

李成梁与努尔哈赤的纠葛:努尔哈赤如何崛起的?

柔弱的李治为何能当太子:兄长们争储渔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