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忠廉太守魏文长:小议魏延对汉中的八年治理

发布时间:2015-02-13 栏目:专题 投稿:贤惠的大门

不知因为何种原因,几乎所有说魏延的文章都在谈他的子午谷奇谋。然而,作为蜀汉后期难得的大将,镇守一方的汉中太守。仅靠一个奇谋显示是不够的,本文就来说说魏延不为人知的一面,带大家看看历史上那个忠廉的汉中太守魏文长——“忠,诚也;廉,清也。言无所贪图。”

蜀汉帝国的公务员是目前大多数专家、学者、教授及老百姓们公认的三国时最“穷”的,当然也就是最清廉的。代表人物文当然是诸葛亮,武则是姜维。

诸葛亮代表清廉的事迹是自称在成都家产“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

姜维代表的是郤正评价他的“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无声乐之娱。”

其余如费祎、董和、刘巴、吕乂等人都是有明文记载的清廉,例如“不治产业”、“妻子贫困”、“死时无余”云云。

蜀汉政府的廉洁自然与刘备诸葛亮这两位正派人物的以身作则密不可分,也与诸葛亮治蜀的政策有关,同时蜀地碍于自身发展的限制而让贪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因此不得不说蜀汉帝国的廉洁政府的确是名不虚传的,尤其在刘备——诸葛亮时期,这个“廉政”的国家金字招牌一直没有倒下。

而本文的主角依旧是魏延将军,上一次小生曾经做过一篇为魏延将军战功平反的文章,近两日又思拙作试论名将魏延汉中八年的所作所为。虽然魏延不曾有这些浮夸的清誉,反倒被后世一些人众不断污蔑唾骂,但我却认为魏延当时真正的清官和忠义之士的表率,其人所作为比诸葛亮、姜维有过之而无不及。

先论其忠:

魏延刘备的心腹,早年率领部曲随刘备入蜀,屡立战功,后平定汉中后被封为汉中都督兼郡太守。这一段经历大家都已经极为熟悉了,不再多赘述其细节了。而我先说说魏延当上汉中太守的几点原因,当时在夏侯渊、曹操先后保卫争夺汉中失利后彻底退出了汉中地区,把他拱手让给了刘备刘备得到了汉中自然是无限欢喜,但是我估计刘备真正的考察了当地情况后恐怕是会目瞪口呆,眼珠子都要掉到地上的,连诸葛亮等人亦会如此。

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库里连一分钱都没有了!

“鲁曰:‘本欲归命国家,而意未达。今之走,避锐锋,非有恶意。宝货仓库,国家之有。’【遂封藏而去。太祖入南郑,甚嘉之。】”

“【公军入南郑,尽得鲁府库珍宝。】

曹操到了南郑县以后,把张鲁府库(国库)中堆积了三十年的金银珠宝全都掠夺一空。让汉中一个汉末颇为富庶的乐土变成了一个贫困省!——因为汉中的人全没了!

“巴、汉皆降。复汉宁郡为汉中;【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

“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太祖还,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导,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

曹操在抢完钱以后还不算,“三光政策”要进行到底!先是拆汉中的地盘,把汉中较为边远的西城、上庸划分出去了,其中就捎带手迁走了汉中腹心的一部分人过去。汉中就剩下中间的那一块平原和谷地。但却是前有秦岭、陇山,后有连绵不断的险要关隘、山路,实在是数不胜数,不需解释!就在这种情况下剩下的这三分之一的汉中区域自然就成了日后蜀汉帝国的第一道门,非常重要,不得不夺。

当时的有识之士杨洪劝诸葛亮发兵汉中的理由就是这一区域是汉中是蜀地的“咽喉”,无汉中则无蜀国。

曹操当然料到自己可能打不赢羽翼渐渐饱满的刘备,于是早留了一手,不愧是智勇双全的军事家、权谋家!曹操竟然先后两次从汉中迁徙走了前前后后将近十七八万万人左右,正如上述史料所说,去三辅、长安、洛阳、邺城的都有,这些名都古城对当地迷信了“五斗米教”大半辈子的居民来说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另外还有一些是当时曹操分地就直接捎带手迁走的,总之这个数字并不夸张,虽然马植杰先生曾经质疑过汉中没有夸张到“无人区”的地步,但事实告诉他,不是夸张,就是事实!

“鲁功曹巴西阎圃谏鲁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土沃,四面险固;】上匡天子,则为桓、文,次及窦融,不失富贵。今承制署置,势足斩断,不烦於王。愿且不称,勿为祸先。”鲁从之。”

“韩遂、马超之乱,【关西民从子午谷奔之者数万家。】”

这是汉中的大概人口总数,我不愿意拿《后汉书郡国志》的数量来说事,因为年代太久远,不够真实,而且最要紧的是汉末人口锐减的数量实在是让人胆颤,不敢想象当时的社会有多么黑暗,有多么动荡。总之汉中的人口以此两例为看,绝对是超不过二十万的。曹操先是听信张既的话,迁徙走汉中的豪强、士族,然后又留杜袭督汉中并迁走老百姓八万多人。这么一来汉中还能剩下多少人?

一万多人!

张鲁在汉中统治三十余年,其子民早已个个灌满了迷魂汤,向往着“共产社会”和爱戴他们的“伟大领袖”,曹操恩威并用强制迁徙走绝大多数的人,剩下的自然就是难缠的“五斗米教”的最忠心教徒,其思想恐怕也不是我们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即便是在当时也属于绝对的异类!怪不得曹操在征汉中遇到挫折时称其为“妖妄之国”,其生活、作战方式都有异于常人,而且曹操215年夺得汉中,219年才迁徙走这近二十万人,足见当地民风之诡异,其思想之顽固。从详情见《三国志张鲁传》、《后汉书张鲁传》等

就是这么块地方,没钱、没人、一群“精神不正常”的异教徒,换做你,请问你会去汉中享福吗?呵呵!!!

但毕竟汉中是重镇,绝对不能丢,不但不能丢还要把他治好,以后出兵还指着这里攻打关中、三辅、长安,虽然在曹操嘴里是块“鸡骨头”,可对于刘备来说这就是一层铠甲,以后又是把利刃!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魏延传》这一段记载了当时的情景,当大家见到了汉中是这种局面以后,虽然纷纷争论到底谁该管,但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挺身负责这里,张飞其实也是颇为不愿意当汉中太守的,因为张飞是“以心自许”,啥意思?就是俺老张不愿意来这鬼地方!!但大家毕竟都已经把张飞捧上去了,张飞也没办法,只好在心里默默的准备接受这个任命的到来了。

然而任命来了,不是给张飞的,居然是给魏延的!大家都惊呆了,因为大家不知道为什么刘备会把这么难治理的地方给黄毛小子魏延而不是给蜀汉第二大将张飞,刘备面对种种质疑,决定开一个会议把它说清楚,于是魏延在大会上“夸下海口”,称曹操、天下、偏将、十万之众来通通给他挡在大门外面外!这句话让大家对这个年轻小将充满了敬佩之意,为什么?

就冲他敢为众人之不敢为!就冲他能在刘备左右为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为主公分忧!就冲他把重任挑在肩头干着最苦的活顶着最大的压力来干最重要的事!!!

当今有很多人讥讽魏延,说魏延就会吹牛皮,说大话。但是我想反问这类“有思想的动物”们,现在那些头顶烈日,身披寒风伫立在边疆的战士们喊着“打倒美帝”莫非也是在吹牛皮说大话???!!!这才是真正的壮士,这是他们给国家、领袖、人民、民族的一份责任,话既然说出去了就要负责任。

众庶之情,莫不欲苟安无事而保身自便者,孰肯淹留辛苦于泥涂横潦之中。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魏延在这片“泥涂横潦”中八年,“心志、筋骨、体肤”全部得到了充分的磨练,故孔明授其大任,终成一代北伐智勇名将!

那么魏延之廉在何处?下面再论之。

要论魏延将军之清廉,却又不得不从魏延将军最凄惨、悲凉之结局说起。

“【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杨仪夷灭魏延三族完全都是个人私怨,不是国家给定的罪,否则《后主传》中又怎会以“争权”草草收笔?!完全杨仪图一时之恶私自杀害魏延将军,并害怕魏延家人亲属日后翻案对其不利,于是大开杀戒,让魏延彻底的绝了后路,不给他任何政治上名誉上可能翻盘的机会,多么的阴险歹毒啊!!

不过终究是天网恢恢,老天是开眼的,魏延虽然死了,其家人也都随之而去,我们后人难道看不清当时的真相了吗?

不,至少杨仪杀害魏延三族给了我们一个重要提示,我们了解到了魏延生平有好几个儿子,而且三族都在汉中郡内,证据就在《三国志集解》中,杨仪因私忿灭魏延三族,这都是在汉中境内做的事,如果魏延的家属在成都,他敢领兵回成都大开杀戒?!那他自己真的是彻彻底底的落实反贼之名了,因此杨仪只可能在杀掉魏延后趁着朝廷没了解清楚状况就杀人灭口。

那么我们现在要问,魏延三族为什么全都在汉中没有在成都里有人?按照常理说古代戍守边关的重要将领,其家属往往在后方,其目的主要是君主防范边将造反,对其起到制约目的,同时边将家属在边境亦会十分危险,一旦有敌人来攻可能会扰乱其心志。

然而魏延三族却都在汉中,也就是父族、母族、妻族,这是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给他带去的?显然不可能,诸葛亮这么做是违反礼制的。只有刘备才能破格批准魏延这么做,这是为什么?

这是魏延刘备的绝对忠诚以及刘备魏延的绝对信任!因为汉中几乎都空了,刘备刚刚称王需要回成都处理许多内政,而且战争的天平也逐渐倾向荆州,刘备必须回去,那么汉中地区的守备就要做好长期准备,魏延三族全部迁到汉中也表明了魏延以及他的父母妻三族全部做好保卫国家、为国家牺牲的准备,这是怎么样的一种忠肝义胆、精忠报国之情啊!

难道这还不够说明魏延之一片赤心炳炳如丹吗?

依照马超最后被曹操灭门大概有二百余人,魏延不是什么名门望族,但魏延绝对在当地是颇具影响力的,其能率部曲随刘备作战就看出来了,魏延三族大概也有一百多人加上一些亲近的部曲也能有几百人吧?

刘备能留给魏延的兵力也决不会过万,因为张飞驻守三巴需要兵力,赵云的成都军需要兵力,其他各地驻守都需要兵,还要准备常用的作战兵力,这么一个人烟荒芜的“鸡肋”只给不到一万兵过分吗?

就这样魏延带着全家几百口、数千兵力在只有一万多人的汉中地区驻扎下来了,一扎就是八年。要知道,本来家属留在后方是很有好处的,至少三族没必要全过来,只要妻儿来就够了,毕竟魏延如今也算是封疆大吏,是刘备重托之人,如果其族人留在成都是会受到优待的,还可以提拔一些人入朝为官,帮魏延在朝中树立威望,而魏延却放弃了这些扬名立万,为自己广树羽翼,在朝中搏得一地席位的好时机,而是拖家带口的支援边境,这种大忠无以言表,只能让天下义士为之恻目而视!

汉中谷地本来其实是块很肥沃的土地,很适合进行农业种植,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都走的差不多了,这下怎么发展成了极大的难题,虽然刘备魏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一个汉中军事防线,但将士要吃饭的啊,他的家人也要在当地生活的啊,那么仅靠当地老百姓就肯定不行了,必须要靠军屯来实现,我们可以想象在这片没有人也没有时间来欣赏的青山绿水旁边魏延及其族人和他手下官兵与当地老百姓和睦相处,一边种地,一边修城池、关隘,在城外设置路障、鹿角等防御设施还要进行日常的军事训练,每天都是痛苦的煎熬。

我想“善养士卒”这一优点也正是魏延在守汉中的八年来学会的,大部分士兵是西川人,张鲁割据汉中三十多年,这就好比是大陆和WW,彼此都已有了隔阂。虽然都是益州人,但毕竟两军作战了太久,而且张鲁治下的老百姓都有些“问题”,很可能士兵与剩下的汉中遗民会产生矛盾,魏延一边要安抚士兵们,和自己的战士亲如一家人,但也要和当地人搞好关系,让他们逐渐归汉。

一开始在汉中的生活是极为艰苦的,初来乍到,人心浮动,而更关键的还是粮饷问题。魏延举家前往无人之地汉中,无法从事其他职业,而且刘备大军入蜀后,经过分房、分地、分钱,士兵们掠夺国库等事件后,蜀地经济一片萧条,刘备当时甚至不得不用刘巴的“战时经济政策”来

219年魏延走马上任不过是一杂号镇远将军汉中太守,一郡太守太守的俸禄是月谷120斛,一年1440石,杂号将军按照曹魏的品级制来算也不过四、五品,千石左右,月钱4000,谷30斛而已。大家知道西汉初年九卿每月大概折合工钱多少吗,大概有四万钱左右,而四万钱在当时不过也只能养活五十个人左右!

在汉末乱世之时,蜀地经济遭到破坏,汉中的大量金银又被掠夺走,可想而知汉中的经济破坏亦是十分严重的,“盛世藏古董,乱世藏金银。”在当时整体经济一片崩溃的情况下,在汉中要钱没用,更何况这点收入根本不够魏延养活他的家人们,而汉朝通常是把粮食折合成钱发放给官员,或者是“半钱半粮”,蜀地运输不便,再加上当时国家百废待兴,魏延他们唯有靠自己,等成都给自己送粮食吃,汉中恐怕早已是白骨一片了!钱没有,粮送不到,怎么办?只能靠自己!

直到221年刘备称帝,刘备终于下令升魏延为镇北将军以表彰其功,魏延才正式升到类似于二品的官员,俸禄达到二千石,月钱5000,谷34斛

魏延的这个官位在当时甚至超过了资历可比关羽、张飞的赵云!刘备体察魏延汉中孤地之艰辛,魏延也坚信主公给自己升官的意图正是相信自己肯定自己的工作能力,证明三年之功没有白费,同时离自己能真正“亮剑”北伐大显身手的机会不远了,实现大汉复兴的梦想也不远了。

结果等来的却是一连串的噩耗,219年关羽集团覆灭,222年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大败,223年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李严后病故。

这个消息我相信对于魏延来说是晴天霹雳一般,那个最信任自己的,让自己发挥最大价值的主公走了,伯乐死,千里马可独存乎?魏延及其族人们这三年来的焦心劳思、风餐露宿、宵衣旰食全部化为乌有。虽然保全了边境,但却没有了方向。

魏延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这重任,虽然先主刘备驾崩之时自己未能再看他最后一面,而他身负的重任提醒自己,越是到危机时刻越不能动摇决心,当年汉中之誓犹言在耳!

就这样魏延和他的族人依然在这风雨飘摇的蜀汉帝国的建立中守望了五年,这五年对于蜀中人民来说是翻天覆地的五年,这五年诸葛亮在做什么?

先主刘备死后,蜀汉帝国处于存亡之秋,国家经济、军事力量都大大削弱,关羽、张飞、马超等世之名将也接连死去,顿时整个国家仿佛被釜底抽薪般的架空了,诸葛亮为了挽救危局,开始大力开展实业救国,发展农业、水利、冶炼、外贸等多项巨大治国工程,且治绩优良,全蜀百姓皆称善。

全蜀上下溢满了对诸葛亮的赞美,然而唯独只有汉中没有任何动静,这一点我翻阅了基本上所有网络上能查找的资料,里面没有一条是227年以前的(诸葛亮北伐前一年)。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原来汉中不属于“改革开放”的地区,原来汉中没有人去理睬。

就在蜀地老百姓忙碌着、努力着、奋斗着而又快乐的同时,国家富有了,而保卫国家的最前沿的那道防线还是没有发生改变,诸葛丞相的福祉没有恩泽到他们,从某种程度来讲,这就是当世普遍蜀汉帝国对汉中的重视程度。刘备去世后,国家由北伐曹魏政策改为休整国力,而这种政策在当时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能传播到蜀中各郡并实施下去就很不容易了,而汉中这个只剩下空壳子的前后左右都是山的谷地更没人管了,除了都督魏延能在当地适当恢复农业和做军事行动外没有其它任何利用的地方。

当时能够重视魏延汉中功绩的恐怕也只有像刘禅、诸葛亮这样的帝国高层官员了,建兴元年刘禅即位,象征性地给了魏延一个都亭侯,实质上都亭侯不过是在自己的郡县市内获得一块比较好的土地做封邑罢了,而在当时汉中来讲,这依然是开给魏延的一张空头支票。

所幸的是后来一个名为杨戏的蜀人写了本《季汉辅臣赞》,里面还是实事求是的赞扬了魏延的功绩,说魏延“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这是最基本的事实,虽然完全不足以涵盖魏延将军的八年孤军镇守无人边境之苦,但却是唯一一个敢于说出最起码的真相的人。

最终八年熬过去了,诸葛亮于227年春上《出师表》并入驻汉中,在看了魏延的八年之中所遭受的一切后,诸葛亮任命魏延为凉州刺史,这算是遥领,等于又是没有用的封赏。但这却是对魏延治理汉中功绩、那份耿耿丹忠、那份浩然正气最好的回复,一个毫无建树的官员能否从市级转为省级?同时魏延也被任命为丞相司马,掌握一定兵权并且为“前部都督”,等于率领最精锐的部队在前锋作战,这又是对魏延汉中训练部队的成效的回答,掷地有声。

诸葛亮入驻汉中后又取得了许多治理业绩,尤其是大力开发水利,又在数次北伐中迁徙了上万人归汉中汉中逐渐又恢复了活力。

后来232年也就是建兴八年魏延取得阳溪大捷的胜利,获得了南郑侯的爵位,这个爵位是绝无仅有的,是当时蜀汉帝国史书记载中唯一一个县侯,封邑越大代表俸禄越多,或许这正是刘禅、诸葛亮能够体谅魏延一族在汉中吃苦八年,刘禅、诸葛亮为了弥补魏延及其族人的前功而破格提拔的吧。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魏延正是以这种大智、大勇、大廉的可贵品质及精神才能率领其三族在各项指标均处于低谷的汉中谷地奋战不息,汉中人牢牢记住了这个太守,现今还有“魏家村”及“魏家村河”等命名的村庄、公共设施,而村里面没有一个姓魏的。或许是后来杨仪在汉中将其三族夷灭后所致的原因吧,不过这个“魏家村”极有可能是曾经魏延与其三族人曾经为之奋斗的第二故乡。

最后魏延将军与其数子战死于汉中北十公里处,而这也是留给世人的一个谜团,为什么只有几个人的小队伍会让数百上千人的马岱追兵赶上?我想这也是魏将军即便是死也要死在自己的防线上,也不让杨仪军过去一个人!不管怎么说,魏延将军之忠,之廉今天我们各位看官可以细细品之出一二。

相关推荐:

晚晴女首领周秀英:19岁抗清女英雄被凌迟

康熙之死,清朝康熙是怎么死的?康熙皇帝死因揭秘

南明的战魂 李定国是南明最坚定的捍卫者!

揭秘:北宋朝第一大帅哥狄青到底帅到何种地步?

吕后对薄姬感情如何 吕后为什么不杀薄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