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托孤大臣李严的为官之旅

发布时间:2015-02-14 栏目:专题 投稿:贤惠的书包

【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

——诸葛武侯赞李严

李严,对于热爱三国历史的人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相反,在现今,他实在太过有名。作为在季汉政治中落败,最终被丞相诸葛孔明亲手罢黜的人物,他被无数居心不良的人神话、给予了太多不必要的同情:人们往往只会看到他在政治风暴中悲剧坍塌的一面,却选择性的忽略掉他好兴造、仅为一己之私便徒耗孔明积累不易的民力、财力的事实。

李严的废黜,在今日的学界本无可争议。然而在民间,却一再成为抹黑诸葛武侯的根由。在此,作者特成此文,以向先贤致敬,并带大家重走一趟李严的为官之旅。

李严,字正方,生于荆州南阳,青年时期曾是荆州牧刘景升的下属,所任的官职并不高,为郡职吏,以才干而著称乡里。

建安十三年,北面大诸侯曹孟德染指荆襄,兵临城下。正方遂西往秭归,随后入蜀拜见益州牧刘季玉,为其看重。于是留在蜀中,做了成都县的县令。

平静的岁月总是最易被纷飞的战火大乱。建安十六年,刘季玉听信治中别驾张松之言,东请同宗兄弟刘玄德入川抗击张鲁,引狼入室,平白为自己惹来一场易主战祸。

当值此时,刘季玉委任正方为护军,率兵前往绵竹抵抗刘玄德。但令他始料不及的是,李正方没有依照自己的命令驻军严守,而是一兵未接便主动率众投降,当中表现出的果断,令刘玄德刮目相看,于是拜为禆将军。

刘玄德收取益州之后,继而又封正方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以“兴业”来褒奖他慧眼识英主的明智。

犍为郡虽为三蜀之一,但郡内夷汉混杂,经济条件落后,人民开化程度远低于蜀郡。一向被统治王者视为边陲贫郡,不加以重视。刘玄德派李正方前往治理犍为,一则是出于对他才干之名的信任,二则大概当时也并不完全对其人放心,因而虽有封赏,并不丰厚。

正方于是暗下决心要向主上证明自己

他到犍为就任不久,便发现当地百姓苦于秋夏之交的江水暴涨,不通道路。因此凿开天社山嘴,使能通车马。虽然工程损耗不菲,但胜在利民通路,是一桩便民的盛举,所以颇得犍为吏民的赞扬。

初尝甜头之后正方没有停下自己兴造的脚步,而是又继续在犍为大兴土木,建造了府寺、观楼(即城墙上的防御用屋),建筑之壮丽,竟成为一州盛景。

建安二十三年,就在刘玄德率诸军进伐汉中,与曹魏势力争夺地盘时。广汉郪县的大姓马秦、高胜瞅准时机,纠合自家奴隶部曲围资中县作乱。号称有数万之军,想震慑政府部队。

(资中位于犍为地界,是李严辖地。)

正方在得知消息后,不慌不忙,【不更发兵】,而是自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首】,由此大破。

马秦、高胜作乱,只是自说自话的个人行为,并不得到当地百姓支持,就连自家的奴隶部曲也不大情愿,因此两人被斩之后,队伍一哄而散,当中人员悉复民籍。

虽然反叛军的战斗力实在不能令人恭维,但以区区五千人,就能大败一支至少万人的部队,正方身上的军事才能依旧值得瞩目。随后他又在征讨南中高定发动的小规模战乱中表现出色,得到刘玄德的青睐,加辅汉将军,仍领犍为太守。

正方于是再接再厉,想尽一切方法讨主公欢心。建安二十四年,犍为郡治武阳传说有黄龙出没,正方不敢怠慢,立刻便将这个消息上报朝廷,作为借机劝谏刘玄德称帝的符瑞吉兆。

不能不说,这件事让刘玄德听的很舒服,也让上下一干期望刘主称帝,以便从中捞取好处的蜀臣激动不已。

建安二十六年,在目睹蜀臣频频以祥瑞劝玄德称帝的情况下,诸葛武侯遂也与荆州旧部联名上表主公,谏其称帝,以安众人之心。刘玄德采纳了武侯的建议,于七月祀告皇天后土,正式登上汉皇宝座,改元章武。

刘玄德登基后的新一轮人事调动中,正方的名位并非增加,而是继续顶着辅汉将军的位分,守在犍为。

章武二年,自猇亭大败而归的刘玄德因内心情绪激荡,加之身染痢疾而卧病在床,自感天年不永,偏偏此时,守在自己身旁的尚书令刘巴刘子初又不幸离世,职位空缺。于是刘玄德便征李正方永安宫相见,任命他为新一任尚书令,填补刘巴之缺,辅佐录尚书事的诸葛丞相处理接踵而来的内外政务。

章武三年,刘玄德的病况愈来愈沉重,大有不愈之势,于是不得已招丞相诸葛孔明前往。

二月,孔明来到永安,其主病情已近不治。在昏沉之际,刘玄德孔明正方叫至床榻,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白帝城托孤。

在口传的遗诏里,汉主刘玄德将国家大部分权力交到了诸葛丞相手中,并告诫即将登位的太子刘禅父事孔明,又把跟随孔明而来的年幼儿子鲁王叫到床前,叮嘱道:

“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孔明当时泪流满面,心中的悲痛无以言喻,但仍强作平静替玄德写下了敕太子的遗诏。面对玄德左叮右嘱的“事之如父”,他并没有感到愉快。相反,为了避免新君对自己的猜疑,他删去了刘玄德对太子所说的最后一句“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在主公说完“君可自取”语后,又向其剖白心迹: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玄德随后又任命李正方为中都护,统领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中都护的官实在不小,“中”是“中央”的意思,都护则是什么部队都可以管,包括此刻驻扎于永安,由刘玄德自率的征吴大军。

正方之镇永安并不是诸葛武侯欲抑其威福所为,而是刘玄德亲口任命,令他驻永安之军,屯兵此地。

刘玄德为何会有这般的安排呢?

很简单,因为东吴。

荆州,是吴汉联盟间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从建安二十年开始,孙刘两家已经数度为它的归属问题大打出手:先有吕蒙袭三郡,襄樊吞荆屠羽,章武元年东征大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闹得是两地战火弥漫、军民疲敝。

东吴臣将在面对北方曹魏大势力的时候,往往表现失常。但对于同盟之间的内讧,则是驾轻就熟,从未失手。空降、偷袭、背叛,一出出精彩戏码源源上演,环环相扣,策划之严密,苦心之花费,实在令我等观戏之人拍案叫绝、欲罢不能。尤其是夷陵之战,简直把东吴反击同盟的精妙演出推向高潮,一把火烧的汉军死伤大半,元气尽损。刘玄德不得已引兵西上,驻屯永安,以防吴主尝到胜利的甜头,野心勃发,入侵益土。二则借此震慑东吴边将,令其保境安郡,不能轻举妄动。

三国志如此描述吴主听说玄德驻屯永安的反应: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可见刘玄德入驻永安,多少还是令吴主仲谋产生几分忌惮,以为大军只是暂休几日,随后仍会入侵。于是迅速派使请和,结束战争。

刘玄德倒也颇有几分“愿赌服输,见好就收”的豪迈气概,在又丢人又折兵的情况下以大局为重,接受了孙仲谋提出的停战协议。但他心里清楚,孙仲谋此人精明,惯于谋算,请和不过是他碍于边境重军之压的结果。其内里是否真心想要与季汉和睦共处、回复昔日盟交,尚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事实上,自听闻刘玄德过世后,孙仲谋的确没将国力衰弱、主幼臣疑的季汉放在眼内。诸葛武侯知晓此点,因而在最初接管大政时,深虑东吴会有异心,与北面结盟而并力攻蜀。于是待国内稍有稳定之后,立刻派遣邓伯苗为使,前去重结盟好。

果然不出他所料,吴主已经开始拨弄起自己心里的小算盘,面对伯苗来访,他并不急于相见,而是将其晾在使馆内不予理会。伯苗遂自请见吴主,对他说道:“臣今日所来,并不单为蜀汉,而更是为了东吴的前路发展考量。”孙仲谋傲慢的回答道:“孤欲和蜀汉结亲,但是如今你们主上孤弱,国小势逼,连自己都保全不了,如何能让我不感到犹豫困惑呢?”

刘玄德临终也清楚思量到了这一点:吴主不敢入侵,不过碍于永安有兵驻防,且有巫峡之阻,如若听闻自己去世,恐怕会生出不良之意。

于是他亲自委任军事才能不俗的李正方留镇永安,统重兵扎于边境,用于震慑满肚子花花肠子的孙仲谋。随后孔明也沿袭了这一思路,在正方调任江州之后,又命与赵云齐名的大将陈到镇守永安,虽然此时东吴已然与汉盟好,但他仍不敢放松警惕,以重兵屯驻永安境内。

刘主过世后,正方留镇永安孔明则返回成都,主持朝政,大力治理国家,振兴国力。

季汉当时的情况而言,刘玄德的安排是妥当的,借正方之力戍卫边镇,以孔明之才治理国家。

正方留镇永安之后,大力修造围戍等军事设施,以震吴人。于此同时,孔明积极发展国力,平定内乱。在两者的共同努力下,一度虚弱不堪的季汉重获新生,开始呈现出一派清明、向荣之貌。尤其是建兴三年南中平乱后,孔明汲取南中物资丰盈国库,军队方面也因青羌飞军的加入极大提高了作战力,国力稳步上升。

建兴初期,孔明正方之间的关系是和洽的,孔明曾在写给叛将孟达的信中说道:

“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

在历朝历代的政治家中,孔明的书信以难懂而著称。除却几道上呈给后主表文篇篇语言流畅,大有政治散文之观外。平日里写给旁人的公函、书信却凝练晦涩,篇幅虽短,可字字都令人摸不着头脑。

大约是这位汉相平日里的工作实在太忙,忙到连吃饭睡觉的时间也没有,忙到连好好写一封字数中等、言语畅达的信的时间也没有。惟有争分夺秒,在最短的功夫内以最少的字写出一封意思完整的短签,因此也就造成了后人阅读时的困难。

初学古文的人,并不推荐去读诸葛武侯集。因为孔明的公函大部分是难以读懂的。他并不遵循古汉语用词的方法,而是自创出了一种高度简练,一个字就代表一个意思的文体来。

孔明正方的这句话,恕在下才疏学浅,至今也无法借自己之力而破解每个字的意思,只好厚脸皮挪用黎东方教授的翻译了:

正方有办理行政的才能,他处理公文,随到随办,很像川流,不息,从来没有积压公文的情况。”

由此可见,如果撇去正方自己性情的狭隘,他的办公能力足可以费文伟一较高下。

对于正方出众的能力,孔明是十分看重的。因而在他掌权之后,迅速加正方为都乡侯,假节。不久之后,又封他为光禄勋,位列九卿。

刘玄德临终前虽然把自己的军队交给正方,但却没有给他假节的权力,大概内心还是有点不放心。但作为驻守一方,又统率重兵的军事将领,如果没有假节的权力,凡事还要向中央汇报,实在太麻烦。于是孔明下了决心,将假节之权给了正方,作为自己决意与他一道辅汉的证明。

随后不久,他又加正方为光禄勋,再次荣升其位分。

需要明确的是,在武侯当政期间,正方没有如某些专家所说,彻底被排除在朝廷大政之外,而是的确有参与重要国事的商讨。

建兴初年,南中地区开始蠢蠢欲动,由于此时刘主新丧,朝纲不稳,孔明一时间没有动兵,而是以恩抚为主,拖延时间。为了替孔明争取时间,以及帮助稳定南中人心动乱,正方曾经与叛乱头目雍闿写信六封,晓以厉害:

三国志-吕凯传:

【都护李严与闿书六纸,解喻利害,闿但答一纸曰:“盖闻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今天下鼎立,正朔有三,是以远人惶惑,不知所归也。”】

当时正方人尚在永安,却依旧有份参与中央国事,协助孔明,对南中叛乱分子实行心术战,为朝廷拖延时间。

此外,在建兴三年,孔明南中平乱归来后,听闻孟达有意回投,于是正方二人一同写信给孟达,进行策反:

【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趣舍罔滞,正方性也。”】

策反叛将,为第一次北伐奠定有利基础,是季汉当时最重要也是最机密的国事,参与者越少越好,才可保证军事计划不外泄。事实上,孔明第一次北伐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直到三郡投降,才被曹魏当局所知:

【《魏略》曰: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

孔明的谨慎性格,本可以一个人悄悄进行策反孟达的计划,但是他还是与正方商量后,才分头写下两封策反孟达的书信,足见正方当时在季汉政坛的重要地位。

建兴四年,在结束了长达半年的南中作战后,孔明开始缓缓进行北伐准备,因此调正方移屯江州,督管北伐后事。又留下护军陈到陈叔至镇屯永安

【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

也就是说,李正方此时虽然人在江州,但永安郡的军事仍是他说了算。

正方依旧不满足。到了江州之后,他没有孔明所期望的那样,协助自己进行北伐事宜安排,而是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他再度大兴土木,损耗无数人力、财力,开始建造一座方圆十六里的大城,并穿凿后山,欲【自汶江通水入巴江,使城为州】。又打算合三巴与涪陵、江阳五郡分置巴州,自任巴州刺史,巩固手中权势。

孔明深感其穿山造州的行为过于损耗国家财政人力,且徒劳无益,于是果断借曹真三道入侵川蜀之际,将正方调入汉中府,帮助自己管理行府,打点后事。

正方的穿山工程这才告一段落。

华阳国志载:

【故穿山不逮,然造苍龙,白虎门,别郡具仓皆有城。】

工程被叫停,正方感到很失落。于是以司马懿等人开府为由,求孔明合五郡为巴州,令自己成为巴州太守,并表露出不想去汉中的意思。

须知当时季汉国土仅有一州之地,分为巴、蜀、汉中、南中四块,全国上下仅有孔明一人开府理政。正方倒也不谦虚,国难当头,居然一伸手就问孔明要去整块巴地,一点也不担心即将到来的曹魏大军。

当时曹魏三路来犯,已令季汉当局紧张不已,孔明急需正方配合,坐镇汉中,提供后部支持,且也并不希望正方继续留于江州穿山造州。于是情急之下,只得任命其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继管父业,以换求正方安心合作。

李丰倒是没有父亲那么大的气魄,上任之后没有继续其穿山伟业,而是安静待在江州,为国事出力。眼瞅这儿子继管江州,正方终于肯移动大驾姗姗来到汉中。当时他手中仍领有永安之军,儿子李丰又代为江州都督,等于握住了永安、江州二郡。到了汉中之后孔明立刻又将行府的一切事宜交予他手,虽然引起了参府僚属们的不满,但诸葛丞相委任如故,并不理会旁人的微言。

早在建兴三年,正方的同乡,南阳人陈震在受命入吴前,曾经私下与孔明悄语:

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

孔明没有过多在意这句话,之后正方漕运事发被罢黜后,他曾写信给公琰、休昭叹道:

“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而三国志对于正方性情的评述是:

【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

建兴九年,正方因不辨雨情而贸然令汉室还师,造成大好战局崩塌。随后竟不思悔过,欲杀人灭口,脚底抹油。

孔明抓了个现行后,他仍想着推卸责任,迅速上表后主称退兵乃是孔明【伪退,欲以诱贼与战】,将退兵的因由,以及之后造成的损失全盘推在丞相身上。而自己漕运不力,劝孔明还师之事竟一字不提。最终自招恶果,被废为庶人,举家迁往梓潼。

即便如此,其家依旧【奴婢宾客百数十人】【犹为上家】,奢华一如往昔,其子李丰继续以中郎参军供职于丞相行府,而后官至朱提太守。

能够做到在封建社会中赏罚分明,不祸连他人,孔明已为后世政客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回观魏国曹爽与司马懿之间拼的你死我活,要么全盘得势,要么彻底失利的惨烈相斗,孔明正方之间的政治争斗可谓和平收场,毫无牺牲。

孔明之后还抽出空来,不怕麻烦的给李丰写了一封字数不短的信,希望他能好好规劝父亲一心为国,如此,便还有重新启用一天。

可惜,此信写成后的三年,诸葛丞相便积劳成疾,在五丈原过世,正方终究没有等来再度与孔明协作的那一天。

听闻孔明亡逝敌场,正方清楚知道:自己再不会被季汉最高政坛所接纳,继任孔明的公琰、文伟等人,都是曾经对自己全盘接掌汉中府有过微词的人物,再不会有孔明无限包容自己,换取合作的胸襟。于是在激愤之下,猝然而亡,匆匆结束了自己富有争议的一生。

相关推荐:

不是赵匡胤 保全周世宗柴荣遗孤的竟是他!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实际上是被逼无奈?

为何说洪秀全所犯的错误中糟蹋妇女是最严重的

秦皇汉武,汉武帝刘彻为什么能与秦始皇齐名?

造父是谁?关于秦国始祖造父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