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不败名将——虎豹骑统帅曹真

发布时间:2015-02-14 栏目:专题 投稿:傲娇的手链

公元189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头,少帝登基,旋即被废,献帝上位,董卓乱政,关东诸侯联合起兵,所有这些事加在一起,让这一年极其罕见的连续四次更改年号,中平、光熹、昭宁、永汉,在史学界的大多数观点中,三国时代自此正式开始。而对于本文的主角曹真来说,这一年更重要的是曹操弃官,亡命回到家乡陈留,组织义军参与到联合讨伐董卓的大浪潮当中……

一、身世之谜

关于曹真的身世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三国志》的记载曹真父亲曹邵是曹操族人,响应曹操的起兵号召征募乡勇,但是被兖州官兵杀死。第二种说法是《魏略》的记载,说曹真本来姓秦,他父亲名叫秦伯南,与曹操是好朋友。兴平年间,曹操与袁术作战,一次袁术士兵追杀曹操曹操仓皇逃进秦伯南家里,袁兵随后便至,问秦伯南曹操在哪,秦伯南说自己就是曹操,结果被杀害。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余不敢掠美,只能搬出叶其峰先生的观点来揭开迷题。

相比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是更能够直接证明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在史料出现矛盾的情况下,出土文物往往能够瞬间击碎虚假的一方。虽然现今出土的关于曹真的文物并没有直接证据去揭开曹真的身世秘密,但依旧有着巨大的学术研究价值,这个文物就是清道光23年(1843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曹真碑”。

曹真碑碑阳拓本,记录曹真生平业绩)

曹真碑碑阴拓本,刻立碑者姓名、官职、籍贯)

曹真碑”出土时已经残缺,只剩中间部分,所存一段保存完好,字迹比较清晰,内容极为重要,是现存汉碑中的精品,由于碑文中涉及魏蜀攻战史实,并有对诸葛亮的贬词,因此出土时有人将碑阳个别刻字凿损。曹真碑现保存于故宫博物院,近百年来已有十多人为其注录及考释。

碑文的全文就不占用篇幅引用了,网上应该能找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一搜,这里我们先关注曹真身世的部分。碑文开头存如下文字【之后,陈氏有齐国,当愍王时灭宋并其……为基。】首二字“之后”前阙应为曹真的字及其先祖姓名,大致为【君讳真,字子丹,XX之后】类似文例在汉碑中屡见不鲜,现今出土的很多汉代碑文都是这个格式。

此句碑文在说陈氏代齐,到齐愍王时灭宋,吞并宋国。《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宋)王偃立四十七年,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由此可知,碑文“并其”之后所阙的应是“地”字或“国”字。碑文在叙述曹真先祖之后就接着谈田氏伐齐,说明二者有联系。前面说过,曹真的身世有两种说法,一种姓曹,一种姓秦。而与宋有关系的,是曹姓起源。

曹姓祖先名振铎,周武王的弟弟,周灭商之后封在曹地,史称曹叔振铎。到春秋时期,曹国被宋国所灭,《史记·管蔡世家》记载:【宋灭曹,执曹伯阳及公孙疆以归杀之。曹遂灭其祀。】曹国灭亡后,随之就出现了曹姓。按《通志·氏族略第二》的记载,曹国【为宋景公所灭,儿孙以国为氏。】

虽然我们现在很清楚曹姓与宋有联系,但是又与田齐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碑文会叙述田齐灭宋的史事呢?如果我们把碑文中的“为基”二字与田齐灭宋联系起来,似乎就比较好理解了。“为基”的意思是把某地作为创业的根基,【并其……为基】中间的阙文应是曹真祖先所在的某地名及有关文字。宋灭曹后,原曹国宗族就自称曹氏,这些人有的流亡到其它国家,有的留在原居住地,成了宋国臣民,曹真的祖先就属于留在宋国的曹氏。齐灭宋后,曹真的祖先可能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迁往新的居住地,也就是曹真的家乡。由于这件事在曹真家族中具有特殊意义,因此碑文在叙述曹真家世的时候就写了齐愍王灭宋,以作为曹真祖先迁徙到其家乡创业的时间上限。

由此分析,加上引用的残存碑文,以及我们研究后补上的阙文,还有相关文献记载,把所有这些串联起来,就大概得出了曹真原本的身世:曹真祖先为曹叔振铎,封于曹,建立了曹国。曹国传到曹伯阳时被宋国所灭,从此曹国子孙便以国为氏。战国时,宋又为齐所灭,曹真祖先为避难就迁徙到某地,创立新的家业。因此,几乎可以断定曹真是曹叔振铎的后代,姓曹。

而《魏略》记载曹真本姓秦,则几乎与所存碑文无法对应。《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记载:【言秦者有三,秦国之后,以秦为氏。其出于鲁者,盖鲁有秦邑故也。其出于楚者,未知以邑以字矣。然此三秦者,所出既殊,皆非同姓。】由此可知,古代秦氏无论出自何处,都与齐灭宋无关。也由此可以认为,曹真碑碑文的撰者是不知道“曹真本来姓秦”这个说法的。曹真碑出于曹真同时代人之手,比较可信,《魏略》的记载当为传闻。

但是曹真虽然一直都姓曹,却与曹操并非同源。根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的记载:【其先出於黄帝。当高阳世,陆终之子曰安,是为曹姓。周武王克殷,存先世之后,封曹侠於邾。春秋之世,与於盟会,逮至战国,为楚所灭。子孙分流,或家於沛。汉高祖之起,曹参以功封平阳侯,世袭爵土,绝而复绍,至今适嗣国於容城。】按陈寿的记载曹操是曹参之后,祖先为陆终之子。而曹真祖先为曹叔振铎,与曹操同姓,却不同源。古人讲究出身门第,尤其汉晋时期风头更盛。曹真既是曹操养子,那么说他与曹操同一族系自然有利于太高曹真与其后人的身份。但曹真碑的撰者却实事求是的记述曹真族系来源,没有攀龙附凤,所以应该说曹真碑撰者所言是有根据的,可信的。

另外,裴松之还注引了《魏书》的一段记载:【初平中,太祖兴义兵,邵募徒众,从太祖周旋。时豫州刺史黄琬欲害太祖,太祖避之而邵独遇害。】但是看《后汉书·黄琬传》和《后汉书·孝献帝帝纪》就会发现问题,

【及董卓秉政,以琬名臣,征为司徒,迁太尉,更封阳泉乡侯。】——《黄琬传》

【九月甲戌,即皇帝位……甲午,豫州牧黄琬为司徒……十二月戊戌,司徒黄琬为太尉……初平元年春正月,山东州郡起兵以讨董卓……二月乙亥,太尉黄琬、司徒杨彪免。】——《孝献帝纪》

结合这两条史料就比较清楚了,黄琬在中平六年九月就被调回朝廷担任司徒,三个月以后迁太尉,第二年一月份由于不同意董卓迁都长安的计划而遭到罢免,因此初平年间黄琬并未担任豫州刺史一职。由于在黄琬任职时间的问题上《黄琬传》和《孝献帝纪》能够互相佐证,所以《魏书》的记载就可能有误,关于曹邵之死的细节应以《三国志》为准。

二、虎骑显威

曹邵死后,曹操可怜曹真孤苦无依,也可能缅怀曹邵为了帮助自己导致家破人亡,所以收曹真为养子,而且对待他非常好,跟自己亲生的儿子无异,尤其是让曹真曹丕住在一起,这为曹丕曹真后来的君臣无贰夯实了打下了良好基础。曹真碑上有一段碑文说他从小【侍坐公子,将和同生】,可见曹真曹丕的感情是自童年时代起就一直培养、积累。

随着年龄增长,曹真开始展现猛将风范,在一次跟随曹操打猎的时候,他遭遇到一只老虎,曹真一边骑马逃跑一边弯弓搭箭瞄准老虎,结果老虎应声而倒。在纵马飞奔的过程中精准命中目标,这是塞外强虏才会的招数,中原国家以农耕为主,很少对骑射如此精熟,因此曹真展现出的武力非常高超。借此,曹操第一次真正看到了曹真的本事,命他统领虎豹骑。

按照《曹休传》记载曹休曹操起兵的时候前去投靠,曹操当即就让他统领虎豹骑。既然如此,曹真曹休当时究竟谁才是虎豹骑都督呢?2010年5月16日在洛阳北邙山发掘的曹休墓让我们更清晰的了解到当时情况,其中出土一枚“豹骑都督印”让人眼前豁然一亮,原来曹魏精锐的王牌部队虎豹骑其实分为虎骑与豹骑两部,曹休正是其中豹骑部队的都督。而且《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也有印证:【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与西凉叛军这一战,曹操就只动用了虎骑,而没有派豹骑出击。为什么呢?【常从征伐,使领虎豹骑宿卫。】——这是《曹休传》的记载,具体情形应该是虎骑负责突击,豹骑负责宿卫,也就是负责担任近卫兵保护曹操。如此一来,就反过来可以证明,曹真其实担任的是虎骑都督。至于虎骑和豹骑的总司令,则是曹仁的弟弟曹纯。【纯所督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太祖难其帅。纯以选为督,抚循甚得人心。及卒,有司白选代,太祖曰:“纯之比,何可复得!吾独不中督邪?”遂不选。】这一段记载描述了虎豹骑部队的整体情况。曹纯于公元210年去世,之后曹操亲自担任虎豹骑总司令,属下虎骑都督曹真负责冲突敌阵,豹骑都督曹休负责镇守中军。

曹真一出场,就担任了这样一个重要而且耀眼的职务,作为今天的看客,恐怕我们很多人都要羡慕死了。当然也会有嫉妒,靠着走后门担任了精锐虎骑部队的统帅,曹真能干好吗?不可否认,曹真统帅虎骑肯定是走了后门,但别忘了,他自己若没有射虎的本事又怎可能被选中?

曹真出场第一仗,讨伐灵丘强盗。灵丘在哪呢?河北,冀州,中山国北部边境,大概位于并州东北部、幽州西南部。曹操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1月份平定冀州,也就是说至少公元205年曹真才有可能去打冀州的强盗。这一仗牛刀小试,曹真轻松搞定,封灵寿亭侯,这个时候的曹真大概30岁上下,也是第一次独自领兵。

第二次战斗记录大概就是前面引用到的那个:【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这是曹操与马超、韩遂的西凉联军的最终决战,尽管之前经过离间计的成功实施,西凉军内部已经分崩离析,但曹操最后一战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而是精密制定了作战计划,用少量部队吸引敌军,然后派精锐的虎骑从侧翼包抄进行夹击,曹真坚决执行战术,结果大获全胜,斩了敌将成宜、李堪等人,致使西凉军大溃败,从此曹操基本可以说把凉州纳入了自己版图。

如果说前两战不够刺激,那么之后曹真第三战则起到了起死回生的作用。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已经占据益州和荆州的刘备曹魏汉中地区开始进行有计划的入侵。在僵持近一年后,刘备发动突然袭击,攻杀夏侯渊,获得标志性的胜利,致使曹魏诸军群龙无首,汉中随时陷落,而曹操增援的大军则在长安被拖住三个月,没能及时支援。曹真就是在这样一个危急关头被拜为征蜀护军,委以重任。

先来看一个战役形势图:

(这是汉中之战的进军示意图,但是由于制作的太匆忙所以犯了错误:张飞&;马超的位置应该与吴兰&;雷同的位置对换一下。)

刘备主要是两路出兵,由张飞、马超、吴兰、雷同由左路进攻武都郡的下辩,自己率领主力进攻汉中。左路军又根据张飞的策略分为两路,吴兰和雷同坐镇中路诱敌,张飞和马超迂回到下辩后方的固山进行包抄。当时魏军镇守下辩的是曹洪和曹休,由于曹休出色的洞察了张飞虚张声势的计策,因此主动出击打败吴兰和雷同,致使张飞和马超面临被切断后路的危险,只能主动退兵,左路军报废。值得一提的是,曹真在此战中也率领了一直偏师对吴兰和雷同发起攻击并取得胜利,因此功劳,曹真由偏将军升任中坚将军。

另一方面,刘备的大部队直接进驻阳平关,以此为依托对抗夏侯渊。

对此,会有一大把朋友声嘶力竭的声讨我,认为阳平关曹魏的,凭什么说刘备直接进驻阳平关

首先还是根据史料记载

【先主次于阳平关,与渊、郃等相拒。】次,旅行所居止之所,或途中暂时停留住宿。可见刘备军是在阳平关住下了。

刘备阳平关,渊率诸将拒之,相守连年。】军,驻扎,《国语》注引说“犹屯兵粮储也。”也就是说刘备不但在阳平关驻扎,而且还屯粮在这里。

刘备屯阳平,郃屯广石。】屯,驻扎。这个也很明显,刘备驻扎阳平关,张郃驻扎在另外的地方。

【曹公使夏侯渊、张郃屯汉中,数数犯暴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於瓦口,破郃等,收兵还南郑。先主亦还成都。】自张飞击破张郃后,魏军并未退守阳平关,而是直接撤回南郑,因此可以证明刘备进攻时,夏侯渊等人没有阳平关据守。

当然,反对者也会找出相关史料支撑他们的论点,其中无外乎以下几条:

1、【是时,夏侯渊没於阳平,太祖忧之。】既然是死在阳平了,那么当然就占领过阳平,不然怎么会死在这里?但是我要说,这是古人记载地点时的模糊情况。具体后面再说。

2、【留晃与夏侯渊拒刘备於阳平。备遣陈式等十馀营绝马鸣阁道,晃别征破之,贼自投山谷,多死者。】拒,阻挡。很明显是依赖阳平关刘备进行阻击啊。但我还是要说,这条记载的时间上有问题暂且不谈,而且这个阳平也属于对具体地点记载的模糊情况,稍后详谈。

3、【渊遂没,郃还阳平。】夏侯渊死了,张郃还能回到阳平,如果刘备一直占领阳平关的话张郃又怎能回的去呢?哈哈,这正是本文的重点之一,稍后为您详细解答。

下面,我来解释一下,为什么前两条关于魏军占领阳平关记载有猫腻。

学术大师方北辰对三国时期的战争研究的非常透彻,而且他教给我们一套正规的研究方法,那便是他的一句名言:“谈军事必须结合地理,不懂地理的就不要谈军事。”(PS: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从方教授的讲座里受益匪浅,感谢一下前辈!)

我们遵从学术界的正规做法,来结合地理看一下,先上个小图。

图中便是阳平关与定军山的地理位置对比。其中有一个勉县,这是我们今天的地名,三国时期大概位于沔阳以西,非常近。我们今天的勉县主打旅游牌,定军山、古阳平关刘备汉中王设坛处等等,都是著名景点,阳平关镇与定军山便全都位于勉县辖区内。勉县城南距离定军山只有短短的5公里,打车去的话起步价就到了。那么我们可以目测一下定军山和阳平关的距离,个人预测2倍左右,也就是10公里上下,这个距离也称不上远,十几分钟的路程而已。

说了半天阳平关和定军山的距离很近,为了证明什么呢?其实看《先主传》的记载,夏侯渊并非死于阳平关,而是定军山。【二十四年春,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山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斩渊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赵颙等。】在这段记载中就可以清晰的看出,夏侯渊与刘备起初只是相持,双方都没有进攻。那么夏侯渊为何选择率先发动攻势呢?原因就是刘备离开阳平关,到定军山沿着山势扎营,所以夏侯渊来争夺这些营地,结果被杀。很明显,他死于定军山。可是为何《曹真传》会说他“没于阳平”呢?原因就是我上面根据地图解释的,因为定军山跟阳平关非常非常近,可以视作同一地点。当然,不是距离近就可以混用地名,这里有个条件,就是定军山不是百姓定居的城池,只是一座山,且不是“地标性”的,对比阳平关而言知名度不够。因此笼统的说成是阳平,一则定军山可算是“阳平关附近地区”,二则会很快让读者了解大体位置。如同我们今天假如要去定军山旅游,会问定军山在哪?大多数人都会回答:“在陕西勉县。”而不会回答你:“在陕西定军山。”

至于第2条记载,也有一些把定军山笼统的说成“阳平关附近地区”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诸位应该知道马鸣阁道在哪,关于这个我就不上图了,大家只需要知道,马鸣阁道位于剑阁以北,在蜀汉腹地,刘备控制范围内还要深入几百公里。当时曹刘双方在阳平关相持不下,徐晃怎么可能跑去南边那么老远,况且刘备与夏侯渊决战在即,他怎么会闲的派人往回跑一百多公里把自己退路绝了?刘备失心疯了?所以,显然这段记载发生的时间不可能是刘备与夏侯渊在阳平关对抗时期,至于徐晃与马鸣阁道的事情,网上还有相关文章进行论证,有兴趣的人可以看一下。

前面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铺垫。重点在于第三条记载,夏侯渊战死,张郃是怎么回去阳平关的?不是说刘备一开始就占据阳平关了吗?没错,刘备确实一开始就占据阳平关,然后向东南占据定军山,形成掎角之势,迫使夏侯渊不得不主动出击试图打破这种不利于自己的局面,结果战死沙场。然而,就在魏军手足无措之际,曹操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部署却成了力挽狂澜的奇招。【以真为征蜀护军,督徐晃等破刘备别将高详於阳平。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

正是因为曹真的出色表现,曹军攻克了阳平关,打破了刘备的掎角之势,也进一步使得曹操亲自率领的援军大部队迅速从斜谷增援,得以进入主战场,并将刘备部队团团围困在定军山。

PS:三国时期另有一个地名叫【阳平】,在兖州的东郡,距离东郡治所濮阳不远,是个县,古代卫国所在地。乐进就是卫国阳平人,徐晃后期也在这个阳平镇守,还封为阳平县侯。此阳平非彼阳平,诸位莫要混淆。

之后,曹真马不停蹄赶往武都,又迎出了被困在下辨的曹洪和曹休部队。【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

这两次军事行动可以说基本上抵消了夏侯渊战败造成的负面影响,尽管曹军在汉中争夺战中最后无奈选择撤军,但曹真依旧扮演了关键角色,若不是他在第一时间拿下阳平关,则曹操部队就毫无施展空间,汉中诸军也就被分割包夹在数个零散的据点,极有可能被各个击破,全军覆没。所以说,曹操能够最终【拔出诸军】,曹真应该是头功。

此后,曹真在陈仓驻扎了一年多,直到曹操去世。

三、不败名将(1)

曹操去世后,曹丕执掌权柄。他继位后一直对兄弟们严加防范,但却大力提拔了三个准宗室,即与他关系最亲密的三个人:夏侯尚、曹真曹休曹真曹操养子,曹休曹操族子(曹休的祖父曹鼎同时也是曹洪伯父,因此曹休实际上应为曹操从子),夏侯家族则是曹氏姻亲。其中曹丕与夏侯尚的关系最亲密,所以夏侯尚的官职也最高,征南将军,即南方向的荆州军区总司令。而曹休曹真都驻扎在西部。

曹操时代,西线最高指挥官是夏侯渊,其次曹洪是名义上的武都别部主帅,实际上却是曹休。【太祖谓休曰:“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洪闻此令,亦委事於休。】也就是说,西线的高层指挥官有三位:夏侯渊最高、曹洪名义上次之,曹休实际上拥有第二高的权力。曹真官职虽高于曹休,实际权力却远不能及。曹洪由于跟曹丕老早就有过节,因此他不可能继承夏侯渊,那么曹休曹真究竟谁来继续担任西线总指挥呢?曹丕没有选择“千里驹”曹休,而选择了曹真,高升他为镇西将军,而且假节,督雍、凉军事,爵位也晋升为乡侯,一下成为军区司令员,对曹真来说,从没有官职到军区司令,完成了一个三连跳,火速蹿升。由此可见,曹丕与三人的关系,夏侯尚最亲密,职位最高,曹真次之,曹休再次(领军将军,亭侯)。而自从夏侯尚在一个不谨慎的得罪了曹丕,并且很快郁郁而终后,曹丕似乎也把那部分情感转到了曹真身上,当时说曹真是皇上最亲密无间的死党一点不为过。

曹真没有辜负自己发小的厚望和心意,曹操去世4个月以后,酒泉和张掖就爆发叛乱。《三国志》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此事,曹真碑上也有一句话:【张掖张进■■羌胡】,说明羌人和胡人都参与了这次叛乱。《三国志》和《通鉴》都把这次功劳记在苏则名下,而对曹真只寥寥写了几个字。然曹真作为西线总指挥,雍州和凉州诸军都受他节制,张进的叛乱又震动了凉州,文帝甚至调用了各郡兵力,这样大的军事行动不经过最高军事长官的批准和协调是不可能的,因此尽管苏则在此次平叛中功劳卓著,但是曹真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张进叛乱平定后的第二年,也就是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治元多和伊健妓妾率领卢水的胡人部落发动反叛,《三国志》和《通鉴》对此事也有记载,主角张既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平定了叛乱,另外还有配角夏侯儒、费耀等人也参与了平叛。但《三国志》依旧对曹真记载了寥寥几个字【诏郃与曹真讨安定卢水胡及东羌】。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费耀是曹真部将,因此这次平定卢水胡叛乱也应该是曹真派遣。另外,曹真碑的碑文有【诳之妖道】【公张罗设穽,陷之坑网】,由于上下文缺失,不知所指何事,但结合《三国志》和《通鉴》,应该就是在说这次平定卢水胡。根据两本史书记载,张既在这次平定叛乱的过程中首先声东击西拿下武威,然后设伏兵大破敌军,正与曹真碑的碑文相对应,其中的【妖道】应指这次叛乱的首领治元多或伊健妓妾,【张罗设穽】的前面有个“公”字,也就是指曹真,即设置陷阱是由曹真策划的,配合张既的伏兵一举击溃了叛军。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十月,孙权公开宣称脱离魏帝国,为了讨伐东吴,曹丕把曹真和张郃调回都城,同时升任曹真为上军大将军,都督中外军事,

当月,曹丕就发动三路大军进攻东吴,由曹休在东路出淮南,跨江进攻洞浦、徐陵;曹仁在中路攻濡须;曹丕亲自坐镇西路的宛城,由夏侯尚和曹真领军,南下江陵。

关于这一仗,要说的太多了,本文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涉及一些与曹真有关的内容。

由于曹丕亲自在宛城督战,因此荆州战场实为主攻方向,夏侯尚统帅征南所部负责阻挡东面的孙权援军,曹真统帅中央军负责围攻江陵。

这一战有个比较重要的地点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就是百里洲。我们还是先结合地理来了解一下这个长江中间由泥沙堆积起来的陆地。

图中A点就是百里洲,现今是镇级行政区域,洲上的村落星罗棋布,常驻人口10万,是长江上最大的江心洲,也是全国第二大冲积岛。由百里洲到江陵的直线距离约为32公里。由于距离十分近,因此就与江陵形成很好的呼应,也就是常说的“掎角之势”,魏军打江陵,百里洲就成为魏军后方的一个威胁,因为如果包围江陵,那么南面的围城部队就要背对长江,百里洲上的吴军可以顺长江而下,很快到达江陵南面,从背后对围城部队发动突然袭击。【权遣将军孙盛督万人备州上,立围坞,为然外救。】所以争夺江陵的关键在于谁占据百里洲。

在方北辰教授的讲座中,他对张郃大加称赞,认为张郃攻占百里洲使魏军占据优势。然而这未免有失偏颇,因为攻占百里洲是曹真的部署。【二年春正月,曹真分军据江陵中州。】【魏将夏侯尚等围南郡,分前部三万人作浮桥,渡百里洲上】由这两条史料可知,是曹真派遣张郃率领3万人夺取百里洲,从而顺利实施包围江陵的战略。夏侯尚率领部下为了保护百里洲和江陵围城部队,与诸葛瑾等人率领的援军在下游展开激战并且大获全胜,方北辰教授在讲座中也对夏侯尚有贬词,至少从此战来看也是不太公允的。

另外,根据《曹真传》的记载,攻占百里洲同时,曹真还派了一支奇袭部队顺江攻入东吴腹地。【击牛渚屯,破之。】牛渚,即采石矶,位于吴国都城建业的长江上游,距离不远,更是军事要地,李白有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说的就是牛渚。

在此图中就可以清晰看到牛渚的位置,距离吴国都城建业已经相当近了。为什么魏军会出现在这里不得而知,单就围攻江陵而言,牛渚距离太远,又属于东吴腹地,对整体战略似乎起不到什么帮助。个人观点,可能是为了帮助下游的夏侯尚减压,因为当时夏侯尚与诸葛瑾在下游对峙,如果一支奇袭部队出现在诸葛瑾身后的吴国腹地,那么将打乱吴军的部署。

虽然进攻牛渚的出发点无从知晓,但这一仗却具有非凡的意义,因为此战与曹休同时在洞浦、徐陵一带取得的胜利可谓空前绝后,曹魏在此之前及在此之后,从未也一直没有攻入长江南岸,曹真攻下牛渚、曹休在洞浦打败吕范,都是曹魏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打过长江去,应该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围攻江陵6个月以后,魏军选择主动撤退。对于撤军的原因,一般观点认为是董昭分析的,长江随时可能爆发洪水,从而毁掉百里洲通往北岸的浮桥,致使洲上部队全军覆没,重演“水淹七军”的悲剧,进一步导致江陵围城部队陷入被动,也就使得整体伐吴行动面临失败。然而此一时彼时已,不能相提并论。“水淹七军”时于禁负责解樊城的围,樊城位于汉水北岸,于禁不必准备水军船只,用陆军作战即可。但围攻江陵时魏军明显带了水军,而且夏侯尚在江面上还用水陆并进的方式击败了诸葛瑾【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馀人,於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江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张郃也利用水军渡江占据百里洲【郃别督诸军渡江,取洲上屯坞。】,可见曹魏的水军船只是做了充足准备。既然有船,预先还料到了长江洪水,那么又何必撤军?这显然不能成为主动撤退的理由。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江陵爆发瘟疫,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到自己的军队,因此选择放弃攻城,就像撤回去以后曹丕发布的公告一样。但是曹操打赤壁之前,军队就已经出现了疫病,曹操没有选择撤军,后来诸葛恪20万人包围新城时也发生了瘟疫,但诸葛恪也并没有选择撤兵,可见疾病虽然会降低战斗力,却不会成为主动撤兵的理由。况且江陵城内爆发瘟疫,还并没有扩散到城外,城内已经疫情严重的吴军一直坚守都没有放弃,还没有怎样的魏军何必自己先跑呢?

对于曹丕三路伐吴主动撤退的原因,我之前写过文章专门分析,当时开战前曹魏就有高官反对伐吴,后来这种反对开战的舆论愈演愈烈,最后竟导致曹丕不得不向三公写了检讨书,保证改正错误,绝不再犯,再也不打仗了。因此曹魏内部的舆论压力是导致魏国中后期长期与蜀汉和东吴保持守势的关键。对此本文不再详述,有兴趣的朋友可参考本人另外一篇文章《曹魏反战浪潮》。

虽然曹真围攻江陵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但攻占百里洲和牛渚的功绩相比另外两路曹仁和曹休仍然很抢眼,所以大军回到洛阳后曹真就转为中军大将军,加给事中。此后,曹真在洛阳度过了相对平静的4年。

黄初五年(公元224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情。这一年,曹丕征召都督幽州、并州军事的北中郎将吴质入朝。吴质是与建安七子关系很好的文人,由于才华出众,从小也跟曹丕非常亲近,在争夺世子的过程中为曹丕出了不少力,因此深得曹丕器重。这次奉诏回京,曹丕意图好好让吴质威风一把,于是下令:上将军及特进以下,必须全都到吴质家里去参加宴会。目的其实就是要大家去给吴质捧场。酒至半酣,吴质开始撒泼,他叫了一个“相声演员”以身材胖瘦为题材讲段子开玩笑。曹真是个胖子,同时在座的中领军朱铄是个瘦子,两个人都不太高兴。大概玩笑开的比较过分,曹真气不过,对吴质说:“你是想让部下耍我吗?”当时曹洪和王忠也在,看到曹真生气就开始打圆场,说吴质的意思是以曹真肥胖来衬托自己太瘦。曹真也不好再冲吴质发狠,于是拔出佩刀对“相声演员”说:“你这个戏子竟敢戏弄我,看我不砍了你!”吴质突然勃然大怒,咆哮道:“曹子丹,你可不是砍一块案板上的猪肉!我吴质‘吞尔不摇喉,咀尔不摇牙’,你还敢仗势欺人?”场面极其尴尬。一同被嘲笑的瘦子朱铄也来打圆场,他站起来说:“陛下让我们来是一起给你找乐子,怎么弄成这样。”谁知吴质又开始怒斥他:“朱铄,你敢不坐下?”当时都站起来的众人听到后都无奈回到座位上,而朱铄气的拔出佩剑用力砍向地面。这场宴会最终不欢而散。

说起来,吴质太不讲究了,大家都是去给他捧场,他倒真的做起了主人翁,乱发淫威,像个疯狗一样见人就咬。其实大家如果不是看了曹丕的面子,怎么肯就这样让他欺负,难道还真的当他是个人物不成?吴质当年和曹真、曹休一同在渤海游学,私交也算不错,但吴质却在大庭广众之下拿老朋友开玩笑,还破口大骂“尔”,实在不顾同窗之义。他骂曹真“恃宠而骄”,其实曹真做人并非张扬,而且很重情义,可没像吴质这样仗着皇帝撑腰就把尾巴翘到天上。吴质后来还狂妄到批评陈群能力不行,正因为吴质这样有失风度,肆意妄为,死后竟从曹睿那里得到一个“丑”的谥号,贻笑大方了。

四、不败名将(2)

公元227年,曹丕去世,曹真以心腹重将的身份任命为辅臣之一,辅佐新帝曹睿继位,同时升任军事一把手大将军,爵位晋封县侯。两年以后,太和二年(公元229年)正月,诸葛亮大举进犯,以赵云、邓芝在萁谷作为疑兵,摆出经斜谷进攻郿县的样子,自己则统领大军进攻祁山。

有个别云迷或蜀迷把萁谷疑兵作为赵云的功绩,认为曹真被欺骗,率领大部队在这里遭到牵制,导致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投降。其实未必。

按诸多相关传记所载,得知蜀汉入侵后,曹真奉皇帝诏命驻扎郿县,前方即斜谷北口。萁谷位于斜谷南口,因此在形势尚未明了以前,首先在这里防备敌军入侵是无可厚非的。在诸葛亮亲率大军进攻祁山后,形势就比较明白了,赵云和邓芝实为疑兵无误。当然,这也要结合地理来看一下。

在这图里可以看到,赵云和邓芝所在的萁谷位于汉中腹地,并不在前线。所谓斜谷,北口曰“斜”,武功附近,南口曰“褒”,南郑以北,所以斜谷也叫做“褒斜谷道”,南面出口也叫做“褒谷口”或“南谷口”,萁谷就在南面出口附近,赵云和邓芝就在这里驻扎,摆出要通过斜谷进攻郿县的架势。曹真部队出发后在郿县驻扎,并没有进入斜谷。但是据《赵云传》记载,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后,迫使诸葛亮退军,位于萁谷的赵云部队同时【失利于萁谷】,诸葛亮事后在公告中也提到了【萁谷不诫之失】,也就是说曹真得知诸葛亮实际上是进攻祁山,赵云和邓芝仅为疑兵之后,率军进入斜谷,并在南出口萁谷附近攻击赵云,且取得了胜利。他这样深入敌后,意图相当简单明了,就是要让诸葛亮首尾不能兼顾,前面街亭,后面萁谷,同时打响战斗,破坏诸葛亮的部署,把战略上的疑兵之地也变成真正的战场。以蜀汉的实力,当然不可能同时在前方和后方都开战,退兵只能是他的唯一选择。

这样一来,魏军在张郃率领下取得街亭大胜,又在曹真亲自统帅下打赢萁谷之战,迫使诸葛亮放弃前方的既得利益,回兵汉中。曹真的这一步棋,用专业的名词应该叫做“围魏救赵”,在战略上无疑能够最快结束战斗。

随后,曹真折回陇西,并且不费吹灰之力一举平定三郡,他在此战中的表现不亚于张郃。

曹真与诸葛亮的对决并没有结束,这一年冬天,诸葛亮再次率兵北伐。但是他要进攻的地点却早被曹真料到。按《曹真传》记载,【真以亮惩於祁山,后出必从陈仓】为什么曹真认定诸葛亮必然会打陈仓呢?我们还是来看刚才那张地图。

从雍州南下汉中,一共有两个主要方向:一是从长安直接进入汉中,另外一个是从武都绕道(曹操打张鲁就是从武都绕过去)。这两个方向又有几条不同路线可供选择。

从长安直接进入汉中,有三条线路:1子午谷,2骆谷,3斜谷。从武都绕道有两条线路:1故道、散关(曹操打张鲁走的这条路)2上邽、祁山。

我们逐一来进行说明。首先,子午谷第一个被排除,因为“诸葛一生唯谨慎”,魏延曾经建议走这条路但被拒绝,以诸葛亮的性格,不到万不得已不可能选择子午谷。其次再说骆谷,按照《通典》的记载,【汉中去长安,取傥骆道,凡652里】,是两点距离最近的,但是骆谷开发较晚,在曹爽发动骆谷之役前,并没有任何人使用骆谷的记载因此,当时即便已经开发了骆谷,各种设施可能尚不完善,其道路情况可能也不便于快速进军,而且出了骆谷北口还要准备船只强渡骆水,这里的地形对魏军而言显然易守难攻,对诸葛亮来说就不是好选择。最后,斜谷是最常用的,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曹真在这里取得了胜利,魏军之后必然也在这里严加防范,因此走斜谷达不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正面与魏军对抗打持久战并非诸葛亮愿意看到的,所以走斜谷可能性不大。

汉中直接进军的可能性全都被排除,那么就只能从武都走。两条路,首先排除的是上邽、祁山,原因跟斜谷一样,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在这里大败,必然引起魏军的重视,所以再走祁山不明智。全都排除了,结论就是诸葛亮再北伐,只能选择故道、散关,然后向北进攻陈仓。

于是曹真对陈仓城进行了大规模翻修、加固,派遣郝昭和王生驻守,而且配备了充足的武器弹药及粮食供应。由此,可以看出曹真的军事才能相当出众,他对当地的地理情况了然于胸,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利用地理条件帮助自己获得胜利,也对敌方主帅的性格和习惯了如指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曹真一生无败绩并非撞大运撞来的,而是真材实料。陈仓保卫战的结果大家也早就熟悉不过了,诸葛亮率领数万大军围攻陈仓一千多人,猛攻二十天无果,最终粮尽而还。曹真这一出庙算之胜十分精彩。

故事还没有完,第二年刚开春,诸葛亮便再次出征,他派遣陈式进攻武都郡和阴平郡,自己则进驻建威,迫使本来意图前来阻击的郭淮退兵。这一次,诸葛亮终于获胜,拿下了二郡。

有人以此来说明诸葛亮从曹真手里拿走了二郡,取得完胜。可是,通读《三国志》相关传记就会发现,此战虽然诸葛亮确实获胜,却并非从曹魏手里夺取了二郡,也并没有曹魏军队开战。那么就奇怪了,没有曹魏开战,也不是从曹魏手里夺取的二郡,那么诸葛亮这次是在跟谁打仗?自己打下自己的地盘?

武都立郡比较早,两汉时期一直都属凉州。后来汉献帝分置雍州,武都又划为雍州管辖。而阴平立郡就比较晚了,以前一直归为益州的广汉属国,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击败马超、韩遂,又平定凉州,于是改14州为9州,废置凉州,合为雍州,废除广汉属国,设立阴平郡(详见吴增仅著《建安以来雍凉二州分合考》)。

但这些都是制度上的变革,不代表当时曹操就占据了这些地方。曹魏第一次占据武都是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西征张鲁。前面提到了,此战曹操没有直接从长安进攻汉中,而是从长安向西经过陈仓,出散关进入武都,然后绕道南郑西面的阳平关。但曹操途径武都时并不顺利,遭到了当地氐人的反抗。【三月,公西征张鲁,至陈仓,将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先遣张郃、朱灵等攻破之。夏四月,公自陈仓以出散关,至河池。氐王窦茂众万馀人,恃险不服,五月,公攻屠之。】但是曹操似乎并没有占据武都的意思,按《张既传》,当时【太祖徙民以充河北】【恐刘备北取武都氐以逼关中】可见虽然曹操在武都讨伐了氐人,却只是为了打通进攻汉中的道路,并无长期占据之意,更何况后来【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馀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汉中,由张飞、马超、吴兰、雷同率领左路军进攻武都郡治所下辨,但是被曹休击退,这在前面也详细描述过。接着刘备在右路军成功击杀夏侯渊,最终也迫使曹操【拔出诸军】,放弃汉中。于是答案就出来了,曹操率领所有部队撤出,其中就包括武都的部队,原文在之前也引用过,正是曹真攻下阳平关后,又去武都迎出曹洪。【太祖自至汉中,拔出诸军,使真至武都迎曹洪等还屯陈仓。】由此,曹操不仅大规模迁徙走了武都百姓,更将当地驻军调离,可谓势力完全撤出了武都地界。那么武都从此就划归刘备了吗?没有,因为我们看不到任何刘备对武都用兵的记载,拿下汉中以后,刘备仅仅派刘封顺汉水东下,攻占了上庸。因此,武都郡当时应为真空状态,没有官方势力占据。那么谁在武都郡呢?答案是氐人。由之前引用的《武帝纪》可以看到,曹操西征张鲁的时候遭遇了氐人的顽强抵抗,后来虽然武力强行扫除了进军障碍,却并没有完全将当地的氐人制服。延康元年(公元220年)七月,曹操去世后7个月,【武都氐王杨仆率种人内附,居汉阳郡。】由此可见,之前的武都氐人并没有完全归顺,直到这个时候才由氐王杨仆率领族人向汉朝示好,并得到准许内迁。但在此之后却没有曹魏派兵驻扎武都的任何记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直接穿过武都攻进了天水郡,陷西县、守街亭,却没有一点点在武都与魏军交战的痕迹。第二次北伐,诸葛亮走的故道、散关也位于武都境内,但同样没有双方交兵的记载,而是诸葛亮直接进入扶风郡包围陈仓。在曹魏一方来看,备战时也没有在武都进行战略防御的想法,不是守天水郡的祁山就是守扶风郡的陈仓,全都在武都郡以北。由此可以确定,曹魏的防线并不在武都,也就是说自从曹洪等人从武都撤军以后,曹魏就从未占领过这块地方。后来曹魏两次伐蜀也基本没有从武都进军,而是主要利用子午谷、骆谷、斜谷,即雍州直接入蜀的三条线路。所以说,武都成了魏蜀双方的缓冲地带。

这样一来就很明白了,诸葛亮在太和三年(公元230)攻占武都、阴平,实际上是讨伐了当地氐人,同时派兵驻扎,把二郡正式划入蜀汉版图,这在刘禅的诏书上也体现的很明显:【降集氐、羌,兴复二郡】诸葛亮打败的是氐人和羌人,而不是曹魏驻军。郭淮出兵显然是想试着阻止诸葛亮获得这块缓冲带,但是看到诸葛亮已经占据武都,并且驻兵边界后,也就没有开战,主动退兵了。

至于阴平郡,立郡既晚,又完全没有任何人此前出兵这里的记载,更可以说是真空地带。它原本归益州的广汉属国,建安十八年曹操强行把它划归到自己控制的雍州地区,不过是名义上罢了,刘备怎可能任由曹操派遣官员赴任?立郡之前,此地名为“阴平道”,根据《通典》所载,有羌、胡聚居的地方称为“道”,当时在关右地区很多地方都有例子,如武都郡有武都道,陇西郡有狄道。因此,阴平与武都一样,都是羌人和氐人控制的地区,不是随便来个什么人都能够占据的。

至此,所谓诸葛亮从曹真手中夺取武都和阴平的说法可以作古,此战实则与曹魏没有一毛钱关系,完全是诸葛亮打下了两块由少数民族占领的区域。

第二年(魏太和四年,蜀建兴八年)曹真奉召回京,升任大司马,并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地位无人能及。而他这次回京的首要任务,就是策划伐蜀,对诸葛亮常年骚扰边境进行回击。

但是这一年却遭遇了天灾,连下一个多月暴雨,引发伊水、洛水、黄河同时爆发洪灾,多地灾情严重,魏军不得不班师。这场特大洪涝灾害甚至导致第二年陇西农作物欠收,出现“陇西无谷”的情况,严重程度可见一斑。

大概在此次班师后不久,曹真就病重回到洛阳。魏明帝曹睿对他的病情十分关心,亲自到曹真的家中探望。第二年(太和五年)三月,曹真与世长辞,一代名将撒手人寰。

总体来说,曹真作为魏国准宗室,在仕途上少走了很多弯路,后来依靠与曹丕的亲密关系扶摇直上,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并不代表曹真本身不具备优点。有很多人出身高于常人,却无所建树,甚至败坏门风、葬送家业,曹真显然不是这一类人。首先,他勇猛不输战将,再此基础上又具备良好的大局观,能够因时、因势的制定战略战术,并针对敌人特点进行部署。虽然不能说他比同时期的名将更高一筹,但至少是能够媲美的。更加值得赞许的是,曹真品行高尚,对待故友的后人关怀备至,甚至分出自己的食邑供养他们。因此,魏明帝在曹真去世后给予了他极高评价:【大司马蹈履忠节,佐命二祖,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可谓能持盈守位,劳谦其德者也。】这个盖棺定论不吝溢美之词,曹子丹泉下有知也会甚感欣慰吧

相关推荐:

曹操养子曹真:两次挫败诸葛亮位极人臣

慈禧的1000个情人,其中竟然有卖豆腐的

三国同名人物

明朝罪该诛的三大汉奸 第一个被成功洗白!

慈禧亲妹妹婉贞,后半生凄惨无比

我爱学习网微信
我爱学习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