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饱受乱世之苦的一代才女蔡文姬

发布时间:2015-02-14 栏目:专题 投稿:寒冷的画板

蔡文姬本名琰,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开封东南)人,汉末左中朗将兼学者蔡邕之女,自幼聪明,六岁善音律,以琴音能判别断弦处,历史上以蔡文姬著称。她留下作品有《悲愤诗》一、二篇和《胡笳十八拍》。《悲愤诗》原载于《后汉书》卷八十四《蔡琰传》;《胡笳十八拍》出自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及朱熹《楚辞后语》卷三,两书文本稍有不同。因为不见于正史,历代对《胡笳十八拍》有争议,有人认为是随唐时期的假托之作。先且不说考证,《胡笳十八拍》与《悲愤诗》的意旨有共鸣之处,就此试以互补,更能解读她乱世飘零的曲折。

蔡文姬的叙事诗,历来被称为是“真情穷切,自然成文”,并以细腻的描述、清晰的层次,在汉末跌宕起伏中,记载着她的别样年华。

第一,战乱的序幕

《悲愤诗》以董卓暴政开始,中平六年(189年)四月,董卓被何进招入洛阳,窃据权柄居心险恶,“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初平三年(193年)四月,董卓被杀。兴平二年(195年)十二月,董卓余部李榷、郭汜合兵追赶汉帝时,南匈奴骑兵参战,并乘机掠略河间(治所今河北献县东南)等地,“平上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诗中的“胡羌”,就是指这部分南匈奴的武装。

此时,蔡文姬新婚不久,因丈夫卫仲道病故,回到陈留圉家中。就此遭到胡兵的劫掳,在“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的刀光铁蹄下,蔡文姬以,“遭恶辱兮当告谁?虽苟活兮无形颜”,失身的耻辱,也是家国破败中,众多妇女的厄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徵间,辄言弊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蔡文姬以直述方式,记录着被掳的最初经历,稍不屈从将死于非命,生死一念,即恐怖又血腥,呻吟在淫威下的无辜,就是当时平民的遭遇。

在屈辱的主旋律下,蔡文姬与众多被掠来的妇女,被迫踏上崎岖的塞外路。“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心中即哀痛家庭的破败,又无奈于严酷的现实!远离故国,悠悠三千里,蹒跚的步履,逶迤的长城,呜咽的陇水,边风吹残月,烽火伴狼烟,这一切犹如一场噩梦,留下的是弱者一片叹息与她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山谷眇兮路漫漫,眷东顾兮但悲叹”。

第二,胡地的感受

远离边关,横亘崇山的另一边,沿伸着广袤草原,以放牧牛羊,逐水草而居游牧人,是南匈奴的家国,当时统称为“胡地”。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春草不荣,夏带霜雪,溯风肃肃,荒漠扬尘;这里的习俗是,轻老重少,义理淡薄,饮食带有腥羶,穿戴只见毡裘,蛮荒的天地,带给她心中是一片阴霾。试想,在这里终老一生,将是怎样的煎熬?时光流逝,蔡文姬在渺茫中,对天空的飞雁与手中的琴声,寄托遐想,飞向遥远的天际,“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音相和兮悲且清,心吐思兮胸愤盈”。心中依旧沉浸在生还故乡,埋骨桑梓的祈望中。“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蔡文姬每当至此,都期待一线家乡的信息,但客人并非同乡,一切无从说起,希望变为失望。就这样她在乡愁与身世的纠结中,默默承受着岁月的风霜。

蔡文姬住于戎垒(与另一处“屏营”,都应是边属所在),生有二子,鞠育自感羞耻,愍念地处边鄙,一种难言的苦衷与矛盾,交结着她多变的人生。有一说法认为,她被左贤王垂青,生二子,据《后汉书》同上传,记载是“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但从蔡文姬诗篇的前后描述,她身处低微。如果属左贤王阏氏等,后来分别时,诗中那能避而不提?况且又是在胡、汉和好之中!再说蔡文姬如果身份显赫,左贤王怎么能轻易地放还她?对后汉书的记载,有理由认为,蔡文姬是流落在左贤王属地。

第三,离子之痛

蔡文姬万没想到,十二年后,终于看到了,带着诏书并携千金的汉使,为她赎身归汉,这个天上掉下来的幸事,也许就源于“有客从外来”的起因,说不定就是其中某客人,将她尚在胡地的信息,报告给当朝司空曹操。《胡笳十八拍》中,蔡文姬将这事归结为,“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认为是胡、汉罢兵的结果,事实上,建安十二年(207年),是曹操平定北方重要的一年,大败乌丸,又将袁氏兄弟赶至辽东,不久二人被公孙康所杀,北中国重归统一。当他得知蔡文姬下落后,因久慕蔡邕之名,又念及蔡氏一门的零落,才以黄金和玉壁,赎回蔡文姬。而南匈也畏于曹操强大,难有再滋扰的机会,蔡文姬又无关紧要,才使她能顺利回归。重回故国的心情,自然是无比激动,“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可是,随之而来的又面临离子的割舍,“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

诗中对母子分别的场面,重笔浓写,呈现出凄凄惨惨地生离死别。“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又一次遭到心扉的震颤!诗中借孩子留恋母亲的深情,进一步刻画,“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此情此景,蔡文姬在近乎幻觉的神志下与子分别,“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母子一别,相见无期,一步一远移足,魂消影绝遗爱,成为她在胡地抹不去的记忆。

诗中还一笔提到,同来的姐妹相送,也是感人的一幕,“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同命运的深情,在千言万语、车马难行、长路呜咽中,表达着挚诚的惜别。诗中对临别应写未写的环节,并不是遗漏,这种无声胜有声的隐默,正体现她无可留恋的另一面。

初回故国,蔡文姬仍徘徊在恋子之中,心中的忧伤,日月无法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商星和参星,两星永不能在天穹中同时出现),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一种魂牵梦绕的牵挂,久久挥之不去……

第四,尾声

蔡文姬回到了故乡,也是建安十二年,所见是一片破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旧痕犹在,感伤成黯然,心有余悸。后来据史载,曹操将她嫁给屯田都尉董祀,组成新家,诗中有“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痛定思痛,珍惜的是来之不易的归宿,但油然而生的也有自卑的压抑,正是这样,后来董祀犯法当斩,曹操已发出处斩令,蔡文姬闻信后,在曹操大宴宾客时,不顾一切前来求情,曹操终于被感动,派快马追回成命,救了董祀。所以这样作,在解救董祀的同时,也是在医治自己的创伤。

蔡文姬博学有才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说她不知父亲留下的“绝妙好词”隐语,史无其事,是作者的随意编造。《后汉书》同上传记有,蔡文姬自胡地回来后,一次曹操对她说,听说你家中多有典籍,还能记得吗,蔡文姬说父亲藏书有四千卷,因战乱都散失了,至今我还记得四百篇,曹操要派人帮她缮写出来,蔡文姬说,男女不便,乞以纸笔自将承命,于是蔡文姬默写出四百余篇,文无所差,可见他的才华。蔡文姬在历史文坛中,是不多的才女之一,倘若不在乱世,一定在大有作为中展示自己,可是她生不逢时,饱尝战乱之苦,令人感到的是惋惜。

相关推荐:

隋朝著名武将刘方简介 刘方的评价是怎样的

黄盖怎么死的?孙吴名将黄盖结局是什么

此将军有董存瑞一样壮举,却不为人知!他虽失膀子却是王牌军长!

唐太宗与隋炀帝的不同治乱观

晋武帝立傻子为太子:司马炎为啥立傻儿为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