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发布时间:2015-02-15 栏目:专题 投稿:风趣的黄蜂

看了题中的这句歇后语,读过《三国演义》的人一定会知道,这里说的就是“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故事。关云长那种视死如归、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千百年来不知感动了多少有志之辈。可是,真实的历史又是如何的呢?原来“单刀赴会”的主角是鲁肃,而不是关云长,你相信吗?

为了说清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先看看《三国演义》是如何写的吧。《演义》第六十六回说:公元215年,刘备打下益州以后又食言,不愿归还原约定的荆州,惹得孙权十分恼火,就派诸葛亮的弟弟诸葛瑾前往索还。不料刘备还是以种种借口予以拒绝,于是孙权就召来当年出借荆州充当保人的鲁肃严加责斥。鲁肃奉命屯兵陆口,想设计将守卫荆州关云长骗过江东加以诱杀,然后用武力去夺回荆州。鲁肃一边在陆口寨外临江亭上设宴,并亲自修书去请关云长过江赴宴;另一方面,又在岸侧布下重兵,约定以放炮为号,一旦关云长过江就加以围歼;同时还在亭后埋下刀斧手五十人,准备在围歼不成时,在筵间杀之。

关云长接到邀请后,明知其中暗藏杀机,仍是大义凛然地过江赴宴。席间,当鲁肃提及归还荆州的话题时,关云长无言以对,就佯装酒醉,推说:“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一边说着一边手握佩刀,左手挽住鲁肃向江边走去。鲁肃一下被弄得不知如何是好,只好不自觉地被关云长扯到江边。埋伏在两侧的刀斧手本欲出动,但见关云长手握佩刀,亲搂鲁肃,生怕伤及统帅,贸然不敢动手。关云长一直搂住鲁肃上了接应船后,才放了鲁肃,然后立于船头与鲁肃作揖告别。鲁肃如痴似呆,眼巴巴地看着已落入圈套的关云长乘风扬长而去……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关云长赴汤蹈火一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质;而鲁肃却是一个鼠目寸光、骨软胆怯的侏儒,这是小说家为神化关云长、打压鲁肃而精心设计的。这种安排与正史的记载完全背道而驰。

据史书记载,赤壁之战后,刘备孙权提出了要借荆州的要求,当时孙权的大臣们都一致反对,惟有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同意将荆州出借给刘备,以巩固孙刘联盟,共同抗曹。他说“曹操势力强大,我们又刚刚占有荆州荆州群众对我们也不信任,如果把荆州借给刘备,让他去安抚百姓,实是上策,因为这样,可使曹操多了一个敌人,我们却多了一个朋友,何乐不为?”于是,孙权就同意了鲁肃的主张。刘备也爽快应允待益州打下后就立即归还荆州。当时曹操得知孙权荆州借给刘备的消息时,他正在写信,竟“震惊之下,落笔于地”,可见荆州刘备所占,问题是何等严重。

刘备打下益州后,迟迟不肯归还荆州孙权派诸葛瑾去催讨无果后,就派吕蒙用武力攻下长沙等三郡,然后再想用武力收回荆州刘备得知后,亲引五万兵马从成都赶回**县坐镇,又派关云长率三万兵马去争夺长沙三郡;随后,孙权也从秣陵进驻陆口,派鲁肃率一万兵马屯守益阳,与关云长对垒。两军一场大规模的恶战迫在眉睫。

当时鲁肃的兵马关云长的军队在邻县对峙,疆土犬牙交错,双方剑拔弩张,时有摩擦,战争处于一触即发的胶着状态。而曹操的军队正在北方虎视眈眈,随时想南下,以收“渔翁得利”之利,报复赤壁之战中的怨气。

鲁肃审时度势,为顾全大局,他在前线总以友好姿态安抚双方,以维护难能可贵的孙刘联盟,不给曹操任何可乘之机。于是,鲁肃决定过江邀请关云长来相见,以缓解战争一触即发的局势。他提出双方将各自的兵马布置在百步之外,只允将军们各自带单刀赴会。

当时鲁肃作这一提议时,部下将领都怕出变故,力劝他不要轻蹈险境。但鲁肃仍毫无畏惧,执意孤行。他说:“事到今日,应该把话向对方说清楚,刘备辜负国家,是非尚未定论,关羽又能怎么样?”就毅然单刀去赴会了。

现在史学界已有定论,鲁肃当年单刀赴会的地点是在长江南岸关云长的防区内,他带的一万多兵马全列在长江北岸,双方随行的兵卒也立在相距100丈之外,只有双方将军带佩刀相见。

鲁肃在阵前怒斥关云长:“我们主公可怜刘备无处守身,不吝惜土地和百姓的劳役,把荆州借给刘备,使你们有了落脚之地,帮助你们解决了困难。但刘备虚情假意,忘恩负义,不讲信誉,损害我们之间的友好关系。现在已得了益州,有了力量,又要兼并荆州土地,这样的事连普通老百姓都不忍心做,何况领导一邦的领袖人物?”

关羽听罢,无言以对。

虽然这次“单刀会”当场并没有什么成果,但因鲁肃的据理力争,使双方一触即发的紧张局势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深深触动了刘备的心。后来曹操兴兵进攻汉中时,刘备害怕失去益州,就主动派人与孙权和好,双方议定,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三郡归孙权;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归刘备,使孙刘之间避免了一场恶战,双方又团结一致对付强大的曹操,使孙刘联盟继续维持了一段时间,其中鲁肃的作用功不可没。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单刀会”!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是东吴四英将中排名第二。他出生时,父亲就已去世,从小跟祖母一起长大。家里异常富有,但因祖辈无人出仕为官,总是进不了士族阶层,充其量只是地方上有点势力的豪族。据考,鲁肃体魁貌奇,少时就胸怀壮志,爱击剑骑射。后周瑜带兵路过他家门口时,向他提出借粮要求,鲁肃慷慨地将家中两囤米中的一囤全给了周瑜,使周十分感激,后就将鲁肃推荐给了孙权孙权也十分器重他,常与他“合榻对饮”,议论时事。鲁肃曾劝孙权“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提出要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的想法,得到孙权赞同,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榻上策》的故事。

208年,曹操南下,东吴分成了主战与主和两派,鲁肃力挺主战,并主动前往江夏请诸葛亮过江,促成孙权下了联刘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中,鲁肃以武将身份出战,总领三军,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赞军校尉”。

210年,周瑜临终前,向孙权力荐鲁肃继任他的水军都督职务。鲁肃接任后,刘备取西川成功,他就开始与关云长就荆州归还问题展开斗争。在鲁肃有礼有节的积极斗争中,最后既妥善解决了荆州的归属问题,又维护了摇摇欲坠的孙刘联盟关系,从而有力地抑制了曹操想独霸天下的野心。

孙刘联盟的全过程中,惟独鲁肃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战略方针,因此王夫之曾说,鲁肃坚持孙刘联盟“守之终身而不易”,使中国历史方有宝贵的“三国时期”。因为鲁肃高瞻远瞩地看到了联盟的维持与巩固,关系到江东生死存亡的长远利益,这是他目光远大的过人之处。历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鲁肃死后,孙权就派吕蒙去袭取荆州,导致孙刘联盟的彻底破裂,结果蜀、吴都被曹魏各个击破,最终灭亡,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平时作战时,鲁肃总是“手不释卷”,完全是一副儒将的身风。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吴书》中曾评论说:“鲁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治军严整,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言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这个评论是颇为得体公允的。

鲁肃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行动证实,他不愧是东吴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也只有鲁肃才配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突显诸葛亮与关羽的形象,把鲁肃描写成一个胆小怕事、缺乏谋略的懦夫,成了罗贯中笔下的又一“冤大头”。因此有学者曾这样感叹说:“在《三国演义》的众多人物中,与历史事实相差最大的人物就是鲁肃。”

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不幸卒于军中,享年46岁。孙权曾亲自为其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亦发唁吊丧。孙权一生始终不忘鲁肃对东吴的重大贡献,在他称帝登坛祭天那天,还深情地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见《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鲁肃遗腹子鲁淑长大后,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夏口督等,一生也治军严整,有才干。274年病逝,由其子鲁睦承袭爵位并统领兵马

鲁肃的墓地至今说法不一。据《帝乡纪略》、历代的《泗州志》、《泗虹合志》的记载:“鲁肃临淮人。《三国志》‘隶卒于临淮,明嘉靖中其碑尚存。’殁后,归葬故里,这属常理。”现在史学家们根据旧志推论,鲁肃墓已没于泗洪县临淮镇南境的洪泽湖中了。现在临淮镇粮管所院子内,还保留着一口“子敬泉”古井。该井位于池塘正中,上置角亭,井水高于井外池水二尺许,为一奇观。

另一种说法是,鲁肃的墓是在武汉汉阳的龟山南麓。这里古称大别山,后因纪念鲁肃改名为鲁山,到明朝才改成龟山。1955年,因修建长江大桥,鲁肃的墓被迁至龟山山腰的鼎园。

相关推荐:

诸葛亮精囊妙计之空城计:司马懿为何中计?

唐太宗早年期间都经历过哪些战争?唐太宗简介

秦国历任相国功劳排名:魏冉、吕不韦能排第几

刘裕的老婆是谁?草根皇帝刘裕一生挚爱的人

揭秘:让蒋介石常常失眠的民国大贪官就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