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远见卓识的政治家——鲁肃

发布时间:2015-02-16 栏目:专题 投稿:沉默的镜子

《三国演义》真是误人不浅,东吴的大政治家鲁肃本是胸怀大志高瞻远瞩的一流人物,却被描绘成老实笨拙行为可笑的角色,我常想,历史真像一个名人说的,是任人涂抹装扮的小姑娘,可能打扮成绝世佳丽,也可能描为丑陋之极,全凭拿笔的人、刻刊的商、掌权者的左思右想。为什么写书的人要把鲁肃写成这样,可能要追到元杂剧,那是为了增加戏剧性,使戏耐看而为之,仅为此一点戏剧要求,就要贬低一个政治家,真是委屈了鲁肃。

鲁肃是临淮东城人(今滁州西北),与周瑜同在袁术的地盘上,袁术有人才而不能用注定了他失败的命运,但并非他不识人才,而是不能用(一是他不能用,二是人家也看他不起,不愿被他所用)。后袁术闻其大名起用他为东城长,他看袁术无纲纪,就携老扶幼百余人南下去投在居巢为长的周瑜。他在家乡的所作所为被人所斥责“鲁氏世衰,乃生此狂儿!”(引自《吴书》)原来他一生下来父亲就死了,他好舞枪弄剑,聚拢一批年轻人,给吃给穿(鲁肃家是大富豪),常去南山打猎,暗中调教这批人,讲武习兵,为今后大用做准备。原来他是有心计之人,看到东汉末年混乱,予先考虑以应不时之需。为什么要打猎呢?原来是遮人耳目。《三国志•鲁肃传》上说他“不治家事,大散财货,标卖田地,以赈穷弊结士为务,甚得乡邑欢心。”在他后来确定要投江东时这些人全都自愿跟随他,约三百人分配病弱先行,强健断后的次序,前往居巢。州兵追踪而至,鲁率人与之对阵,拉满弓对追兵说:“卿等丈夫,当解大数。今日天下兵乱,有功弗赏,不追无罚,何为相逼乎?”同时他立了一个盾,射了几箭,全部洞穿,追兵既觉得鲁肃说得对,又顾虑打不过鲁肃这些人,于是放开自回去了。

鲁肃结识的第一个重要人物是周瑜,为居巢长时,周瑜曾到东城拜访鲁肃,并请求赞助粮食。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当即以一囷相赠。因此成为深交。后来鲁肃随周瑜一起东渡投奔孙氏集团。因周瑜的推荐,孙权与鲁肃相见。这年他二十八岁。孙权与他一谈,很投机,于是众宾客退出,鲁肃也准备退出时,孙权单独留下他,一边饮酒一边谈话。他说了一次比任何时候都重要的话,相当于张紘之于孙策、诸葛亮之于刘备的决策性纲领性的意见。他说:“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復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釁。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在这个纲领性意见中有几点值得注意:他一扫当时腐儒的脱离实际的空想,欲倒退回春秋战国时期的,尊王攘夷共奖王室的设想,指出不仅今天行不通,就是在过去刘项相争时也已行不通了,做齐桓公、晋文公的功业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其二他提出,鼎足江东的设想。理由是汉朝政府已不能领导全国,号令全国,而曹操以其强大的实力也是短期能除去的,在这个情况下,只能在江东与之对立,静观时变,再作区处。其三,他提出了与诸葛亮相同的策略,攻取荆州,占领之,然后建立新的王朝。北方的曹操集团太强大,不能打,那就只能向西发展,把荆州作为目标。孙权听了这一番话,除了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他不能在当时公开赞同外,他是基本上照办的。他那时刚接下权力,内部人事关系的调整,所辖地盘的反叛的镇压,都需要时间处理,经过两年,已经全部搞定。建安八年,孙权开始实施鲁肃的计划,攻击黄祖,进军荆州。前一段很顺利,打得黄祖无还手的机会,后一段,山越暴乱,后院起火,孙权不得不回军镇压。又过了二年,平定了山越,又开始打黄祖,“虏其人民而还”,明年又去打黄祖,这次收获巨大,杀黄祖、屠其城,“虏其男女数万口”,为什么要虏人,因为孙权新划了许多新的郡县,需要充实人口,混编山越,以解决山越闹乱子的问题。应该说是鲁肃为孙权策划了立国的战略方针,他的《榻上对》,不亚于诸葛亮之于刘备的《隆中对》,周瑜虽是大军事家,领导东吴军队与刘备联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但他没有提供全盘战略,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鲁肃为孙权密陈国策,很合当时的局势,也合孙权的心意。

正当计划顺利进行的时候,刘表死,在大混乱、大变化的政治局面前,正是检验政治家把握政治大局能力的时候,许多机会是稍纵即逝,只有高明的政治家能准确地判断形势,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对策,抓紧机会,使局势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鲁肃正是这样的政治家,他主动要求去荆州吊唁,他对孙权说: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盟结好;若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孙权同意,派他出使荆州。正在途中,得到刘琮已降曹操,他立刻判断此事的严重后果,曹操马上就会对东吴用兵,如何面对?只能与刘备结成同盟,共同抗击曹操,才是唯一的出路。他立刻转道,直接找刘备,在当阳长阪与刘备相遇,为刘备分析形势,提出两家联合才能共渡难关的结论。刘备也很高兴,联合是最佳的方案。他派诸葛亮出使孙权。诸葛亮也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关头,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策划了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对敌的军事行动,既保证了刘备集团的现时安全,又说服了孙权保证他的自身的利益,作为外交人员,他很很漂亮地完成了任务,显示了他清晰的政治思路明辩敏捷的口才,从此一跃成为刘备集团公认的决策层人物。

在对曹是战还是降的争论中,孙权集团中鲁肃虽是少数派,又归附孙氏集团晚,还被认为粗疏,谦下不足,处于被轻视的地位。可是他却坚定的表明自己的态度,反对大多数有权威的人提出的投降方案。以张昭为首的群臣说:“曹公豺虎也,今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衝鬬舰,乃以千数,操悉以浮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因此只有投降。孙权更衣时,鲁肃独自向他解答争论的问题,一是他说别人“专欲误将军,不足以图大事”,二说别人可降,独孙权不可降,众臣降操可得州、郡之位,而孙权投降何去何从谁也说不清。他觉得以他一人之力,难以对付众多大臣的意见,他向孙权建议召回周瑜来定大计。在这场生死存亡的争论中,他力排众议坚持抗曹的态度,又提出请周瑜回来以定大计。使孙权在一片投降声中由犹豫不决而转向坚定抗曹的立场,这是鲁肃所起的重要作用。

周瑜陈述了可以抗曹能致胜的理由之后,解除了孙权的顾虑,于是孙权终于公开说出了“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并断然抽出佩剑,削去案前桌一角曰:“诸将吏敢復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然后命周瑜为帥,鲁肃为赞军校尉,组织三万水军,及军用物资备齐,拉开了抗曹的序幕。鲁肃是东吴唯一一个认识到联合刘备重要性的政治家,并穿针引线,亲冒陷身敌阵的危险,找到刘备,诚恳地劝说两家联合,并同诸葛亮一起回江东,进行联合的前期工作。为什么孙权不能单独抗曹呢?刘备不是已被曹操打散了吗?这是因为以东吴一方的力量是难以抵抗曹操强大的军事压力的,必须以东吴荆州两地的力量才能抗击曹操,但如果没有刘备来团结荆州的人民,就不能有效地组织起来。因为多年以来东吴就与荆州尖锐对立,而且孙权荆州还有屠城的纪录,靠孙权来组织荆州人民的力量,是绝对不可能的。而刘备则在荆州多年,很有以人为本的声望,荆州士人多归之,在曹操收降荆州后,有许多荆州人士宁愿跟刘备逃奔,而不愿投曹操,也不愿投孙权。正是这种情况决定了,刘备荆州的代表,能有效地组织起荆州的力量联合孙权共同抗击曹操,这就是鲁肃所作工作的重要性。与之相比,周瑜一个很有力量的军事家,指挥赤壁之战,打得很漂亮,可是在政治上他略逊一筹。如果照他的做法拘留刘备东吴,可能曹操就会统一中国,时间也会大大提前。当曹操听到孙权接受鲁肃的建议以土地资备,曹操正写字,一听这消息,顿时笔落于地。这也从反面证明了鲁肃的政治远见。鲁肃在抗曹问题上是立场坚定的强硬派,而正是因为有他的坚持才迎来了一系列正确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力抗投降派,襄助周郎赤壁一战烧退曹军,还力主借荆州刘备以树曹操之敌,在孙权集团中,鲁肃的政治远见是没有人可以相比的。

鲁肃超越时人的最突出的眼光,乃是劝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周瑜虽也坚持抗曹的立场,但他并没有看到结盟对抗曹的重要意义,俗话说不以成败论英雄,我们不能以后来吕蒙等人夺荆州破坏同盟之事的成功而没出现受到刘备、曹魏的两面夹击,没出现危机,就说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对的,在这点上,曹操的做法很高明,在北征三郡乌桓时,有不少人反对,《曹瞒传》上载“时寒且旱,二百里无复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懼。公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曹操不愧为大政治家,他不因成功而否认前策的失误和危险,他还大度的肯定劝谏者是正确的,令他们今后还要大胆进言。相比之下,孙权斤斤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对鲁肃的正确意见多次批评,《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公瑾昔要子敬来东,致达于孤,孤与宴语,便及大略帝王之业,此一快也。后孟德因获刘琮之势,张言方率数十万众水步俱下。孤普请诸将,咨问所宜,无適先对,至子布、文表,俱言宜遣使修檄迎之,子敬即驳言不可,劝孤急呼公瑾,付任以众,逆而击之,此二快也。且其决计策,意出张苏远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子敬答孤书云:「帝王之起,皆有驱除,羽不足忌。」此子敬不能办,外为大言耳,孤亦恕之,不苟责也。”

从前所述,联合刘备抗曹,是孙权所认可的,虽然周瑜、吕蒙等人没表示过意见,但他们对共同抗曹是没意见的。所存在的问题在于,打退了曹军后,要不要给刘备一块地盘儿?鲁肃是主张给他一块地儿,而周瑜、吕范、吕蒙等人是不同意给他一块地盘儿,而且周瑜与吕范上书孙权要把刘备拘禁起来,周瑜说“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没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吕范在刘备去京口时,“范密请留备”;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刘备是个枭雄,以后会成为竞争对手,不如提早把他处理了,免为后患。孙权当时只所以没有那么做,他考虑“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擥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他的第一条,就是鲁肃的“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以他们当时的力量难以对抗曹操的吞并,而多树一些曹操的敌人,会减轻东吴的一些压力。而刘备英雄盖世,定能团结起荆州军众,正面抗击曹操。第二条,是孙权正确的估计,难以制住刘备。当时刘备已经取得荆州的南部四郡,他的关羽张飞是万人敌,还收编了刘表的荆州军众,虽然在曹操进入荆州后,刘琮投降,一些荆州军政人员不得已只能顺从降曹,可是中国人毕竟有故土难迁的情思,再加上历来的胜利者都对失败者给以令人难以接受的蔑视,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脱离让他们耻辱的地方。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刘备树起大旗,抗曹图存,本来他就在荆州礼贤下士很有人气,他又很策略的把刘琦推上荆州刺史的位置,荆州军政人员于是大批地来到刘备身边,《蜀书•先主传》“庐江雷绪率部数万口稽颡”,《江表传》“备别立营于油江口,改名为公安。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复从权借荆州数郡。”这归来的军政人员多到一个公安县不能安顿了,可见所聚集的人数量相当可观。刘备还在周瑜注重沿江城邑之时,经营荆州南部郡县,“先主表琦为荆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引自《蜀书•先主传》)

这样来看,刘备有了一定的地盘,又有了相当数量的军政人员,与他原来在刘表寄寓作客时气象大为不同,他现在是一个有了实力的集团,也是不能小视的军事力量。以致孙权感到了有些威胁,“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如果孙权不采纳鲁肃的建议,而是把刘备当敌人像周瑜所说,软禁刘备,分开关张,把荆州当做自已的地盘,会怎么样呢?可以设想,一是刘备不会就范,刘备曹操那里都能冲出来,以孙权的力量是限制不了刘备的,如果战端一开,刘备将是他的很大威胁。数郡之地,几万兵马,关张万人之敌,孙权不可能短时间消灭刘备;二是曹操一直担心刘备孙权联合,尤其是给刘备土地,因为刘备的组织能力太强,只要有块地盘,他就会很快壮大起来,以后就更难以制服他。这就是为什么“方作书,笔落于地”的原因。如果孙权刘备荆州数郡而大打出手,一是两败俱伤,二是曹操各个击破就非常容易了。就是孙权打败了刘备荆州的军政士庶也不会投到他孙权那里,反而会跑到曹操那去,会减少大批反曹的力量,一增一减,就以孙权那点力量与曹操数十万大军相抗衡,是没有胜机的,因为孙权与曹魏作战十余次仅有一两次的胜利,其他全是败绩。

鲁肃是有远见的,他不仅仅看眼前的利益,他更关注长远的军事力量的对比,还要策划如何对付随时随地曹军发动的军事进攻。历史资料所记,在赤壁大战后,曹操一直没停对孙权江东的进攻,建安十六年,“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建安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余。”;建安十九年,“权与凌统、甘宁等在津北为魏将张辽所袭,统等以死杆权,权乘骏马越津桥得去。”;建安二十一年,“冬,曹次于居巢,遂攻濡须。”在几次军事行动中,因为有刘备在西部的牵制,使曹军还不能全力对孙权,从而使孙权面临的压力大为减轻。以两个小国对一个强大的军事集团能保持平衡,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常被人们所忽略:孙刘两家在赤壁后一直是互相支持,东西用兵,以牵制曹魏集中对一家进行打击。赤壁之战后,曹操的报复性战争一直没停,他也明白如果相对的平静下来,两个政治集团就会坐大。建安十七年,“曹公征孙权,权呼先主自救。”就是因为这样的机缘,成就了刘备拿下成都取了益州。建安二十年,就是那次孙权强夺荆州三郡之时,因刘备顾忌曹操正在进军汉中,对益州是个威胁,因此就与孙权妥协,平分荆州,然后双方按约定好的,同时对曹操展开军事进攻,“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懼失益州,使使求和。”刘备自回益州,布署对曹用兵,而孙权也按约定出兵于东,“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引自《吴书•吴主传》)后来刘备要报孙权荆州杀关羽之仇,与东吴进行了夷陵之战,这段时间是孙吴依附曹魏的时期,双方没有配合。后来,诸葛亮主持蜀国大政,两家又进行了沟通,黄武二年,“蜀使中郎将邓芝来聘。”“三年夏,遣辅义中郎将张温聘于蜀。”建兴六年,也就是东吴的黄武七年,“亮出攻祁山”,为了配合,东吴“权至皖口,使将军陆逊督诸将大破(魏将军曹)休于石亭。”这是孙刘恢复合作后的第一次军事配合,蜀汉没有收获,而东吴却有收获,他们诈骗曹军主将曹休,取得了成功。黄龙三年,“中郎将孙布诈降以诱魏将王凌,凌以军迎布。冬十月,权以大兵潜伏于阜陵候之,凌觉而走。”这一年为了配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第三次的配合,是诸葛亮身体很成问题时所努力做的一次合作,嘉禾二年“权向合肥新城,遣将军全琮征六安,皆不克还。”蜀汉方面,“十一年冬,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治斜谷邸阁。”第四次配合,是在嘉禾三年,“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是时蜀相诸葛亮出武功,权谓魏明帝不能远出,而帝遣兵助司马宣王拒亮,自率水军东征。”自此后,吴蜀的配合就不多了,因有一次魏国出兵南向,蜀国的大将军蒋琬没有发现魏之动向,采取牵制行动“蒋琬守汉中,闻司马懿南向,不出兵乘虚以掎角之,反委汉中,还近成都。事已彰灼,无所复疑,宜为之备。”因而引起吴国大臣的不满,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在很长时间,吴蜀两方面是互相配合,多方牵制,以使魏国不能集中兵力对一方用兵,以保持对魏的优势。从这也可看出鲁肃的战略决策是多么高明,两弱势政体,能和一个强势政治实体相持那么长的时间,不能不说是采取“多树操之敌”的结果。

吕蒙建言偷袭荆州,虽然侥幸得手,但实在是很危险的事。如果刘备不是自恃军旅经年骄傲自大,急燥冒进,相反采取正确的战略方针,有耐心有计划的打击东吴;曹魏方面又不是想等双方打得筋疲力尽时再出兵的话,而是一开始就猛攻孙权的经济军事中心,孙权的偷袭荆州得手之日,很可能就是东吴崩溃之时。当然,一切历史问题都不能拿假如做根据,可是我们也不能肯定一些侥幸成功的错误的法。就像曹操所说“孤前行,乘危以侥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曹丕在那年的九月,出兵三路:一路由曹休张辽臧霸率领,出洞口(安徽省和县西南);一路曹仁率领,出至濡须;一路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率领,到荆州的江陵,围困江陵。孙权赶紧派三路人马去抵挡曹魏的进攻,派诸葛瑾带潘璋杨粲救江陵;令朱桓死守濡须,抵抗曹仁;派吕范率五军,以水军抗击曹休。结果,吕范水军“溺死者数千”,大败而归,曹休等人又“袭攻徐陵,烧攻城车,杀略数千人。”;曹真“与夏侯尚等征孙权,击牛渚屯,破之。”只有朱桓那一路抗住了曹仁的进攻。看看曹军的攻势猛烈,几无抵抗之力,孙权只好卑躬屈膝向曹魏求情不要再攻,“故权卑辞上书,求自改厉”,看看曹魏不好对付,就又转过头来向刘备求和,“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然犹与魏文帝相往来,至后年乃绝。”就为了一块地儿,又是偷袭(不那么光明磊落),还向敌人低声下气,又脚踩两只船,还做两面派,你说累不累?丢了人格,还丧失了精神,难怪李宗吾说孙权是又厚又黑,脸皮之黑可能是三国历史上无人可比的,黑当然是黑,屠城嗜杀,残暴寡恩,可比于曹阿瞒。

鲁肃被小说写成很老实窝囊的样子,对荆州的索要也没一点办法,反而把关羽写得很大义凛然,其中单刀赴会,就写成是关羽不带军队,只一个人一把单刀就勇敢地去东吴军营,把鲁肃写成胆小怕事之人,这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是小说作者编写的,而且是把两个人的气概和言语写反了。《鲁肃传》上是这样写的“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肃因责曰:「国家区区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军败远来,无以为资故也。今已得益州,既无奉还之意,但求三郡,又不从命。」语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何常之有!」肃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吴书》有所不同,“肃欲与羽会语,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肃曰:「今日之事,宜相开譬。刘备负国,是非未决,羽亦何敢重欲干命!」乃趋就羽。羽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无一块壤,而足欲来收地邪?」肃曰:「不然。始与豫州观于长阪,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计穷虑极,志势摧弱,图欲远窜,望不及此。之上矜愍豫州之身,无有处所,不爱土地士人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济其患,而豫州私独饰情,衍德隳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剪并荆州之土,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肃闻贪而弃义,必为祸阶。吾子属当重任,曾不能明道处分,以义辅时,而负恃弱众以图力争,师曲为老,将何获济?」羽无以答。”这两个材料都是吴人所作,对会于何所,说法不一,一是鲁肃请关羽在他那儿找个地方,单刀相会,一是鲁肃到关羽那儿,“诸将疑恐有变,议不可往。”怕鲁肃到关羽那不安全。以当时的情形而论,谁到谁那儿都不大可能,正是两军对恃之时,马上就要动起手来,主将跑到敌营去见面,是不合情理的。只能是他们找了一块前线的开阔地,以谈判解决问题,所以当时规定不得有重兵器,只能主将带一单刀护身,以此无武力威胁的方式相会。两个材料记载相同的地方是鲁肃都是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的说理,而关羽则“无以答”或支吾搪塞“此自国家事,是人何知!”虽然会见没做达成什么协议,但还是有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和平解决问题,平分荆州。这对两家都是最好的结果,没有造成政治危机,也没有让曹魏钻了空子。

鲁肃是着眼于不能在两个弱势政体之间发生冲突,否则就将很危险,这是非常正确的。他力主联刘结盟,又避免磨擦以求同心协力抗击曹军,成功地造成两弱对一强的均势。对于他这样一个从大局看问题的战略政治家,需要我们公正的给以恰当的评价,他是东吴集团中唯一一个既解决了问题,又不至于与同盟大动干戈,对吴的国家安全,没有任何影响,这样的政治家尤其非常难得。从历史的记录来看,鲁肃决不是那个老实胆小,总是被人愚弄的苯人,恰恰相反他是站得高看得远的战略家,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

相关推荐:

揭秘三国诸葛亮的军事水平师到底从何处

北魏名士元勰:力挺孝文帝 汉化改革中建奇功

台美'断交'内幕:传蒋介石被尼克松'气死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历史上其实有三位女皇帝武则天只能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