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浅论三国郭嘉

发布时间:2015-02-16 栏目:专题 投稿:不安的外套

郭嘉奉孝,是中国古代十大谋士之一。其才智在三国时应是首屈一指的,世有“鬼才”之称。历史中对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不多的描述也难掩其英雄本色。晋朝的陈寿在其所撰《三国志》中曾为他作传,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关于他的精彩描写。《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而创造出来的。两书中关于他的性情、才智、谋略的记录相互补充,从而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郭嘉

一、郭嘉之生平

郭嘉奉孝,颖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生于东汉建宁三年(170年),卒于建安十二年(207年),死时虚岁三十八岁。郭嘉少年时就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富有远见,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三国志·郭嘉传》引《傅子》曰:“嘉少有远量。汉末天下将乱,自弱冠匿名迹,密交结英隽,不与俗接,故时人多莫知唯识达者奇之。”他洞察天下大势,二十岁便开始隐于名迹,私下与各方英雄豪杰贤士交往,“腹藏经史,深通兵法,足智多谋”,“见识才干高人一筹,被人敬重”。二十七岁时为袁绍宾客,但很快察觉出袁绍性格之缺陷,认为他“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既然袁绍远非霸王之才,郭嘉的离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于是郭嘉转投曹操。当时曹操帐下谋臣似雨,猛将如云,郭嘉“后来居上”,很快成为曹操身边最信任的谋士。在曹操帐下,他如鱼得水,跟从曹操南征吕布,北伐袁绍,西战张绣,东取刘备,其才学、智谋甚至个性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是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只可惜“相与周旋十一年”后就不幸早亡。他机智过人,可惜英年早逝,留得满腔抱负未能施展,曹操于赤壁兵败时的感慨用来评价郭嘉是再合适不过了: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历史中对郭嘉的描述不多,但就是那些不多的描述也仍不掩其英雄本色。晋朝的陈寿在其《三国志》中曾为郭嘉作传,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也有关于他的精彩描写。

二、郭嘉之性情

都说诸葛亮隐居卧龙而知天下事,既然他关心时事政治、关注国运民生又何必隐居呢?诸葛之“隐”实则是为了更好地“出”。从刘备“三顾茅庐”就开看出诸葛亮的面子之大。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的虚伪骄傲之心。本事不是用来自夸的,而是用来实践的。既然他自比管、乐,何不早出,说不定可以阻止汉末的一场浩劫,救万千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免了那生灵涂炭的局面。他说刘备是汉室之胄,那他早日指点风云帮助汉献帝岂不更名正言顺?郭嘉就是个直接洒脱的人,不谄主媚上,不矫揉造作,不沽名钓誉,不道貌岸然,他有着坚如磐石的信念,勇往直前的决心。他的目的是“欲与”某人“共济天下大乱,定霸王之业”,既然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他立刻离袁绍而去,另投曹操,了解到曹操“真吾主也”,遂尽心尽力助他以图统一大业。郭嘉不似孔明骄矜,但经天纬地之才、神机妙算之智、调兵遣将之能绝不在诸葛孔明之下;不似卧龙有“三寸不烂之舌”,待人接物也能八面玲珑,尤其是还能让曹操对他言听计从。在小说中,作者将郭嘉塑造成一个智深谋远、谦虚谨慎的人,识人心、懂战略,并无半点差错。

郭嘉是谦虚的,他善识人心,应该说对他身边的人都非常了解,但他却隐而不露,在曹操与其他同事之间游刃有余。试想,曹操对他比对自己的兄弟曹仁还要信任,如果他骄傲自大、锋芒毕露的话,那么在曹操集团内部,他就会有许多政敌,再加之不同政党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那他就真的是腹背受敌了。寄人篱下,就要隐忍不发,更何况这篱还是曹操的。能在曹操手下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深得曹操信任,又能做到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而郭嘉却几乎做到了滴水不漏。其深谋远虑之智、为人处世之道可见一斑。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知道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还要知道可以做的事应该何时做,这实在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郭嘉的谦恭是相对而言的。他满腹经纶,胸隐甲兵,又深得曹操喜爱与信赖,加之年轻气盛,总会有那么点恃才傲物。郭嘉之傲正是他鲜明个性的表现,他是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见识的活生生的人。郭嘉性格上的缺陷不仅没有让其在人格气度上减分,反而更显出其坦白与真诚。对于他的狂傲,我们可以从张紘使者的口中略窥一二。使者对孙策说:“曹操甚惧主公,其帐下谋士亦俱敬服。惟有郭嘉不服。”曹操乃乱世之枭雄,对孙策犹有几分惧意,他府中的其他谋士亦都敬服于策的文史才智和英勇善战,独郭嘉不把他放在眼里,对孙策的评价更是“傲慢之极”。但是,他不会像阮籍那样自负到目中无人,狂妄到不拘礼节,最后不过是“反送了卿卿性命”,只能落个“猖狂”的名声。

后人将诸葛亮冠以“忠绝”之名,郭嘉曹操忠的程度并不低于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冷眼看穿,热肠挂住。他全心全意为曹操出谋划策,以帮助“主公”完成统一大业为己任。只可惜英年早逝,成就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未竟。但他在短暂的生命中还是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地区。他为曹操的扩张事业而身染重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仍然是“主公”的统一大业,弥留之际还为曹操征服乌桓谋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在他身上一点也不为过。

三国演义》中还塑造了郭嘉仁义明礼的形象。郭嘉之注重仁义礼仪更多的是源于他自身道德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追求与约束,不似荀彧可以为了军事上、政治上的利益而将伦理道德弃之不顾,也不像诸葛孔明凭一张“三寸不烂之舌”霸着荆州不走;郭嘉之仁,不似小说中刘备在“仁”上表现出来的做作和虚伪,郭嘉之义,也不像关云长在“义”上表现出来的凛然和决绝;他于刚烈中带有人性的柔暖,委婉中带有政治家的果敢。郭嘉的“仁”有其特殊的内涵与魅力。曹操借父仇而进攻陶谦占领的徐州时,刘备遣使书递曹操,“劝令解和”。曹操看完书信后认为“中间有讥讽之意”,欲杀来使。这时郭嘉进谏:“刘备远来救援,先礼后兵。主公当用好言答之,以慢备心,然后进兵攻城,城可破也。”在古时素有“战不斩来使”的习惯,这其实是一种礼仪。郭嘉的这个计谋可真是将计就计、一石二鸟。一来给自己留有余地,表明自己并不是无礼无义之徒,但是日后还可以找到借口发动侵略战争;二来在战略上可以达到分化的作用,就跟他日后在第三十三回中为曹操留的遗计如出一辙。我们不能说他阴险狡诈,他是一个政治家、军事家,是个谋士,是个臣子,他的职责就是“损人利己”,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削弱对方而壮大自己。但是,他并未忘记礼义之事。他尽可能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维护人伦大义中的一些基本准则。刘备“先礼后兵”,而曹操却斩来使,这是不合乎道德礼义的,所以郭嘉反对这样做;其次,若斩来使,曹操就会在舆论上处于被动地位,而他作为曹操的“首席政治军事顾问”,有责任有义务帮助“主公”选择一条能够最大限度争取民心的道路;最后,既然有办法既不失礼义又可破城,那又何乐而不为呢。

关云长“义”薄云天,“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让人热血沸腾,荡气回肠;郭奉孝“义”深似海,南征北战,千里奔波,跋山涉水,只为知遇之恩。关云长义释华容道,纵大敌成千古恨;郭奉孝义辞乌桓路,留遗计定百世名。郭嘉以“道”为十胜之首,道,指天道,自然之道,指人的本真自然天性。仁者爱人,郭嘉之仁便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

三、郭嘉曹操的关系

曹操郭嘉两个人相互之间是非常赏识的。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亲密无间。他们第一次见面时曹操就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而郭嘉也由衷地感慨道:“(曹操)真吾主也”。两人相见恨晚,此种情形恍如刘邦遇张良于陈留,刘备对孔明于隆中。他们之间有主臣之情,也有兄弟之谊。曹操十分信任郭嘉,凡郭嘉说的话,他无一不听。他走到哪都把郭嘉带在身边,他可以把荀彧、荀攸、程昱、蒋济、李典等人都分派出去,唯独离不开郭嘉。从建安元年至建安十二年,曹操有很多时候反对其他谋士的意见,但对郭嘉可谓是言听计从。郭说不能斩来使,操便不斩;郭说刘备杀不得,操就善待刘备;郭说应先取吕布后图袁绍,“操然其言,遂议东征吕布”;郭说应“疾往击之”,操就“从其言”;郭说引兵东征必能胜刘备而不用担心袁绍,曹操“遂起大军二十万,分兵五路下徐州”;曹操征乌桓时众臣皆劝曹操尽早回师许都,只有郭嘉一个人认为应继续北上,曹操就力排众议北取柳城;直到最后的“遗计定辽东”,曹操郭嘉一直都是深信不疑。谋臣猛将几百人中而能得曹操如此赏识与信任者,只郭奉孝一人而已。郭嘉抱病易州,“太祖问疾者交错”。在闻知嘉之死讯后,曹操大哭:“奉孝死,乃天丧吾也。”郭嘉之死也的确是曹操军事战略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奉孝死后不到一年即公元208年,曹操就遭遇了赤壁之战的大溃败。而赤壁一战,“实在是分裂与统一的关键”,初步定下了三分天下的局面,至少对孙权只能是“望江兴叹”了。也难怪曹操战败后愤然感叹:“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并“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在经历重创后首先想到的是一个死去的人,也可见其对郭嘉的信任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曹操哭典韦在相当一部分程度是作秀,而他哭奉孝却是内在情感的真实流露。试想,损兵折将数十万并痛失江南而且还在逃命途中,若非出自真心,谁会有心情有心思去作秀呢?他哭典韦是在其战死之所,而哭奉孝是在长江边上,离他病死之地相隔千里之远。

郭嘉曹操平定北方,出谋赞划,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说中描写曹操曾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期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原来托孤之重,寄托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托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在公孙康诱杀袁熙、袁尚后,将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感叹:‘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临死所封之书给诸人看,上面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事后果然不出郭嘉所料,‘众皆踊跃称善。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败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为他在重大决策上出谋赞划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其实,按照小说《三国演义》的叙述,曹操应有“四哭”郭嘉。第一次应是郭嘉卧病车中之时,曹操视之而泣曰:“因我欲平沙漠,使公远涉艰辛,以至染病,吾心何安!”此时曹操因行军困难,前驱不易,后退不甘,正犹豫不决,情绪低落,忽又见身边最信赖最得力的谋士身染重疾,忧上加忧,岂能不哭。

郭嘉是十分了解曹操的,他几乎知道曹操的每一个心思,所以他才能几次三番适时地解救曹操于难堪之中。曹操自然也是非常了解郭嘉的,他也知道郭嘉自己的了解,因此才会有“唯奉孝为能知孤意”的感慨。

在《三国志》中,曹操曾对左右说:“惟奉孝为能知孤意。”只这一句在实质上就否决了他身边其他所谓的贤能之士。郭嘉死后,曹操作表,曰:“军祭酒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不幸短命,事业未终。追思嘉勋,实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在曹操众多的文臣武将中,死后能得曹操作表的,也不过郭嘉一人而已。而且“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的追赏亦无人能及。曾几度舍命救出曹操,最终也是为保护曹操而稀里糊涂丢掉性命的典韦也不过是多赚了曹操几滴眼泪而已。程昱是什么都没捞着,荀彧更是被曹操赐死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表赠郭嘉为贞侯,并将他的儿子收在自己府中抚养。能将他的儿子当做自己的儿子来对待,可见他们关系之密切,感情之深厚。小说的作者对郭嘉也十分敬佩,为他的不幸早亡而惋惜,并为他作悼诗: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作者亲自写诗凭吊一个人的现象在此小说中不多见,诸葛亮死后罗贯中也只是引了杜工部、白乐天和元微之各一首诗来凭吊。更何况在诗的首联中就说他“冠群英”,并在尾联中称他为“中原栋梁”。可见,郭嘉在罗贯中眼中是个文不逊陈琳、智不亚诸葛的重要人物。

四、结语

郭嘉机智聪颖,思维敏捷,身在曹营十一年,他为曹操运筹划策,出过很多好主意,可以说是言必有中,条条到位。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谋略家所应有的高深的智谋、惊人的果敢和胆略,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的细腻柔肠和真情率性。郭嘉曹操的关系,恰如我们所熟知的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不同的是,刘备盘踞蜀中而诸葛亮终是“两朝开济老臣心”,曹操尽占江北而郭嘉却是英年早逝宏图未展。诚然,遇上曹操他的幸运,因为曹操他的赏识和信赖可以让他尽情地展示自己;遇上郭嘉也是曹操的幸运,因为在他的帮助下曹操才得以统一北方地区。失去郭嘉曹操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是历史的一大损失,因为如果有他在,曹操就能完成南北统一,东汉之后就不会有三国纷争。然而,历史只有一个,历史更没有“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来看这段历史,就会发现,郭嘉自己十一年的谋士生涯左右了曹操的事业,以自己三十八岁的年轻生命影响了历史的走向。

参考文献:

林成西,许蓉生.另眼看三国.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韩东育.关于汉末魏晋世风的历史考察.天津师大学报,1994,(1).

崔钟雷编.四大名著人物点评.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北京:线装书局,2008.

盛巽昌.说三国.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罗贯中.三国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5.

蔡大东.三国那些人儿.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毛宗岗.三国演义回评.曲径,王伟编.三国人物古今谈.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

郑铁生.三国演义诗词鉴赏.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吕思勉.三国史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

南怀瑾.历史的经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沈起炜.中国历史大事年表(古代).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沈伯俊.你不知道的三国.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

沈伯俊,谭良啸.三国演义辞典.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1989.

相关推荐:

大鹏说《通鉴》之53:孙权要从江东跨海攻击辽东,疯了么(中)

苗族打油茶习俗

清朝皇帝是如何过新年的?

她一生用心用情守护皇帝,却被黑成一代妖妃,还被泼了无数脏水

清朝最后三位皇帝为何都没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