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民国军阀冯玉祥谈教育:'双料少爷'教育要不得

发布时间:2015-02-26 栏目:专题 投稿:个性的毛豆

抗战期间,成都私立荫唐中学(在成都时名瀛寰中学)在青城山办学8年。冯玉祥老舍碧野方然、王元辉、黎光明等一大批文化人,和荫唐中学的学子们,在此留下一段值得追忆的往事。

还我河山

冯玉祥激励师生

1942年8月11日,冯玉祥老舍和王冶秋陪同下,在青城山考察并寓居一段时间。

从建福宫下来的路上,冯玉祥看见荫唐学生推着满车菜蔬往长生宫方向走。他说:这样办学搞得好,一般学校都是造“双料少爷”,这个学校能让学生推车买菜,真是好教育冯玉祥又对随行人员说:“现在洋学堂出身的学生,多半文不能测字,武不能杀鸡。所以他们一入社会,便想往高处爬,戴着六亲不认的帽子,穿着斯文扫地的裤子,尽想不劳而获。旧的已经腐朽,新的又在发酵,社会怎么能弄得好?”

荫唐中学教务主任及各班学生代表来请冯玉祥演讲。大家就地立正,鸦雀无声。冯玉祥的题目是《青年如何爱国》。他说:“各位晓得何以能在这里读书?就是因为300多万忠勇战士在前方用他们的血肉筑成一条新的长城,挡住日本鬼子的缘故。”

冯玉祥把自己著的《不忘国难问答》读了一遍。他说:“双料少爷”的教育是要不得的,一定要实行吃苦教育、俭朴教育。他说,以前见过陶行知的一篇文章,写一位农家姑娘,上学校后看别人都穿高跟鞋,自己没有,就回家逼着母亲买。家里没有钱,经不住姑娘三哭两闹,只好把老牛卖了,给她买了双高跟鞋。放假了姑娘回家,看见田里掌犁的是爸爸,拉犁的是妈妈,很惊奇:“我们的牛呢?”父母没回答。问急了,她妈妈才说:“你脚上穿的不就是我们的牛吗?”

冯玉祥学生们说:“诸位都是青年主人翁,今天非咬牙吃苦不可,锻炼身心,学习打鬼子的方法,一切为了抗战,才能把中国从次殖民地的地位上解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算是爱国的青年。”

冯玉祥写了“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激励师生。

  吸引名师

山涧清流杂鸟鸣

由于荫唐中学供给教师的福利好,加之当时全国各地抗战,青城山倒成了一片净土,很多文化名人在此避难,其中部分青年当了荫唐中学教师,在此既可安身,又可做学问。

著名画家屈义林曾任荫唐中学第二班国文教师。屈义林是徐悲鸿得意弟子,1931年参加南京抗日请愿运动。后来在南京中央大学组织“黑白画社”,主办《时事论坛》,主编《中国日报》图书周刊。后供职于中央军校成都分校、荫唐中学、南虹艺术专科学校等。1945年任重庆民众教育馆馆长,参与营救进步人士。新中国成立后,创办“南州艺院”,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成都吴芳吉研究会会长。

担任荫唐中学国文教师的还有著名作家肖萸和方然

肖萸在20世纪30年代即知名于文坛,是“七月”派核心作家,郫县人,与沙汀、艾芜是同学。先后受教于胡适、梁漱溟、鲁迅、李大钊、吴虞等。1920年秋,他发起成立成都第一个安那其组织“无社”。1926年投笔从戎,进入黄埔军校第七期。1944年任教于荫唐中学。著有《曲阜》《万有青先生》等。

方然是现代著名诗人、文艺批评家、翻译家,“七月”派重要作家。高中毕业后得到地下党帮助,于1938年投奔延安,进入陕北公学。1940年经组织安排,到大后方成都,考入金陵大学中文系,积极从事革命文学活动。1942年与杜谷、芦甸等成立平原诗社,1947年与阿垅等创办文艺刊物《呼吸》。新中国成立曾任浙江省文联编审部长,“文革”初期被迫害致死。1944年,方然化名朱声,和夫人钱英潜入荫唐中学,以教学活动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邹炳章回忆:“朱身穿长衫,不带教案,讲课内容脱口而出。”

碧野是现代著名作家,广东大埔人,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都分会理事、荫唐中学教师、莽原出版社总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作协理事和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有《丹凤朝阳》等,其散文名篇《天山景物记》收入语文教材。

碧野有散文《长生宫之忆》回忆他在荫唐中学的教书生活:荫唐中学所在地长生宫环境清幽。白昼,只有教师讲课声夹杂着山鸟的鸣唱;夜里,传来宫门前山溪的流水声。一天,著名作家老舍突然来访碧野,正值星期日,碧野逛乡场去了。老舍没有找到碧野,和传达室老头聊了半天。他乡遇故知,原来老舍和传达室老头都是八旗子弟。

山居有时也感寂寞。碧野后来萌生去念。一天清晨,校长手拿扫帚,走进碧野的房间说:“先生,我给你扫地来啦!”恳求碧野不要离校,碧野非常感动:人间哪有这么忠厚的校长?于是留了下来。

  荫塘学生

种子渐成栋梁材

青城山8年,荫唐中学的毕业生非常多。碧野回忆:“受到教育的成千上万学生,正如撒落大地的种子,粒粒饱满成熟。据我所知,他们很多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著名藏学家刘立千就是学生中的翘楚。刘立千毕业于荫唐中学后,前往康定、西藏、北京研究藏学,曾任国务院翻译局藏文处副主任、民族出版社副主任。主要翻译和审定《毛泽东选集》《红旗》《民族画报》的藏文版及藏文读物、党和国家重要文件的藏文版等。著有《印藏佛教史》,编译《续藏史鉴》《土观宗派源流》《格萨尔王传》等。他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灌县籍学生沈仕辉,尚未毕业便怀揣报国之志,参加中国远征军,为驻印度远征军总指挥长史迪威、萨尔登和副总指挥长郑洞国掌管印鉴,见证了中国远征军在印度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

相关推荐:

不论结局的话,老对手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是更强的那个?

最喜重用宦官 历史上最奇葩皇帝好色又奢侈

晚清最后一个太监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太监是谁

跟崇祯下盘棋就得盛宠 冷宫的袁贵妃是棋盘高手?

管仲临终时为何坚决反对鲍叔牙接任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