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人生大舞台,戏剧小舞台——清宫帝后的“戏迷”生活

发布时间:2015-07-24 栏目:专题 投稿:欣喜的口红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经历时光洗礼之后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清朝时期人们的最大爱好就是听戏看戏,全国从上到下皆是戏迷,京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国民艺术。

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宫帝后,下至平民百姓,都将看戏视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台上演的是帝王将相,唱的是才子佳人,台下看得是如梦如幻,听得是如痴如醉。清代帝后,几乎个个都是戏迷,他们爱看戏,也懂戏,甚至还唱戏。

连台大戏唱不停

清入关后,受汉文化熏染,皇室成员均喜爱观看杂戏。顺治帝喜读《离骚》、汉乐府,并令乐者谱之以宫中雅乐。词、曲皆有古风,闻之清新悠扬,故将其定名为“清平调”。康熙帝也爱看戏,他将教坊司改名为“南府”,隶属内务府,网罗民间箸名艺人教习年轻太监和艺人子弟,为宫廷演出。他还认真研究过江苏昆曲、江西弋腔与丝竹、曲律之间的关系,并派人下江南寻找弋腔教习。

雍正帝对戏剧也比较喜爱,他当皇子时,康熙帝曾让他询问南府教习有关戏剧的问题。他继位之后,自然也免不了此乐,然而这位性好猜疑的皇帝却干过杖杀优伶的事。据《啸亭杂录》记载,一日,雍正帝观看杂剧《郑儋打子》,扮演常州刺史郑儋的伶人唱腔出色,“曲仗俱佳”,雍正帝十分高兴,就命人给了他很多奖赏。这位伶人受此恩宠,一时得意忘形,竟斗胆询问雍正帝现任常州刺史为何人。雍正帝闻言立即大怒,说道你不过是一个小小优伶贱辈,哪来的资格擅问朝廷之事,此风绝不可助长,于是下令将此人杖毙。

乾隆帝更是一个戏迷,他继位后,扩大南府规模,下令选征苏州籍艺人进宫当差,名为“外学”,属南府管辖,原宫中习艺太监称为“内学”,乾隆一朝内外学人数在千人以上。宫内演戏时,先由南府将演出地点、日期、开戏时间、剧目及主要演员等写成文书进呈皇太后皇帝御览,皇太后皇帝点头后才允许开演,有时候皇太后皇帝也会亲自点戏。乾隆帝个人喜爱昆曲,并且颇通音律,能击节鼓板,编写剧本。据说,他还亲自上台演出过《李三郎羯鼓催花》一戏。

乾隆帝之前,宫中演的大多是折子戏,从乾隆帝开始,逐渐出现了宫廷大戏。所谓宫廷大戏,指的是乾隆年间及之后御用词臣编写的整部大戏。这些大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长篇小说,譬如把《目连救 母》的故事改编成《劝善金科》;把《三国演义》改编成《鼎峙春秋》;把《西游记》改编成《升平宝筏》等。这些大戏服装道具考究,演出场面宏大,情节生动,剧中穿插佛教、道教角色的表演,以渲染热烈吉样的气氛,深受皇帝赞赏,成为了清宫中常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乾隆帝不仅将民间伶人招入宫中演戏,还广建戏台,紫禁城中的戏台十有八九是在乾隆年间兴建的,其中包括宁寿宫的畅音阁,圆明园的同乐园戏台、清漪园的听鹂馆夜台、避暑山庄福寿园的清音阁等。一般戏台只有一层,高七八米,而皇家戏台格外壮观,有不少是三层的,高二十多米。戏台上中下三层各有名称,上层叫福台,中层叫禄台,下层叫寿台。上层代表着神仙世界,中层表演道士和尚的活动,下层为人间,台底是地府。这三层由天井贯通,每层旁边有通道供上下进出。

三层戏台很快适应了宫廷大戏的演出需要,比如演《升平宝筏》中的唐僧去雷音寺取经一幕时,如来和各路神仙同时出现在三层大戏台上,场面异常壮观。表演神仙下凡的场景时,演员扮成神仙坐在竹篮里从福台降下,竹篮和绳索装饰成云彩。若是鬼怪上场,便从台底将其升起。

戏台有讲究,看戏人的座位也有讲究,观戏者是皇太后皇帝以及后妃,所以御座要高于或至少与戏台持平,也必须坐在最前面,前头不能有人阻挡,因为这关系到君臣的名分,不能乱套。戏台的正对面是皇太后皇帝御座,被赏听戏者的座位在东西两侧的厢房内,值勤的官员和太监垂手贴墙站立,没有座位。

清宫里的戏曲演出是有固定日期的,一般是每月初一和十五各演一次,后加上初二和十六共演四次。到了清未慈禧太后当政期间,她想什么时候听戏,就什么时候开演了。每逢节日庆典时,宫廷中还会举行规模庞大、排场讲究的演出以示祝贺。不同的节令演出的剧目,其内容与节日的意义大致相符,如上元节演《悬灯预庆》,七夕演《又渡银河》,重阳节演《登高览胜》等。皇帝生日,皇子诞生,皇帝大婚或皇后、贵妃册封时也会演出相关的戏曲进行庆贺。

国运衰落戏照唱

乾降年间是戏曲发展的繁荣时期,各个阶层普遍喜爱看戏,王公大臣、文人学士的府邸中演出频繁。嘉庆以后,随着国运下降,时局恶化,宫廷戏曲演出活动开始减少,嘉庆朝南府内外学有800余人,到了道光时期,南府改名为升平署,因国库匮乏,外学被取消,宫中演戏太监也逐渐减至200多人。

尽骨如此,帝后对戏曲的痴迷依然不减。咸丰帝在避暑山庄时,下旨将升平署戏班分批召来当差,几乎每两三天就要开演一次,每次的剧目那由他钦点。咸丰帝不仅爱看戏,也爱学戏、演戏,在戏剧方面颇为精通。一次演出,一位老伶人将唱词中的“凭”念成上声。他立即指出应该念为去声。老伶人答称是按照旧曲谱唱的。咸丰帝告之旧曲谱是错的,并指出错误的缘故。清宫档案上还曾记载一事,说一日咸丰帝想听《小妹子》一剧,宫中太监不会唱,他很不高兴,就命升平署赶紧着人学会此戏。《小妹子》又名《思春》,为昆曲,主要内容讲一个女子被负心郎狠心抛弃。唱词直白低俗,并不适宜在宫中演出,但咸丰帝却痴迷此戏,升平署的太监无法只得赶紧学来。后来经过20多天的准备,终于在同乐园演出。咸丰帝对戏曲乐此不疲,直到临终前几天,还点看了《连环套》等戏。

同治、光绪两位皇帝戏曲也情有独钟,同治帝还曾粉墨登场,客串剧中人物。一次演《打灶》,后宫一个妃子演李三嫂,他演灶君,他身穿黑衣,手拿玉笏,被李三嫂一边打一边骂,他不认为有失体面,反而以此为乐。

超级戏迷

在同治、光绪年间,宫廷中的演戏活动恢复了住日的盛况,这不仅是因为同治帝和光绪帝喜好戏曲,更主要是因为慈禧太后是个超级戏迷

慈禧太后爱听京戏是出了名的,在她把持朝政期间,除了咸丰帝丧期、同治帝丧期以及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逃往西安这几段时期之外,她频频在宫中、中南海和颐和园开戏。为了满足自己的看戏欲望,她还下令在颐和园中修建德和园大戏台,这座大戏台完全可以与乾隆帝修建的畅音阁相媲美,戏台宏伟,且底部设有水池,演戏时可喷水。

慈禧太后还令宁寿宫太监组成“普天同庆科班”,称为本家班,专门为她演戏。为了迎合慈禧太后的爱好,有些太监苦练剧目,小德张便是其中的一个。他能演武生,也能扮小生,功夫扎实,扮相俊美,深得慈禧太后的赏识,很快被提升为御前总管太监

宫中太监的戏固然唱得好,但听久了总觉得腻烦。为了解闷,慈禧太后就经常将外班宣入宫中。所谓外班,就是京城里的艺人戏班,曾被召入宫的就有四喜班、双奎班、同春班等十几个戏班。有一位名为沈蓉圃的画师曾画过一幅《同光名伶十兰绝》的人物画,画中的13人那是同治、光绪年间的著名伶人,其中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因为体态丰满,人称胖巧玲,还有老生谭鑫培、武生杨月楼等人。这些伶人都曾被慈禧太后召入宫中演戏

慈禧太后看戏,有时兴致一起也会跟着哼两句,甚至穿上戏装自我欣赏一番,即使是受到御史弹劾,也照样是我行我素。她戏看得多,对戏文也了如指掌,但有戏的作风不好,高兴了就对演员大加赏赐,不高兴了就借打骂演员出气。演员唱戏时,往往是战战兢兢,生怕一不小心惹怒了慈禧太后,招致呵斥责打。有一回,小德张为慈禧太后点了一出《双钉记》,当饰演包拯的穆麻子唱到“最毒不过妇人心”时,慈禧太后大怒,立即停演此戏,下令将穆麻子杖责八十,并逐出宫外。小德张也因选戏、选人不当挨了40大板。诸如此类事件屡屡发生,使得很多伶人不以进宫表演为荣,反而叫苦连连。

慈禧太后在听戏、唱戏之外。还喜欢编戏。据《清平署档案》记载,光绪十八年(1892),她命人将昆腔剧目《青石山》改成皮黄(京戏的前身)。这出戏讲的是吕洞宾捉拿九尾妖孤,戏中多打斗,唱段很少,因而更适合皮黄演出。有了这次的成功经验后,慈禧太后就又命人改编《昭代箫韶》。《昭代箫韶》演绎的是杨家将的故事,戏文原本共有二百四十出,昆曲改编难度非常大。但慈禧太后执意改编,升平署的太监只好照办。慈禧太后非常喜欢这出戏,还亲自编写唱词,并叫艺人们为它安腔。慈禧太后的文字功底一般,可想而知她写的唱段水平如何,但老佛爷的地位在那里,这终艺人们只好竭尽心力,尽量让这些唱段听起来十分优关。在戏曲界号称“通天教主”的王瑶卿就曾说他之所以善于编创新腔,正是在慈禧太后的逼迫下练出来的本事。

慈禧太后戏曲痴迷,为此花费了大量库银。在国难当头的时局之下确有垢病之处,但客观上对戏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最起码她在京剧发展史上的作用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在中国古代,上至皇宫帝后,下至平民百姓,都将看戏视为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台上演的是帝王将相,唱的是才子佳人,台下看得是如梦如幻,听得是如痴如醉。清代帝后,几乎个个都是戏迷,他们爱看戏,也懂戏,甚至还唱戏。

相关推荐:

元·萨都刺

姐弟恋:明宪宗为何痴迷于大他十九岁的万贞儿

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叛将:最终的结局谁最惨?

欧阳菲菲《莎呦哪啦》歌词

戴玉强《雄伟的天安门》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