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为什么意见不同叫相“左”而不是相“右”?

发布时间:2015-07-26 栏目:专题 投稿:愉快的黄豆

左右二字,在古时候并不仅仅代表方向,更多时候有很多其他的引申含义。

为什么意见不同叫相“左”?意见相左是表示观点不同的一个常用词语,这里的“左”是相违相反意思,这个意思的产生与左右的差异有关

“左”和“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异的地方,比如人的左右两手灵活程度大不相同:右手灵活机巧,方便快捷,适于从事担当多种任务:而左手较为拙笨,具有很多不便之处(左撇子属于特殊情况,并且,有个别人的左右两手几乎同样灵活)。古人早已注意到这一现象,考虑到“右”方便而“左”不便的因素,认为“右”有帮助自己的功效,于是就用“右”来表示帮助、偏袒。《左传·襄十年》记载:周王的朝臣王叔、陈生两人与大臣伯舆争权,于是“王右伯舆”,意即周王偏袒伯舆。

与“右”相反,“左”便具有了相违、反对的意思所以唐代孔颖达在为《左传》作注时就说:“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为右,不助者为左。”在先秦典籍中,就有这样的用法。自“左”具有“反对”的意思之后,便逐渐引申为事情、意见相违相反,后来干脆约定俗成地使用“相左”来表达意见相违

知识链接:

古代“右”是否都表示“尊”而“左”都表示“卑”呢?

阅读书籍时,我们会注意到古人以“右”为尊,非常重视“右”。比如豪门大族雅称为右姓、右族,首辅权臣叫做右辅,皇亲国戚呼为右戚,朝廷要职也叫右职。相对而言,“左”便趋于“卑”位,一般都和卑下偏邪相联系。如左迁代称降职,旁门邪道叫做左道等。这种有趣的现象与古人的崇右习尚有关

古代以“右”为尊,所以频繁用“右”来指称要职、高位,而和“左”相联的,常为次要。如“将相和”的千古佳话中,廉颇就是因为蔺相如“位在廉颇之右”而忿忿不平。这里便是以“右”来指称高位。所以古人形容某人才能杰出而无人可及时,便委婉言道“无出其右”。同时,因为右手使用灵活所以也用右来比喻要害。《战国策·赵策》有句话说“此断赵之右臂也”,就用右臂指称要害。

相较“右”之尊贵,“左”的地位便属卑下。汉代以右为尊,故称仕于诸侯者为左官,以示地位低于朝廷官员。而典籍所说的左迁、左贬、左降、左黜等,都与降职有关。似乎“左”注定要与卑微相连,其实并非完全如此,“左”也有备受“青睐”的时候。

比如在方位上,古人就很重视“左”。面向南方时则东方为左,而面向北方时则西方为左,古人席位便以“左”为尊。《仪礼·乡射礼》说:“左玄酒”,郑玄解释为:“设尊者北面,西曰左,尚之也。”意思是说:尊者设席面向北方,西席便属左,这是尊位。同时,“左”还是古人遇到吉事所尊尚的方位。

相关推荐:

宁死也不愿遭到董卓的侮辱,这三位美女真是令人敬佩

揭左宝贵曾与日军血战平壤:战死后竟尸骨无存

蓝田之战:秦楚蓝田之战的发生时间考证

清宫档案只字未提:顺治皇帝英年早逝背后的隐情

酷吏政治:从汉唐的正直无私到明清的打击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