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飞将军”李广?

发布时间:2015-07-29 栏目:专题 投稿:大气的小伙

将军李广作为大汉千古名将,曾经将匈奴抵挡在塞外数年不敢来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就是他,但是这样一位名将,为什么没有得到汉武帝的重用呢?

汉武帝是听着李广的大名长大的,上台后也给了“飞将军”表现机会,可惜李广基本上都没有抓住,还在野战中有过被俘记录。渐渐地,汉武帝就把他晾在一边了。

汉初对匈奴采取战略守势,军队也被塑造成一支战略防御型部队。要消灭匈奴,显然要对其进行彻底改造,打造成一支战略进攻型部队。这,需要汉武帝进行方向性根本性军事改革。

《汉武大帝》剧照(图注)

一是抓“权”。

皇帝是全国的老板,什么都得听他的,还需要集权吗?需要。权力是个好东西,可治理一个国家,乱七八糟的事情实在太多,皇帝一个人不可能管得过来。所以,他需要有人“分忧”,得将部分权力下放。

汉初搞无为而治,休养生息,不主动求战。因此,相当长的时期内,军队居然没有常设的专职最高首长,军务由丞相兼管。只有打仗的时候,太尉(名义上的最高军事首长)才出来混几天,打完仗又把军权还给丞相丞相一系的文官,不喜欢打仗,除非对方要自己的命,否则绝不主动开战。所以,汉初的战事,多是被动防御型的。

汉武帝要对匈奴用兵,不管是决策还是执行,都得绕开丞相这个障碍,这就意味着得把军权丞相手中拽出来。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任母舅田蚡为太尉没有战事却恢复太尉一职,不寻常,目的就是要丞相交出军权。这只是第一步,过渡一年后,汉武帝迈出了第二步:撤销田蚡的“太尉”职,从此不再设置。不过,军权并没还给丞相。那么谁来管呢?汉武帝自己。

这样一来,汉武帝想升谁的官,升多高,完全自己说了算,随心所欲,不需要先经过丞相点头。现在,将军们只需要对皇帝负责,政府被晾在一边。也就是说,汉武帝可以甩开膀子干一票了。

二是“换将”。

汉武帝从父亲景帝那里继承了一批将军,知名的如韩安国、李广、公孙敖、公孙贺。但他们几乎都有一个致命缺陷——只愿意也只会打战略防御战,不擅长主动进攻。

汉武帝并非完全不信任父亲留给自己的军事人才,也给了他们机会,但发现不堪所望。公元前133年,汉武帝派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等率领30万大军,准备在马邑(山西朔县,当时属雁门郡)诱歼匈奴军臣单于(冒顿之孙)。不料,单于看出破绽,还没到伏击区就撤了。匈奴没有进入伏击圈,但负责断其后路的王恢一路还是有机会截击,竟未敢出击。马邑伏击战,汉军出动30万,对付单于率领的10万人,是个很好的机会,居然无功而返,还暴露了战略企图。汉武帝非常恼怒,把王恢给杀了解气。

连环画中的李广形象(图注)

还有一个名气比王恢大得多的名将,汉武帝没有用起来——李广。这又是为什么

文景两帝时代,李广在北部边境7个地方任过太守,“飞将军”名号就是那时候挣来的。当时,汉军对匈奴战略守势,往往依托关塞亭障抵御敌军。在居高临下的阵地战中,李广充分发挥箭术高超的特长,射杀了一些靠近亭障的匈奴骑兵,故匈奴送其“飞将军”之誉。到了武帝时期,对匈奴改取战略攻势,“运动战”取代了“阵地战”。汉武帝是听着李广的大名长大的,上台后也给了“飞将军”表现机会,可惜李广基本上都没有抓住,还在野战中有过被俘记录。渐渐地,汉武帝就把他晾在一边了。漠北决战,李广执意请战,汉武帝拗不过,同意了,但私下又悄悄交代卫青只给李广一支偏师……由于本文主题是汉武帝军事改革,李广的事扯太多就喧宾夺主了。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看看我写的《李广是司马迁吹出来的?》,差不多有1万字,发表在2012年第1辑的《历史学家茶座》,香港的凤凰网和共识网等都转载过。

匈奴骑兵形象(图注)

总之,汉武帝得出结论——老将们不中用了,必须从青年才俊中选拔新生代将帅。问题是:如何观察和发现人才呢?

汉武帝决定亲力亲为,办法是在宫廷和宫城近卫军中新建几支部队,并且多从“名将多出焉”①的北部边郡挑人。若稍加留意就会发现,汉武帝时期的名将大多具有相似身份——宫廷侍卫武官出身。最典型的莫过于卫青与霍去病:卫青——出身羽林(增设的宫廷近卫军,约2000人),选任车骑大将军、大将军;霍去病,侍中出身,选任骠姚校尉、骠骑将军

汉武帝军事改革的目的是摆平匈奴,“抓权”和“换将“两条当然不够,还有”4个字“呢。明天继续。

引证资料出处:

①(汉)班固:《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312页。

相关推荐:

揭秘:溥仪的妻子们命运如何?

民国帮会的生意之道(三)

世界上最短命国歌竟来自中国

二战之后首次正式接触:万隆会议中日秘谈始末

刘禹锡陋室铭 为什么说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