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为什么中国人都不守规矩?因为规矩在这个时代就被打死了

发布时间:2015-07-30 栏目:专题 投稿:清秀的发箍

中国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国家。每个领域,总有破坏规矩的人出现。闯红灯的、走后门的、拉关系的。当然,大家也知道了,也有以为自己是母老虎,敢在野生动物园下车pk老公的。

据说其老公又在重症病房要求给予特殊照顾。

为什么中国会这样呢?为什么不守规矩成为中国的标签?

这是因为,不守规矩是可以得到奖赏的。

历史上向来如此。孔子老说礼崩乐坏,讲的就是,他在的时代,规矩就被打死了。

1.

宋国的宋襄公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

这一年,原本的中原霸主齐桓公已经去世了。中原群龙无首。宋襄公左看看右看看,感觉自己萌萌哒,这霸主的位子舍我其谁。但是,要成为霸主,有一套标准的流程,这个流程也是齐桓公留下的政治遗产:开会。

是不是霸主,要看你能不能开一场号召群雄的大会,能不能带领诸侯去干点什么或者提出点什么共同纲领。

宋襄公决定做这一件事,他给楚国、郑国、宋国等发出了邀请函。然后,他就出发了。可是,刚要出发,他的兄长跑出来说了一句话,“要去,你就带兵马去吧。”

关羽单刀赴会,已经够讲究了,其实在很久很久以前,是连指甲刀也不能带的。这也是齐桓公留下的遗产。当年规定,开会大家不开战车,不带兵马,是谓衣裳之会。如果带了兵器,就是兵车之会,算是武力威胁,这样选出来的盟主国际社会是不认可的。

宋襄公拒绝了这个建议,他要做一个规矩的人:“这次会议是我召集的,提出不以兵车赴会的也是我,我怎么可以违背诺言呢?!”

规矩宋襄公马上被不守规矩的楚成王坑了:执宋公。

就在会议现场,楚成王的伏兵杀出,把没有带保镖的宋襄公抓了起来,然后扣为人质,冲到了宋国的都城,要不是宋国的公子目夷做了准备,说不定宋国就亡了。

看,这就是规矩给人带来的害处。不守规矩的人得到既时的奖赏。就像插队的人往往更早得到自己的需要。闯红灯的人也能更快抵达目标。有关系的,总是不必提前挂号而能看医生。

那么,这个会场动武的规矩是谁先破坏的呢?其实也是创办开会称霸模式的齐桓公。

2.

说话当年齐桓公刚出道时,也是一个热血青年,渴望一年称霸,三年成王,没事就欺负鲁国。又强行邀请鲁国的人来开会。结果会议上,刚要喝血酒,鲁国大夫曹沫冲上来,掏出一把小刀抵在了齐桓公的咪上。威胁齐国把吞并鲁国的地盘吐出来。

这当然是不守规矩啊,说好的开一场团结的大会,和谐的大会。你怎么就亮了杀伤性武器?

事实上,这种胁迫的合同是不必遵守的。但是齐桓公在其国相管仲的建议下,没有反悔,而是执行了那个被胁迫的条约。

但是,齐桓公无意中破坏规矩

他的用意是好的,但好的用意也是可以破坏规矩的。

3.

比如孔子的学生子贡就干过这样的事情。有一天,子贡在齐国赎回了一些鲁国的俘虏。当时齐鲁交战,鲁国老是吃败仗,人被齐国抓走一大批。而俘虏是可以用钱赎回来的。于是,鲁国搞了一个政策,到齐国的鲁国商人,如果赎回了本国的士兵,费用由鲁国承担。但是子贡感觉自己是个土豪,又在做一件光荣的事情,要是谈钱多伤感情。就没有跟鲁国报销费用,还乐滋滋向孔子汇报。

孔子一顿臭骂:你现在不去要钱,让那些报销的人变成贪财之人,以后他们还会赎鲁国的士兵吗?你不是救人,你这是害人。

是的,孔子看得很明白。在道德跟规矩面前,规矩要大于道德。

4.

宋襄公依然决定做一个规矩的人。不久后,他被放了出来,回国搞了两年军备,向楚国挑战,要一洗前耻。

楚国的大军来了。

公元前638年的冬天,楚国进入宋国境内,宋襄公率军迎战,十一月一号,一个充满寒意的冬日,宋襄公在泓水岸边对上了远征的楚军。春秋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泓水大战正式揭幕,

宋军因为主场作战,到达战场比较早,已经摆好阵势,楚军就在对岸。

宋国大夫目夷紧紧跟随着国君,他满怀忧虑地望向对面。楚师之盛,他早有耳闻,但今天一见,才知道这位南方霸主的真正实力,军旗连云,兵器先进,军容整齐,怪不得当年齐桓公都不敢轻易与之决战。

以宋军之力,绝非其敌,目夷得出了这个悲观的判断,但很快,他的眼里泛出光芒。他看到了胜利的希望。

楚军仗着兵力占优势,没有列阵对崎,而是匆忙渡河。

过了一会,楚国先锋已经抵达河岸。目夷意识到,宋国的机会来了。

“对方人太多了,我们兵力不够,趁现在他们没有全部过河,请马上下令攻击!”

就是历史上并不鲜见的半渡而击,是以少胜多的绝佳机会。

望着对面正忙碌踱河的楚军。宋襄公缓缓说出他的打算。

“不行!”宋襄公语调缓慢却不容置疑,“这不是君子所为,让他们渡过河再说。”

君子?我相信目夷一定怀疑自己的耳朵是不是听错了,但他看了看宋襄公在冷风吹拂下严峻的脸,他知道自己的国君不是开玩笑。

据《东周列国志》所说,宋襄公出来时,打了一面大旗,跟梁山好汉相仿,只是上面的字不是替天行道,也不是顺天护国。而是仁义二字。

“汝见‘仁义’二字否?寡人堂堂之阵,岂有半济而击之理!”(小说语)

我翻看了东周列国志,发现宋襄公先生的台词有一个特点,仁义二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帮助齐国平内乱是为了仁义,不带兵器赴楚国的会是仁义,这一次,又是为了仁义

仁义是什么东西?日常生活中都罕见,何况你死我活的战场,我们是看过三十六计孙子兵法的。只知道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

其实,这个仁义就是规矩就是老炮精神。

这应该不是宋襄公的首创,这只是遗失已久的东西,它消失在失败者的血液里,与战亡者一同被深埋于地下,然后被宋襄公这个与时代脱节的人从古墓中翻了出来。

楚军尽数渡过泓水,然后开始在岸边布阵。春秋最重要的陆上攻击力来自战车,这个相当于二战时的坦克,区别是坦克布阵灵活,而战车由马拉动,布阵十分不方便。

目夷再次看到了取胜的希望。

“现在攻击吧,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了!”

史书中,宋襄公以干净利落的回答拒绝了这个提议:未可!

借《东周列志传》一用吧,当目夷要宋襄公击鼓进攻时,宋襄公怒视对方,唾了对方一口。

“咄!汝贪一击之利,不顾万世之仁义耶?寡人堂堂之阵,岂有未成列而鼓之之理?”

仁义,依旧是这个陈腐而遥远的东西。

目夷有没有被吐痰无法考究了,但他应该明白过来了,自己的这位兄弟、这位宋国的国君、这位殷商的后人、这位霸主的角逐者,他不但要夺取一个战役的胜利,还要获取万世的仁义之名,如果两者不能兼得,他愿意放弃一时的胜败去争取万世的仁义

他是不是早已经料到了这样的结局,他是否准备用生命去获取这样的仁名?目夷望着身披铠甲的人,第一次觉得自己并不了解这位兄弟。

楚军终于列好军阵。

楚兵阵势已成,人强马壮,漫山遍野。(小说语)

击鼓!

战马嘶鸣,战车轰隆,宋襄公挥动长剑,冲向了数倍于已的敌人。

这一天,就是我的实践之日。也许今天我将失去这场战斗,但我相信,我会赢得将来。

风将宋襄公的战袍乱得忽忽作响,他无所畏惧,因为他看到了胜负以外的东西。

看到这一幕,我总会想起那个叫唐·吉诃德的没落骑士,骑着一匹瘦马,挥动长矛冲向巨大的风车。

他们都是活在自己精神世界的人。外界不理解他们他们同样无法理解外界。

宋军大败。又据《东周列国志》所说,楚国人使了一个诡计,放宋襄公冲进来,然后围而歼之。这个虚构应该是比较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战斗的结果是宋襄公的近卫全部战死,而宋襄公大腿中箭,堪堪脱身而出。

在春秋(至少是早期),两国交战还是比较讲究的,有很多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赶尽杀绝,不俘虏对方国君,打仗不超过一天,不在险要地方设立要塞等等。当然,这些规矩就是中原很多国家也不遵守,楚人就更不遵守这样的规矩了。他们挥动长矛利器,刺穿宋兵的身躯,砍杀倒地的伤兵,对宋兵穷追猛打。

这一天是无比漫长而寒冷的一天,甚至超过了在囚车中的每一天,巨痛从渗血的大腿传导上来,宋襄公知道,自己的霸主梦破碎了。

规矩的再一次败给了不守规矩的。

那么,既然不守规矩的总是占上风,我们为什么还要守规矩

因为,不守规矩的只能赢得一时,却不能赢得长久。而最终击败他的就是永恒的规矩

那些宣称宋襄公拥有的不过是蠢猪式仁义的人。他们将接受时间的考验。

5.

三百年后,楚国的国君也去开会了。他叫熊槐,史称楚怀王。

他的cp屈原叫他不要去。楚怀王决定去。因为秦国的秦昭王说得很诚恳啊,追溯了两国的友好历史,理清了当前两国关系的矛盾,盛情邀请他当面订好盟约,大家以后还是好朋友。

于是,带着美好的愿景,楚怀王去了,一去就被伏兵上万的秦国大将白起给活捉。

七年后,楚怀王越狱逃跑,跑到赵国,赵国不敢收留他,再跑到魏国,半路被抓了回去。一年后,楚怀王忧郁而死。他的尸体被装在牛车里送了回来。

楚国人相当悲愤,楚南公还放出一句名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这当然是秦国不讲规矩。可是,不要忘了,是谁先破坏规矩的。在春秋的历史上,最先破坏盟会规矩就是楚国。他们成为无规矩的受害者之后,这才想起规矩的重要性。他们叫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时,又有没有想到,宋国又剩下了多少户?后来,第一个冲进关中,灭掉秦朝的刘邦,名义上是楚国人,其实他是宋国人。

这个世界,可以左右规矩的人,往往不遵守规矩,遵守规矩的,往往是无力改变规则的人。这就是中国不守规矩的重要原因。

我有医院认识专家熟人,为什么还要挂号?我在交警局有熟人,为什么还要遵守交通规则?中国人碰到事,首先想到的不是按规矩来,而是利用资源差,破坏规矩来达到目的。

而中国就是一个唯成功论的神奇地方。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国度。 是一个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世界。

他们嘲笑排队的人是笨蛋,走正规流程的是无能之辈,不敢挑战规矩的是怯懦。反规矩而成功,才是接地气的一碗热鸡汤。

6.

秦国成为了新的破坏规矩的受益者。他们通过各种手段,达到了一扫六合的目的。在最关键的一战,他们同样破坏规矩

长平一战,秦国坑杀赵国数十万降兵。

这当然也是不守规矩的事情。就连下达坑降命令的白起也承认这一点。十二年后,白起被赐死,他想起了当年破坏规矩,坑降的那一幕,“长平之战,赵军降卒几十万人,我用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

那么,最大的受益者秦国呢?

他们在不久后,也收到了回应。

长平之战的五十四年后,就在长平战场的一百公里外的新安古城,项羽坑杀秦军二十万。

没有规矩,任何人都可能是受害者。这就是尽管大部分人都不守规矩,我们也要守规矩的原因之一。

那么,怎么守护规矩

其实,古人已经给出了答案。

一个是赏,一个是罚。

7.

赏是商鞅提出来的。那年,他在秦国搞变法,担心百姓不相信他的规矩,所以在城门立了一根木头,表示运送木头到指定地点,可得金五十两。

没有人相信,直到一个愿意给规矩一个机会的人出现。他完成了使命,规矩也给了他回报:五十两金。

是的,如果能够给守规矩的人足够的回报,规矩就能够立起来。

商鞅成功了,他建立的规矩通行于秦国。甚至这规矩最后也坑了商鞅。后面,商鞅得罪新老板,开始逃命。跑到外地,酒店不肯收留,因为规矩定下了,没有身份证就是不能开房啊。

这对商鞅来说,当然是悲剧,对秦国来说,规矩发挥了作用。

8.

罚是郑国执政子产提出来的,他是第一个把刑法刻在鼎上公布于众的。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当时看来,却是石破天惊。因为那时候的规矩是不成文的,是密而不宣的,是贵族口头的默契。规矩只能靠猜,真要说得清楚还真不容易,搞不好就触了红线发了飚。

现在让规矩公布天下,还怎么控制一切呢?就连孔子老师这个规矩的守护者也反对,他认为规矩应该掌握在精英手里,而不是人人都可以知道的。

子产没有理会。这是他成为春秋最著名政汉家的原因。

在他快死时,他又告诉了他的接班人游吉怎么守护规矩:罚。

他说:我死后,你一定要严。你知道火吧,火那么凶猛,所以没有人愿意闯到火里去。而水很温和,所以人都不怕水。可是,死于水的人远远大于死于火的人。所以,你一定要像火一样刚猛,不要让人溺死在水里。

游吉大夫还不相信,接班之后,下手比较缓,结果郑国的年轻人造反。游吉带着兵马,用了一天一夜才平定下来,他这才知道子产老司机的套路是有道理的,:“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是的,规矩破坏者无非是侥幸心理做怪,如果每一次破坏规矩都能收获奖赏,那破坏规矩就成为了潜规矩。但如果每一次破坏规矩得到相应的处罚,那么规矩才能成为规矩

不要让老虎成为最后的规矩裁定者!

破坏规矩,纵然会得到一些既时奖赏,但它带来的危险却是致命跟长久的,这就是,大部分人不守规矩,我们依然要守规矩的原因。

相关推荐:

大唐历任皇帝全介绍

为什么清朝妃子侍寝的时候都是被包在被子里抬进皇帝寝宫的?

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有何微妙的联系?

它是古代比烹煮、凌迟更惨无人道的刑罚,皇帝见到后都魂飞魄散!

李淳风神秘预言 李世民为何不杀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