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北魏王朝统一北方 与南方政权并立 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强盛一时的北魏能统一北方 为什么不能统一全国 反而走向灭亡?

发布时间:2015-08-03 栏目:专题 投稿:淡然的发夹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为强盛的朝代是鲜卑族人建立的北魏王朝北魏继前秦苻坚后再度使北方归为一统。从而与南方刘宋政权并立,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北魏能够统一北方并长期保持 为什么就是不能统一天下呢?

北魏作为北朝的开端,它以代国为前身,一度被灭后,孤儿寡母隐忍多年,趁淝水之战前秦瓦解而复国。恰逢数位明主励精图治,终于一统北方,结束了五胡十六国混战的局面。

享祚的一百五十年中,太武征战、文明太后、孝文改革、子贵母死……这个庞大的鲜卑帝国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谈资。那么,拓跋鲜卑统一北方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而它又为何没能如隋朝那般大兵南下,提早结束南北对峙的局面呢?

拓跋氏能够成为北方的王者,首先要感谢时局为它带来的机遇。公元四世纪末的淝水之战,将一度强大的前秦引向崩溃,中原在短暂的统一后又再度陷入了群雄混战的局面。关东盘踞着老谋深算的后燕慕容垂,关中一带为后秦姚氏所占,而陇西的大地上则演绎着诸凉之间的恶斗。

在后燕的帮助之下,拓跋珪将原本被前秦所灭的代国成功复国,并迅速壮大。慕容垂英雄暮年,未曾想到自己养虎为患,当年的小牛犊拓跋珪竟然反咬一口,在参合陂将自己的后燕打得丢盔弃甲,慕容垂一口老血喷出,进了棺材。慕容垂子孙不肖,后燕分裂成了西燕、南燕以及后来的北燕等小势力,关东土地就此不断被拓跋铁骑收入囊中。

关中地区,枭雄刘裕五路大军,水陆并进讨伐后秦,姚氏不是对手,只得在长安城头举起白旗。刘裕虽然北伐收复关中,却来不及巩固胜利成果,便急急忙忙回到建康篡晋称帝,原属后秦的羌酋、将帅纷纷改投其他政权,最多的是投降了北魏

接下来,拓跋珪的孙子拓跋焘充分利用祖辈父辈创下的基业,以他出神入化的用兵方略,北击柔然,南伐刘宋,先后灭亡了胡夏、北燕和北凉,一统中原河山,可谓所向披靡。北魏能够统一北方并长期保持,既有时局造英雄这样的偶然因素,也与自身因素和历代不懈的努力密不可分。

前秦的苻坚不得不借助于接纳降将来强化自身,导致前秦帝国表面上风头无两,实质上却只是一个松散的部落大联盟,只需引燃淝水之战这一根导火线,这个庞然大物便轰然倒塌。

而与前秦相比,源自内亚草原的鲜卑族群远比源自川陇山地的氐人人口更庞大,这就使得北魏皇权的巩固无须等候更深层次的族群融合,便能凭借已有本族群的足够人口来加以开展。

此外,诸如两赵、前燕、前秦和前凉等都或多或少进行过国体汉化的尝试,却一直无法消除自身的部落遗风。而北魏却能够总结十六国历代兴衰的经验,在太武帝之后通过文明冯太后和孝文帝的不断改革,真正建立了一个富有凝聚力的门阀王朝

那么,完美超越前代的拓跋北魏,却为何同样如苻坚大帝一般饮恨长江了呢?

第一、魏宋对比。总结宋文帝元嘉北伐的败因,可以归结出文帝遥控指挥、疏于经略淮北边镇等诸多失误。但刘宋北伐虽然未能成功,却并不代表刘宋是一个衰弱的王朝。正相反,在南朝四代之中,刘宋朝的疆域最为广大。

与后面的齐梁陈相比,刘宋不仅统一中国南方,还坐拥河南和山东等地,甚至一度收复了关中。宋魏之间的战争多在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土地上进行,相比后来历经侯景之乱的打击,躲在长江天堑后面瑟瑟发抖的梁陈二朝,实在不可同日而语。

北魏此时接手的是一个饱经丧乱的中原,可谓白骨遍野,民不聊生。拓跋焘就算是战神再世,却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正因如此,在拓跋焘被刺杀而意外离世后,继任者冯太后和孝文帝开始将重心转移到国力恢复上,并与南齐实现了睦邻友好。

第二、人心向背。太武帝拓跋焘南征时,曾写信给刘宋盱眙守将臧质说:“我派出的攻城兵,都不是鲜卑族人。攻东城的是丁零人、匈奴人,攻南城的是氐人、羌人。你杀死这些人,省得他们在我国内作乱,对我只有好处,你尽力杀吧!”胁从的少数民族尚且如此,对敌对的刘宋军队态度更是可想而知。

事实上,太武帝时期的南征与其说是志在天下的统一战,不如说是一场场野蛮而残酷的征服、掳掠的战争。《魏书》所载:“十一月,永昌王仁攻悬觚……尽坑其众”,而被斩首的刘宋俘虏和百姓头颅“积之城西,高与城齐”。

可以想象,在鲜血染红,硝烟未尽的战场上,凶神恶煞般的鲜卑士兵挑起一个个汉人头颅,其景象是何等可怖!而此等血腥的民族政策,又怎能获得南方士族和平民的人心?!

第三、漠北局势。信奉萨满教的柔然汗国崛起于漠北后,始终对中原大地虎视眈眈。柔然社仑可汗曾与北燕和后秦联手,甚至与南方刘宋相约,共同夹击北魏

拓跋焘即位后,在平灭胡夏、北凉的同时,曾七次分道进攻柔然,并在公元429年打了一个打胜仗。柔然“国落四散,窜伏山谷,畜产布野,无人收视”,柔然国大伤元气。

衰败的柔然失去了对西域的掌控,小弟高车则顺势自立,北魏为了不让高车成为下一个漠北霸者,采用了保存柔然,分其势力的策略,与其修好。柔然虽然衰落,却并未彻底成为北魏的附庸。倘若北魏倾举国之力南下,难保野狼不会从背后撕咬上来,没有人敢下这样的赌注。

此外,诸如北魏军擅长野战,而短于城池的攻坚;再比如北魏没有超群的汉人军政人才在旁辅佐,不懂得如何征服汉人等等,都是其最终没能统一华夏的因素。

为什么强盛的北魏没能统一中国,却走向了灭亡呢?

其实这跟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有很大关系。魏孝文帝拓跋宏16岁登基后,为国家长远利益发展,大力推行改革。这些措施包括讨论“轮次”,迁都洛阳,确定自己是西晋以来的“正统”政权;改穿汉服,学汉文,全国30岁以下的鲜卑人必须学会汉语,消弭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关系;提高文官权力,削弱武将;采取均田制,将土地分给百姓耕种等。如此种种,使得北魏国力蒸蒸日上,但是却也埋下了隐患。

首先就是对军队的控制。大家都知道,魏孝文帝的迁都是打着“南征”的幌子实行的,这使北魏最为精锐的大部分军队都带到了洛阳,这些军队之前都是为了防范柔然守卫边境的,但是到了洛阳后,祖先的血型逐渐磨灭,沉迷享乐,战斗力急剧下降。同时小部分留守在边境的军队生活却陷入困顿,比之到洛阳的守军,待遇真是天差地别,必然埋下复仇的种子,后来的枭雄高欢、宇文泰都是从边境守军起义开始的。

另外一个使魏孝文帝没想到的是,汉化改革后,整个北魏皇族腐化得如此之快。迁都前,洛阳鲜卑人不过两千人,迁都后,增加到一万多,改革的甜头使之成为富庶一族。奢靡之风很快上演,比如河间王元辰,府中养马百匹,尽从东罗马和波斯购买,家具都为黄金宝石打造,还经常跟人斗富,称最大的遗憾是没跟西晋首富石崇生在同一年代;另一位王爷看元辰家如此富有,竟一病不起,整天在病床上念叨:凭什么他家比我家有钱?

还有母仪天下的胡太后,在洛阳建佛寺,寺内大小房间一千多间,每一扇门,都以纯金装饰,佛像以黄金铸造,高超过一丈八的佛像就有一百多个,佛像上用珍珠钻石镶嵌。著名的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都为这时期所建。此外赋税激增,到北魏末期,税收是魏孝文帝时期的八倍。官场犹如市曹,官职明码标价,小郡位1000匹绢,大郡位2000匹绢,贪污成风。

如此腐败,给百姓带来深重的灾难,边疆守兵苦不堪言。高车族族起义,六镇起义,丁零人起义等风起云涌。尤其荒唐的是,北魏为了镇压六镇起义,竟然请求柔然出兵,昔日帮助北魏抵抗柔然,保卫边疆的守军成了双方共同镇压的对象!这样的北魏不但再也没能力统一全国,反倒是离亡国不远了。

后世的北周和隋充分吸取了北魏的败因,重用汉人,对内部各个民族平等相待;军事上先占巴蜀,而后两路并进,面对的又是南朝中最弱的南陈,可谓摧枯拉朽,势如破竹。但不可忘记的是,隋朝能统一中华,实是有着北魏励精图治留下的家底。随后出现的大唐盛世,中国成为空前的世界大帝国,始终有着这个逝去的鲜卑前辈的身影。

相关推荐:

黄帝可能并非一人?黄帝陵到底在哪里?

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最高的朝代是哪个?

皇帝也玩断背山?

解密:历史上的明朝水师到底有多强的军事实力?

历史揭秘:伟大史学家司马迁与《史记》的历史谜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