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曾经横扫六合八荒一统天下的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 秦军是如何锻造出来的?秦军的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悍?

发布时间:2015-08-05 栏目:专题 投稿:任性的大地

秦军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以及统一后秦朝的军队。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因为作战勇猛,被别人称为“虎狼之师”。然而,统六国合四海,战国时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是如何锻造出来的?秦军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悍?

2000多年前,年轻的秦始皇指挥秦军,耗时十年,横扫六国。之后大将蒙恬率领秦师北击匈奴,勾连各国城垣铸就举世瞩目的秦长城。强大的秦军威震天下,使得“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秦朝军队战斗力之强大,是有目共睹的,也是被无数战斗所检验过的,就算是放在后世各大封建王朝,军队实力能够超越秦军的也恐怕是寥寥无几,那么秦军为何能如此之强大呢,他强大的原因又是因为什么呢?

一、 耕战合一,以战为首

自开国便与西戎、义渠等游牧民族交往甚密,秦人自然也是弓马娴熟、骁勇善战。经过春秋数百年的发展,依托善战的民众,秦国最终成为了一方霸主。但此时,秦国还尚不足以一统六国,直至商鞅的到来。秦军之所以能以一国军力横扫东方六国,与商鞅定下的"耕战"战略有着莫大的关系。按照商鞅自己对时局的认知,当时一个国家若要强盛,只能走"农战"这一条路。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掘兵源,秦国规定17-60岁的男丁均要服役。这在战国时期而言是一个普遍的制度。但是,秦国与东方六国不同,即便是在任的低级官吏也要上战场。在云梦秦简当中,就记载了一名叫"喜"的典狱官员的故事。在秦庄襄王十二年,他还负责处理案件,到了次年就被征召从军。而且当有战事时,秦国的男性从军,女性则要负责后勤运输。

此外,秦国还有各式各样补充兵源的手段。其一,是以戍边为条件赎回被贬为奴隶的亲友。根据睡虎地秦简,秦国允许一个人以自愿戍边五年为条件,赎回一个沦为奴隶的亲友。并且,这五年期限不计入正常的服役年限中。其二,是征发治安官吏、入赘女婿以及商人为士兵。同时为了刺激百姓的战斗力,商鞅还设立了与之配套的奖励耕织、军功爵等制度。还有诸如户籍制度、开阡陌等制度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在拥有广大兵源的同时,秦国还大量积贮储备粮。按照史料的记载,秦国一般的县"入禾仓,万石一积"。在战略要地粮食存储量更大,如栎阳以二万石一积、咸阳以十万一积。按照陕西出土的"一石秦权"为单位,秦国一石重量约为120斤。若以一万石为计,那么战国秦国一个一般的县储粮就可达120万斤。在收储粮食的同时,秦国要求配套收纳军备、牲畜口粮一同作为各地粮仓的战略储备资源。各地储量之丰裕,以至于在战后消耗不了。当刘邦在秦末进军霸上的时候,还能以该地的粮仓储备犒劳军士。

要达到如此规模的粮食储量,自然也离不开对农事生产的重视。在农业方面,秦国也按照准军事化管理的模式进行。尤其是在秦国对牛、马的管理上,简直令人发指。每年年末,每个地方的官员都要对农户的牛进行考核。如果耕田用牛的腰围减瘦了,每减瘦一寸要笞打主事者十下。

此外,每个地方都有专司放牧的官员。他需要实时掌握当地牛、马的健康状况。若有残废的,应立急向所在县呈报。若有死亡的,则由所在县加以核验后将其上缴。如因没有及时上报,导致核验时尸体出现腐败,那么主事者要以牛马健康时的价值赔偿国库或者赔偿甲胄纳入地方武库。在制定好种种政策之后,商鞅可谓发掘出了农耕时代一个国家最大的战备潜力。正因为这些制度上的优势,秦国才得以在贯穿战国长时间的作战中,保持充足的兵源和后勤物资。

二、 训练严苛,阵法锐利

有了足够的兵源和物资,还不足以使秦军有能力横扫六国。在史书上,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秦军将士被冠之以"锐士"之名。能有这些头衔,仅仅靠彪悍的民风还不够。要将善于战斗的个体,组合成为一支严整的军队,离不开系统而又严格的训练

战国时期,秦国以东方六国的练兵之法为基础,编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训练大纲"。对于基本的体质训练,常见的方法有三种。这第一种是"角抵",即为摔跤。这一训练为了锻炼士兵的近战搏击技能。第二种是为"投石",即空手投掷投石机所用的飞石。这种石头一般重十二斤,该方法用以锻炼士兵的体能和力量。与之相衔接的即为"超距",这一方法像我们熟知的立定跳远和蛙跳。通过这一训练,以锻炼士兵的腿部力量。

以上三种基础训练,贯穿秦国男性服役生涯。在农闲时刻、在战时都不会落下。即便是王翦率军灭楚时,士兵们在作战间隙依旧会保持这些体质训练。在体质训练之后,还有进阶的基本战术训练。当秦人满二十三岁后,回到郡县当中服役一个月,是为更卒。之后,有一到两年时间被征召到指定的地方接受严格的作战训练,是为戍卒。

他们或到咸阳,或到边关,但训练科目大体相同。一般上,秦人基本都需要接受"材官骑士"的训练,材官即为弩兵,骑士即为骑兵。大体上,他们都会接触与战斗有关的各类射、御、骑、驰、战阵等作战技能。在靠河的地方,军士则练习水上作战之法。每年八月,地方的太守、都尉都会组织本地的驻军进行军事考核。其他男丁,则在农闲时间进行操练。每隔三年,便有一次大型军事演习。

在编制训练上,秦国是按兵种,以5人、10人、50人 、100人、1000人 、1000人为单位进行训练的。完成基础的作战训练后,秦国军士便要接受指挥号令的训练。在古代战场上,军队以各种号令为指示进行作战秦军号令系统分金、鼓、铃、旗四种。"铃"代表将帅会下达口头命令。"金"则表示退,轻敲为止战,重敲则退兵。"鼓"为攻,一声一步,若连续不决则表示冲锋交战。"旗"为方向,右则右趋,左则左趋。以上是对应正军的号令,"奇兵"则相反。而且敲鼓时奇兵也有相对应的行动,如一次鼓声可能暗示他们需要向右移动。

在这些号令之外,秦军还给不同的部曲设计了徽章,以作识别。这也是军士们需要掌握的技能之一,可惜具体的图案今以难以考证。同时,为了保证每个士兵都达到可以实战的标准。秦国制定了严苛的惩罚制度。学习弓弩的士兵如果在接受训练后不能射中目标,则需要罚甲胄一件。负责训练的伍长也需要接受惩罚。学习驾车、御马的士兵,如果四年之后不能娴熟的驾驭,则戍边四年,处罚甲胄一件。训练这些士兵的教官,也要撤职戍边。

训练号令时,标准更为严苛。击鼓的人,没掌握好节奏,诛。有喧哗者,诛。不听号令而动者,诛。在这种接近实战的标准下,秦国打造出了战国时期最为强大的部队。有了以上种种基础,秦军才谈得上组合部队,打造阵法。关于秦军的阵法,我们拥有最好的样本:兵马俑。从兵马俑的配置可知,秦军列阵时,以弓弩为先,带矛、戈的重步兵为后。另外,车、骑、步混成部队另组一阵。根据兵马俑的样式,秦军半数以上的步兵以弓弩为首选武器,同时配备铜剑以防短兵相接。同时,从这种强调先发制人的排兵布阵可看出,当时的秦军锋芒何其锐利。

三、 长平之役,战法典范

通过以上叙述,或许大家可体会到秦军的战斗素养何其之高。但是这也只是纸上谈兵,我们来看看秦国打得最为艰难的一次战役——长平之战。此役,大家最为熟悉的莫过于赵括纸上谈兵和白起坑杀降军。若单就战术来看,这是秦军一次完美的大规模兵团作战。指挥此役的白起,几乎手握当时秦国的所有兵力。在最后阶段,秦军数十万人打出了一次完美的配合。长平之战的决战时期,秦军的战术很明确:以少量轻装步兵引诱赵国主力出战,以装备劲弩的步兵主力在正面与之交锋。与此同时,以数万轻步兵、骑兵在两翼展开对赵军分割包围,并阻断其后方粮道。

从结果上看,每一部的秦军都完美履行了自己的职责。抢夺韩王山的奇兵和横亘在故关前的轻骑兵,完美地阻断了赵军主力与后方的联络。在后方阵地的赵军后勤部队面对秦军的封锁,亦不敢轻易出战。最终,弹尽粮绝的赵军剩余主力选择了投降。

虽然在事后,白起的所作所为令人不耻。但是在此役中,秦军在临时组建如此大规模兵团的情况下,依旧表现出这般执行力与战斗力不得不叹令人赞叹。这支部队,这样的训练,放之历朝历代都难以有人与之匹敌。只不过,强梁者不得善终。

在以统一为大业的情况下,秦国奉行这种体制还能行得通。不过,在统一之后,繁重的兵役和高压的训练便会拖垮渴望和平依旧的百姓。商鞅在变法之时便说过,"国强而不战 , 毒输于内 "。当四海归一后,秦始皇依旧大规模用兵,这让本就疲敝的天下难以承受。是故,在他过世后,各地烽火四起。一个开创统一大业的王朝,在短短十余年内便归于尘土。

秦军战斗力为什么这么强悍?促使它超越关内六国的秘密是什么呢?经过考古工作者的精心发掘,越来越多的秦军制式武器出现在世人面前。通过这些穿越两千年依旧闪烁着寒光的利器,考古学家终于找到了提升秦军战斗力的终极秘密。

终极秘密之一:技术更新

根据秦陵出土的弩箭来看,秦军弩箭与其他六国形制不同,六国的箭镞采用的是传统箭头,箭头开有血槽,边缘较薄,质量轻,这就使得破甲能力较差。而秦军对此进行了技术改进,他们采用的是三棱锥型,质量甚至达100克的箭头,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沉重的箭头自身就会形成巨大冲击力,凭着三棱锋刃的切割力,轻易就能够穿过铠甲,射透人体。

战国后期,关内六国步兵武卒各有所长,但他们遇到的却是远距离杀伤力极强的秦重弩营。秦弩是冷兵器时代远程攻击武器中的佼佼者,最大射程可达600米左右。秦军的蹶张重弩需脚踏手拉,以全身之力上弦,虽然发射速度远不如弓,但发射出的箭镞威力极大,飞行速度几倍于弓。重弩的射程极远,300米以外可轻松杀敌,而这个距离对于奔袭的步兵来说简直就是噩梦。

秦弩在制作上投入大量新技术,发射瞄准装置用青铜精密铸造,加长弩臂达到60厘米,弩弓长度达到1.5米。后期的秦弩制作中,更是创造性地用金属加固弩臂,以达到更大的承受强度,形成张力更强,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大的劲弩。

终极秘密之二:战法精良

秦军打仗时讲究排兵布阵,“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在大战中,秦弩兵会达到数万之众,横成三列,每人左右间距约1.5米,这个距离是为了前排弩兵射击完毕,拉弦装箭时,后面两排的弩兵能够快速上前,开始下一轮射击。数万弩兵一刻钟内连续射击,可以射出近百万只重箭。秦弩部队在射击时有严格要求,当敌军进入500米射程内,弩兵即开始向斜上方做抛物射,形成抛物线般的箭雨,从上而下打击敌军。

当敌军接近300米时,秦军开始精确瞄准射击,凭借着硬弩上的望山瞄准,做直线射击,这种远距离武器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一番箭雨可令数万敌军丢掉性命。为了防止零星骑兵,车兵侥幸通过箭雨打击,冲进重弩方阵,利用战马的冲撞力和武器,攻击不擅长近战的弩兵。秦军专门在弩兵编制中设有长戈兵,以备近距离防御格斗之用。

终极秘密之三:责任到人

无论是秦军的硬弩,长戈或是战剑,武器都采用青铜材质进行精细加工,秦军武器全部由国家统一督造,在形制上与六国有所不同。为了增强杀伤力,秦军武器都采取了加长加固制作,并严格制式标准,保持完全一致。秦国制造武器的最高督察长官是丞相,由统领百官的丞相主抓武器质量,可想而知,秦国武器质量的重视程度。

为了保证每件武器都达到标准,秦国规定,所有兵器都必须刻上相关制造者名字,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从秦简《工律》中可看到,“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也就是说,同一类型的产品,其规格必须完全一致,不得有出入。在陕西兵马俑坑出土的上万件青铜兵器中,每件兵器上都刻有各级管理者和制作者的姓名,且兵器工艺的精准度误差仅为0.8至0.02毫米,令人叹为观止。

见微知著,秦国横扫关内六国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正是凭借创新的技术,务实的战法和高效的制度,凭借着秦人踏实隐忍和严谨守规的品性,才结束了二百余年战国割据,开启了中国大一统封建王朝的新篇。

相关推荐:

唐玄宗曾想将他的妹妹玉真公主许配给张果老(八仙之一)?

清朝末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时候整个过程有没有对中国平民进行过屠杀?

历史上真正的黄飞鸿其实就是一个艺人 被骗了好多年

四人帮主犯之一的王洪文是怎么死的?王洪文死的原因

揭秘为什么汉朝七国之乱三个月就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