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李渊起兵一年称帝 七年统一全国 是历史上称帝最快 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 为何历史评价却不高?应如何正确评价唐高祖李渊?

发布时间:2015-08-06 栏目:专题 投稿:慈祥的哑铃

高祖李渊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称帝后,百废待举。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初具规模。然而,为何李渊的历史评价却只是一般?

作为唐朝开过皇帝李渊他的出身比较显贵,其母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李渊七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根据世袭制,李渊因而顺理成章的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成为唐国公。李渊的性格比较好,开朗,随和好相处且待人宽容,大家都看好李渊。相传,有一次有人给李渊看相,看项目之人就说李渊有帝王之相,日后必能成大器。在隋炀帝即位之后,李渊隋炀帝之命镇守弘化郡。

在此期间,李渊大范围的结交天下豪杰,这一行为遭到隋炀帝的猜疑。正好此时命令李渊隋炀帝巡行所到之地,由于生病,李渊就没有去。李渊的外甥女告诉李渊隋炀帝对他忌惮。李渊知道之后不害怕是假的。为了自保只好整日花天酒地,贪污腐败来消除隋炀帝的猜疑。大业十一年,李渊遇上农民起义。于是,李渊领兵击败起义军的同时并一举收编起义军万余人,实力因此大增。又击绛州贼,投降的数万人也大大充实了李渊的实力。大业十三年一面征讨飞贼取得大获全胜,一面镇压农民起义,一面不断地招收降军、收复叛军,一点点地扩充自己的实力。

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审势度时,知道隋必亡,于是,暗中结交不少豪杰,试图扩充自己的羽翼,网罗天下的各种人才。那李渊是如何下定决心,起兵造反,成为了唐朝的开国皇帝呢?这事还得从他的儿子李世民说起。隋炀帝当时已经被孤立了。这时候李世民就和晋阳县令密谋起兵,而且起兵造反的计策已经确定了,李渊还不知情。李世民并不是存在期满,而是怕李渊不听。于是欲言又止,私底下找到裴寂商议。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找裴寂就对了!裴寂就选了晋阳宫的几个美女,乘着李渊喝醉酒之后,陪他过夜。

然后,裴寂把李世民起兵造反的计划告诉了李渊李渊大惊。裴寂也坦白说道:“我之所以安排宫女侍奉,是因为这种事情暴露后是要杀头的,我这么做就是为了要劝你下定决心起兵啊!”李世民见机行事,一五一十的向李渊汇报了整个计划。李渊刚开始不愿意冒险,坚决不同意。他不同意就算了,还说要把李世民送去报官。天下还有这样的父亲呵!转念一想,李渊竟然答应了起兵。不知道李渊最开始的拒绝是不是只是为了试探一下李世民和裴寂呢?

大业十三年,李渊治理下的马邑有人造反,杀死太守王仁恭,占领马邑,自称天子。与此同时还与突厥勾结,图谋不轨,妄想一路南下争夺天下。炀帝闻讯后大怒,要让李渊到江都,治李渊的罪。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李世民对父亲说,此时就是起兵造反的最佳时机。刚开始李渊还是没有下定决心,犹豫不决。在其手下和心腹的极力劝谏下,拿不定主意的李渊终于下定了反隋的决心。

于是,李渊以要防备刘武周和突厥南下为借口,派李世民、等人到各地募兵。招兵买马的架势引起了太原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的怀疑,二人打着小算盘,设计要杀害李氏一族向隋炀帝邀功。不过,李渊李世民知道此事之后,先发制人,就把麻烦解除了。后来,李渊摆空城计吓退了突厥之后,就开始着手于造饭的准备工作了。

大业十三年,李渊率军三万誓师,痛斥隋炀帝听信谗言,残害忠臣,要匡扶正义为由,鼓舞人心起兵造反。李氏父子一路南下,仅用九天就攻入了长安城内。随后,李渊先是宣布遥尊隋炀帝为太上皇,拥立其孙子代王杨侑为帝。恭帝为李氏父子加官进爵。此时,李氏父子其实也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命脉。后来就逼迫隋恭帝禅位于李渊,改国号为唐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李渊创下的两个历史之最:第一个就是他是历史上称帝最快、第二就是他是统一最快的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他的儿女们也是非常的出色。他的妻子窦氏和他之间的故事也众所周知。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唐高祖李渊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之所以遭受贬低:

一、很大程度上因为他的执政时期比较短,他举兵之时已年过50,而且夹在两个历史上最突出的人之间,一个是大坏蛋隋炀帝,一个几乎是政治完人唐太宗;他历来受到种族中心论的史学家各种批判,说唐朝初年甚至是起兵之前,屈从突厥人。但他确实在王朝危急的时候,通过外交手段取得了帝国的相对安全,这个喘息之机,为后来李世民强有力的打击突厥奠定了基础。

二、他的丰功伟绩被他的继承者精心掩盖了。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对于李渊评价并不高,包括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李渊是一个碌碌无能之辈,而且暮气沉沉,胸无大志。相反的是他的次子李世民(唐太宗)被描述成一位有魄力,有进取心,天生卓绝的领袖。

但是在后期历史古籍寻找中,才慢慢发掘这些事可能是太宗李世民授意编造出来的,因为在《大唐创业起居注》这本书里,作者是唐初期的太原府人,作者写道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他是一位足智多谋且儒雅大方的领袖,而次子李世民仅仅起到次要作用,甚至贡献并不比长子李建成多。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李世民要改变他父亲的真实形象了,是为了掩盖他在宣武门兵变中,除掉他大哥和四弟,并架空父亲李渊这一切不光彩的行为。这是一种政治手腕。

李渊是精谋善战的一位领袖,从和李密的交锋就可以看出端倪,他立幼帝缓冲,每一步都精心算计,足以证明他不是正史中记载的昏庸无能之辈。

应如何正确评价高祖李渊

虽说反隋的太原起兵的念头最初来自李世民和刘文静,是在他们的劝说下,李渊才迫于无奈举兵反隋的。但是,当他下了决心,反隋战斗一旦打响,李渊乃是运筹帷幄,统掌和谋划全局的人物。打进长安,扫除各地军阀,以至许多反隋势力投奔他而去,靠的都是李渊的才能与声望,应该说李渊是消灭隋朝,建立唐朝统一全国的头号人物。李世民这些人只是在李渊指挥下冲锋陷阵立有巨大战功而已。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到公元626年禅位,他执政8年。在这8年中,他一面组织力量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一面注意加强政权建设。唐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制度,在李渊时期基本上已初具规模。

政治体制方面他继承了隋朝的制度,概括地说是三省六部二十四司。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尚书省掌管全国政令,是命令的执行机关。下属共有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掌管官吏的选用、考核与奖惩;户部掌户籍和赋税;吏部掌礼仪和科举;兵部掌军事;刑部掌刑狱;工部掌土木工程;每部又分四司来作为办事机关。中书省负责皇帝诏书的起草,是决策机关。门下省则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书,不合适的驳回修改。监察机关是御史台,职责是监督、弹劾文武百官。地方的政权机构基本是两级,即州和县。长官分别是刺史和县令。

唐朝军事制度为府兵制,是一种职业兵制。府兵制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是兵农合一的制度,士卒平时在家生产,战时出征。农闲时由兵府负责操练,提高战斗力。在隋文帝时期,曾实行过这种制度唐朝开国后,许多地方还在分裂之中,农民起义军和隋朝残余将领割据各地。李渊在长安安定之后便开始统一战争,他禅位后由李世民最终完成。

高祖李渊在实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租庸调制:受田的农民,每丁每年要交粟二石,这是租;每年交绢二丈、绵三两,或者交布二丈五尺,麻三斤,这是调;每丁每年服役20天,不服役可以折算为每天绢三尺,这是庸。假如官府额外加了役期,加够15天则免调,加30天免租调。每年的加役最多30天。唐朝的租庸调制与隋朝的相比,用庸代替服役的条件放宽了很多,更有利于农民从事农业生产。

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文化教育方面,李渊推崇儒学,儒家的经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周易》、《左传》、《礼记》、《尚书》。在文化贡献方面,李渊下诏编撰了《艺文类聚》,这是一部类编图书,引用的古籍共有一千多种,为后人保存了很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李渊还下诏开始修订各朝历史。

《剑桥中国隋唐史》是这样评价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唐高祖是中国一切史书中最受贬低的一位君主。他的声誉之所以蒙受损失,第一是因为事实上他的统治时期很短,而且是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最突出人物的统治期的中间:他前面的统治者是大坏蛋隋炀帝,他后面的则是被后世史家视为政治完人的唐太宗。第二,已如上述,是因为他建立唐王朝的功绩被他的接班人精心地掩盖了。

实际上,唐高祖举兵反隋时尽管已年过五十,上了年纪,他仍然不失为一个有雄心壮志而又生气勃勃的和干练的领袖人物。有充分材料可以证明,他具有不凡的抱负,而且毫无疑问,恰恰是他策划了太原起事,并胜利地引导唐军进抵隋都。他对李密和东突厥人的外交攻势使得唐军能夺取大兴城,并且使得唐军能组织和加强在陕西的力量而无虞敌军的阻碍。

后来,他的大赦、封官许愿和大加赏赐的政策,再加上李世民在战场上的胜利,有助于使新王朝取得很多必要的支援,并且促成了全国的重新统一。也正是唐高祖其人建立了初唐的制度和政治格局。武德之治,从任何现实标准来衡量,都算得上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从其结果来看,唐王朝已经打下了坚实的行政、经济和军事基础。总而言之,唐高祖为他儿子的辉煌统治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相关推荐:

明朝最“窝囊”的皇帝,子嗣被老婆快杀完了,叹道:朕没儿子!太监:儿子给您养6年了

张飞竟然非要跟这个男人一起睡觉?这件事竟然还上了头条!

贾似道因土地政策损害豪族利益被塑造成奸臣

历史解密:唐朝人是否审视女性'以肥胖为美'?

白色恐怖: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要宠信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