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同是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比俞大猷出名?

发布时间:2015-08-14 栏目:专题 投稿:平淡的小懒虫

俞大猷是明代著名的军事家。在抗倭上功勋卓著,是与戚继光齐名的“抗倭英雄”。俞大猷一生都与倭寇作战,在他的带领下,俞家军立下赫赫战功,闯下威名,让敌人一听见“俞家军”的名字,便望风而逃。

俞大猷出身习武世家, 20岁那年,他的父亲突然病故,他便继承了父亲“百户”的世袭职位,到军队里为国效力。嘉靖十四年(1535年),全国举行武科会试,年轻俞大猷大胆参试,成绩良好,中了武举,升为千户。朝廷派他到金门守防。当时的金门人口不多,但官军市民无事生非者不少,告到公堂,难以治理。前面的官员对此一筹莫展,气恼不已。俞大猷到任后,采取教化的方法,诱导民众讲礼法,懂规矩,倡导和为贵,安为上,民众诉讼为之停息。当时海盗之患时有发生,俞大猷上书他的领导提刑按察使司,提出治理海盗的有效建言。谁料按察使恼怒地训斥俞大猷说:“你一个小小军校,有什么资格上书言事?”将俞大猷一顿乱打,并剥夺了他千户的官职。这显然是俞大猷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俞大猷明明是一片好心,却遭致飞来横祸。他痛苦不堪,也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忍气吞声,寻求翻身的时机。他抓住时任兵部尚书毛伯温要带兵征伐安南(今越南)的大好机会,果敢地上书,陈述自己的作战方略并请求从军作战。毛伯温接到俞大猷的建言,读后颇感震惊,没想到基层官兵中还有像俞大猷这样有勇有谋的干将,十分欣喜。

只因安南问题和平解决,俞大猷未能当即起用,但毛伯温记住了俞大猷这位年轻兵士。几年之后,北方蒙古俺答部举兵大举进攻山西。皇帝下诏选举天下壮武勇士。俞大猷到巡按御史面前自荐,御史对他很感兴趣,便将他的名字报至兵部。兵部尚书毛伯温很快安排高官翟鹏召见俞大猷,就征伐蒙古问题讨论军事方略。俞大猷每每以真知灼见折服翟鹏。翟鹏对俞大猷施礼致意,此举使全军震惊。然而不知何故,翟鹏也未能重用俞大猷。俞大猷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只能打道回府。

这并没有使俞大猷灰心泄气,他耐心等待时机。当毛伯温接到福建漳(州)汀(州)两地发生民变的报告时,他这回起用了俞大猷,任命他为汀漳守备。俞大猷不辱使命,到任后找来当地几个管事的族长,言说化解民乱的道理,提出惩恶扬善的条款,又抓了几个捣蛋的地痞恶棍,很快将民变平息。兵部接到倭寇犯我东南沿海的报告。毛伯温又指令俞大猷率军出击,消灭倭寇俞大猷二话不说,带领部队就出发,连续捣毁海盗老巢,斩杀敌人300多,不仅受到嘉奖,还被提升为署理都指挥佥事,隶属广东都司。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俞大猷奉命平定“安南事变”,生擒敌首,消灭敌人1200多。凯旋时,手握朝廷大权的严嵩故意抑制打压俞大猷,不为他报功,只以赠银五十两作罢。这一点银两,连抚恤死难弟兄都不够。无奈,俞大猷只好从自己的结余中拿出银两犒劳下属。应当说,这也是命运对他的又一次戏弄。

俞大猷能征善战的名声传扬天下后,朝廷想不用他都不行。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举侵扰浙东。皇帝诏令俞大猷为宁波、台州诸府参将。当时宁波守军不能打仗,被倭寇所破,是俞大猷率军击退敌人。倭寇败而不退,转而又去攻击绍兴临山卫,再攻击松阳。俞大猷得报,很快调集兵马支援绍兴和松阳。他们在知县罗拱辰的兵马配合下,奋力抵抗倭寇进攻,取得胜利。然而,莫名其妙的是,俞大猷打了胜仗,杀敌不少,却被朝廷处分,以“失事”为由停发他的俸禄。俞大猷一头雾水。因为前方战事紧急,他无心向朝廷申诉,只能把委屈吞进腹中,照样不声不响地组织军队抗倭,追杀大批量的倭寇于海中,焚烧敌船50余艘,获得“松阳大捷”。战绩报至朝廷,高官们十分尴尬,不得不撤销对俞大猷的停发俸禄的处分。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三月,因江苏都督兼总兵官刘远不能平倭,朝廷把他撤了,将能征善战的俞大猷任命为总兵官。倭寇进犯西庵、沈庄及清水洼。俞大猷领兵还击,很快把倭寇击退。倭寇逃到浙江的陶山、黄浦,俞大猷乘胜追击,将倭寇打得无处逃窜。倭寇很不甘心,又往徐海集结。俞大猷再率军进击,再次打得倭寇鬼哭狼嚎。皇帝这才知道俞大猷真正能战,提升他为都督佥事。从此,俞大猷成为大明抗倭名将,声震华夏。

同样都是抗倭名将为什么戚继光比俞大出名

重文轻武的政策所致。在重文轻武的传统下,武官的战绩往往取决于庙堂笔墨,武将若想获得晋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为主的权贵集团,懂得人情世故。年轻戚继光,心思活络,情商极高。他极为了解官场上,迎来送往背后的门道,因此哪怕他再无奈,他也会在抗倭之余,打点人情世故。俞大猷也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位大将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从不肯委曲求全。“四为参将,六为总兵,两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贬官,一次入狱”。

性格使然,或者说俞大猷情商不高,不会做人,或者说不会讨好上司。年轻俞大猷总是有满腔的热血等着去挥洒,他想要血战疆场,报效国家。所以由武举会试而当上金门千户的俞大猷,他坐不住了。在这个地方呆了五年之久,却根本没有上战场的机会。

热血未冷的俞大猷,怀着自己的信念给自己的上司写了两封信。一封《上佥宪伍山陈公条陈用兵二弊二便书》,一封是《又呈画处官澳三策》。他的请求并没有得到上司的认同,反而觉得官威受损,因此俞大猷被杖责免职。这样的情况不是第一例,而是伴随着俞大猷在官场的一生。所以俞大猷并不得上司喜爱,没有戚继光会做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揭秘:崇祯帝因何最终改变主意赐死魏忠贤

四川省造光绪元宝尔宝--成都造币厂筹建始末

日本战败20万日本东北移民成弃民!选择集体自杀

解密:徐树铮做了何事将直系和奉系军阀都得罪?

明成祖朱棣与四个女人的混乱关系:竟有四个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