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张良为何不阻止刘邦杀韩信?

发布时间:2015-08-17 栏目:专题 投稿:着急的金针菇

刘邦说过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后来汉初三杰,一个善终一个退隐一个被杀。为何在韩信被杀的时候,张良不救韩信

说起韩信的崛起,不得不说是一个神话,无一败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破魏国,下赵国,掠齐国。最后布下十面埋伏,才在亥下大破楚军的,所以说刘邦江山一大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在对项羽的最后一战中,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

但是刘邦这个小人得志坐了江山后,大杀功臣,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而且他明白韩信的能力,如果处理不当,韩信造反,他是没有能力挡的住的,所以他只有叫吕后召韩信进宫利用萧何设计坑杀韩信。最后在一个密室里不见天不着地,一群宫女用棒打死了一代名将韩信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张良明知道韩信有生命之忧,却不去救他呢?

原来在当时张良也是刚能保全自己,对于刘邦韩信也只是爱莫能助了。要知道,刘邦在出谋划策方面不如张良,在治理国家方面不如萧何,在论兵打仗方面不如韩信。样样不如别人却当上了皇帝,心里便产生了疑心,看谁都有可能篡位。同时,身份地位也都发生了改变,再也回不到以前称兄道弟的场面,更何况他们的存在威胁到刘邦的皇位。

就处于这种危险局面,韩信还意识不到自己有生命之忧。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在封为楚王后还不懂收敛自己的野心;在刘邦危难时,还趁火打劫,让刘邦封他为齐王,同时,也让刘邦对他产生了隔阂。后来,被贬到淮阴侯,韩信还看不出刘邦他的不信任。

相比韩信不收敛的野心,张良看得更深远些。自刘邦称帝后,刘邦开始对身边的人产生怀疑,就连最亲近的樊哙也怀疑,有如此重的疑心,张良已看出,况且知道功高震主是件十分危险的事。张良便积极退隐,放弃功名利禄,称病不出,跟随赤松子云游,最终保全自己

张良好不容易保全自己,已无能为力保全韩信当时韩信对功名很贪恋,一直想争取功名,毫不收敛。张良想要保全韩信,说服韩信放弃名利,简直是异想天开。更何况张良也没有办法阻止刘邦韩信

韩信立下赫赫战功,可以说在军事方面是一个天才,作战本领让人佩服,但在政治上却是个庸才。韩信功高盖主,手握兵权,这已经对刘邦构成了威胁。虽然韩信在开国之初没有造反之心,但不敢保证以后不会有,刘邦知道自己百年之后,无人能降住韩信,因此只能把韩信杀了。

刘邦韩信张良为何不阻止

一、张良很识时务,他不想阻止

用“一条好汉三个帮”这句俚语来描述刘邦成就千秋霸业的历程非常恰如其分。对于创业打天下时代的刘邦萧何张良韩信,三人各具所长,缺一不可。因此在历史上,三人又被称为“西汉三杰”。其中萧何资历最老,曾为刘邦举荐了许多栋梁之才,韩信就是他拉来的;张良足智多谋,是不可多得的智多星军师。

韩信,则是个军事奇才。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立下了汗马功劳。他平定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又北上降服了燕国。他被后世人奉为“兵仙,战神”,他统领士兵打仗的本事,甚至胜于刘邦。他被萧何誉为“无双国士”。连刘邦自己都说“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韩信功勋卓著,因此在天下初定的大汉王朝具有极高的地位。在他统领过的,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创大汉基业的士卒中有一呼百应的威望。当时七个诸侯王势力范围广阔,拥有军队,征收赋税,实力足以与朝廷抗衡。而且个个骁勇善战,足智多谋。

刘邦的心中,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的存在本身就是威胁大汉政权的一颗颗地雷,早晚得一一铲除。而韩信更是七王之首,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不为过。刘邦把他由齐王改成楚王,再由楚王贬至淮阴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就是要灭了他的节奏啊。

刘邦忌惮每一个可能觊觎他皇位的人,他甚至不放心跟着自己出生入死,忠心耿耿的连襟樊哙,何况是打仗本事比他都大的韩信呢!“兔死狗烹”,自古君王大致如此。刘邦也不例外。这些张良心里明白得很。他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依靠刘邦推翻了秦朝,报了家仇国恨就了了心愿了。他可不想招惹与自己无关的是非。后来,天下平定,张良做出退隐的人生选择,去跟着赤仙子学道,也表明了他这种想法。

二、韩信咎由自取,张良不能阻止

如果仅仅是功高震主或可原谅,关键是韩信还先后三次在刘邦被困,危难之际提条件,索要封赏要挟刘邦

韩信第一次要挟刘邦是在平定齐国后。他自我感觉功劳卓著,便派使者送信给刘邦,请求立他为假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形势危急,对韩信这样居功要挟之举当然十分愤恨。

第二次,是刘邦项羽决战于垓下前夕。刘邦韩信,彭越出兵,合击项羽,两人却按兵不动,结果刘邦大败。在张良的建议下,刘邦被迫临时为韩信加封土地,并封彭越为梁王,两人这才率兵前来,估计刘邦当时就有杀了他的心。

第三次是赵相国陈豨发兵反叛。刘邦亲自率兵平叛,临行前令韩信随从。不料,他竟然称病不从。这显然又是在要挟索取。

这三次临阵要挟,让刘邦从心底里对韩信打上了解不开的死结。刘邦当时就气的破口大骂,是张良从大局考虑,一次次劝说提醒,告诫刘邦现在是必须要重用韩信的时候,刘邦才压下怒火,一次次跟他妥协。在这种背景下,刘邦平定了天下,腾出手来了,不收拾韩信才怪了。而此时,时局今非昔比。张良如果再劝阻刘邦,不但他肯定不会听,没准儿还会连累自己张良那么聪明的人,才不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买卖。

三、张良韩信交情不深,张良没必要阻止

张良跟随刘邦较早,因此他对刘邦的忠心要远胜于他跟韩信的交情。韩信是后来加入的,他们二人之间并没有多么深厚的革命感情。“萧何月下追韩信”,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韩信萧何的关系应该算得上铁杆儿了。然而杀韩信,具体策划人正是萧何。铁杆儿好朋友已成仇敌,只不过是普通朋友的张良,当然没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他了。

况且,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有目共睹的,霸王项羽都是其手下败将,那么刘邦死了之后,还有谁能控制得了他呢?与其给大汉江山留下韩信这么个隐患,刘邦觉得还不如提前为儿孙将他铲除掉。作为汉朝的开国大臣,张良既然洞悉刘邦的这份深谋远虑,又怎么会去阻挠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提倡有教无类孔子,为什么还要学生送自己十条干肉呢?

趣闻:梁山好汉为什么喜欢吃牛肉?(图)

汉武帝为何整死忠于自己的酷吏:他得罪朝野上下

中国古代的秘书政治:贤佞程度能左右一朝代兴亡

中国3千年禁夜令:宋朝为何比唐朝更令人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