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古人坐姿都有哪些讲究?现在中国已经丢弃了

发布时间:2015-08-21 栏目:专题 投稿:能干的乌冬面

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姿中国传统礼仪的一部分,在古代,要是你不分场合任性地“葛优躺”,小心被人骂个狗血淋头,骂你的还是个名人——孔夫子!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中国古代还是有很多大的规矩的,众所周知的,大家熟悉的弟子规,就是善意的化身,当时弟子规是善良的代表作,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要学习弟子规,包括现在很多小学都有开设国学课,就是让孩子们能够重回到古时候的教育中去,那么,其实,古代的坐姿还是有很多的,古人都是怎么坐的?有哪些坐姿?

古人认为“故始有礼仪之正,方可有心气之正也”,内在礼仪就是外在礼仪的深层体现。所以人们在端坐时,也能体现出自身内在的修养。

在宋代之前,交椅还没有出现时,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姿主要分成三种:

第一种是“跽坐”(音“计”),也叫“正坐”,即屈膝跪坐臀部放于脚跟上,上身挺直,双手放于膝上,气质端庄,目不斜视。而且讲究“正襟危坐”,坐时腰身要端正。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做“长跪”,也叫“起”。

《史记》中有记载:有一次,西汉的中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一起去听卜者司马季主讲解卜筮。由于这位学问渊博的卜者侃侃而谈,分析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则,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宋忠、贾谊二人听后不由得肃然起敬,于是“猎缨正襟危坐”,把帽子戴正,系好帽带,并正一正衣襟,端正地坐好,以表示对这位学者的尊敬。

第二种坐姿叫作“趺坐”(音“副”),俗称“双盘”。即两脚交叠盘坐的姿势,两足交叠置于两股上,如同佛教中修禅者的坐姿,故又称“跏趺坐”。

而普通老百姓一般是盘腿而坐,这叫趺坐,看上去就像和尚打坐的坐姿。唐朝时,除了上朝祭祀等重要场合需要跪坐,其他的场合,人们一般都采用趺坐的方式。我们现在看唐朝的古画,经常能看到这种随意的坐姿

第三种坐姿叫作“箕踞”,即臀部坐地,两腿岔开,像个簸箕。“箕踞”是不合礼节的轻慢之举,是古代不尊重人的一种坐姿。如果再身躯倾斜倚靠几案,就更是轻慢无礼了,而且妇女是不允许有这种坐姿的。

像簸箕一样的作者叫箕踞,指的是臀部坐地,两腿岔开。这种坐姿最开始也是一种标准坐姿,但春秋战国之后,就被视为粗鄙,不雅。

这主要是因为,汉代以前不流行穿合裆裤,大腿间只缠了条裈(kun),就是相扑运动员下身绑着的那条白布。可想而知,如果箕踞的话就非常不雅观了。

在以上这三种坐姿中,“跽坐”是最礼貌的坐姿。当时,人们就算在无席的地上也是这几种坐姿。平时不与人接触交往时,坐姿可以比较随便,但如果与尊长坐在一起,或与友人交谈,在正式、公开的场合就要讲究坐姿了。在长者面前,也要留意“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守住“长幼有序”的原则,才是懂礼之人。

古人即便是自己平时闲坐,也端正姿势。比如东晋的陶侃就是“职事之暇,终日敛膝危坐”。宋代的司马光平时也是“燕居,正色危坐”。三国时代魏国的管宁,50多年来常坐一木榻,天天跽坐,从来都没有过箕踞,以至于把木榻的当膝之处都磨出了深坑,成了一个“膝洞”。

自商周以来,正坐一直是中国人的标准坐姿,而“坐”这个字的本身就是指“正坐”。不过,“正坐已经在中华大地流失了。

五胡乱华以后,由于胡人大量进入中原,胡床、胡座等坐具随之传入,坐于椅上的姿势因而称为“胡坐”。直到唐代,虽然胡风盛行,但正坐仍然是正式场合的规范坐姿

到了宋代,椅子逐渐在民间大量普及,跪坐也逐渐被胡坐取代,成为主流坐姿中国房屋的结构也因此发生许多重大变化。

中国人一直到清朝还是保留了跪坐这种坐姿并没有彻底消失,但“正坐”在当今的中国已经完全消失了。现在只有在日本、韩国还保留“正坐”的传统。

相关推荐:

这位楚国国王,竟然还曾经是秦国的宰相?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的是被民族矛盾所迫吗?

为何有如此多的人痴迷于唐刀?

明代女医谈允贤:《女医明妃传》的正确打开方式

美国欲借国联提高地位被打脸,墨索里尼铁腕兴足球,输球要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