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魏征为什么敢于犯言直谏?魏征在谏言方面有什么技巧吗?

发布时间:2015-08-22 栏目:专题 投稿:优雅的雪糕

魏征,字直成,河北晋州人。隋唐时期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唐太宗时拜议谏大夫,以正直敢谏闻名于朝堂。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名言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等。

公元617年,魏征从家里出发,去投靠了瓦岗的李密,当时的他早已是个中年人,但是他依旧是满怀雄心的。到军营中没过多久后,他就为主子想出了十条妙计,若是全部采用,那对瓦岗的发展都会是大有裨益,纵使只采纳一两条,军队实力也会有所增长的。但是李密却选择了口头敷衍他,他苦心想出的计策没有一条是有被李密使用的。

当年的李密很想要把王世充这块心头大石给拿下,就一味地攻打洛阳。魏征在那个时候却建议不应与王世充的军队正面交战,当以消耗为主。魏征此时其实是有深远考虑的。他认为虽然现在我方依然能多次打败王世充,但是我方士兵的损伤也并不轻,长此以往不仅不能打败敌方,还可能拖累整个军队。当前两军交战,对瓦岗军最大的好处便是粮食供应充足了。在当前的情况下,就应该与对方耗,对方耗不过了,自然会把洛阳给拱手让出来。

可惜的是,这次李密依旧固执己见,无视魏征的意见,自己亲率大军去与王世充交战。这么鲁莽的决定,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李密大败,他积累多年的势力也严重受挫,后来他不得不跑去长安投奔李唐,希望能保住自己的性命。魏征也跟随他投奔了李唐。

后来魏征在和其他降臣一起押送粮食时又给窦建德俘获了,他又帮窦建德出了好多增强士兵实力的好主意,但是窦建德也是一个一意孤行的主,根本没有理会他的意见。没过多久,窦建德就被李唐给打败了。这时候的他,又变成了一个替太子洗马的人,因此他也开始在太子府中帮助太子出一些主意。刚开始的时候,李建成还是很信赖于他,在平定刘黑闼等重大事情上面,李建成全盘听取了他的建议,收效也是很显著的,为太子树立了很好的正面形象。

当时太子最大的对手便是弟弟李世民了,魏征建议太子一定要先下手为强,把李世民给解决掉,这样太子的上位之路就不会出现绊脚石了。但是太子在那个时候却犯了大忌,自认为自己要光明正大地成为皇帝,而非要用杀害自己兄弟这种令人不齿的行为,自然他就没有采纳魏征的意见了。在兵变前夕,魏征还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定谨慎小心,切不可大意轻敌,一定要提防李世民使出的小手段。但是他还是没有魏征给他的最后一条建议放在心中,最后人们所见到的倒是他的尸体躺在玄武门下,堂堂的唐朝太子爷就这样的死了。

后来魏征去投奔他人生最后的一位主子李世民了。对于他所提出的各项建议,李世民没有一项是敢随意处理的,正是因为李世民深知没有听他的谏言的人下场是有多不好,所以李世民才会如此重视他的谏言!那些没有听他谏言的人要不就是多年积累的势力毁于一旦,最后只能投降于他人;要不就是兵败而死。

唐太宗李世民早朝接纳200多次大臣魏征谏言,即使尴尬亦从容纳言,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并将魏征喻为“铜镜”,他对侍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历朝历代,封建臣子对皇帝惟命是从,百依百顺,俯首谄媚,是常态。但是,为什么魏征却独独反其道而行之,以“犯言直谏”而闻名于世呢?反思魏征的犯颜进谏,魏征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既无良好的“出身”,也无过硬的“出处”,五易其主的魏征,如果低眉折腰,摇尾乞怜,真的会难免杀身之祸;“置之死地而后生”,“犯言直谏”成了魏征立身的利器,立业的法宝。

为何李世民如此重视魏征谏言

首先,这肯定和李世民的宽厚贤明有着很大的关系。李世民在位时,一直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关心老百姓的生活,减轻了百姓们的赋税,使每个人都有地可耕,都有房子可住,也正是因为李世民的贤明,才使唐朝走向了繁荣。除了李世民的贤明外,魏征谏言方面一直有着自己的秘籍,这才是他能够善终的方法。

一:在上司没有办法的时候谏言

上司没有方法的时候,如果我们有应对的方法,可以及时的告诉自己上司,这样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贞观二年的时候唐太宗一直对边疆的突厥部落感到担忧,一直害怕他们造反,可是自己苦苦思虑却寻不到任何的办法,此时魏征看出了唐太宗的心思,就谏言道:“皇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将突厥部落打散迁入我们中原呢?我们可以让当地的百姓教他们耕地,使他们汉化,这样就不用担心他们会叛乱了。”后来,唐太宗采用了魏征的意见,几年下来效果非常显著。唐太宗就感叹道:玉虽有美好的本质,但藏在石头里,没有好的工匠去雕琢研磨,那就和瓦块碎石没有什么区别。如果遇上好的工匠,就可以成为流传万代的珍宝。我虽没有好的本质被你雕琢研磨,多亏你用仁义来约束我,用道德来光大我,使我能有今天这样的功业,你也确实是一个良好的工匠啊。

二:在上司可能犯错的时候谏言

上司可能犯错的时候谏言,下属要有承担风险的勇气,也就是说错误是自己的,功劳是上司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上司的欢心。

贞观四年的时候李世民下诏在洛阳修建乾元殿,以供天子视察工作的时候居住。此时魏征上书谏言道:我们大唐帝国刚统一天下,国家还没有从战争中恢复过来,我们的一切都应该节俭一些。”李世民说:“没事,我只是修一座宫殿,无关痛痒的事情。”魏征看了看李世民,大声的说道:“阿房宫建成了,秦国变得人心离散,章华宫修成了,造成出国人心尽失。如果,乾元殿修成了,我们的大唐会变成什么样呢?”李世民知道自己理亏,以后再也没有提过修建乾元殿的事情。

三:说出上司想说又不敢说的话

时候我们上司想要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但是碍于种种理由,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所以他需要借助别人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此时我们就应该大胆的替上司表达出来。

贞观十六年的时候唐太宗自己的大臣:“当今天下,什么事情最为重要?”高士廉说:“当今天下,让老百姓有所耕地最为重要。”魏正说:“应该给太子和诸侯一个名分最为重要。”魏征的话说中了唐太宗的心思,因为当时的太子形象不太好,有可能被废掉。很多大臣们开始为自己的前程谋划,私下里结党营私。李世民很快知道了这种情形,所以他想给大臣们一个定心丸,就是太子就是以后的皇位继承人,请各位不要乱猜测。但是,他又害怕得不到大臣们的支持,从而引起政局不稳。于是,他就借着魏征的口,将自己的心里话说了出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史上四对绝色姐妹花,倾国倾城,可惜结局悲惨

非洲有个黑人“中国村”,村民自称郑和船队后代,真相究竟怎样?

解密:孙武就职时为何会选择国力并不出众的吴国

临阵战死-董卓部曲与周遍势力的争斗

孔子为何要偏袒第一大奸臣庆父?庆父未来能当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