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因为一个士兵的误操作使整个战局反转 仅靠一万兵马就灭掉了一个国家

发布时间:2015-08-24 栏目:专题 投稿:淡然的皮皮虾

率军一万去攻打一个国家,这样的举动不论放在哪个朝代都不会被看好,可是在五胡十六国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就做到了这样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有些时候,人们犯的一些错误,不仅不会带来不好的结局,反而能够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不过,这只能说这样的人,运气太好了。在中国古代,就出现过一个运气十分之好之人,此人名为桓温,他在攻打成汉之时,本来必败无疑,士兵误解将军命令,打错了鼓,结果反败为胜,灭掉一个国家

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王朝偏安一隅,皇权日益衰微。而大臣桓温手握重兵,野心勃勃,打算通过收复失地来建立功勋,以增加自己的威望。环顾东晋四周,北边的后赵等国实力颇强,唯有位于蜀地的成汉政权出现了明显颓势,其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因此桓温将讨伐的目标选定为成汉。深受桓温信任的谋士袁乔对此极力赞同,建议桓温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轻军速进,直攻成都。桓温听从了袁乔的建议,在没有经过朝廷同意的情况下,于永和二年(346年)十一月擅自率兵西进。朝廷得到消息后,忧虑不已,大臣们都认为桓温兵力过少,又深入险要偏远的蜀地,此次出征必败无疑。

在世人的眼中,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毕竟桓温带的人实在是太少了,但是结局却令人意想不到。此时的成汉因为有着一个不理朝政的皇帝国家早已腐败,因此桓温一路进攻竟然屡战屡胜,极大地激励了战士们的士气。

且说成汉方面,皇帝李势不理政事,整个国家如同一盘散沙,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所以桓温一路之上势如破竹,连战连胜,进军非常顺利,在永和三年(347年)三月时就进逼至成都城下。桓温兵临城下,李势终于慌了,立刻下令集结了国内的大部分兵力,准备与桓温进行决战。这一战,成汉军队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人数远远多于晋军,而且关乎存亡,势必会拼尽全力。桓温这个人具有赌徒性格,倒是一点儿也不害怕,马上摆开阵势,在成都城下与成汉军队展开了大决战。

成汉皇帝李势虽然不问朝政,但是也不想丢了性命,于是便召集全国兵力桓温对抗。在这场战争之中,成汉兵力远远多于桓温桓温基本毫无胜利的希望。两军交战之后,成汉很快便占了上风,桓温手下的多名得力战将皆战死沙场。桓温无奈,节节败退,甚至还差点被地方的乱箭射中。

大战开始之后,晋军虽殊死拼杀,但是毕竟众寡悬殊,成汉军队很快就占据了上风。面对成汉军队的反攻,晋军一再后退,乱箭甚至已经射到了桓温的马前。眼看败局已定,“众惧欲退”,将士们都请求桓温撤退,如果再拼下去恐怕就要全军覆没了。桓温也知道无力挽回,无计可施之下,不得不下令鸣金退兵。

可是没想到,“鼓吏误鸣进鼓”,负责传令的士兵一时疏忽,误解了桓温的意思,以为桓温是要击鼓进军,于是敲响了进军的鼓声。晋军将士听到鼓声,以为是前方打了胜仗,都为之一振,袁乔乘势督促将士奋战,全军发起了大总攻。而成汉军队见晋军忽然疯了一样反扑过来,无不胆战心惊,顿时军心大乱,兵败如山倒。

晋军看到将帅如此勇气,知道必须拼死一搏才能获得生机,于是越战越勇,成汉士兵见此无不心惊胆战,最终军心乱了,战局也就定了。不久之后,东晋大军便攻入了成汉,而李势仓皇出逃。后来,无路可逃的他向桓温递交了投降文书,成汉政权就此覆灭,而桓温因此而一战成名。

桓温正是因为“鼓吏误鸣进鼓”,而得以反败为胜,阴差阳错地灭掉了一个国家。班师回朝以后,桓温的声名大振,逐渐掌握了东晋的朝政大权。后来桓温独揽朝政十余年,操纵废立,权倾天下,并有意要自立为帝,却在打算篡位前病重而死,终究未能登上帝位。

相关推荐:

专家探寻朱元璋陵墓地宫 揭开隐藏600年的谜团

到过北京的都知道著名的公主坟,它究竟埋葬的哪位公主?

鲁迅不满林语堂饭桌讲英文:“用英语压同胞”

朱棣的生母之谜 明成祖朱棣的生母到底是谁?

一代英主康熙大帝生命的最后时刻:康熙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