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拒贿哭金,他为何放弃黄金大哭,最后还因此千古留名?

发布时间:2015-08-26 栏目:专题 投稿:兴奋的帅哥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拒贿哭金的故事,他为何放弃黄金大哭,最后还因此千古留名?

梁毗是安定乌氏人(今甘肃泾川一带),出身于官宦之家。他学识渊博,性格刚直不阿,对于不合理、不公平的事情敢于直谏,在周武帝时期曾多次升迁。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认为梁毗风骨刚正,很适合御史一职,所以,被任命为御史御史主要负责包括弹劾官员、监察六部、巡按郡县、纠视刑狱等。所以说,御史这个岗位很容易得罪人。

梁毗本来就刚正,嫉恶如仇,因而得罪了不少权贵,迫于压力,朝廷将他调任西宁州作刺史。

当时西宁州偏远一带住着许多少数蛮夷部落,在这些蛮夷部落有一个弊俗,蛮夷酋长都特别喜欢戴黄金部落,他们把拥有金子的多少,看作富有和英雄豪杰的象征。

所以,为了抢夺黄金部落酋长之间经常大动干戈,使得边地一年到头没有安宁的日子,百姓苦不堪言。

梁毗上任州刺史后,贴了文告禁止此事,谁知道这些个酋长们不但置之不理,反而为了巴结他,争相带着金子送给他,一个比一个送的多。

这让梁毗很纠结:退给酋长们吧,这批人会恼羞成怒;不退回去吧,他们更会有恃无恐,为非作歹。

思考片刻后,梁毗突然灵机一动,想起一个办法来。于是他马上叫人发出请帖,请各位酋长明天来他的官邸赴宴。

第二天晚上,梁府张灯结彩,一片喜气。前来赴宴的酋长们个个心里可乐了,心里都在想:常走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梁大人收了我们黄金,反倒请我们喝酒啦!

反正宴会时分,氛围很好,大家有吃有喝,又唱又跳,就在大家沉浸在欢乐中时,梁毗一摆手,吩咐手下将这些个酋长所有送给他的金子都拿出来,堆放在地方。

然后梁毗对着金子,突然放声大哭,结果这些个酋长们如坠五里云雾,摸不着头绪,有点莫名其妙,搞不清楚梁毗这是演的哪一出戏。

突然有一个酋长说:“梁大人,是不是嫌我们送得太少了?”

他边哭边说:“这么多的黄金,饿的时候,它不能当饭吃;冷的时候,它不能保暖。你们因为它互相残杀,征战不停,死伤无数,今天又把这害人精(金),拿来送给我,故意让我‘肥’起来,你们是存什么心?是想要杀死我吗?”

酋长们听完后纷纷站起身来说:“刺史大人,我们一片好心,全无半丝歹意。”

梁毗哽咽着嗓子,继续哭问:“你们为什么要因为这害人精(金),争来夺去呢?我才不要呢!吃完了酒,你们还是各自带回去吧!”

这时,酋长们终于明白了梁毗的本来意思,于是纷纷表示没有这个意思,而梁毗的真诚也打动了各位酋长。从此之后,酋长们表示绝不在为黄金互相攻打,边地一带也逐渐安定下来,社会安宁,百姓不再受战争之苦。

梁毗凭借自己的智慧,将金子称之为“害人精”,找出了大家大家不和,互相征战的元凶,其以理哭金,平息了部落间多年的争斗,不得不说很有智谋。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龙颜大悦,马上下令嘉奖梁毗,并召他回京,提升他为大理卿,掌管全国司法。隋炀帝大业二年(606)梁毗升任刑部尚书并兼管御史大夫事,其刚强正直、疾恶如仇一如既往。

当然,梁毗这样的人回去,自然还是不讨人喜欢。比如杨素杨素是隋朝后期的权臣。他很骄纵,也很嚣张,仗着隋文帝的宠爱,目中无人,持宠而娇,作威作福,文武百官都很惧怕。

不过梁毗不怕,他上书对说杨素飞扬跋扈,横行霸道,妄作胡为。结果招致杨素的嫉妒,向隋文帝打小报告。隋文帝马上招梁毗梁毗言论铮铮,坦诚刚正,隋文帝无言以对,只好放了他。

后来,隋文帝有些疏远杨素,不再信任他。

隋炀帝即位后,梁毗被任命为刑部尚书,摄御史大夫。

大业六年(610)他又举劾左卫大将军许国公宇文述。宇文述在杨广立太子、登帝位时为主谋之一,事后深受宠信,其党羽横行朝野。隋炀帝对他言听计从,文武百僚莫敢违忤。梁毗却老虎颔上拔胡须,劾奏他违犯朝廷规制“私役部兵”。炀帝不以为然,“议免述罪”,梁毗坚持应按律惩处。炀帝恼怒异常,夺其御史大夫职权,命令其他官员代理。梁毗既忧且愤,急火攻心,数月后去世。隋炀帝指派吏部尚书牛弘前往吊唁,并赠缣帛五百匹,并任用其子梁敬真为大理寺司直。

唐人李延寿在《北史》中曾说:“不畏强御,梁毗得之矣”将梁毗视为支撑隋王朝大厦的栋梁之一。

纵观梁毗的一生,曾先后向隋文帝、炀帝举劾权臣刘昉、杨素、宇文述等人的不法行为;在西南民族地区任刺史十一年,言传身教,所辖地方安宁。可以说他的刚正清廉,是古代清官的典范,拒贿哭金与弹劾权贵的故事被载入史册,流传至今,为后人所敬仰。对此你有何不同看法呢?

相关推荐:

至死都没能迁都洛阳,成了赵匡胤永远的遗憾

汉代女尸驻颜术曝光竟这么简单?专家找到了

曹操族子三国名将曹休墓葬在洛阳发掘确认

申公豹是什么神?封神英雄榜申公豹是怎么死的

邓小平为什么指示“和平时期军衔设到上将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