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端午节的粽子?粽子这个东西和屈原没有一点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5-08-29 栏目:专题 投稿:健忘的天空

过端午要吃粽子,这是端午节习俗。可是,为什么端午要吃粽子呢?祭祀屈原?说对了一半,的确是为了祭祀,但不是祭祀屈原。至少,在魏晋之前,粽子不是为了纪念屈原。早在先秦乃至更早的时候,人们的主食有黍、稷、稻和麦等。这些主食中,黍不仅可以做饭,还能酿酒,做糕点等。在当时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由此也产生了农作物崇拜,即用祭黍和用黍祭祀先祖、鬼神等。

煮熟后的黍饭,要用菰叶或者其他叶子裹成牛角形状,称之为"角黍"。为什么要做成牛角形状的呢?原来,古代天子祭祀的时候,要用牛羊猪三种动物。这三种动物在准备祭祀前,要放在牢中养着,所以也称之为"牢"。但是天子和诸侯的牢,有区别。诸侯只能用猪羊,称为少牢;天子用牛羊猪,称为太牢。

但是,大家也都知道,牛在古代一直都用于耕地,如果杀牛太多,那么用来耕地的牛就会少了。而中国又一直是农耕国家,耕地种地太重要,为了保护牛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历代皇帝都禁止杀牛,如果偷偷杀牛或者吃牛肉还会被惩罚。又不能杀牛祭祀,又必须用牛,怎么办?他们用代替物,比如牛角状的东西来代替牛,这样既能表达祭祀之礼,又没有真的杀牛,一举两得,完美!于是,黍就被做成了牛角状。南北朝时期,随着南北方饮食交流,角黍和南方筒饭的结合,形成了粽子

最为常见的说法是,当年屈原端午节跳入了汨罗江。楚国人对这位爱国诗人的去世非常悲伤,所以每到端午节,他们就用竹筒装着米,投入水中,为屈原祭祀这个说法来自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吴均所写的《续齐谐记》。

在《续齐谐记》中还写了这么一个事,说东汉建武年间,屈原忽然在长沙显灵,说你们祭祀我,我很感激,但是你们祭祀的竹筒饭经常被蛟龙偷吃。你们要用楝树叶包着米,用五彩丝线缠绕在外面,蛟龙害怕这两个东西,肯定不敢偷。从此人们就用这种办法祭祀屈原,久而久之,就成了粽子

《荆楚岁时记》和《太平寰宇记》都提到过粽子的由来,都与蛟龙偷吃祭品有关,而《续齐谐记》则是中国最早将粽子屈原沉江联系在一起的著作,但是这部书诞生的年代跟屈原所处的年代相距约八百年,可信度相当可疑。

但其实这些都是民间传说,据专家介绍,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并非是为了纪念屈原才有的,而以前吃粽子不是只有端午,只是后人附和才慢慢形成的。江南的粽子名声最盛,做法也复杂,尤其是馅,变化多样。和北方粽子的一个重大差异是,江南粽子的糯米原料,多预先用稻草灰汤浸渍,与肉馅相蒸,香味扑鼻。

粽子这种食物,指望从考古发现上能出土一枚粽子,显然很难。从历史文献上看,早在春秋期间,端午节就已经出现,而屈原是战国年间的人,因此端午节的出现就与屈原无关。另外,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屈原死亡的时间是在端午前后。

根据闻一多先生的研究,在我国的江浙吴越一带,一直都有祭祀蛟龙的习俗。因为当地江河湖泊众多,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蛟龙是生活在水中的主宰生灵,江河湖泊的种种自然灾害,很多被认为是蛟龙作祟的结果,因此南方的老百姓选择五月初五,也就是盛夏的来临之前向水中的蛟龙献祭,祈求在即将到来的季节不要爆发大的水灾。

因此端午节根本就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来自中国南方各地的祭祀蛟龙的传统。同样,粽子的来历也就与屈原无关。作为祭祀蛟龙端午节,不能没有祭品,南方湿润温暖,盛产稻米,因此用稻米和各种植物叶子做成了粽子,作为献祭蛟龙的祭品。

说到这里,我们就能知道,无论是端午节还是吃粽子,刚开始的起源都跟屈原老夫子没有任何关系,一直到后世,才有一些文人将这一传统习俗附会成为跟屈原有关的活动,后来越传越广,成了全国人民共同节日习俗。

我们的祖先崇敬那些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因此常将民俗与他们的身世相结合,附会出各种传说。即便是端午节和吃粽子的来历,也不是只有屈原这一种说法,在江苏地区,传统的吴国境内,这里故老相传,端午节和吃粽子为了纪念伍子胥的。

两种传说,都与当地深受百姓爱戴的爱国英雄有关,这绝对不是偶然的,反映了百姓的心声。但是不管怎么说,端午节和吃粽子最早真的都跟屈原没有任何关系,我们被这个传说蒙骗了将近二千年。

相关推荐:

隋炀帝杨广的真实墓葬被发掘,尸身只剩两颗金牙

如此恨老婆?姜子牙封神时竟给自己老婆封了“扫帚星”!

美国为所欲为110年,因为他的出现反抗火种被点燃,永不会熄灭

千古奇冤:蜀将魏延叛蜀之谜

1908年袁世凯首次作秀答美国记者:大谈中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