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为什么在秦汉之后 墨家就销声匿迹了?

发布时间:2015-08-30 栏目:专题 投稿:背后的小懒虫

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这四家,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状况已经尘埃落定,胜出者是儒家墨家为什么后来儒家却一家独尊,墨家在中国就销声匿迹了呢?

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的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的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淹没在历史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核心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已经完全没有影响力了。

对于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历来都有很多名人给予他很高的评价,比如主席曾称其为中国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著名思想史研究专家杨向奎也曾给予过墨子无比高的评价,他说墨子在自然学上的上就不低于任何希腊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还要高于他们。他一个人的成就几乎等于整个希腊的成就。

从某个角度来看,墨子和孔子之间的较量,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另一种生活方式的较量,孔子是食不厌精,墨子是宵衣旰食。墨家生活中有诸多的规矩,生活犹如苦行僧一般,他们住在山洞里,衣衫像乞丐一样破烂,吃的饭也粗糙,犹如一个苦行僧。而孟子每次出门讲学,车舆数十辆,从众数百人,身穿华服。孔孟教导大家,亲人死后要厚葬服丧,墨子则认为那样对社会生产不利。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儒家讲的是君臣父子,社会秩序,等级伦理,而墨子天下兼而爱之,无父无君,是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所以孟子骂墨氏无父,是禽兽也)。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孔墨之争似乎又是一个文科生和理科生的较量,孔子爱艺术,爱音乐,喜欢谈道德,天下墨子生活艰苦,不讲吃穿,活脱脱一幅理工男的样子,墨子被后世的人称为“科圣”,因为他沉迷“手工艺和技术”。在力学原理,杠杆,光影,小孔成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造诣。我们上学的时候都学过公输班和墨子的故事,墨子一个注重科学、讲究科技的人,墨家的陨落不仅是一种学说的陨落,更是一种科技的陨落,当后来的人们纷纷用“奇技淫巧”来形容一些初次流入中国的洋玩意时,墨子九泉之下不知做何感想。

所以说墨家的学问并不利于统治者收拢权力,相反还在强调兼爱与非攻,兼爱弱化了统治阶级的权威,非攻则为任何企图扩张、雄才大略的君王所不喜。

墨子说“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又选择天下之贤可者,置立之以为三公”,“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知道,天子和贵族不是选出来的,而是世袭来的。墨家的尚贤是过度的尚贤,恨不得以贤能与否来判定人们的社会地位,但是人非圣贤,就算是在今天,要是有人说了这样的话,怕是大家也嗤之以鼻。

墨家有两个身份,是一个民间治学团体,也是一个民间救世团体。在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代,人民生活疾苦。凭借着独特的治学理念,墨家学派招揽了一帮怀揣着独特理想的能人志士,他们一边治学,一边在世间践行着自己的理念。

于是,哪里有以强凌弱的不义战争,哪里就有墨家的弟子,哪里又不义的政治行为,哪里就要墨家的弟子,那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团体,他们不归附于任何国家和政府,他们不为私仇,他们心里也没有私仇,他们只为兼爱,他们心里只有非攻。

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封建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了。作为当局者,墨家就相当于是个民间非政府武装组织,游侠性质,掌控不了力量强大,影响力巨大,对当局政府来说可能贻害无穷。哪个政府愿意放任这样一个极大的不稳定因素存在?大秦统一之后,作力行法家的强势帝国,更不容许这等不稳定因素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阴山之战,不但消灭了东突厥,也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西安事变后少帅张学良能幸免是因为宋美龄?

简评诸葛亮一生中的惟一一次徇私枉法

论庞统的实际才能——绝不愧凤雏英名

曹丕篡权后不杀汉献帝的六个原因:怕妹妹守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