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古代科举流程,以及有哪些具体的考试科目?

发布时间:2015-08-31 栏目:专题 投稿:紧张的舞蹈

中国人在古代是如何从读书走上仕途的呢,据悉很少有人搞得懂其中的东东,今天我们将专门介绍古代科举考试的流程及考试内容,资料来源于清代探花商老爷子的《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古代的读书人出头确实不容易。本号所有发布的内容绝无假大空的东西,一切均真实有效,有用,欢迎大家关注、保存、分享。以下是具体内容

1、童生之考试:读书人的入门考试,没有考上的均不能正式算作读书人(所以叫童生),考上的成为生员(不是所有的都是秀才,优秀的才能称为秀才),要举行县试、府试、院试三个环节。童生考试三年两考。

2、举人(乡试)之考试:针对优秀的生员(不是每个人都去)参加省里的考试,考上举人的可以授官(只有举人及以上才能具有当官资格,所以叫举人),有初试、复试两个环节;

3、进士考试:考上的举人都要到北京举行会试(本来已经有资格当官了,所以叫会考),考上的叫进士(分三个等级),有会试复试、殿试、朝考(翰林入学考试)、散馆(三年后翰林院毕业考试)五个环节,

4、考差:考乡试考官之考试

5、大考:对现行官员的定期学习检查(不得偷懒、要继续学习);

6、制科:针对特殊项目的考试

古人当官可真的不容易,这么多考试

主考官、考试内容录取情况:

1、童生:

1)县试:由知县主持,第一名取县案首,考试内容如下:

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

第二场为初复:试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

第三场为再复: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前场《圣谕广训》首二句;

第四五场连复:时文、诗赋、经论、骈体文不拘定格;

2)府试:由知府主持,考两场,其中第一场为正场,第二场随意,内容大致与县考同;第一名取府案首

3)院试:由省学正(相当于省教育厅长、但必须是中央派的,地方官是管不了的)巡回各府、州、县(忙得很)主持的考试,考上者才能取得生员资格(由学正定板、县、府官没有资格),第一名取院案首,以下是考试内容

正场考试前先考经古一场:内容为经解、史论、诗赋、性理、孝经论、算数学、时务,各认一门报考;

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五经义一篇

第二场招复:面试或一小讲或两比;

第三场为大复:四书文一篇,经文一篇,五言六韵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一二百字,经文可不做;

以上三场考试录取者,要与先前考的县、府正场考试试卷进行核对是否一致,以防舞弊。

录取情况:大府20名,大州县15名,中州县12名、小县7名或者8名,人数较少,可想多么的不容易;3年才2回哟。

2、举人

乡试为三年一科,外加恩科(不定)。

1)、初试:分三场,内容如下:

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论、大、中、孟,出题按顺序循环)

第二场:经文五篇(五经)

第三场:策问五道,题问经史、时务、政治;

考取者的试卷要全部押解北京备查;

录取情况:每个省一百多名至几十名不等,反正录取名额很少,三年才一次哟,

2)、复试

对考取的举人,在北京会试的时候,要提前进行复试,以防作假,复试内容为:

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

对合格者准许会试,不合格者给予不同程度的惩罚,同时对会试不上的就可以授予官职,如教谕等。(第一次授予官职)

3、进士

1)、会试:由礼部主持的集中会考的举人进行考试,三年一次,共计三场,考题内容与乡试相同。

会试的最大特征是录取,一般为三百名以内,基本上圈定了进士的名额,进士录取只是按会试总额进行排序(分三等)而已。录取者为贡士;

2)复试:对录取的贡士进行复试,不合格者处罚,考试内容为:四五文一、五言八韵诗一,考上者准许进行殿试;

3)殿试:由皇帝主持的考试考试内容为时务策题四道,考上者按成绩分列进士等级,其中一甲三名进行授官,第一名授翰林院修撰,第二、三名授翰林院编修(余下的要等朝考)

4)朝考:对录取进士(一甲以外)进行考试录取者成为翰林院庶吉士(继续读书),余下的授主事、中书、知县,考试题目为论、疏、诗各一篇。(第二次授予官职)

5)散馆:翰林庶吉士三年肄业后,毕业考试考试为诗、赋、时文、论四题,按照考试成绩授予一定的官职(第三次授予官职)。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

武举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吴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等。

相关推荐:

历史上的张三丰:三个中哪个是传说中的张三丰?

文史宴|鬼吹灯寻龙诀之唐陵终结者——温韬

邯郸的朋友么,周四听专家讲“曹操与邯郸”

淫乱后宫的贾南风是怎么死的 贾南风的结局

传承几千年:官员吃喝招待费用居高不下自古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