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安禄山事迹,为何敢起兵造反?

发布时间:2015-09-05 栏目:专题 投稿:唠叨的导师

安禄山(703年—757年),营州(今辽宁朝阳)人,本姓康,名轧荦山。其父可能是康姓胡人,母阿史德氏是个突厥族巫婆。相传,其母多年不生育,便去祈祷扎荦山(突厥尊扎荦山为战斗之神),遂于长安三年(703)正月初一感应生子,故名扎荦山。安禄山之父死得早,他从小随母在突厥人部族生活。后其母改嫁于突厥将军安波注之兄延偃。开元初年,其族破落离散,他与将军安道买之子孝节,安波注子安思顺、安文贞一起逃离突厥,遂与安思顺等约为兄弟,从此即冒姓安氏,名禄山。安禄山是唐代藩镇割据势力之一的最初建立者,也是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一,并建立燕政权,年号圣武。安禄山长得痴肥,眼盲后,长期靠心腹小宦官为其穿衣。因其宠爱幼子,二子安庆绪见安禄山对自己不加宠幸,心中怨愤,命令安禄山宠幸的宦官李猪儿在替他穿衣时,以刀刺其腹而死,安方势力开始走下坡路。

首先要说明,别看安禄山造反的动静这么震撼,但对这事儿,他真没多少勇气。

比如公元756年夏天时,洛阳都已是安禄山的囊中物,他还大模大样的在洛阳登了基,“大燕国”的国号都喊了出来。

可一听说安史叛军潼关外吃了憋,李光弼大军正直奔他的老窝范阳。

刚过了把“皇帝瘾”的他,立刻吓得腿哆嗦,朝着部下破口大骂:“汝元向我道万全,必无所畏。今四边若此,赖郑、汴数州尚存,向西至关,一步不通,河北并已无矣,万全何在?更不须见我”——你们不是说造反成功率百分百吗?这是要坑死我啊!

所以,哪怕气焰最嚣张时,安禄山造反成功信心,也是十分脆弱的。稍吃点亏,那就不留神就要崩。可既然这样,他为何还敢咬牙硬干,把这煌煌大唐打到水深火热呢?

第一个高调原因,就是他扯旗翻脸前,唐朝军事制度的槽点:大唐军备“外重内轻”,十大节度使执掌精锐重兵,手握平卢河东范阳三镇节度使大权的安禄山,更拥有十八万大军,是唐朝中央军数量的一倍。

而且早在天宝六年时,他就紧锣密鼓准备造反,连每次入朝,都要详细考察关中各地道路。其部队经过十多年经营,更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等于是马刀早就磨的雪亮,就差朝唐朝狠砍下去。

而相对低调的,就是安禄山的部将们,那能跟安禄山比狂热的“积极性”。

别看当时是“盛唐”,但大唐的府兵制荡然无存,府兵制度下的武将待遇,也是名存实亡。以《资治通鉴》记载,那些士卒出身,靠军功拼杀出来的武将们,当时反而受尽权贵们的歧视。

边镇的军将,也早已脱离了府兵系统管控,成了节度使的私人势力。放在安禄山的地盘里,安禄山本人,更被其麾下十八万大军视作衣食父母,安禄山指向哪,那就打向哪。

别说是扯旗造反前,哪怕在安史之乱已覆灭多年后,安禄山的牌位,依然被归顺唐朝安史叛军将领田承嗣供进庙宇,享受了这些老部下兵将们二十多年的祭拜,直到唐代宗年间才被砸个稀巴烂。

失败后都这么高人气,可以想象,在安禄山振臂一呼前,那支他苦心锤炼多年的叛军,是何等的死心塌地。如此“积极性”,当然撑起安禄山的胆气。

但最重要的原因,却还是大唐君臣的“神助攻”。

虽然后世的学者们,给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总结了种种毛病。

但不争的事实是,当时的大唐王朝,并非是明末那样水深火热的衰世,相反一切看上去无比强大。

单以军事说,就算安禄山能打又如何?唐朝仅在河西地区,就拥有精兵二十四万,且都是多年来吊打吐蕃的虎狼之师。

而且看看地图部署就明白,安禄山若敢南下,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军就敢猛攻安禄山老窝,叫他进退不能!无论拼战场还是拼消耗,安禄山本没有胜算。

就是大唐君臣的蠢操作,一次次给野心勃勃的安禄山,送上“胜利的曙光”。

且不说安禄山苦心经营那些年,奸臣李林甫对他的包庇纵容。

踩掉李林甫上位的宰相杨国忠,这位安禄山的死敌,却是不停送大礼:为抢政绩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反而瞎指挥打到全军覆没,活活报废了数万精兵。导致长安洛阳的防务一片真空。

外加多年把持选官大权,一切金钱开道,长安各级衙门昏官扎堆。坑事坑到这地步,偏还要揪着安禄山恶治。反而被胆肥的安禄山,直接拿着当招牌,打出“入朝讨杨国忠”的幌子,撕破脸发起叛乱。

可笑的是,就在河北前线打成一锅粥时,杨国忠还在不停给唐玄宗灌迷魂汤:皇皇上您放心,不出十来天,安禄山的部下就会把安禄山捆了来见您——那边都亮刀子了,他还在做春秋大梦,如此猪对手,怎能不叫“信心不足”的安禄山,不停的打鸡血,一口气席卷中原。

但比杨国忠更蠢的,却是他的“上级”:唐玄宗李隆基。身为一位开创“开元盛世”的铁腕帝王,“安史之乱”前的唐玄宗,更生动诠释了“权力让人变傻”。

安禄山的壮大,本身就是唐玄宗昏聩执政的结果,但猛醒过来的唐玄宗,也一度开始了冷静的应对。

全速转动的大唐国家机器迸发出强大的威力:打到756年时,唐军已经稳守住了潼关,李光弼郭子仪的朔方精锐,正朝着安禄山的河北老窝猛打,气焰熏陶的安史叛军,眼看就要被瓮中捉鳖。

这惨淡局势,才叫安禄山信心崩塌,发出“万全何在”的悲叹。

这不是他过度悲观,这就是安史叛军当时的无解死境:凭着强大的国家实力和正确应对,养虎遗患导致的安史之乱,原本可以在一年多时间里迅速平定。

大唐别说“由盛转衰”,延续盛唐辉煌,也绝不是什么高难度。

就是这个历史关口,短暂英明的唐玄宗,却再次私心作祟。

只因怀疑驻守潼关的哥舒翰“不忠”,就不顾战场局势,死催哥舒翰决战,终于把原本赢定的大唐潼关守军,活活送进安禄山的口袋。

然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唐玄宗仓皇跑路,安史之乱,终于从覆灭在即,变成横扫半壁山河战祸。

盛唐时代,就此终结。

可以说,不是安禄山有多么坚定的“勇气”,而是唐王朝一次次昏聩的应对,不断在他最崩溃的时候,给他勇气!

一个表面强大,其实严重逆淘汰且战略昏聩的团队,会“作”出怎样的灾难。

唐玄宗君臣的作死过程,就是生动说明。

相关推荐:

李渊为什么赐徐茂公李姓 历史中记载的他叫什么

周世宗柴荣的改革措施都有哪些

解密:北宋皇帝为何会赐封在开封的犹太人姓赵?

秦赵阏与之战背景:赵国要地阏与被秦军所围困

中国历史上有资格称大帝的仅五人?都是哪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