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说一说清朝雍正皇帝在民间形象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5-11-21 栏目:专题 投稿:健壮的篮球

不曾想到,清朝皇帝里,民间话语中一向稳居话题之王的乾隆爷,最近十年已经彻底被其父亲超过。本来,康熙与乾隆身为中华帝国晚期最为雄才大略的君主,又皆有南巡的经历,所以留在身后的不仅有正史的丰功伟绩,也有海量的民间传说。此外,光绪皇帝也凭借其苦命的遭遇,与末代皇帝宣统一起在野史里占有一席之地。其他的几位清代帝王,相比都逊色一筹。于是,雍正皇帝的异军突起就成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近百年雍正皇帝民间形象的变迁,甚至可以一窥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面相。

皇帝,在历代正史里几乎没有一个是可爱的,宫廷的血腥内幕、政治的冷漠肃杀与日常行政的繁琐无聊,是历代帝王的本来面貌。古代平民处江湖之远,看皇家犹如望天,既无知又好奇,才会为帝王生活赋予神秘而诙谐的色彩,对帝王形象进行塑造

单看乾隆,距今不过才两百多年,表现乾隆风流倜傥爱民如子武艺高强的民间传说多的不得了,仅大导演李翰祥一个人就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拍了《乾隆下江南》《乾隆下扬州》《乾隆与三姑娘》《乾隆君臣斗智》四部电影,几乎把两百年来乾隆民间传说一网打尽,而且都是正面形象,九十年代红遍两岸三地的郑少秋版《戏说乾隆》,已经属于编剧的“新时期再创作”了。

雍正就不同了,或者说,简直太不同了。同样是电影,从1929年姜启凤的《血滴子》开始,九十年代之前大陆、台湾、香港共拍过不下十个版本的“血滴子”和“吕四娘”,雍正无一例外都是反派配角,乾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怜的雍正,从他即位直到晚清民国,关于他的野史始终是负面的。

这些黑材料主要有三类:一是得位不正,说雍正篡改康熙遗诏始登大宝,这属于古代政治话语里最严重的一个;二是不孝不友,弑父、气死生母、毒害兄弟,这属于严重有损儒家伦理;三是他持政苛酷,喜怒无常,虐待士绅,迫害功臣,诸如血滴子、吕四娘之类的传说大抵从这类衍生而来,尤被红学爱好者诟病的查抄江宁曹家,也属于此类。

历史上的帝王,大抵正史里不太坏的,民间传说也不会差的离谱。像雍正这样正史里评价不错但民间口碑极差的皇帝,实属少见。我想这或许和雍正的个性有关,因为他的确心机太深,手段太“刻薄”。比如曾任浙江道监察御史的谢济世,因为文字狱被捕,雍正故意让他和陆生柟同时绑赴刑场,陆生柟先人头落地,监斩官问谢济世“汝见否?”谢早就吓得失魂落魄,回答“吾见矣”。刑官这才拿出圣旨,说皇上本来也没想杀你,免死,留军前效力。由此可见雍正心机之深

再比如,诗人钱名世受年羹尧案株连,雍正免了他死罪,却认为他平时讲的都是名教的大道理,对年羹尧曲意逢迎,就故意要“批斗”他,于是亲笔写了“名教罪人”的匾额,悬挂在钱名世家,然后发动大臣们写诗骂他,骂的好的嘉奖,骂的不够狠或想逃避的,有的发还重作,有的罢官免职,还有一个被流放到了宁古塔,这还没完,群臣“批斗”结束,雍正亲自审定了这些诗,勒令钱名世用上好的宣纸,自费印刷成书《名教罪人诗》((收录在此)),刊行全国,由此可见雍正的刻薄简直令士大夫生不如死。

到了清末民初,雍正负面传言不仅没有消弭,反而变本加厉。因为革命派要造满人的反,自然要传播满洲皇帝的卑劣无耻,这与法国大革命前夕地下出版物到处宣扬路易十六卖国、玛丽皇后是荡妇没什么区别。清末民初的许多笔记、野史,特别是报纸诞生之后的小报文章里,雍正形象几乎已经定格。

待到民国和共和国先后成立,雍正民间形象也没有太大变化。照例说,民国以来清史研究蓬勃发展,史学教育也逐渐普及,雍正的功绩日益为人所知,但是,这与民间对八卦的津津乐道仍然隔着一层。另外,共和国官方史学对雍正的评价也不是特别高,最权威的范文澜《中国通史》说:“雍正采取一系列强硬措施力矫康熙帝晚年的种种积弊,积重难返的清朝政局一时颇有振作的气象,清朝皇帝对臣下的统治,却由此更加严厉和专制。……为乾隆朝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总之,从1723年雍正即位,到20世纪末,中国民间雍正皇帝接受,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无论是其“政治面貌”、为人处事还是外貌形象几乎都是以负面为主。

不过,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事情开始起变化。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一本书,就是历史学家冯尔康先生的《雍正传》。《雍正传》从1985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毋庸置疑,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雍正传记。

他站在雍正当时的历史情境,穷尽了相关史料,在进一步肯定传统史学对雍正在耗羡归公、养廉银、士民一体当差、摊丁入亩、改革旗务、除豁贱民等的正面评价外,还特地驳斥或修正了雍正即位不正、报复胤禩胤禵党人和曹家、灭口篡位功臣等传统负面观点,甚至连吕四娘那种低级荒唐的八卦,冯老也不惜耗费笔墨提到并摒弃之。

不仅如此,《雍正传》的作者冯老还在书中放入了不少非常有意思的史料,如今被誉为“雍正第一萌萌哒御批”的“朕就是这样的汉子”之类的八卦,冯老早就注意到了

于是,冯老师此书一出,至少在史学界和比较专业的读者那里,雍正形象就得到了极大的改观。但是,这不代表民间雍正接受已经步入了新阶段,这里不妨说说如今罕为人知的大陆连续剧《雍正皇帝》(1991年)。

我觉得,《雍正王朝》是当代最优秀的雍正历史剧之一,何以见得?我提三条理由,第一,首次在银幕上最客观、最贴近信史的塑造雍正形象,尽管全剧仍然保留了二月河小说的情节,但摒弃了大多数荒诞的虚构,较为合理的处理了雍正的嗣位和驾崩,特别是侧重表达了雍正的改革。

民间的口味总是令人意外。21世纪的雍正负面形象几乎全部消失,但民间接受的也并不是历史学家的信史。随着网络穿越小说的兴盛,那些民间人士开始频频穿越,去寻找雍正的“冷心冷面”,十三爷的“侠肝义胆”和八王爷的“有情有义”,这些没有历史感的虚构作者们,按照自己中学男神的样子,模仿着港台小说的文笔,塑造出了一群群又帅又美又年轻的满洲王子。尽管我个人从来没有读过这类作品,但并不能忽视这些末流小说对民间话语的塑造

最终,这一蓬勃发展的民间叙事在2011年的《甄嬛传》达到了新的高度,又一个全新的雍正呈现在了银幕上。据我身边的女性朋友说,这个雍正不帅,很老,心狠手辣,冷漠无情,但也有可爱之处。而网络上,也同时传播着那个批奏折十分肉麻的卖萌汉子雍正。于是,这个萌萌哒汉子雍正,与那个冷冷的甄嬛的雍正,共同构成了当代民间话语对雍正皇帝的最新接受,显然,这个雍正已经与历史上的雍正、旧的民间话语里的雍正,相似之处已经很少了,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雍正性格的“刻薄寡恩”了吧。

而这一段百年雍正皇帝接受史,也可以说是百年大众文化发展与媒体传播的一个小小切面吧。

相关推荐:

历史揭秘:刘邦为何要定都长安?

人类未解之谜:明朝北京离奇大爆炸

万贵妃多次毒杀皇子为何仍受明宪宗宠爱

易中天:朝野上下一条心,把诸葛亮推上了神坛

朱元璋传位给朱允炆的惊人内幕:为何不传给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