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大明嘉靖往事:倭寇遇到了克星

发布时间:2015-12-08 栏目:专题 投稿:优秀的钢铁侠

我们上一集说到,由于东南沿海“倭患”严惩,明朝政府派出了一个铁腕人物朱纨,对倭寇海盗进行了一系列打击。但在这个过程中损害了闽浙商人及徽商的利益,朱纨被指责为“滥杀”,受到指控和调查,服药自杀,成为朝野“太息”的事情。

朱纨死后,明朝的海防政策又一次发生转折,浙江巡抚连同巡视浙闽海防事务的职务一并废除。浙江原有的海防军队,以及朱纨为了剿倭而搜罗、招募的水师,一共400多条战船、捕盗船,也被废弃。朝野上下,说到海事,人人噤若寒蝉。

朱纨的自杀,高兴的当然是那些对他进行攻击的官员以及这些官员背后的商人。但朱纨死后明朝海防发生如此大的转折,最高兴的当然是在朱纨打击下屡屡受挫的倭寇海盗

朱纨是嘉靖二十六年七月上任的,嘉靖二十九年七月自杀。朱纨自杀后,倭寇海盗全无顾忌,倭患也越演越烈,形势急转直下,发生了四大变化。

其一:被朱纨捕杀的海盗首领许栋的旧部汪直,以及徐海、陈东等人,成为新一代的著名首领,不但海盗,连倭寇也听从其指挥。

其二:倭寇海盗集结了大批新的力量,并且在沿海岛屿重新建立了自己的据点。

其三:海盗海盗之间、此倭与彼倭之间、海盗倭寇之间,平时因为分赃不均,相互火并本是常事,但在和明朝军队的斗争中,他们却时时携起手来,既相互配合,又各自为战。

其四:尤其严重的是,海盗长年和倭寇打交道,有的穿起了倭服,有的操着倭语,官军甚至分不清楚哪些是真正的倭寇,哪些是中国的海盗,于是统统把他们称为“倭寇”。这个误解使得中国的海盗很开心。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既可以吓唬官军,又可以免除连累家人的担忧。于是将错就错,干脆把自己打扮成倭寇

根据明朝人的说法,在嘉靖时期发生的长达十多年的“倭乱”中,“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也就是说,在许多次的“倭寇”事件中,真正的倭寇,大约只占全部倭寇的三成,另外七成,或者是和倭寇勾结在一起的海盗,或者是打扮成倭寇模样的海盗,或者是被倭寇海盗裹胁一起进行抢劫的沿海居民。不管这个说法我们现在多么难以接受,但它确实反映了当时倭寇海盗共同构成倭患的真实情况。

嘉靖三十三、四年间,真倭加假倭,战船数百艘,蔽海而来,大举向内地进发,当时的记载是“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

倭寇先是攻破了宁波附近的昌国卫。这个卫设在现在浙江宁波附近的象山县,筑有卫城,本来应该有5600人的驻军,但这时已经不剩1000人,见倭寇来攻,一哄而散。接着,倭寇攻陷了上海县城,并沿长江两岸向西进发。长江三角洲这块当时中国最繁荣的地区几乎全都成为倭寇的洗劫对象。被洗劫的重要府城和县城有宁波、松江、苏州、嘉兴、通州(南通)、泰州、常熟、嘉定、太仓、崇明等等,而真倭和假倭最著名的首领汪直的总部,竟然就设在松江府府治所在地华亭县的柘林镇。

这个柘林镇位于现在上海市奉贤区内。从唐末开始,柘林就已经成为近海的著名集市,人烟稠密,商业繁荣。明朝建立后,在这里建了一个“东海神坛”,朝向东海,供奉着海神、财神及柘湖女神的神像。供奉海神,求的是出海平安;供奉财神,求的是生意兴隆;供奉柘湖女神,求的是男欢女爱、人丁兴旺。由此也可以看出,明朝的禁海是完全和老百姓的愿望相违背的。后来,为了防御海盗,这里还建起了城堡。

但是,这个商业繁荣的古镇,在这倭患泛滥之时,却成为海盗倭寇的指挥中心。

倭患的死灰复燃,不仅使东南一带城市和乡村受到极大的破坏,也使得沿海商人的利益受到比朱纨打击倭寇时更大的损害。直到这个时候,明朝政府才又开始调兵遣将,应付东南局势。

倭寇海盗在东南地区捣乱,明朝调集军队进行打击,应该是“围剿”,但历史学家们却把这场战争称之为“御”倭或“抗”倭,俞大猷、戚继光等剿倭将领遂成了“抗倭”英雄,这倒是具有讽刺意义的事情。

这个剿倭、御倭、抗倭的过程,一位在当时就充满争议、至今仍然是毁誉参半的人物的出现了,并且迅速成了倭寇海盗的真正克星。

这个人物名叫胡宗宪,徽州府绩溪县人,是海盗汪直的大老乡。

胡宗宪是朱纨仕途上的晚辈,嘉靖十七年中进士,先是在山东、浙江做知县,后来做了监察御史,巡按宣府、大同。宣府和大同在当时非同小可,它位于京城北京和蒙古各部落之间,是北京西部和北部的两个重镇,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明朝最重要的两个边镇,驻扎着大量的军队。

当时人说“口外”也就是明朝的北部边境有四绝:宣府的教场、蔚州的城墙、朔州的营房、大同的婆娘。这四绝之中,宣府、大同各占一个。宣府镇位于现在河北省的宣化,它的教场为何著名?是因为驻军多,常驻军队最多时达10万人。驻军一多,演兵场就要大。大同的婆娘为何著名?仍然和驻军多有关系,同时因为商业繁荣,所以妓院多,漂亮女人也多,这里“婆娘”就比其他地方更引人注目了。

胡宗宪巡按大同、宣府时,正值大同边军聚众哗变,形势危急。胡宗宪闻讯,一人一骑前往安抚,竟然说服了哗变的士兵,化险为夷。仅此一事,也可以看出这位胡宗宪的过人胆略和处变能力。

但是,胡宗宪的仕途似乎并不顺畅,从嘉靖十七年中进士,一直到嘉靖三十三年,十六年过去了,仍然是正七品的官。开始是正七品的知县,后来是正七品的监察御史。当然,这时的胡宗宪是资深的巡按御史,按惯例,如果有空缺,他可以直接升任各省的正四品的按察司佥事,甚至是正三品的按察使。当然,最好的升迁,是做正四品的都察院佥都御史兼任巡抚。至于能走到哪一步,那就要看他的造化了。

嘉靖三十三年,在倭患越演越烈的时候,胡宗宪被派到浙江,做了巡按浙江监察御史。他自己也想不到,就这一步,竟然成为他一生仕途、一生事业的大转折。

胡宗宪浙江时,朝廷已经恢复了浙江巡抚的设置,朝廷还专门设置了总督,全盘领导剿倭事务。在总督、巡抚之外,又派了一位官员来“祭海”,同时“督察军务”。不管人们怎么评价这个名叫赵文华的笼着袖子不干事的督察官,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就是赵文华慧眼识英雄,极力推荐了当时还是七品巡按御史的胡宗宪

这位名字叫赵文华的督察,是工部左侍郎,正三品官。品级充其量和浙江巡抚平级,但由于在中央有后台,所以根本不把总督、巡抚放在眼里。总督、巡抚也因为这个赵文华根本没有军事常识,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你不买我的帐,我也不买你的帐,这是官场上的通例。

胡宗宪买赵文华的帐,所以,赵文华和胡宗宪结成了统一战线。

当时倭寇正进犯松江和嘉兴,胡宗宪让人在倭寇可能落脚的地方投放毒药、配制毒酒,竟然一下子毒死了几百个倭寇。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振动。因为在那段时间的“抗倭”中,还很少有一场战斗能够歼灭几百的倭寇的。而这场超乎想像的胜利,也给了胡宗宪自己极大的启示。在以后与倭寇海盗打交道的过程中,胡宗宪一面是派兵遣将,强行进攻,另一面则更多地在“使诈”,在“兵不厌诈”上下功夫。尽管是下三滥的本领,但这下毒本来就是中国古代兵法中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来,胡宗宪就比朱纨以及其他明朝的官员或将领更多了一招。

赵文华对胡宗宪的机谋十分欣赏,他通过自己在中央的关系,在嘉靖三十四年推荐胡宗宪做了浙江巡抚,尽管这个巡抚只是“佥都御史”,正四品,却是巡按御史能够得到的最佳提拔了。再过一年,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又以兵部侍郎总督军务,成为东南地区防倭的统帅。

你说这人怪不怪,胡宗宪前面十六年,一直在做七品官;而在抗倭、御倭前线一考验,两年间从正七品升到了正三品。这也叫做干部要在大风大浪中才能得到锻炼,也只有在这个大风大浪中,才能识别谁是英雄,谁是狗熊。

倭寇是狡猾的,所以要消灭倭寇,必须比倭寇更狡猾;倭寇是凶狠的,所以要消灭倭寇,必须比倭寇更凶狠。胡宗宪正是因为比倭寇更狡猾、更凶狠,所以才成为倭寇的克星。

几乎所有当时人的记载,都说到了胡宗宪的两大特点。

一个特点,是“多权术”。

“多权术”从好的方面解释,是足智多谋;从坏的方面解释,是诡计多端。但只要是对付敌人,管他什么足智多谋还是诡计多端,都是需要的。这可能和胡宗宪研究过《孙子兵法》有关,也可能和胡宗宪熟读当时正在流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有关。他把其中的计谋和诈术全用在了对付倭寇上。

第二个特点,是“善宾客”。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作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大抵上都是“善宾客”的。战国时期的“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个个都是养“士”千人,并且都等到他们的帮助。胡宗宪显然从中得到了启发,当然也是性格所致,他的帅府中养着各种各样的三教九流之徒。他的那些计谋、诈术、狠劲,又都是和宾客们共同讨论并实施的。

下面我们来分步骤讲述一段胡宗宪对付倭寇的故事,看看他是怎么“多权术”,又是怎么“善宾客”的。三十六计在明朝已经成为读书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我们就以这个三十六计,来考量胡宗宪都用了哪些计?

第一步

胡宗宪派出了两位宁波籍、官学生出身的宾客,一位叫蒋洲,一个叫陈可愿。派他们干什么?派他们去日本,去日本劝说日本国的国王,让他管束倭寇,别让他们在中国捣乱。并且希望日本不要收留中国的海盗,因为他们正在和政府作对。当然,这一去是要带礼品的。

这放在中国的兵法上,就是一计,什么计?“远交近攻”计,又可视为“釜底抽薪”计。争取和日本搞好关系,使倭寇和中国海盗得不到日本的支持,这就是远交近攻,就是釜底抽薪。当然,他们同时也有附带的任务,什么任务?摸清日本的国情,也顺带摸清海盗的情况,做到知己知彼。以后我们可能要说到,正是因为派出了使者,摸清了日本的情况,所以胡宗宪的另一个宾客编撰了一系列介绍关于当年日本以及海洋国家的著作,开了清朝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海国图志》的先河。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什么强调胡宗宪派出的宾客蒋洲和陈可愿是宁波人?这是因为宁波是明朝专门对日本开放的港口,这两个官学生出身的宾客,应该懂得日本语言,并且有和日本人打交道的经验。这就是胡宗宪用人的长处。否则,你派一个西北来的大汉,派一个江西来的老表,两眼一摸黑,什么也办不成。

第二步

胡宗宪派出的蒋洲和陈可愿这两位宾客,确非等闲之辈。他们到日本后,发现所谓的日本国国王已经在内战中被杀,日本国内早已是一片混乱,但他们仍然和较大的一些日本诸侯拉上关系,并且得到他们的支持。这对于平息倭患起了不少作用。

当然,蒋洲、陈可愿出使日本的最大的成果,却是事前没有想到的。什么成果,是他们竟然寻访到了当时最大的海盗首领汪直的养子汪滶,并且和汪滶结交为朋友,又通过汪滶见到了汪直

二人凭三寸不烂之舌,对汪直父子进行了反复的开导,劝其改弦易辙,归顺朝廷。这倒符合中国兵法中的又一个计谋,叫做“顺手牵羊”,民间俗话说是“捞捎打兔子”。人们常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后面的事情说明,这个意外的收获,这个顺手牵羊、捞捎打兔子而来的成果,竟然成为打击倭寇海盗的胜负手。

第三步

蒋洲、陈可愿二人进行了分工,蒋洲回大陆向胡宗宪报告情况,陈可愿则留存汪直占据的海岛上继续做劝降工作。胡宗宪得到禀报,喜出望外。汪直和自己是徽州老乡,正好利用这层关系,劝降汪直。于是,胡宗宪一面派蒋洲再赴汪直占据的岛屿,劝其归降,一面释放关在浙江金华监狱中的汪直的母亲和妻子,并且以汪直朋友的身份款待她们。这个举动了不起,感动了汪直一家人。

当然,如果从权术的角度来说,客观上又是一计,什么计,叫“笑里藏刀”计。但从胡宗宪对朋友仗义这一点来说,他倒不是笑里藏刀,而是存心结交汪直这个朋友。所谓英雄识英雄、猩猩惜猩猩,汪直能够在海上混那么多年,混到中国的海盗日本倭寇都服他,那是要任真本事的。胡宗宪从心里佩服他。

汪直感谢胡宗宪这个老乡给了自己面子。他留下了蒋洲,却派养子汪滶护送陈可愿来见胡宗宪。招降汪直的工作取得了初步成功。

第四步

胡宗宪十分热情地接待了汪滶,这又令汪滶十分感动。胡宗宪是什么角色?朝廷的钦差大臣,而且不是一般的钦差大臣,是正三品的兵部侍郎兼总督军务。以他的这个身份接见、厚待一个海盗的养子,汪滶怎么可能不感动?

于是胡宗宪施展了进一步的计谋,让汪滶戴罪立功。汪滶自然卖命,他带着官军和自己的部属,对盘踞在舟山群岛的真倭寇进行袭击,大获全胜。这叫什么计?这可以叫“借刀杀人”计,借海盗的刀,杀倭寇的人。

第五步

赏罚分明是带兵的基本原则。汪滶立功了,胡宗宪对其进行了奖赏,并兑现诺言,将其遣还。胡宗宪的义气又一次令汪滶感动,他向胡宗宪透露了一个情报。一个关于徐海海盗倭寇即将联合进犯的情报。

虽然有人劝胡宗宪不要轻信汪滶,但胡宗宪相信。果然,徐海等人领着万余真倭假倭分成几股,分掠宁波、上海、慈溪等地。由于情报准确,胡宗宪早有准备,各路官军可以“以逸待劳”,对来犯的倭寇进行了围歼,三战三捷。

更精彩的权术还在后面。

第六步

既然是战争,就有风险。一方面是官军在围歼倭寇,另一方面,接任胡宗宪浙江巡抚却被徐海率领的大股倭寇包围在浙江桐乡。

胡宗宪当时正带着一支小部队在桐乡附近。得到巡抚被围的消息,胡宗宪他笑着问幕僚和将领,你们说说,我们是去救人呢,还是自己走人?幕僚和将领自然斗志昂扬,要去救人。胡宗宪却一声令下:走人!为什么见死不救?胡宗宪说:救人的结果只能是和被救的人一同陷在桐乡,这么亏本的买卖我会做吗?于是,他带着部队跑了。跑到哪里?跑回了浙江省会杭州。这又应了一计。什么计?三十六计的最后一招,“走为上”。

那么,这叫不叫畏敌如虎?是不是真的见死不救?不是,因为胡宗宪是要谋求另外的方式给桐乡解围,而不是以寡击众、以卵击石。

第七步

胡宗宪开始施展“反间计”了。关键人物仍然是汪直的养子汪滶。

这天傍晚,徐海刚巡视完部队,回到帐中,有人报告说抓了一个密探,并且在密探身上搜出一封另外一股倭寇首领陈东给胡宗宪的书信,约好明日从桐乡撤围。徐海大吃一惊,还没有来得及亲自审问,又有人报告,说是胡宗宪总督有使节到了帐外。

徐海疑惑之间,让胡宗宪的使节进帐。使节呈上一封由汪滶代表汪直写给徐海的书信,劝徐海归降朝廷,从桐乡撤军。徐海先是见到陈东给胡宗宪的书信,这时又见到汪直的劝降书,大吃一惊:“老船主”投降了?“老船主”是谁?是汪直。由于他是老资格的海盗首领,所以各路海盗都尊称他为“老船主”。

徐海误以为汪直已经归降,也来不及审讯陈东的密探,以为自己做冤大头了,被人出卖了。为了保存实力,徐海带着真倭假倭,乘夜从桐乡撤围。

胡宗宪早已派出军队在路上等候,徐海一撤退,官军在路上追杀,结果杀死、俘虏了好几百个倭寇。当然,这几百个倭寇多半是假倭。等到徐海领残部逃到钱塘江边,停靠在那里的船只,早被胡宗宪派人烧得干干净净。这又是一计,叫做“暗渡陈仓”计。

那么,陈东是否真与胡宗宪有约呢?没有,这个所谓的密探也是胡宗宪派出的。这又是一计,这是一个“连环计”,“无中生有”计套着“反间计”。因为“反间计”是需要有其他计策进行配合的,胡宗宪选择的,是这个“无中生有”计。

你看看,不用吹灰之力,解了桐乡之围,又打击了徐海的有生力量。

第八步

再说那个陈东,听说徐海的军中去了官军的使者,又见徐海撤军,又惊又怒,带人直闯徐海帐中,质问为何不讲信誉。

这个陈东等于自投罗网。因为此时胡宗宪又用厚礼买通了徐海的小妾,徐海在小妾的说服下,不管青红皂白,把陈东绑了起来,直送胡宗宪的大营。

这时,搬到浙江平湖县城的胡宗宪总督行辕灯火通明,胡宗宪正在和幕僚们喝酒。酒至兴头,陈东被押送到帐前。幕僚、将领都大吃一惊,怎么回事?怎么在不动声色间,陈东就束手就擒了?胡宗宪笑而不答,因为这个计策他还真说不出口。

三十六计中有“美人计”,但胡宗宪并没有给徐海送美人,只是借助了徐海自己的美人。如果说是计,应该是“反客为主”计,用别人的小妾为自己服务。当然,这个计策西汉初年陈平就用过,他买通了匈奴单于的阏氏,令其解白登之围,救出了困在城中的汉高祖刘邦。当时陈平这个计策也是不能公布的,因为说出去丢人,堂堂大汉皇上,竟然靠买通单于的老婆逃命。

第九步

官军分头追歼溃逃的倭寇海盗胡宗宪徐海率部到总督行辕归降。但降与不降,徐海仍然心存疑虑。为了观察胡宗宪是否真有诚意,徐海突然先期率部来到总督行辕所在的浙江平湖城下,他将部队驻扎在城外,自己带焦大小头目百余人,要求即刻入城见总督。先期是什么意思,就是还没有到约定的时间,提前来了,目的是给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徐海这个行动,倒是大大出乎胡宗宪的意料之外。当时平湖城内,明朝驻军极少。总督行辕顿时紧张起来。正在这里“督察”的赵文华十分恐慌,坚决不让徐海进城。胡宗宪笑了:不就一个徐海吗?不就一百多个海盗倭寇头目吗?不就城外一伙海盗倭寇吗?他还能翻起浪来吗?一声令下,平湖城门大开,徐海领着一百多人,全副武装,鱼贯而入。

胡宗宪总督行辕,泰然自若地接受徐海和他的下属的跪拜。胡宗宪博带纶巾,走下帅椅。这副神态颇像《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只是没有手摇羽毛扇而已。他拍拍徐海的头,赞赏有加。仅这份胆量,就令徐海震慑。事后,徐海所部驻扎在城外的沈庄屯,陈东余部驻扎在沈庄西边,胡宗宪总督府卫军驻扎在沈庄东边。

当天晚上,胡宗宪再一次施展“借刀杀人”计。他让被徐海押送来的陈东给旧部致书,告诉他们,总督已经向徐海发布指令,夜深之后将向你们发起攻击。陈东余部众头目正为徐海的背信弃义愤愤不平,见到书信,群情激愤,乘夜向徐海发起攻击。徐海从梦中惊醒,且战且逃。官军也趁势发起攻击。乱军之中,徐海投水而死。追随徐海的“真倭”首领辛五郎以及其他一些真倭、假倭的首领也在这一次战役中被捕。

第十步,第十步不说了。因为再说下去,我们还将反反复复地陈说胡宗宪的种种机变。但仅前面九步,我们再复习一遍,就有借刀杀人计、反客为主计、无中生有计、暗渡陈仓计、远交近攻计、釜底抽薪计、以逸待劳计、顺手牵羊计、笑里藏刀计、美人计、反间计、走为上,等等。

当然,胡宗宪在剿倭过程中实施的这种种阴谋诡计、战略战术时,也许根本没有什么远交近攻、顺手牵羊的概念,但他和他的幕僚们,却在剿灭倭寇这个舞台上,把中国古代军事家、政治家所能够运用的种种计谋,运用得如此娴熟。

大大小小的捷报报到京城,嘉靖皇帝十分欣慰。不仅自己欣慰,还在西苑祭告祖先。搬进西苑之后,嘉靖皇帝的主要是斋醮和养生,主要是和上天对话、和上天交流感情。人间的事情,朝廷的事情,没有多少令他开心的,不是言官喋喋不休提意见,就是内阁大学士和司礼监太监唠叨南边的倭、北边的虏。多少年来,嘉靖皇帝还真没有这样痛快过,这个胡宗宪真是个人物。什么叫“社稷之臣”,这就是社稷之臣。

嘉靖皇帝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是从来不吝啬奖赏的。他在胡宗宪兵部侍郎的头上加了一个右都御史,此后又加上了一个兵部尚书。成为嘉靖朝后期最炙手可热的人物之一。

那么大家要问,难道那些蔽海而来、让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并席卷千里的倭寇海盗,就这样被胡宗宪消灭在笑谈之中?当然不是,消灭倭寇,还需要有一批将领和士兵冲锋陷阵、出生入死。胡宗宪靠那些人?靠戚继光、靠俞大猷。我们刚刚说到的徐海从桐乡撤围,追着他打的,就是戚继光的部队;而烧了他船只的,则是俞大猷的部队。

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又说到朱纨,朱纨当时不也是连连取得剿倭的胜利吗,却被庙堂决策的矛盾逼上绝路。那么,胡宗宪在剿倭的过程中,北京怎么没人找他的麻烦?

当然有人找胡宗宪的麻烦,不但有,而且多得很,因为胡宗宪的毛病比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朱纨多得多。但胡宗宪有比朱纨高明的地方,就是他“多权术”、“善宾客”。他养着一大帮人,有人帮他出谋划策打倭寇,如蒋洲、陈可愿;也有人帮他出谋划策对付朝廷,最著名的是徐渭。

这个徐渭号青藤,是明朝嘉靖时期乃至整个明朝最具影响的文化人之一,他自称书一、诗二、文三、画四,但就是他自己排在第四的画,却让大名鼎鼎的郑板板、齐白石,自称为“青藤门下走狗”。

那么,这么一位文化人,怎么又和胡宗宪弄到一起、帮助他对付朝廷呢?我们下集再说。

作者:方志远,江西师大历史学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来源:《大明嘉靖往事》,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内容,由作者授权发布。

相关推荐:

吕布为何死在江苏葬在河南?原来竟是因为这个

朝鲜太宗李芳远和李芳果之间是什么关系

秦始皇焚书坑儒:哪些书在被焚范围内?

武圣关羽的身上有多少未解之谜?

皖南事变背后三大谜团:蒋介石让斯大林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