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雍正王朝出现问题一堆,根子在雍正的用人上(图)

发布时间:2015-12-13 栏目:专题 投稿:温柔的煎饼

节选自《守成天子:喻大华评说嘉庆帝》,中国工人出版社

嘉庆帝任用大臣有三个特点:

(一)继续重用父亲栽培、信任的大臣。无论王杰董诰,还是朱珪,虽然他们都与和珅势不两立,但他们同样受宠于乾隆帝。可以这样说,除了和珅以外,嘉庆帝基本没改变乾隆皇帝确立的政治格局,乾隆帝在天有灵,应该感到满意。

(二)嘉庆用的这些辅臣都是老人。当然,在乾隆晚年,这些人年纪就不小了,但乾隆帝年纪更大,所以,跟皇帝比起来这些人不能算老;但嘉庆四年(1799 年)太上皇驾崩时,嘉庆帝才四十岁,而王杰已经七十五岁了,朱珪六十九岁了,董诰最小,也有五十九岁了。这样一来,君臣间年龄差距悬殊。这些人政治经验丰富,影响力大,对国家的稳定有积极意义,但也应承认,岁月的沧桑使他们的锋芒消磨殆尽,普遍缺乏探索进取精神,为人处世也不愿意得罪人,嘉庆朝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或许与此有很大关系。

(三)嘉庆帝任用的都是品格操守没得说的好人。王杰董诰朱珪这些人位极人臣,当了一辈子官,但一个比一个穷。董诰的父亲董邦达官至部院大臣,又是闻名全国的大画家,董诰官做得更大,但父子两辈几十年,房没添一间,地没置一垄。

朱珪死在嘉庆十一年(1806 年)腊月,嘉庆帝前往祭奠,但朱家的大门太窄,无论如何嘉庆帝的轿子也进不去,嘉庆帝只好下轿进门,只见朱珪房间里除了布衣布被、几箱书籍以外,几乎一贫如洗。嘉庆帝回来对大臣说:“清寒之状,不减儒素。” 所谓“儒素”,就是“素儒”,指的是没有地位的读书人。清朝官员的俸禄低,如果不贪污受贿,即使身居高位也只能过一般百姓的生活,王杰董诰朱珪一辈子安贫乐道,实在难得。

嘉庆帝重用的这批大臣,以其丰富的朝政经验和自身清廉刚正的声望,辅助嘉庆帝实现了政局的稳定,同时,应该承认,这些大臣嘉庆帝影响很大。嘉庆帝一反乾隆帝的作风,力图做一位像儒家圣贤教导的那样清心寡欲、不追求声色奢华的君主,与这些大臣的引导分不开。

众所周知,儒家讲究“王道”,强调“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有一颗仁爱之心,让普天下的人民得到皇恩雨露,能礼贤下士、任用贤臣、明察秋毫、赏罚分明等。嘉庆帝在施政中,也尽量贯彻这些规范、准则。

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上台初期,各地忙于镇压白莲教起义,嘉庆帝把各路官军将领大骂了一顿,其中说了一句话:“此等教匪滋事,皆由地方官激成,即屡次奏报所擒戮者,皆朕之赤子,出于无奈为贼所胁者。” 嘉庆帝对白莲教起义原因的认识,对官逼民反的认识,的确是站到了客观公正的一边。

再则,据《郎潜纪闻二笔》记载,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为了筹备明年皇帝的六十大寿,决定豁免天下拖欠的钱粮。国家不富裕,勉强举行一次,各地眼巴巴地盯着。在安徽省,各地为豁免的比例争吵,互相指责,有的说对方报的高,要求重新核对上报;被指责者说时间紧急,来不及重新核对。嘉庆帝知道后是这样批示的:“损上益下,朕之愿也;存心刻薄,有伤政体。”这意思是说我不跟地方计较,国家受点儿损失,老百姓得点儿实惠,我愿意!就照原来上报的数字蠲免。b 这副襟怀,还多少有些古代贤君的风尚。

儒家对君主的要求很高,一举一动都要给天下做出典范。不少参观了故宫的人都有个印象,太和殿里皇帝的那把宝座坐上去实际感觉肯定不舒服,往左靠也靠不上,往右靠也靠不上,往后靠更不行,椅子背上雕刻着不少龙,所以,只能挺胸端坐。其实,那把椅子可不是沙发,坐上去的人必须有个坐样,要坐出天子的派头。

当然,一般来说,太和殿的龙椅每年只能坐一次,就是新年接受朝贺的时候。其实,就是平时,嘉庆帝也很注意自己的仪表举止。有一年夏天,正赶上“桑拿天”,大理寺卿——也就是最高法院的院长杨怿会去见皇帝,进门看见嘉庆帝穿着整齐的皇帝礼服,正襟危坐,热得满头大汗,太监在一旁用力地挥动扇子。皇帝见杨怿会进来了,立即让太监退下,认真地询问各种事宜。召见的时间较长,皇帝热得不轻,但他一不用扇子,二不擦汗。杨怿会十分感动,他为什么感动呢?试想大臣去见皇帝,必然要顶翎袍褂,整整齐齐。大臣既然整齐庄重,皇帝更要以身作则,这是对人的起码的尊重。嘉庆帝做到这一点,这是修养很深的表现。确实,他时时刻刻践行朱珪提出的五句箴言,即使是小事,他也不放松。

不过,这位非常有修养的嘉庆皇帝也有失态的时候。执政初年,他真是烦恼重重,有时,气得甚至流泪。他内心中的苦跟谁去说?他的工作、生活又会是怎样的情况?

相关推荐:

赵姬和嫪毐爱得如胶似漆,嬴政为何最后杀了他?

罗隐真的有张皇帝嘴吗:说什么灵什么?

从廖立获罪看晚期关羽和刘备的关系

秦始皇陵揭露惊天秘密 兵马俑并非是他的陪葬品

阴谋所代表的境界: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