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北宋官员就有延迟退休:70高龄仍赴边疆任职

发布时间:2015-12-31 栏目:专题 投稿:勤奋的朋友

我国古代文献有“七十曰老”的说法,宋代官员致仕(即退休)即以70岁为限,比起如今的60岁,年限可谓很宽松。但70岁退休并非绝对。北宋时期,一些“邦国重臣”或受到皇帝恩宠的官员虽到了70岁,却仍然可以“安位若素”。

原来,宋代致仕制度还规定:官员退休时,须先向朝廷递呈申请,获准后方可解职。个别元老大臣不受70岁年龄的限制。凡因病退休而后痊愈者、提前退休者、正常退休者,在朝廷需要时都可再度入仕,称为“落致仕”(类似今天的退休返聘)。这样,有一些被皇帝倚重的老臣可能多次请求致仕而不被批准,而一些特定时期致仕的“重臣”会被再次授予要职。

宋朝资料图

这些老年官员中不乏老当益壮者。北宋朝宰相最高寿者当推文彦博(1006—1097),享91岁。他是四朝(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重臣,任将相五十年,名闻四夷。神宗末年(1083年)文彦博已经获准退休,在洛阳准备要安度晚年。哲宗即位初(1086年),当政的司马光看重“宿德元老”文彦博的才能与威望,极力推荐。就这样,已过80岁高龄的文彦博“落致仕”,被授予“平章军国重事”一职,再担大任。他思维敏捷、处理政务井井有条,时人评价他“其综理庶务,虽精练少年有不如;其贯穿古今,虽专门名家有不逮”。真宗朝的老将范延召(927—1001)更是勇猛不减当年。咸平二年(999年),北部边防吃紧,契丹人南下来犯,73岁的范延召毅然随驾北征,“与(契丹敌兵)战瀛洲西,斩首二万级,逐北至莫州东三十里,又斩首万余,夺其所掠老幼数万口,契丹遁去”。仁宗朝老将王德用(977—1056)熟知军中情伪,善于恩抚属下,“多得士心”。他名震边塞,为契丹(辽国)所忌。至和元年(1054年),78岁高龄的王德用“落致仕”,被授予枢密使重职,督察全国军务。至和二年(1055年),契丹使者来访,称赞宋廷“以公(王德用)典枢密而用富公(富弼)为相,将相皆得人矣”。

这些年过70仍被朝廷重用的官员,其经验智慧被视为国家的财富。鉴于不能忽视的年龄与健康因素,君主们常常对这些老臣加以特殊礼遇。如:前文已提及的文彦博,元祐元年(1086年)拜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时,已是81岁高龄,被特许“六日一朝,一月两赴经筵”,后来又改为“十日一赴都堂,一月一赴经筵”,能保证机要政务参与决策即可。两朝重臣吕公著元祐三年(1088年)拜司空、同平章军国事时,也已是71岁高龄,被特许“一月三赴经筵,二日一朝;出入都勿拘时;常行文书免签书;别建府第,许执政往议事”等。枢密使张昇70岁时“请老”(申请退休),英宗极力挽留,声称“太尉勤劳王家,讵可遽去?”特许他“五日一至枢密院”,还免除其觐见皇帝时复杂的礼节“进见毋舞蹈,受赐勿跪”等。

宋太宗赵光义

人老不讲筋骨为能,是不能忽视的客观事实。70岁高龄的老人身处政府要职,常常要面对那么多的繁剧事务,要想都处理得当也真是勉为其难。仁宗朝老臣陈尧佐拜相时已是75岁高龄,在这个“佐天下,总百官,平庶政,事无不统”的重任上实在是有些力不从心。加上同时拜相的王随(已65岁)正“属疾在告”(请假在家养病),导致政务积压,“事多不举”,时人讥讽“中书番(宰相议事机构)为养病坊”,最终两人均被解职。接替他们职务的张士逊是第三次拜相,也已是75岁高龄。与前两次经历相比,这时的他年事已高却又偏逢多事之秋。当时,政府决意精简辇官为禁军,辇官们不满,纷纷携家人在京城喧诉抗议,“张士逊方朝,马惊堕地”,幸好只是受了惊吓,没太伤着筋骨,皇帝特许他“五日一朝”。可是谏官们不放过他,纷纷上书,弹劾他“无所建明”“政府岂养病之地邪”等等。张士逊坐立不安,决意退出政坛,连续七次上书“请老”,最终获准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享86岁高龄

可怜一些“耆德”老臣,被皇帝所倚重、累请致仕而不得,终日被机要政务缠身,劳心劳力而“卒于任”。两朝元老向敏中(949—1020)居大任三十年,“时以重德目之,为人主所优礼,故虽衰疾,终不得谢(退休)”,72岁死于宰相任上。哲宗初年,老臣孙固(1016—1090)屡请致仕,太皇太后诚意挽留“卿,先帝在东宫时旧臣。今帝新听政,勉留辅导;或体中未安,取文书于家治之可也”。孙固得此知遇之恩,不便再提致仕之请,只得“强起视事”,又忙碌了两三年,75岁死于任上。宋神宗在位期间,重视守边大臣的挑选,老臣孙沔被授予边地重职,可怜已71岁高龄的他,终因年老力衰受不了远途跋涉之苦而死于赴任途中。

孔子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70岁的老人已经完全成熟了,进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级阶段,多年积累的经验堪为后辈推崇,一些关键问题的咨询是必要的;同时,“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又是一个超脱物欲、名利追逐的阶段,回归自我,颐养天年。而二者的协调是不容易把握的,北宋老年官员们的荣耀与尴尬正说明了上述两点,给后人以思考与启发。

延伸阅读:宋朝秘史:青楼女子竟能骂退西夏十万骑兵

元丰年间,西夏国梁太后率领军队突袭大宋,其中一路大军包围了宋朝的保安军顺宁寨地区。战事突起,北宋军方没有来得及调度驰援,顺宁寨陷入西夏军的重重包围之中。当时城寨中不过几千人马,面对城外十万敌军,人人惶恐。

就在大家都手足无措的时候,妓女李氏挺身而出。平常时节,李氏打开大门做生意,接待了南来北往许多客商,对西夏皇族的那些龌龊事知道的比较清楚。听说此次是西夏太后率军来犯,李氏主动请命,撩起衣裙登上城楼,扬声大骂,把梁太后那些隐秘事情一一曝光。西夏将士“皆掩耳”,人人羞愤,张弓搭箭合力齐射,想把李氏给射死。可是,城楼上早就做好了防备,根本就伤不了人家分毫。

西夏王国的主体是党项羌人

后来,李氏说话越来越难听,西夏军将领看到杀不死李氏,“恐惧得罪”。非常害怕,于是“遂托以他事”,半夜时分就撤军走了。

于是,北宋边疆轰传妓女一张利口骂退十万敌军的故事。

西夏全盛时期的管理区域

乍听这个故事,很是奇怪,随即心中又有些疑惑。这个荒唐的故事是真的吗?为何妓女能够骂退敌军呢?

史料出自《梦溪笔谈》,作者沈括。沈括生活的时代正是宋神宗、宋哲宗时期。史料中有大致时间“元丰中”,有具体地址“保安军顺宁寨”,有人物姓名“李氏”,有李氏骂退敌军原因分析“度李终不可得,恐具得罪,遂托以他事”。应该说,整件事情当是事实。

那么,究竟是为何西夏军会撤退呢?

史料中讲了一个重要原因,“恐惧得罪”。西夏将士在恐惧什么呢?这就要说到梁太后的生平、往事了。

太后西夏第二任皇帝毅宗李谅祚的皇后,是第三任皇帝西夏惠宗李秉常的母亲。在西夏毅宗去世之后,惠宗皇帝不过七岁,就由皇太后梁氏垂帘听政。梁太后掌控西夏大权前后十八年。

西夏军英勇善战

太后是一位非常有权谋的女性。可是,这位梁太后的出身却多少有些见不得光。

太后乃是生活在西夏地区的汉人女子,天生丽质,容貌倾城。梁家虽然不是党项族人,却也算是当地汉人中的望族。不过,梁氏的第一任丈夫并非李谅祚,而是西夏权臣没藏讹庞的儿子。

没藏讹庞的妹妹乃是西夏首任皇帝李元昊的宠妃,正是这位宠妃,生下了李谅祚没藏讹庞做过西夏的两任宰相,权倾朝野。李元昊去世之后,没藏讹庞作为辅政大臣经常出入王宫。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没藏讹庞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外甥李谅祚,自己以国丈的身份掌控朝政。

毅宗李谅祚12岁开始就亲自主政,可是,岳父兼舅舅没藏讹庞却不肯交还权力。于是,李谅祚开始秘密笼络大臣,图谋扳倒没藏讹庞。就在这段时间,李谅祚和比自己年长三岁的嫂嫂梁氏搞在了一起。在李谅祚看来,得到梁氏的支持,就仿佛在政敌没藏讹庞的阵营插入了一位最佳间谍。在梁氏看来,李谅祚年轻有为,前途光明,而丈夫没藏公子却不过是个目光短浅胡作非为的官二代。两人的结合,正式强强联手。

西夏军英勇善战

因为李谅祚不听招呼,没藏讹庞开始盘算杀死李谅祚,另立新君。因为有梁氏的通风报信,李谅祚才几次逃过了危机。可是,消息意外泄露,也让没藏讹庞开始怀疑起梁氏。公元1061年,梁氏匆匆入宫告诉李谅祚没藏讹庞已经发现了梁氏与李谅祚的私情,准备撕破脸大干一场。李谅祚大惊,在毫无退路的情况下,李谅祚宣召没藏讹庞入宫,然后安排下刀斧手。没藏讹庞自诩王宫中多是他的党羽,根本没有把李谅祚放在眼里。结果,没藏讹庞被杀。毅宗李谅祚正式掌控朝政。本年毅宗李谅祚不过14岁。

李谅祚为人刚毅,心狠手辣,他下令将岳父家族全部杀死,将皇后没藏氏废黜,随即赐死。不久,李谅祚将梁氏册封为皇后,做了西夏国的第一夫人。

太后在位期间多次发动对北宋的战争,元丰五年,梁太后率领三十万大军突袭北宋,李氏痛骂梁太后的故事,应当就发生在那一年。无论梁太后在政坛上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就,可是在老百姓看来,梁氏也是一个出卖丈夫,与妹夫乱伦的女子。

太后在位期间对待那些不听话的官员处置非常严厉。西夏的高层人物当然知道梁太后的龌龊往事,可是,西夏的普通军士却大多不知情。为了维护国母的高大形象,西夏将领首先想把污蔑太后李氏杀死。可是,李氏杀而不死,那西夏将领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赶快离开顺宁寨。梁太后的那些丑事一旦在军中传开,必然会让梁太后嫉恨而大开杀戒。西夏将领又不好做得太过明显,于是借口其他事情,比如宋军有援军即将赶到,赶紧离开是非之地。

相关推荐:

从金瓶梅的“烧情疤”,探寻古代人的性虐恋情结

南宋末年有很多人投降蒙元 为何偏偏只有蒲寿庚名声那么臭?朱元璋为何下令蒲寿庚家族男子为奴,女子为娼?

水浒中描写了哪些好汉的身高?宋江身高出乎意料!

岳飞使用的兵器是什么 岳飞的兵器是怎么来的?

三国时五位功高震主者的不同结局:谁死得最悲惨